《第一场雪》教案_第1页
《第一场雪》教案_第2页
《第一场雪》教案_第3页
《第一场雪》教案_第4页
《第一场雪》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场雪教案第一场雪教案1 学习目标 1、继续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感情,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之情,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交流,感悟作者的感情及表达方法。 3、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1、回顾下雪前、下雪时情景。 2、播放课件雪绒花(下雪情景)。 二、回顾学习方法(四读法)。 三、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 2、学生汇报

2、。 说说你读完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雪大景美人欢) 一幅怎样的画面扑入你的眼帘?(播放课件)哪些句子概括地写出了雪后景象? 四、品读词句,潜心会文。 (一)深入学习第三段。 1、反复朗读,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品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 (1)“呵!好大的雪啊!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都罩上了一 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2、生汇报: 让学生说出所感。 找依据词,品读,证明所感。 播放课件:欣赏雪景。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导语激趣,继续引导欣赏。 播放课件:欣赏银条儿、雪球儿。

3、 你想怎样形容它们? 引导质疑并品析:“毛茸茸、亮晶晶”、“ 蓬松松、沉甸甸 ” 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和遣词用句的绝妙。 读一读:读出语感。 ()“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激趣引导欣赏。 生汇报所见所感。 品味重点词。 悟情。 感情读。 、引导学生小结作者的描写方法。 4、欣赏全景,配乐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男女生配合读)。 5、悟情。 读完后,你的心情如何?(高兴) (播放课件:嬉雪)他们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高兴、欢乐? 设身处地,悟景悟情。 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结合课本,拓展延伸。

4、“拍雪景”(四人小组讨论记录汇报) (二)深入学习第四段。 1、理解“瑞雪兆丰年” 2、结合写作背景悟情,情感得以升华。 作者的激情从哪来?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背景资料。 *你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冲口而出的喜悦?(回顾品读“呵!好大的雪呀!”) *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呢?(呵!好大的雪啊!真是) 五、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 思考总结写作方法(通过写景与联想表达感情)。 、 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六、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 七、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 雪前 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 雪中 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 雪大景美人欢 喜爱 三读:

5、领悟情感 联想 瑞雪兆丰年 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第一场雪教案2 本节课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大和雪后景色的美丽,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本节课难点: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大的,从哪些方面来写雪后美丽的景色的。 本节课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领悟作者善于抓住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下雪景象。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喜欢的地方试着背下来。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 1、你们见过雪吗?雪大吗?雪景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峻青爷爷写的第一场雪。板书课题:第一场雪 2、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了这个题

6、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你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1、第一场雪的时间。2、雪下得大。3、雪后景美。4、大雪引起的联想。) 三、共同探究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1、雪下得大。你们从哪些地方知道雪大的?小组协作,找出来读一读。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让学生进入情境。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鹅毛般的大雪”、“一会儿就白了”是从视觉上来写的;“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是从听觉上来写的)。教师就势引导学生,我们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语文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下了整整的

7、一夜大雪,你们想看看雪后的壮美景色吗? 2、 雪后景美。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临其景,感受大雪之后雪景的美,并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哪些地方美。请同学们看书,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让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讨论,小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作适当的点评。(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有感情地朗读,赞一赞雪美,分享作者的喜悦。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领会作者写大雪之后的美景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

8、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如学生在领会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可作一定的引导。) 三、 师生共同小结。在这一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你学到了些什么? 四、 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你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第一场雪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进行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

9、悟。 2体会作者借描写雪景所表达的预见到来年小麦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句。 (1)俗语说,瑞雪兆丰年。这并不是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2)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2作者是怎样在描述瑞雪的过程中透露自己内心的喜悦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

10、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按照要求预习课文。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见过雪吗?下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象。说说自己的经历。 2播放下雪视频和雪景视频,谈谈感受。 3谈话:一场大雪后,往往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快乐。我们今天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的,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4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学习生字新词。 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多读读,可以

11、在旁边写一点自己的感受。 4质疑。 三、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1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读过课文,说一说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对作者所说的瑞雪兆丰年你又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四、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按你的想法,如果要写应抓住哪些特点写?作者写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与你的想法有哪些相同和哪些不同? 小结:因为是,所以作者抓天气骤然变冷这个特点来写;又写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并对进行了联想议论。 2读通课文,理清脉络。按下雪前雪中雪后联想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下雪前的天气变化。 第二段(3)下雪时的景色。 第三段(4、5)雪后的景象。

12、第四段(6、7)作者的联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2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分段朗读课文。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大家思考:这一段的两个小节,各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2分小组议论。(雪大、雪景美、人欢乐) (1)雪后的景色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出示课文插图,结合课文内容

13、想像后的壮丽景象,学生可边看图边说。 3课文怎样写孩子们欢乐的心情?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了。这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是什么? 4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过渡:其它几段又写的是什么呢?学习其余几个段落。 三、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和天气变化的语句,并在书中勾画出来。 2全班交流。 3朗读第一段。 四、学习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下雪时作者怎样按先后顺序记叙了下雪的过程?先找出表示先后的词,再找出相应的下雪情景。 2用对读的形式进行交流。 3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写得很细致,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籁籁地不断往下落,

14、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所以这段写得有序、有色、有形、有声。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这一段,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你怎样理解 瑞雪兆丰年的?它的科学根据是什么? 3作者由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总结 1朗读全文。 2你认为这篇课文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 2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 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教学过程中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

15、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第三段在描写放晴后的雪景时,情景交融,字字句句流露出喜悦之情。在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加深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教学设计还注意了媒体的使用,注重学生的感受。 探究活动 学会求异思维 要想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素质的人,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求异思维,是与求同思维相对而言。求同思维是寻求唯一的一种答案,而求异思维是在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像杯子有什么作用?芳芳说:杯子可以用来装水喝。圆圆说:杯子可以装上热水当作简易熨斗用,杯子也是工艺品。显然,芳芳的回答只局限

16、于杯子是盛液体的工具,属于求同思维。而圆圆却指出了杯子的几种特殊用途,属于求异思维的范围。 英国哲学家休漠,曾经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限两分钟内让人作答:晚年肥胖症使我受了不少苦。我有一位朋友与我恰恰相反,胃有毛病,骨瘦如柴。但我总是看到他到眼科医院去,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下一看,有胃病的人为什么总到眼科医院去呢?似乎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用求异思维方式寻求这个答案,却并不难。 你能用求异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吗? 答案: 休漠的朋友去眼科医院上班。 第一场雪教案4 一、 教材分析: 第一场雪是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

17、一幅瑞雪图。情溢言表,充分体现了作者由这场雪预见到明年粮食的丰收而无比喜悦之情。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深入研读课文,感受下雪后景象的美,丰富学生对下雪的认识。 2、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对雪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 发展目标:培养和发展想象力与探究能力。 三、 学习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四、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五、 教法与学法 教法:采用感情朗读法利用极富感情的语言表达,紧扣重点词、句细嚼慢咽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 学法:教给学生四读的学习方法,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

18、。 六、 教学准备: 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 教学程序: 1、 创设情境,激趣阅读 先让学生回顾下雪前,下雪时的情景,接着播放雪绒花课件,激起学生阅读下文的兴趣。 2、 回顾学法,整体感知 先复习上节课所总结的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整体品读文段,然后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心中的感受如何? 3、 精讲细读,释疑拓展,体会情感 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先让学生边读边想,捕捉关键词语读出雪后景象的特点,再引导学生质疑并品析好词好句的妙用,用自己的话语赞一赞作者遣词造句的绝妙,最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悟景悟情,并结合课本拓展延件拍雪景,想象作者接着还会说什么? 4、 揭示背景

19、,情感升华。 先介绍本文作者峻青的写作背景,接着以一个反问(如此:瑞雪兆丰年!作者能不高兴?我们能不高兴?)升华情感,最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从部分回归整体,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情感,完成教学任务。 5、 研读运用,深化发展。 在这一环节中,先师生共同总结写作方法,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达到背诵。 6、 作业设计:以生为本,高度自主。 这次设计的作业是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在小蜜蜂积累本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7、 板书设计。 第一场雪 雪前:骤然变冷 一读:呈现画面 雪中:纷纷扬扬 二读:品词品句 雪后:雪大景美人欢 喜爱 三读:领悟情感 联想:瑞雪兆丰年

20、 喜悦 四读:以情带读 第一场雪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3、领悟雪景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的新课程观,教学设计着眼于发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培养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积累词汇,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教学流程 本文建议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总体把握整体感知,学习生字词,理清层次,熟悉内容。

21、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体会雪大、景美、人欢等特点以及作者的联想,领会作者喜悦的心情,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导题激趣。 1、课件播放山村雪景动画。 2、谈话导题:同学们,欣赏了这雪景,你喜欢吗?想说些什么?作家峻青也很喜欢雪,他写的第一场雪可美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说明】兴趣能激发学习动机,通过情境导入 ,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和欲,使他们进入自主读书与探究的氛围中。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说明】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性,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舒展其灵性和个性。 (三)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1、通过预

22、习和刚才的初读,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这场雪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心情等。 2、哪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请提出来。 【设计说明】学生在预习及整体感知后,通过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人人参与,说的内容更为广泛。让学生质疑,更能使学生说得兴致勃勃。 (四)重抓特点,读中领悟。 1、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雪大景美的?怎样体会出来的? 2、重点练读第3、4、5自然段。 首先,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指名读文,师生评议。 【设计说明】读是学习语言、理解课文、感悟文本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

23、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写景抒情的方法。 (五)激发情感,总结升华。 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首先,引导学生从雪大、景美、人欢以及作者的联想等方面去体会。 其次,抓重点词句读一读,以更深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2、教师讲述时代背景。 3、请学生结合背景资料,再读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心情。 【设计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通过读思议读,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思中感悟,体会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六)反复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设计说明】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这是对学生的尊重。熟读成诵,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欣赏能力

24、。 三、拓展延伸 1、课前搜集雪景图片、雪的诗文以及雪的作用的等资料。 2、课后要求选做以下内容:(可以完成一题或多题) 抄写喜欢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 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句子,可以写一句或两句,也可以写一段话。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设计说明】将课堂教学引向社会生活,注重语文实践,学生的思路宽了,思维活了,想象的翅膀展开了,鲜活的个性凸现出来了,这才是新课程追求的境界。 第一场雪教案6 教学目标: 、理解生字、新词“辽远、骤然、彤云密布、纷纷扬扬、簌簌地、瑞雪”等。 、指导读懂课文,能口述下雪前天气的变化,下雪时和下雪后的不同景象。 、

25、理解课文的中心,使学生懂得写景是为中心思想服务的。 、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把雪时、雪后的景象写得细致而具体的。 、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图片投影1框,文字投影若干。 、课堂练习卷1张。 、小卡片3块。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意。读通课文,学习第一段。(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先来做道练习题。 (1) 课堂练习卷第五题第2题。 (这篇课文按、的顺序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

26、一场雪,及作者由此产生的。)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雪前 雪时 雪后 联想 (2) 雪前这段景象,上节课已学过。(出示文字投影1 )同学们回忆第一段内容, 回答这道填空题。出示图片投影: (清早,天气,天空, 中午,刮起, 黄昏,下起。 说明这场雪。)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骤然变冷 铅云密布 提问:下雪前这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按时间顺序) 二、揭示教学目标: 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雪时、雪后部分,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要欣赏这场雪,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把雪时、雪后的景象写得细致而具体的。 三、讲读第二段。 、下雪时的景象是怎样的?谁来

27、读读第二段?请你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指名回答。(中心句: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 这句话说明雪(大)。哪个词突出了雪大?(板书:纷纷扬扬) 谁来说说“纷纷扬扬”的意思?(形容大雪漫天飞舞的样子。)出示图片投影。 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雪下得大的气势呢?(指名读,再齐读。) 、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具体来写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呢?默看课文第四节,圈出有关词语。 (1)“大片大片”说明雪下得很大。(练读这句话) (2)“一会儿”说明在很短的时间内地上就白了。(齐读) 这些都是作者所看到的。 (3)“簌簌”的意思。(雪花落下时的声音。) “簌簌”和“咯吱”都是象声词, 第一场雪教案7 第一场雪

28、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景象。文章字里行间虽无直抒胸臆,但情溢言表,在流畅、动人的景物描写中寄予情思,而这种情思正是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而要抓住这种情,只有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他们在自己的表情读者朗读中去领会,去感悟,才能阅读训练中达到突出重点,把握情感的目的。下面我就教学“雪中”“雪后”两部分,谈谈自己的设想。 要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先抓住文章的重点。所以,在学习“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前,我先让学生从雪前、雪中、雪后和联想这几部分中找出自己最感兴趣

29、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一定会指出是文中描写最美的雪中和雪后这两部分,而这部分的之所以美,就是因为作者在文中溶入了自己的情感,是文章的重点。至此,引出“雪中”“雪后”两部分学习内容。 一、自学“雪中情景”,学习写作方法。 首先,导语引入:“既然大家对雪中和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先来看看雪是自动么下的?”之后便指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方法学习: 自由读,了解写什么; 思:这一段写出了雪下得怎样?文中哪一句话最能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下雪的; 议:根据上面问题,学生展开讨论解决问题。读: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雪下得很大的那种气势。读后指导,

30、在读中怎样才能把雪下得大,哪些字词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雪下大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写作特点。指导朗读技巧,要读出文章的特色。最后,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这一部分的学习中自己写作上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而把学与用紧密结合起来。 二、学习“雪后美景”,体会思想情感。 导语引入:大雪整整下了一夜,天晴了。大家凭自己的经验,说说一夜大雪后,早上推开门一看,你是什么感觉?作者是怎样给大家描述的呢?接着让学生继续用“读思议读”的方法来学习: 指名读,大家闭上眼听,看能不能把你带入画中。老师范读,并总结这一部分应如何来读,进一步训练朗读能力。 思:作者都写了些什么内容?哪一句是概括

31、持写雪景?“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句用了什么手法,是什么意思?我们从此听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些方面听出来的? 议: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 再读。“是啊!这些优美的语句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些充满感情的语句!”最后让学生动手画出文中的好词好句,并说说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收获?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这样的方法教学“雪中”“雪后”,充分体现了朗读教学的优越性,不但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也发展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第一场雪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

3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看录相,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

33、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 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34、。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 ”,在“毛茸茸”中读“ ”。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 ”。在“沉甸甸”中读“ ”。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

35、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36、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

37、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

38、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色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

39、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

40、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

41、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

42、写法,写一篇短文。 第一场雪教案9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理解文章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色。 2、能力目标:领悟作者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目标: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 生说出风霜雨雪四种自然现象中最喜欢的现象及喜欢的原因,导入 新课。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这场雪有什么特点? 四、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如何抓特点表达思想感

43、情。 1、看录相找出与课文相对应的部分,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出原因。 2、生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 3、相互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谈出自己的感受,做好汇报准备。 4、学生汇报。 5、学生讲述自己所见过的最大的雪,谈谈当时的感受。 6、分析雪的作用及本课中作者的联想。 五、激发情感,结束全文。 【板书设计 】 第一场雪 雪前 骤然变冷 雪中 鹅毛般 一会儿 积雪压枝 雪后 景美 人欢 联想:瑞雪兆丰年 第一场雪教案10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第三、四两段的内容,感悟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2、领悟抓住特点描写雪景和通过写景、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

44、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这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天放晴了,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细细地阅读课文第三段和第四段。 二、学习第三段课文。 1、听读课文,边听边想: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精读体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旁边做上记号,多读一读,想一想好在哪里? (2)交流讨论。 (3)欣赏雪后景象。(多媒体播放录象) 3、小结。 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真实、用词巧妙,抓住雪大、景美、人欢这三方面来写雪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心

45、情。 4、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四段课文。 1、默读课文。 2、讨论。 (1)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什么? (2)什么是瑞雪兆丰年?为什么说瑞雪兆丰年? (3)根据课文的叙述和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介绍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 3、小结。 课文第四段主要讲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并通过联想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四、总结全文,引导欣赏。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你喜欢课文的哪部分?说说为什么喜欢? 3、质疑问难。 五、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根据收集的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第一场雪教案11 第一场雪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曾经从资料上、网络上看过几位老师的执教,也现场进行一次观课、议课,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最早看到的是杭州师范学院黄老师提供的一个片段: 老师:瑞雪是一篇写得很美的文章,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第一段写了什么? 老师:今天中午,雪停了,天也晴了,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美写出来的? 课后,听课者与授课教师交流: 问:这么美的课文,并不适合默读,您为什么不让学生放声朗读呢? 黄老师回答:本单元的单元训练目标之一是学会默读的方法。瑞雪又是这个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