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基础知识-3_第1页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基础知识-3_第2页
中级临床医学检验主管技师基础知识-3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B(总题数:50,分数:100.00)1. 血液分析时发现红细胞直方图出现双峰且底部变宽,此现象多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B.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有效治疗后«D.再生障碍性贫血«E.难治性贫血(分数:2.00 )A.B.C. VD.E.解析:解析在缺铁性贫血经治疗有效时,红细胞可出现典型的“双形”性改变,原因是同时存在着两类 型的红细胞,一种是原来的低色素红细胞,另一种是进行有效治疗后形态正常的红细胞。2. 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 A.1 天«B.7 天* C.9 天

2、1;D.21 天«E.120 天(分数:2.00 )A.B.C.D.E. V解析:3. 白细胞计数的结果一般仅反映下列哪部分的白细胞数* A.分裂池* B.成熟池* C.贮备池* D.循环池* E.边缘池(分数:2.00 )A.B.C.D. VE.解析:解析当成熟白细胞进入血液后约半数的粒细胞游离运行于血循环之中,构成循环池,另一半则附 着于血管内壁而形成边缘池。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4.岀现下列哪种变化是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A .出现 Auer 小体 B . May-Hegglin 畸形 C . Pelger-Huet畸形D.(分数:小体 E . Alde

3、r-Reilly2.00 )畸形A.B.C.D.E.解析:V解析除答案D外其他答案均为遗传性疾病时的改变。5.下列关于关节腔穿刺叙述错误的是* A.严格无菌操作«B.怀疑关节感染但穿刺阴性时,可取少量生理盐水清洗关节腔,取清洗液作检查* C.穿刺后及时送检«D.可选用草酸盐抗凝«E.可选用枸橼酸抗凝(分数:2.00 )A.B.C.D. VE.解析:解析关节腔穿刺液可用枸橼酸抗凝,草酸盐抗凝影响积液结晶的检查,不宜使用6. 阴道加特纳菌感染时,白带性状呈* A.稠厚豆渣样* B.血性* C.奶油状* D.泡沫状脓性* E.白色均匀稀薄(分数:2.00 )A.B.C.

4、 VD.E.解析:7. AB0血型遗传中,父母双方各遗传给子代一个基因,可以组成基因型的数目为«A.3«B.4«C.5«D.6«E.7(分数:2.00)A.B.C.D. VE.解析:解析血型基因是从父母那里各遗传一个,由A B、O组成的基因可以为 AA AO BB BO ABOO 一共6个。8.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 A.集落刺激因子减少B.干扰素增多« C.白细胞介素减少*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E.血小板生成素减少(分数:2.00 )A.B.C.D. VE.解析:解析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由肾脏产生,

5、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导致EPO减少9. B淋巴细胞发育在* A.骨髓* B.胸腺* C.脾* D.淋巴结* E.肝(分数:2.00 )A. VB.C.D.解析:10. 不能应用流式细胞术的领域是A.细胞分选«B.造血干细胞计数«C.白血病免疫分型D.凝皿因子活性测定« E.血小板病诊断(分数:2.00)A.B.C.D. VE.解析:11. 正常成人含量最多的血红蛋白是« A.HbA« B.HhA2« C.HbF« D.HbH« E.HbS(分数:2.00 )A. VB.C.D.E.解析:12. FAB分型提出诊断急性白

6、血病时骨髓中原始细胞为«A. >20%* B. >25%«C. >30%* D. >40%* E. >15%(分数:2.00 )A.B.C. VD.解析:解析本题要点是急性白血病的骨髓学检查。FAB分型是国际上为了统一急性白血病的分型和诊断而确定,其规定任何患者的外周血或骨髓涂片中原始+幼稚细胞30%或原始+早幼粒细胞50%即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明确诊断后,需进一步明确亚型。13.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血液中的自身抗体主要是 A.IgA« BgG« C.IgM« D.igE« E.lgD(分数

7、:2.00 )A.B. VC.D.E.解析:解析本题要点是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免疫学特点。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为获得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igG是引起该贫血的主抗体。14. 诊断缺铁性贫血直接而可靠的实验室指标是 A.骨髓铁染色« B.血清铁蛋白 C.血清铁« D.血红蛋白« E.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分数:2.00 )A. VB.C.D.E.解析:解析本题要点是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铁摄入量不足、吸收量减少、需要量增加、铁利 用障碍或丢失过多所致的体内铁的储存不足,从而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的需要而发生的贫血。其特征 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

8、浆、骨髓及其他组织的铁储存明显减少,骨髓铁染色细胞内铁减少(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5%),细胞外铁阴性,是诊断缺铁最可靠的指标。1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特点是* A.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良性增生性疾病* B.淋巴细胞良性增生性疾病* C.单核细胞系统恶性增生性疾病* D.淋巴细胞系统恶性疾病* E.浆细胞增生性疾病(分数:2.00 )A. VB.C.D.E.解析:16. 诊断戈谢病决定意义的检查是« A.骨髓检查B.神经鞘磷脂酶活性检测C. 3 -葡萄糖脑苷脂酶活性测定« D.细胞化学染色« E.细胞穿刺涂片镜检(分数:2.00 )A.B.C. VD.E.解析:1

9、7. 下列不属于血小板的细胞器是* A.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 B. a颗粒和糖原颗粒« C.致密颗粒和溶酶体颗粒« D.微管和微丝* E. a -颗粒和S -颗粒(分数:2.00 )A.B.C.D. VE.解析:18. 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 A.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B.妊娠高血压* C.肝硬化* D.血小板抑制剂的使用* E.尿毒症(分数:2.00 )A.B. VC.D.E.解析:解析血小板黏附率增高见于血栓形成和血栓性疾病,如妊娠高血压,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等。19. 糖酵解过程中催化一摩尔六碳糖裂解为两摩尔三碳糖第一步反应的酶是« A.磷酸己糖异构酶B.

10、磷酸果糖激酶 C.醛缩酶« D.磷酸丙糖异构酶« E.烯醇化酶(分数:2.00 )A.B.C. VD.E.解析:解析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葡萄糖 6磷酸转化为果糖6磷酸;磷酸果糖激酶催化 6-磷酸果糖转变 为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催化 1,6-二磷酸果糖分解成2分子磷酸丙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 而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在磷酸丙糖异构酶的催化作用下相互转化;烯醇化酶催化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具有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0. 乳酸脱氢酶在骨骼肌中主要是催化生成* A.丙酮酸 B.乳酸 C.3-磷酸甘油醛* D.3-磷酸甘油酸* 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分数:

11、2.00 )A.B. VC.D.E.解析:解析乳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丙酮酸和乳酸既是底物又是产物,在骨骼肌中往往为缺 氧环境,产物向乳酸方向进行。21. 糖原合成的关键酶是* A.磷酸葡萄糖变位酶 B.UDPG焦磷酸化酶C.糖原合成酶D. 磷酸化酶E. 分支酶(分数:2.00 )A.B.C. VD.E.解析:22. 各类糖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代谢产物是« A.6-磷酸葡萄糖 B.6-磷酸果糖«C.1,6-二磷酸果糖* D.3-磷酸甘油醛«E.2,6-二磷酸果糖(分数:2.00 )A. VB.C.D.E.解析:23. 三羧酸循环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 A

12、.柠檬酸t a -酮戊二酸« B.琥珀酰Coat琥珀酸* C.琥珀酸t延胡索酸* D.延胡索酸t苹果酸E.苹果酸t草酰乙酸(分数:2.00 )A.B. VC.D.E.CoA生成琥珀酸的反应。解析:解析三羧酸循环中只有一步底物水平磷酸化,就是琥珀酰24. 糖酵解时丙酮酸不会堆积,因为* A.乳酸脱氢酶活性很强B.丙酮酸可在丙酮酸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酰CoA* C.NADH/NA太低 氐«D.乳酸脱氢酶对丙酮酸的 Km值很高E.丙酮酸可作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生成的NADH的受氢体(分数:2.00)A.B.C.D.E. V解析:25. 胰岛素的作用不包括« A.促进糖

13、的氧化* B.促进糖变脂肪« C.抑制糖异生* D.抑制血糖进入肌肉、脂肪组织细胞内«E.促进肝葡萄糖激酶的活性(分数:2.00 )A.B.C.D. VE.解析:解析促使糖进入肌、脂肪组织细胞内,而使血液中的糖浓度下降是胰岛素的作用。26. 红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不足,易引起溶血,原因是缺乏* A.葡萄糖-6-磷酸酶* B.果糖二磷酸酶* C.磷酸果糖激酶* D.6 -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葡萄糖激酶(分数:2.00 )A.B.C.D. VE.解析:解析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时,红细胞无氧糖酵解障碍,导致NADPH+i缺乏,从而使维持胞膜功能的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而易导致溶

14、血。27. 下列关于前清蛋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对T4的亲和力比T3大* B.半寿期很短C.作为组织修补材料« D.参考范围为 200400mg/LE.在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中显示在清蛋白的阳极侧(分数:2.00 )A. VB.C.D.E.解析:解析前清蛋白是甲状腺激素的运载蛋白,且对T3的亲和力比T4大28. 体内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是A.H2OCQ、NHB.H2OCO NHCHOCQ、NH、MgD.H2OCQ、NH、FeE.H2OCQ、NH、Cu(分数:2.00 )A. VB.C.D.E.解析:解析氨基酸代谢的最终产物不含离子,B选择项为干扰项29. 正常人血清总胆固醇中,胆固

15、醇酯占«A.10%* B.30%«C.50%* D.70%«E.90%(分数:2.00 )A.B.C.D. VE.解析:30. 对于LDL受体错误的是* A.对氧化型LDL有亲和力* B.能特异与含 ApoB的LDL结合«C.能特异识别含APOB或 ApoE的脂蛋白«D.有跨膜结构域E.促使脂蛋白之间转移胆固醇(分数:2.00 )A. VB.C.D.E.解析:31. 下列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化学改变叙述错误的是* A.粥样硬化斑块中堆积有大量胆固醇«B.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来自血浆脂蛋白* C.血液中的过氧化脂质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16、的形成«D.LPL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具有双重作用«E.HDL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分数:2.00 )A.B.C. VD.E.解析:解析血液中的过氧化脂质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原因。32. 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最早进入动脉内膜的细胞是« A.红细胞* B.淋巴细胞* C.脂肪细胞* D.中性粒细胞* E.巨噬细胞(分数:2.00 )A.B.C.D.E. V解析:解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过程就是在血管内膜受损后,吞噬了大量脂质的巨噬细胞进入动脉内膜 开始的。33. 微量元素是指其含量低于人体总重量的*A.1%«(分数:2.00 )A.B.C. VD.E.解析

17、:34. 肾单位不包括« A.肾小球* B.髓袢升支« C.髓袢降支* D.集合管* E.近曲小管(分数:2.00)A.B.C.D. VE.解析:解析肾单位包括一直到远曲小管。35. 临床生化实验采取标本应用最多的是* A.动脉采血* B.静脉采血* C.手指血« D.耳垂血* E.毛细血管采血(分数:2.00 )A.B. VC.D.E.解析:解析考查临床生化实验用标本采集方法。临床生化实验用标本可从静脉、动脉和毛细管采取,应 用最多的是静脉采血,动脉采血主要用于血气分析。毛细血管也可用作一般生化分析,但因采血量少,多 用于高灵敏的分析方法和微量分析仪器,目前国内

18、应用较少。36.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常用的定量方法正确的是« A.差示法« B.对比法«C.摩尔吸光系数检测法«D.标准加入法«E.多组分混合物的测定(分数:2.00)A.B.C.D. VE.解析:37. 紫外光分光光度法属于* A.吸收光谱分析法* B.发射光谱分析法* C.散射光谱分析法D.荧光分析法* E.反射光谱分析法(分数:2.00 )A. VB.C.D.E.解析:解析根据光谱谱系的特征不同,可把光谱分析技术分为发射光谱分析、吸收光谱分析和散射光谱 分析。利用待测物质在紫外区有吸收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为紫外分光光度法。38.

19、生物传感器中决定传感器的功能与质量的关键元件是* A.生物敏感膜* B.热敏元件* C.光敏管* D.荧光计* E.阻抗计(分数:2.00 )A. VB.C.D.E.解析:解析生物传感技术测定生化物质的原理是:待测定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固定化生物敏感膜层, 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信息被相应的化学或物理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 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岀,便可经计算系统计算岀待测物的浓度。生物敏感膜又称分子识别元件,是生物 传感器的关键元件,它直接决定传感器的功能与质量。39. 关于电泳基本原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电泳是溶液中带正负电粒子之间的引力产生的移动

20、71; B.带电粒子向电极移动迁移率相等« C.带电粒子向电极移动的速度只与电场强度有关« D.在电场中带电粒子向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E.带电粒子向电极移动的速度只与溶液pH有关(分数:2.00)A.B.C.D. VE.解析:40. 电极法测定的原理所依据的公式是* A.波尔定律* B.比耳定律* C.能斯特公式« D.H-H公式« E.Bohr 公式(分数:2.00 )A.B.C. VD.E.解析:41. 吸附层析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物质* A.在两相的吸附不同* B.在两相的溶解不同* C.分子大小不同* D.离子交换不同* E.亲和力不

21、同(分数:2.00 )A. VB.C.D.E.解析:解析吸附层析固定相是固体吸附剂,各组分在吸附剂表面吸附能力不同从而进行分离。42. 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前体物质是« A.清蛋白« B.精氨酸«C.酪氨酸«D.皮质醇« E.胆固醇(分数:2.00)A.B.C.D.E. V解析:解析类固醇激素在人体内均以胆固醇为原料,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合成;儿茶酚胺类激素均以酪 氨酸为原料生成;甲状腺激素为酪氨酸含碘衍生物。43. 甘油三酯生物合成的第一个中间产物是« A.甘油一酯«B.1,2-甘油二酯* C.磷脂酸* D.脂酰肉毒碱«

22、;E.脂酰基胆碱(分数:2.00 )A.B.C. VD.E.解析:解析肝,脂肪组织及小肠是合成甘油三酯的主要场所,以肝的合成能力最强。肝细胞及脂肪组织主要以甘油二酯途径来合成甘油三酯,葡萄糖循糖酵解途径生成3-磷酸甘油,在转酰酶的作用下,加上2分子脂酰CoA生成磷脂酸,磷脂酸在磷脂酸磷酸酶及转酰酶的作用下渐序生成甘油三酯。44. 关于Lp(a)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与LDL结构相似* B.含有载脂蛋白a* C.与血栓形成有关* D.其水平个体之间变异大* E.其水平与人种无关(分数:2.00 )A.B.C.D.E. V解析:解析考查Lp(a)的组成、结构、生物学特点。Lp(a)是由一分子LDL及载脂蛋白a组成,apo(a)结构与纤溶酶原(PNG)极为相似,二者有交叉反应。apo(a)可以竞争性结合PNG受体或纤维蛋白等大分子, 故认为Lp(a)不仅促进AS形成,又阻止血凝块溶解,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其水平因人 种有差异。45. 能与脂肪酸在血中结合运输的是* A.载脂蛋白B.清蛋白«C.球蛋白* D.脂蛋白* E.磷脂(分数:2.00 )A.B. VC.D.E.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