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利己行为的客观相对和主观绝对利己,指对自己有利,有利于自己。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对这句话理解至今存在歧义,第一种观点一一人不为自 己着想的话,老天会诛灭之;第二种观点一一这句话是倒庄语句,指 自己如果不为他人着想的话,老天会诛灭之;第三种观点一一把“为”理解为修行,指人如果不修行自己的话,老天会诛灭之;在此 笔者赞同第一种理解方式,故在本文中是采纳第一种理解的含义)。但是,在现代大众观念中,利己精神已经被人们踢到了反道德的圈子 里,利己往往被人们冠以贬义的色彩,被人们经常与损人联系在一起, 损人利己,也常常与自私挂钩。以至于人们在标榜模范时经常说“该 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2、。利己果真如此负面吗?笔者抱怀疑态度。一、从社会客观结果上分析利己行为每个人在做出某个行为时,客观结果只能总结为九种:其一 对 自己有利,对他人也有利;其二 对自己有利,对他人无利;其三 对 自己有利,对他人有损;其四 对自己无利,对他人有利;其五 对自 己无利,对他人也无利;其六 对自己无利,对他人有损;其七 对自 己有损,对他人有利;其八 对自己有损,对他人无利;其九 对自己 有损,对他人宜有损。如果出现第一种效果,当然就是完美状态了,行为主体的利己因 素也会被他利的印象所模糊,故而被大家点头称赞。如果出现第二种 结果,虽然对自己有利,但因为无利害关系第三人,人们也就不会投 以较大的关注,
3、因此行为主体的该行为也是为社会所容忍的, 无可厚 非的。如果出现第三种结果,毫无疑问的,“有损的他人”不会轻易 接受该“损”,极力职责该行为,“无损的其他人”受避免以后免受该“损”的防御心理的作用,也会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向该行为主体施压,所以这种行为往往就是大众所极力批评的。如果出现第四种结果, 也就是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现实存在状态,那么,“得到利的他人”自然是满怀欣喜,渴望同样得到该“利”的其他人就会对此 津津乐道,于是这时,该行为便受到社会的广泛的肯定了。如果出现 第五种结果,类似第二种结果,其他人往往不予关注,但因为这种毫 无价值的行为不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并理解, 因此,这种行为往
4、往是人 们所不愿认可的。如果出现第六种结果,无疑是连人人喊打的老鼠都 不如了,至少老鼠在损人的同时还利了己,虽然为人所不齿,至少还 可理解,但是这种结果却容易让人们在给予批评的同时还会恨得咬牙 切齿,因此该行为是更加被社会所排斥的。如果出现第七种结果,除 了被渴望得到该“利”的人所欣赏赞扬外,关键还有了部分崇拜行为 主体的勇气的人(即认为行为主体为了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行为) 的大力歌颂,广为传播,无疑这种行为是最功德无量的了。如果出现 第八种结果,同样无利,人们不会对此广为争议,往往认为这是白痴 行为,在不解的同时会带着嘲讽的意味,因此,这种行为便成为社会 大众所不屑的了。如果出现第九种结果
5、,人们在极力痛斥该行为时, 还会带着一种恐惧,俗语常说,打架的时候,“不能打的怕不能打的, 能打的却怕不怕死的”,这种恐惧来自于对行为主体本性恶的恐惧,对行为的出发点已经不仅仅是不理解, 而是多了几分无法预测,产生 了对未知的恐惧,因此这种行为是人类所愤恨而又恐惧的。从上段的分析结果来看,第一四七种行为是为人们所肯定的,而 对于第二五八的行为,则是社会大众所不关心的,也无法成为主流的 行为,第三六九无疑是人们否定的、并极力批评的行为。不难看出, 凡是社会所肯定的,必须是对他人有利,对社会有益,往大了说,是 对人类自身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同理,凡是社会所否定的,也是对他 人有损,对社会有害,是伤害
6、人类感情,阻碍人们彼此协作共同发展 的,是对人类发展有阻碍作用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论社会大众如 何定义该行为,行为主体自身的客观得失不是重要考虑因素, 对结果 价值的评定也不会起决定作用。这是人类自始以来分析个体行为的重 要特点,从整体上讲,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不会站在其内部某个成员 的角度来思考某个行为主体的细枝末节,它更加注重的是人类这个群 体自身在该时期该地点的健康发展,个别个体的客观感受不是重点, 于是对他人无利无损的情况下,个体行为便往往被人忽略了。站在个 别的角度上来说,把人类分为无数个体,那么其中任何一个小个体的 客观得失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因为个体本身的生存就是有限的, 在群 体
7、生活中的活动范围也是有限的,其他大部分群体无法也不愿来关心 该个体的客观上的利益得失,但是,该行为所带来的利益或利益期待 性,却是其他大部分个体看重的,如果该行为已经或能够为自己带来 利益,即便只是未实现的可能性,那也是每个个体所欣然接受的,所 愿意歌颂的。与此相同道理的,如果该行为给其他个体带来损害或损 害的危险性,为了杜绝受这种损害的可能性,其他大部分个体往往会 对行为主体施加舆论压力,在对行为主体施以惩戒的同时,也是对其 他个体的一种警戒。从该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即便是客观上利 己的行为虽未必都是社会所肯定的, 但也未必是大众所否定的,这就 否定了利己行为均为负面的观点,利己行为既有
8、其损人的一面,在某 些情况下也是可以利他的,这表现了利己行为辩证的一面。二、从行为主体体主观上分析利己行为第一部分,虽然从多角度论述了行为结果的可能性, 但是如果从 主观上来说,其主体行为结果或至少行为目的却只有一个一一有利于 自己,即利己。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不得不提的是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和幸福感问题。关于价值观定义,百度全科中的定义为一一“价值观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 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 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 评
9、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 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 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 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关于幸福感,百度全科中解释为一一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 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该组定 义文字摘抄自百度全科中国关于价值观及幸福感指数的定义)从定义的内涵上来看,我们可知,任何人在为某个行为时,其内在动力是个人的价值观,其行为目标则是满足自己的幸福感, 也
10、可理解为行为主体只会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以此来满足自身幸福 感,即如果某个行为是否有能够幸福,或者至少行为主体自身认为, 只要为了某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行为,自己幸福感一定会得到满足, 关键看该行为是否符合自己价值观。不论是满足幸福感的主观感受结 果,还是主观目的,不论其是否实现,都是存在利己性质的。例如甲 仗着自己人高马大经常欺负乙,乙长期忍气吞声,丙实在看不过,就 教训了甲。在这个例子中,甲仗着自己力量优势欺负乙,该行为是在 其政治性价值观的驱使下做出的,把其高人一等并随意践踏他人的本 性暴露出来,乙选择人气吞声,不管是出于忍让,还是出于对甲更严 重的“欺负”的畏惧,也都是自身价值观的作
11、用使然,只不过前者应 该是不想以恶制恶,属于社会性价值观,后者不想受更大伤害,基本 上应属于经济型价值观,而丙则毫无疑问,如果是出于显示其比甲更 强的力量,那丙就属于是在政治性价值观的作用下教训甲, 如果是路 见不平拔刀相助,其对甲的行为目的在于保护乙,则应该是受其社会 性价值观的影响。尽管这三者的在为例子中的行为时, 持不同的价值 观,但是不论这三者是在怎样的价值观作用下做出其行为,也不论三者是否在行为后获得客观上的预期效果,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三 者都没有为违背自己价值观的行为,最原始的行为原则都是遵守自己 的价值观。就遵守自身价值观这一方面,难以逃避的问题就是人们在为某行为时为何非要依
12、照价值观原则。笔者认为答案是幸福感的满足,每个 有认识和意志能力的人从生下来就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每个人所想要的幸福状态不一定是社会大众普遍所认可的幸福,但却是每个个体自身所认可并积极追求的,即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是不 同的,例如A认为家庭美满是幸福,于是努力的经营自己的家庭, 而B认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才是自由,觉得家庭只是牵绊,于是 便选择单身主义,拒绝与他人缔造家庭。相对而言,社会大众更认可A的幸福追求,但是这并不会影响B的幸福感指数。因为幸福感只是 个人感受,对于全家幸福,世界和平等等通俗意义上的幸福天地或美 好世界,只是幸福感的内容,是人们努力去营造渴望拥有的以满足自 己幸
13、福感的最终状态。幸福感是每个人在有生之年一直追求的, 是一 个不间断的过程,“幸福”或“不幸福”是结束状态,通常人们所说 的“我现在很幸福”,只是指该阶段我的幸福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并不是结果,因为只要人还活着,有正常的认识和意志能力,其追求 幸福的过程不会结束。而追求幸福的前提或满足自身幸福感的必要条 件,就是遵守自身价值观来行事,价值观是幸福标准的基础,有了确 定的价值观,其所想追求的幸福状态也便基本决定了, 这个评价标准 之存在人思想中,就像警察抓小偷是其职业任务之一,完成职业任务 便是其价值观,那么抓住小偷就会有利于满足其幸福感, 而对被抓的 小偷而言,其目标是获取不属于自己的财物
14、等, 而警察对其的追捕无 疑会阻碍其实现目标,妨碍了其“幸福”,因而不被警察抓住变回方便其实现幸福。虽然社会大众的价值观念体系以及普遍幸福感内容不 会阻止任何社会中有认识和意志能力个体追求幸福的过程,但是却会 对该过程造成影响。例如当某人追求的幸福与整个更有利与社会发展 的幸福状态不同,并且会对其他个体或人类社会发展造成困难时, 很 有可能会受到社会舆论压力或其他人非难等, 这一特点在为追求自己 幸福而妨碍他人追求过程时显得尤为明显,这种社会压力或非难甚至 在某些情况下会从根本上改变行为主体的价值观, 进而改变其独特的 幸福定义。但是这并不代表某个体在面对自己幸福与他人幸福冲突时 妥协了,只是
15、转换方向或方式而已。即人们追求幸福的努力不会停止。不论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其追求幸福的过程却都可以用两个字概 括“利己”。这种概括是从行为主体的主观角度上说的,忽略客观上 群体感受或社会准则中的幸福定义。即便客观上是对其他社会成员有 利的,其最原始最本能的目的依然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即利己,该处 的幸福与平时所说的“为了某某的幸福,某某某牺牲了自己的利益” 中的幸福是不同的,因为前者的幸福往往是社会所广泛认可的幸福, 或后者所认可的幸福,即便也是前者认可的幸福,前者幸福都是客观 的,不以前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在利己中的幸福,只与行为主体 主观有关,决定行为主体意志的客观基础是主体始于个体生命存在
16、起 初到当下的一切客观事物,不是他人的客观幸福。就像劳动模范,他 在劳动的同时,创造了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财富,为他人提供了便利, 创作了别人的幸福,但是在此同时,他也是按照自己价值观行事,有 利于满足自己的幸福感,因为对他来讲,大家获得便利,促进社会发展便是其追求的幸福感的内容,于是他的劳动行为从其最原始的主观 目的上来讲还是“利己”的。同样像杀人恶魔,其对其他社会成员和 社会秩序无疑是有损害的,但其杀人快感以及其杀人来满足的成就感 也是其追求的幸福,所以其出发基点也是“利己”。由此得出结论, 为一切行为主观上都是有利己的目的的。三、结语如上文所述,从社会的客观角度以及个体的主观角度上分析后, 笔者得出的结论为一一利己行为客观结果是辩证的, 即有正面的也有 负面的,但是行为主观目的却是绝对的,即利己。从追求幸福这一人 生主题上来看,在确定利己行为的利己性后,如何更好的追求幸福这 一问题,我们只有在客观结果上找到答案一一是主观绝对利己的利己 行为的客观结果变为利他,有利于除了自己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 至 少无害。当然,作出这样努力的出发点依然是“利己”,因为客观结 果是社会群体价值观念所认可的正面,行为主体才能从周围的环境中 获得更有利于追求幸福的因素,关于解释该观点最好的例子便是法律 的产生,人们为了过的更加幸福,制定的统一的规则规范和实施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绿色消费市场的发展与前景
- 券商行业券商市场风险评估报告
- 爱丁堡课件过期问题
- 2025年中国喷涂剂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碟片式过滤器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蜂窝栈板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电热吹风芯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婚礼用品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及未来5年中国蚕豆苗市场调查、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美的家电营销方案(3篇)
- 学习杜邦公司安全管理理念心得体会
- 勘察工程质量服务承诺书范文
- 酒店住宿水单模板
- 小学老师法律风险培训
- GB/T 19411-2024除湿机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老师教学评估表
- 2023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绵阳市高中2022级(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一诊)物理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高考生物备考教案动物细胞工程
- 竞选竞选大学心理委员参考课件
- 冰箱分区存储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