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沙漠及其防治11_第1页
漫话中国沙漠及其防治11_第2页
漫话中国沙漠及其防治1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漫话中国沙漠及其防治( 11)胡经国4、内蒙古呼伦贝尔沙地、概况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高原,呼伦贝尔西南部。其东部 为大兴安岭西麓丘陵漫岗 , 西部到达达赉湖和克鲁伦河 , 南与蒙古相连 , 北达 海拉尔河北岸。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且南部高于北部。该区东西长 270 公 里, 南北宽约 170公里,面积近 1.00 万平方公里。由于人们过度放牧,使得呼 伦贝尔陈巴尔虎旗草原开始退化,从而形成了这个中国第四大沙地。、气候呼伦贝尔沙地的气候具有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性特点。沙地境内的河流、湖泊、沼泽较多,水分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较低,为2.50C,年羽0C积温为18002200E,年

2、日照时数为 29003200小时,无霜期为 90100 天。7月份平均气温在1820C之间,有利于牧草生长,适宜牲畜放牧抓膘。 年降水量为 280400毫米,多集中于夏秋季。年蒸发量为 14001900毫米, 干燥度为 1.21.5。相对温度为 60%70%之间。盛夏季节水分、热量充足, 雨热同步,空气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年大风日数为2040天,年平均风速为 3 4 米/ 秒。、景观呼伦贝尔沙地大多分布在冲积、湖积平原上。主要集中在海拉尔河南部, 从海拉尔至满洲里铁路线的沙带,长 150 公里,宽 4 40 公里。另一处沙地, 位于新巴尔虎左旗的阿木古郎镇,并向东和东南延伸,经辉河至伊敏河,

3、沙带 长约 140 公里,宽 15 70 公里,最宽 90 公里,大部分为平缓沙地。此外,在 达赉湖东岸,还有南北延伸的湖滨沙带。伊敏河及其支流锡尼河等沿岸,也有 流动沙丘及半固定沙丘分布。呼伦贝尔沙地较平坦开阔,微有波状起伏。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且南 部高于北部,以达赉湖最低,海拔 545 米。该沙地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沙丘高 5 1 5米,以满洲里至海拉尔铁路 沿线的沙丘最为典型。呼伦贝尔沙地的固定沙丘占沙地总面积的73.5%,半固定沙丘占 22.2%,流沙仅占 4.3%。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多数为蜂窝状和梁窝状沙丘以及灌丛沙 地、缓起伏沙地。沙丘间普遍有广阔的低平地,是优质的农业垦殖区

4、。呼伦贝 尔沙地处于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地理环境优越,沙地又以固定和半固定沙 丘为主,为农、牧、林业生产的综合经营,提供了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生物资 源。该沙地中,较大的河流有海拉尔河及其支流伊敏河、辉河、莫勒格尔河 等;还有乌尔逊河、克鲁伦河、毛盖河等。水生资源极为丰富。土壤中含沙量较大,一般多为中、细沙;但在西南部出现砾石化现象。风 沙土主要分布在沙带及其外围的沙质平原上。在固定风沙土中,发育着有机质 含量较高的黑沙土。在河泛地及湖泊周围,有草甸土、碱土及盐土等。、生态该沙地植被类型有: 、沙地东部植被,为大兴安岭西麓森林草原植被。以白桦为主,混生有 山杨等;草原群落的建群种,为线叶菊、贝

5、加尔针茅、羊草等;沟谷及河漫 滩,分布有由中生杂草和苔草类组成的沼泽化草甸及沼泽植被;靠南部红花尔 基一带,有大面积的樟子松林带,伴生有白桦、榛子等,还有线叶菊、针茅、 羊草、白荫菅、地榆等杂类草。 、沙地中部植被,为典型草原植被。建群种为,大针茅、羊草等,还有 隐子草和杂类草群落以及小叶锦鸡儿灌丛化的大针茅草原等,另有差巴嘎蒿、 冷蒿半灌林群落和黄柳灌丛及榆树疏林等;在河漫滩及低湿地,有中生禾草、 苔草、杂类草等。 、沙地西部植被仍属典型草原植被。旱生性较强的克氏针茅、隐子草等 占优势,以丛生小禾草、旱生小灌木、半灌木和葱等为伴生种。小叶锦鸡儿的 数量明显增加,榆树疏林已不存生。克鲁伦河沿岸

6、滩地及河谷低湿地,是芨芨 草、马蔺等盐化草甸。、沙地治理 、沙化形势由于持续的干旱,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加之保护和建设意识淡漠 , 导致 了固定沙丘活化,出现了风蚀坑,造成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地活化。从而, 使呼伦贝尔沙地沙化形势严峻。 2004 年,国家公布的呼伦贝尔沙化土地总面积 达到 130.52万平方公里。 其中,流动和半流动沙地面积,超过 11.92万平方公 里。与 1999 年全国沙漠化普查资料比较,沙漠化土地面积扩大了 42.88 万平方 公里。在19992004年5年间,呼伦贝尔沙地的沙化土地组成结构,在向坏的 方向变化 , 流动、半固定沙地增加了 19250 平方公里。这表明

7、,沙地内部植被 盖度在迅速降低,沙地潜在形势非常严峻 , 沙地腹地沙层深达 900 米。沙地活 化会造成巨大的区域生态灾难。目前,呼伦贝尔沙地已上升为中国第四大沙 地,而且是目前中国四大沙地中唯一仍在扩展的一个沙地。 、治理概况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三大著名草原之一,也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草原,享 有“北国碧玉”的美誉。长期以来,由于牲畜猛增、超载过牧、滥垦滥挖以及 气候变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草原生态系统不堪重负,导致生态平衡严重 失调,草场退化沙化,最终在其核心区形成了呼伦贝尔沙地,成为中国第四大 沙地。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呼伦贝尔沙地被纳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通 过 20 多年的

8、治理,工程建设为改善呼伦贝尔沙地生态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防沙治沙初见成效。累计治理沙化土地面积 40 多万亩,封育沙地樟子松 240 万 亩,保护草场 500 万亩,一些重点治理区的林草覆盖率提高了近 50 个百分点。但是,由于工程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治理规模小,进度慢,加之管护措施 滞后,造成呼伦贝尔沙地沙化扩展的势头没得到有效遏制,仍然处于内部在活 化、外部在扩展、沙化程度在加重、治理速度赶不上沙化速度的状态。据全国 第三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现有沙化土地面积 1.31 万平方 公里,占呼伦贝尔市总土地面积的 5.2%。与 1994 年相比,沙化土地面积净增 1100平方

9、公里,成为我国四大沙地中惟一呈现扩展的一个沙地。呼伦贝尔草原日益加剧的土地沙化,不仅对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 展造成了严重影响,而且也对大兴安岭森林以及松嫩平原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 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呼伦贝尔沙地沙化扩展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倍受 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依 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集中治理呼伦贝尔沙地的建设思路,并组织编制 了三北防护林呼伦贝尔沙地治理项目实施方案( 2008-2015 年)。计划用 8 年时间,投资 4.54亿元,完成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飞播造林 550 万亩,初步 建立起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沙区生态安全体系,基本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扩 展的态势。 、保护措施1、封沙育草,天然恢复植被,重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沙漠化土地整 治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天然恢复的方法,主要通过对沙漠化的草场进 行围栏,禁绝人为干扰与破坏,使植被逐渐恢复。其目的在于增加地表植被覆 盖度,固定沙地地表。2、植物固沙在沙漠化整治中是一种最基本的整治方法。根据沙地的具体情 况,选择与其生理生态相适应的植物种类,实行退耕种树种草,扩大林草比 例,控制沙漠化蔓延。3、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入手,采取封沙育草、人工植物固沙以及必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