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三变”成为实施精准扶贫新载体_第1页
六盘水“三变”成为实施精准扶贫新载体_第2页
六盘水“三变”成为实施精准扶贫新载体_第3页
六盘水“三变”成为实施精准扶贫新载体_第4页
六盘水“三变”成为实施精准扶贫新载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盘水“三变”成为实施精准扶贫新载体发布日期:2016-1-22 12:29 | 文章来源:西部开发网-西部开发报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复制网址1月13日,贵州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进会暨试验区试点县工作交流汇报会在贵阳召开,启动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省委书记陈敏尔在批示中指出,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批典型经 . 1月13日,贵州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推进会暨试验区试点县工作交流汇报会在贵阳召开,启动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省委书记陈敏尔在批示中指出,近年来,全省上下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探索出了一批典型经验,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

2、强。特别是六盘水“三变”改革成效显著,值得深入总结、有序推广。“十三五”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势利导推进改革试点,释放更多改革红利,为全省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全省“三变”模式的起源地,六盘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而今,六盘水处处可见贫困户因着“三变”模式走上致富路途的喜悦笑脸,最先探索“三变”模式的“哒啦仙谷”从两年前的一片稻田,变成了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休闲别墅、高档生态餐厅、大棚蔬菜等无一不吸引着云南昆明、曲靖及周边游客。村民的房子也变成漂亮的黄墙青瓦,每家除了拿土地入股园

3、区外,还成了园区内的工人,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农民成股民“在园区上班,一个月1800元工资,比种地舒服多咯。”在盘县哒啦仙谷休闲农业园区当服务员的顾双菊一脸笑容,她主要负责茶饮区的服务工作,一大早就来上班,当记者到来时,她刚整理完品茗区的器具。顾双菊今年47岁,以前除了种地之外经常到外面打工,一年也存不了几个子,像城里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直是她藏在心底的梦想。两年前,哒啦仙谷开发后,她家田地几乎都流转给了公司,而她也逐渐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成了园区里的产业工人,实现“上班”梦想。她说: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每个月还有休息时间,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啦!该园区一负责人介绍,在园区内,和她一样上班的人有

4、数十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工资,彻底从农民转变成工人。和她不一样的是,这里有部分村民看到逐渐火爆的旅游生意,开始发展农家乐和贩卖生态特色产品。袁润情就是其中之一,穿过哒啦仙谷农家巷子,在中间路段一个农家小院门前,她摆的小摊显得有些别致,摊上摆放了自制水豆豉和糟辣椒,每样产品有三种重量的包装,不同的价位不同,分别是5元、10元、20元。她在这里卖特产两年多了,刚开始几乎无人问津,随着哒啦仙谷开发成功,游客逐年增多,她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生意好时一个月可卖8000多元,一年平均下来有近6万元收入。她说:“现在我家不种地啦,一家人都做生意呢!”盘县两河高效农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邹盘龙介绍,盘县哒啦仙谷休闲

5、农业示范园区是该县致力于打造的集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园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为主、群众参与的方式建设,当地农户采取土地流转或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公司发展中,并被公司返聘为工人,把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实现蝶变发展。正是这种“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科学治贫、精准脱贫的“三变”改革机制,让这里的老百姓迅速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数据显示,这里的农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500元上升到2014年的1.2万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300余万元。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局局长王成刚介绍说,农民要致富,必须解决长期持续发展问题。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之路。近年来,该市推进农

6、村土地资源向园区、产业集中,农民土地流转和入股,使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股权和股金,让农民在收取租金和参与企业分红中实现股权收益。在土地流转中,一般按照每亩每年400至700元不等支付农民租金,在3-5年的过渡期内,按照每亩每年增加5%至10%的比例提高租金,通过5年左右进入盛产期后,每亩每年按20%左右的比例递增租金,在10年内最高达到每亩每年1000元,确保农民通过稳定的土地流转费增加收入。六枝特区郎岱镇采取农户承包土地入股到产业园区的方式,3000余户农户实现农民到股民的转变。同时,以资金入股分红增加农民收入,村集体和农民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劳动力技术、集体和个人资产通过评估折价入股,按照占

7、有股份参与企业分红;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坚持把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一方面鼓励农民通过资金入股参与分红,另一方面组织农民就近就地务工,参与农业管理经营,根据劳动力实际按每天50至100元不等支付工资,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三变”的成功实践,受到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成为各地争相复制的精准扶贫模式。村、企成脱贫领头人深受“三变”的阳光雨露,几年时间,盘县淤泥乡岩博村从贫困中崛起,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岩博村党委书记余留芬说:“2001年,我接任盘县淤泥乡岩博村党支部书记时,村集体账面上欠着几万元的外债,全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不通路、不

8、通电、不通自来水。”此后,余留芬带领村民修路挖池,破除制约村里发展的障碍。随后,她依托村里一直酿酒的优势,利用村集体资金,按照彝族传统酿酒模式开办了一家酒厂,引进现代化管理,酒一推出,就深受好评,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办酒厂,村民没有钱怎么办?为解决融资难题,余留芬用集体林场作为抵押,先后向县联社贷款1500万元,作为酒厂建设前期资金使用,这笔资金以1万元为1股,由村里有能力又想干事的农户采取“自觉认购、自主贴息”的方式签订入股合同,实现村民持股与企业盈利风险共担。岩博村365户农户中有150余户参与入股,入股率近50%。入股的农户中,采用土地使用权入股的15户,采用共同贷款方式入股的100

9、余户,自行筹资入股的农户30余户。现如今,岩博村在余留芬的带领下,已经是一个拥有集体资产达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00元的先进村、示范村、小康村。六盘水市村级组织自谋发展的同时,大多与企业、专业合作社组建联合党组织,双方共享资源、共谋发展,企业用地、用工由村里统一协调解决,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盘县普古乡舍烹村是一个典型贫困村。2012年起,当地农民在农民企业家陶正学的带领下,从成立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通过土地入股、流转倒包、合作入股、资金整合等形式,规模发展猕猴桃、蓝莓、刺梨等产业,每亩耕地产值从过去300元提高到5万余元。如今,该村的人均收入翻了三倍,达到10000

10、元以上。除了舍烹村,陶正学的园区建设覆盖当地八个村,涉及6万余人。现在,陶正学打造的娘娘山综合旅游区名气在当地逐渐响亮,前来旅游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他开发的酒店也进入封顶,今年5月就可全面运营。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局一负责人表示,企业家是农户发展的领头人,而“三变”将企业和贫困农户捆绑起来,形成了“鲢鱼效应”,搅动农村发展一池春水,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并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促使农村各种资源要素流动起来。根据介绍,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各项资金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且点多面广,资金投入分散,作用发挥不明显。针对这些问题,六盘水市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

11、式,使分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推动农村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六盘水市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围绕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最大化目标,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投入、农民入股等方式,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整合各种资金94.6亿元,高标准建设了26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014年实现园区总产值38.66亿元。三变唤醒沉睡的资产资源变股权,让沉睡资源活起来。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资金变股金,让分散资金聚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等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农民变股民,让

12、农民群众富起来。通过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实现增收致富。“三变唤醒了农村沉睡的资产,激活农村发展动力。”六盘水市一领导说。一直以来,农村发展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不明晰、产权归属不清、要素聚集不强、效益发挥不好,农民资产确权滞后、土地利用率低、经营性收入少,针对这些问题,六盘水市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入手,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文化资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盘活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源叠加效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014年,六盘水市启动

13、农村产权改革,目前,已确权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1416万亩、集体林权54万亩、宅基地使用权63842.85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3495亩、农村房屋所有权21.39万平方米,使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财产在权属上更加清晰、在权能上更加明确、在管理上更加规范、在保障上更加充分。同时,六盘水市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对农村资源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资源评估等程序,对农村可经营性资产进行量化,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农村资源转变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探索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股权化、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资源资本化的发展模式,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以来,该市流转土地60

14、.85万亩,涉及农户51552户,其中开展土地租赁34410户41.32万亩,土地入股17142户19.53万亩;引进市场主体共同组建股份制公司,2014年全市新增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15家、市级龙头企业48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66家,新增市场主体1.8万户,通过股份制合作,保障农民既能从合作社和企业获得股份分红,又能通过在企业务工增加收入。2014年,全市共有22万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人均收入7000元以上。“农业云”建设小康盘县两河街道办岩脚村村民何利君坐在农村电商展示馆里,正关注着电脑屏幕,看看是否有订单,看到记者进去,她起身热情地介绍,她以前在家务农,每年只能维持生活。每当

15、农闲时到县城打零工,挣点钱补贴家用,2015年,农村电商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2015年7月,阿里巴巴与盘县合作建立农村电商,服务广大农村,她申请在岩脚村哒啦仙谷农业园区内建立电商服务点,当月就建成运营,成功搭上电商的高速路。在她的展示店里,当地的核桃、刺梨、红米等特色产品摆满货架,现在,她一个月能销售上千元特产,而在旅游旺季,一个月可销售5000元以上。她说:“现在刚启动几个月,等今年春天和夏天,游客爆棚时,产品就会更畅销。我们的收入也会节节攀高。”事实上,在互联网+发展的当下,农村电商也席卷各地,解决农户产品渠道和销售问题,这无疑为精准脱贫户破除了障碍。同时,为解决农村种养殖和市场信息问题,六盘水市引进了贵州华夏中璟集团,开发大数据农业和中国网络菜市场,把贵州优质农产品卖出去的同时,精准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该公司董事长郑刘德富表示,中国网络菜市场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农业+电子商务+智能物流+旅游观光”,集线上线下为一体的“种养收加销送旅”的全新生态农业综合体,该项目通过自产、自销、自送的运营方式,省掉了传统菜市场的中间环节,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APP移动端、PC电脑端、400电话端完成下单,蔬菜就可送到家,保证产品新鲜、低价、健康、安全。在精准扶持方面,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与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