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一尊农耕文明的化石地球文明空白的30亿年_第1页
王家大院:一尊农耕文明的化石地球文明空白的30亿年_第2页
王家大院:一尊农耕文明的化石地球文明空白的30亿年_第3页
王家大院:一尊农耕文明的化石地球文明空白的30亿年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王寰大院:_尊农耕文明的化石 地球文明空白的30亿年耕田一经商一读书一仕宦,王家的一代又一代先人,从最低微的底层开 始,走过了被中国传统社会视为标准模式的盘旋式上升之路,从而达到了 辉煌的顶点一一仕途的通达。而遗留在今天山西灵石县的王家大院,亲眼 见证了这个庞大的家族往昔岁月里的悲欢离合。它就像一尊农耕文明时代 遗留的化石,完整而逼真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它在今天的价值,无疑具有 多重意义。我宁愿相信,这座城堡式的大院,直到今日,它还在无声无息 地散发着某种灵气。就像灵石县之得名一样,来源于上天的某次恩赐。隋 开皇十年(590),隋文帝杨坚北巡太原,在这里发现一块陨石,其石“似 铁非铁,似石非石,

2、其色苍苍,其声铮铮”。相传石上还有“大道永吉” 四字(今已不存)。杨坚认为这是灵瑞之兆,因此以石命县,赐此地为“灵 石”,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如果说天降灵石是冥冥之中天地造化 的话,那么,王家大院这座“灵室”,则完全是人力造就的鬼斧神工。但 是,王家的先人们,为什么要积儿代人之力,营造起这座“民间的宫殿” ? 试想,当财富、荣誉和地位等世俗的东西都得到满足之后,无论个人还是 家族,究竟用什么东西才会使自己以及整个家族能够得到永恒?我想,当 年的王家先人们,也在苦苦思索着这一问题。财富能否永恒?翻开晋商的 历史,在那些富甲天下的晋商家族中,根本找不到有关王家的只言片语。 王家和那些晋商豪

3、门比起来,可以说是默默无闻,人们不禁对王家的身份 怀有疑问。也许只有当你来到灵石县静升村,看到那绵延在整个山坡上的王家大院时才会明白,王家不仅是商人,而且一定是曾经最辉煌的晋商。 富而不炫耀也许是商人的美徳,但王家的财富却在不经意间流露了出来, 那就是这座城堡式的王家大院。荣誉能否永恒?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好 像也能够传承一时,但是,“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荣誉终究也经不住 时间的考验。王家第十四世王谦受和王谦和兄弟,因资助清廷平定三藩叛 乱,供应军需粮草有功,而受到康熙帝的褒扬。后来,年逾古稀的王谦受 还参加了康熙皇帝在乾清宫举行的千叟宴,得到了一柄御赐的龙头拐杖。王家十七世王如玉,于乾隆三

4、十八年(1773)参加平定四川大小金川土司 叛乱,因寡不敌众,和主帅一起战死沙场。清廷赐王如玉“太仆寺卿,入昭忠祠,驰驿归籍,圣谕祭葬,恩恤典银300两,荫一子以知县用”。王第5页 /总页数5页氏二十世孙王奎聚,于咸丰四年(1854)二月二十九日,在太平军包围阳 谷县城后,与知县一起手握宝剑,登城指挥,屡败强敌。城破后被俘遇害。清廷荫其子为“云阳尉”并以知县用,以告慰他的英魂王氏族人用鲜 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道道荣誉的花环,如同他们用巨额的银两堆砌起这座庞大的城堡。地位能否永恒?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17361908),王氏家 族分别中举人九名,进士四名。这在以“科举入仕”为正途的封建社会里, 是一

5、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传统,王氏家族才得以 人才辈出。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王氏家族逐渐步入高级官 员行列,从文职到武职,从中央到地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有他们 的子弟为官。涌现出了战死疆场的王如玉、王如巩兄弟以及被乾隆御赐黄 马褂的王中极等一大批位高权重的官员。这时的王家已到了鼎盛时期,“已近二十世,而丁 口达千余人,至产有数万者,数十万者,余亦能饶裕自给,仕宦为郎或至刺史,分宪何其盛也”。但历史却和王家开了一个极 大的玩笑,物极必反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定律,由盛而衰也成了封建社会 中王氏家族不可避免的必然。有创业者“隼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万般艰 辛,更有

6、败家子恣意挥霍、穷奢极欲的放肆无度。解放以后,静升村的王 氏成员大多以贫农的面貌迎接了土改,这与其先世的荣光形成了极大的反 差。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很多曾经被王氏子孙变卖了的住宅,最后又分回 到了王家人的手中。既然财富、荣誉和地位其至生命都不能够达到永恒, 那么究竟什么东西才能够穿越时间的隧道,一直走向不可知的未來呢?很 有可能,王氏族人儿乎不约而同想到的是,建造住宅,将整个家族的光荣 和梦想连同生命的延续,都融铸进这座硕大的宅院中。而且这个想法一定 得到了后世一代又一代族人的响应。于是,才有了这座传承了儿百年而规 模不断扩大的“民间故宫”。这个猜想无论从王家大院的整体还是局部, 也许都可以得到

7、佐证。四合院是北方最普遍的居住形式,不论京城里的王 府豪宅,还是山村中的小户人家,大都采用这种格局。四合院这种建筑形 式,包容了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它四四方方,主次分明,天圆地方,东 南西北,阴阳昏晓,构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隐喻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王家大院由一个个四合院组成,而整个王家大院又是一座更大的四合院。和一般的建筑不同的是,整个王家大院又按照“王”字的笔画来布局大大 小小的建筑物,使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次,枝叶分明,高低错落,井然有 序,四通八达。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遍布于整个建筑群躯体各处的雕刻 To木雕、砖雕和石雕,被誉为王家大院的“三绝”。对于精美和细节的 刻意追求,可以说达到

8、了苛刻的程度。王氏族人在一刀一笔的精雕细刻中,把对生命延续的强烈渴望,都刻进了木头、石头和砖头。是啊,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还有什么物质载体,能够比它们更持久和坚硬呢?这难道不 也是一种追求永恒的方式吗?触目可及的雕刻,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赏心 悦目之外,它还给人以某种喑示:这个家族的荣耀,就渗透在一砖一石、 一花一木当中。建造一个规模如此庞大的大院,至少耗费了王氏族人二十 儿代人将近儿白年的努力,而维系这座大院的精神力量亦即凝聚力是需要 我们刻意寻觅的。王家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发迹,当时“功名磊落者代不 乏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五十余人”,或正途科考,或异途捐保,或祖 徳荫袭,王家在官场颇为如意

9、。十五世孙王梦简官居四品;王凤美任陕西 咸阳、连城二县少府,政绩突出,被建坊旌表;十六世孙王中辉居四品; 王中极居五品并受赐黄马褂和银牌;还有一百余众为贡生、监生以及生员; 十七世到十八世是王家官运亨通时期,十七世孙王讷领四品;王训领五品; 王喜领七品;王如矶领四品并被晋赠二品官衔;王如玉领四品;十八世孙王肯为升湖南宝庆府知府,王肯任诰授二品,王荣緊诰授四品;到清嘉庆年间,王家考官、捐官以及授、封、赠各种大夫四十二人,形成一个颇见势力的官僚集团。在传统的农耕社会,居庙堂之高的官僚集团,其投射于基层的政治影响,尤其对于乡村社会来说,是极其有限的。维系乡村社会口常生活秩序的,恰恰不是位高权重的官僚

10、集团,反倒是根植于民间的乡绅。而在王氏族人中,这样的乡绅比比皆是。在王家大院红门堡的南坡下, 有奉旨为王家十五世孙王梦鹏建造的孝义石坊和孝义祠。王梦鹏自幼至 孝,11岁丧父,20岁丧母,此后每当吃饭时必祭父母,哀恸之声令路人 落泪。他对继父母的侍奉数十年如一日,从无怨言,丧事如待亲生父母, 并在墓旁结庐守哀。王梦鹏生性慷慨,恪守徳行,成为族人楷模。王家后 人孝义之行承接祖训,从王实伊始,乐善好施便成为王家传世之道,所以, 静升村才有了王家为官不曾横行乡里、富足则多行义举的口碑流传。康熙 初年(1662)王佐才于柏沟村办义学,购田20亩为师薪计。王梦鹏去世 后,其子王中极为村中义学增修房舍20余

11、间,至今遗址犹存。雍正时, 王生炳办塾,捐银千两作为读书基金,以励子弟乡人奋进。乾隆二十四年(1759),灵石大旱,王家十七世孙王如矶命长子王肯为捐银3000两,另 有王世泰捐银千两,赈灾救民。19年后,灵石遭受严重霜灾,秋粮无收, 王中堂、王中辉各捐千两,外购粮食以济乡里。嘉庆时灵石再遇灾年,王 汝聪捐银近5000两,使众多百姓得以存活。三次重灾,王家三次慷慨解 囊,共捐银将近2万两。到了民国初年,尽管王家己走向衰落,世孙王修 齐还兴办了第一座女子学堂。除了灾年的赈济,平日里王家兴义学、建义 仓、筑义坟、办义店,修桥铺路,挖渠蓄塘,义不容辞。静升村文庙倾毁, 十四世王斗星捐金于康熙十四年(1675)重修。十五世王麟趾捐地起坝, 开渠引水。十六世王中行在县城兴建会文馆,王中极承父志将族谱纂修完 毕。村前河上遗桥王公桥、通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