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教育文档资料_第1页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教育文档资料_第2页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教育文档资料_第3页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教育文档资料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一、中式英语定义中式英语( Chinglish)一词由来已久,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二、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学生学习英语时自然是先接触英汉互译,在母语基础上对英语进行同化处理, 所以中英对照翻译学习成了学习者认知英语的手段之一。 学习者通过一对一的记忆来达到对英语的认知。 如英语中 big 就是汉语的 " 大" ,所以当要用英语翻译 " 一大早 " 时,他们就翻译成 a big morning ,而没有顺应英语中很早的

2、含义,从而做出相应的变化译成early in the morning。还有诸如马路译成 horse road等典型中式英语现象。在词汇方面一词多译现象很多,但实际上含义不尽等同, 如英语中的 look ,see,watch等都译成汉语的 " 看" ,学习者在翻译看书时就成了 look a book。不仅仅词汇翻译过程中容易产生中式英语, 在句子互译中中式英语更难纠正。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体现和行文习惯差异导致在句子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诸如时态,修辞等方面中式英语。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承受者,这是汉语两种语言的共同点。汉语中没有时态和词的单复数之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

3、者会有意识地进行同化认同而忽视英汉语言体系的差异。英语名词有单复数之分, 在名词后有词形的变化, 而汉语则没有。 例如,一本书是 a book,而两本书就是 twobooks 。名词作主语,相应的谓语动词须随单复数做相应的改变。 学习者在翻译活动中习惯性地认同了汉语语言习惯而忽视了数的变化。如, He has two brothers. 而中国学生的翻译中就成了 He have two brother. 这样的中式表达。 大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顺应学习能力,一些常见的不规范中式英语他们都能做出相应的规避,但是对于东西思维意识差异而形成的中式英语他们往往难以修正,举例来说,例 1: He

4、 was ill yesterday, he didn't come to visityou. ( 误)Because he was ill yesterday,he didn't come to visityou.( 正)在翻译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中式英语的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也是大学生, 特别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克服的文化休克问题。这简单一个例子就能说明这样的问题:胆小如鼠按字面翻译成astimid as rat,而实际上应该是as timid as rabbit。三、翻译中的中式英语原因分析1. 受母语的干扰当绝大多数中国学习者开始学习英语时,母语已在大脑里扎根了。我们学习一门外语

5、的过程就是逐步排除母语的干扰,与母语" 作斗争 " 的过程。我们使用母语的所有习惯都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表现在发音、词汇、句式、语篇等各个方面。例如,在交流中学生会顺口说 "Thisbook I like" ,用的是地道的汉语句式, 嵌入的是英语单词, 这就是母语迁移现象。当母语与目的语形式相同时, 出现的有利于语言学习的迁移称之为正迁移。例如,当被问及爱好时,学生会说 "I often playbasketball" ,脱口而出,且鲜有错误,不仅在于其简单,更因为它的句子结构与汉语完全一致。 反之,当母语和目的

6、语形式不同时,因套用母语的模式或规则而产生的不符合目的语形式的迁移,则称为负迁移。又例如,学生口中的"Ieveryday playbasket-ball."听起来就很别扭了,英美人通常不这么说。迁移不管正负,都有汉语使用习惯在起作用。如果两种语言的差异大,负迁移就容易发生。当负迁移出现时,我们称之为母语干扰。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差别相对较大, 母语的干扰就成为了中式英语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2. 受中英思维模式不同引起的。思维模式差异是产生中式英语最重要、也是最自然的原因。王还先生曾说: " 任何人学外语,最自然、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母语的习惯套用

7、在使用外语上,有时套对了, 而有时候就套错了,那些母语和外语不同的地方就一定要套错" 。i 比如,比如在用英语表达 " 你的身材很美 " 这句话时,说"Your figure is beautiful" 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地道的英文表达应该是 "Youhave a fair figure" 。在表达 " 我工作很忙 " 这句话的意思时,说"My work is busy" 是中式英语,正确的表达应该是 "I am very busy" 。3. 受中英文化差异不同引

8、起的一般来说,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语言总是受到文化的影响,像镜子一样,始终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大多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必要工具,对这个民族的历史, 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生活的思考的纪录及传播他们民族文化的媒体。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体系。某些语言现象是某种特定历史文化的特定产物,在其他文化中是不存在的。 有些中式英语虽符合英语语法但不符合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的习惯,如:旧时的中国很穷,人们缺少粮食,因此人们往往见面以后就会问候" 吃了没? "而如果在见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时问候"have you eatenyet ?&

9、quot; 就会被误解为你在邀请对方共同进餐。中国人在告别前为了表示诚意会再三挽留:(stay longer),这会让英语本族语者很为难。另外,为避免谈话结束地太唐突,我们有时会说一些如" 以后继续努力( I hope that you could work harder thanbefore ) " ," 多注意身体( pay attention to yourhealth)"之类的话语以表示鼓励关怀,但这在英语本族语者,却是说话人在暗示自己以前工作不够努力,认为自己不够健康。 往往会导致谈话不欢而散。 另外,中国人在客人离开之前都会习惯性地说一些如:

10、 " 请留步 " 或" 请走好 " 这样的客气话。但直译成英语 stay here , please 或 walk well , please 这样的英语语言在英语本族语者听起看来是匪夷所思, 非常可笑的。 以上的例子告诉我们:仅仅学好英语语言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缺乏对英语社会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会产生中式英语的。 四、解决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方法1. 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有意识地记录汉语中某些表达的英文对应表达以及老大难的译例。 多听外电、大量阅读英文原著,尤其是关于中国的文章, 看看外国人对同一个词、 同一个事物以及成语如何表达, 进行比较研究后

11、" 择优录取 " 较贴切的用法, 为我所用。(但在借用这些词汇和表达方法时,一定要注意其政治倾向和不同的上下文。)例如:原文: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 .译文一: As the new century approaches,.译文二: On the verge of the new century, .2. 吃透汉语原文的精神实质,摆脱汉语字面的束缚,从英语读者的角度出发, 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句子进行重组, 清晰地将原文之意表达出来。如:原文:维护世界和平是大有希望的。译文一: to maintain world peace is very hopeful.译文二: Ther

12、e are great hopes for the maintenance ofworld peace.3. 阅读英译汉的文章时,注意搜集常用的词、短语、句子,查阅英语原文是如何表达的,再利用reverse or backtranslation的办法,将其译成汉语,以此来不断积累地道的英语词汇和句型, 即采用 " 英 - 汉- 英" 的方式来积累词汇和表达。如下面的英文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原文:我最近常常想到你和贵国。译文: You and your countryhave been much in my thoughtsrecently.4. 要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

13、和风土人情,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及其不同表达方式。 并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从而找到英汉两种文化对语言的不同影响。 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 并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 克服母语负迁移心理, 逐步养成学生们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多记一些地道的、常用的表达方式,多注意东西方人在遣词造句上的不同。同时,背诵一些常用的名言警句,以便在英语写作和翻译中恰当地应用。如:Jack is a greenhandat teaching.(杰克教书没有经验)这里"greenhand" 意思是 "生手 " 、" 没有经验 " ,而不是 " 绿色的手 " 之意。 England 是个岛国,船是重要交通工具,为保养船只,常用绿色油漆来漆船。不熟练的油漆工工作时常会双手沾满油漆,&q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