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陈成子弑(陈成子弑(shsh)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陈恒弑其君,请讨之。之。”公曰:公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 孔子曰: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告夫三子者!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481年(孔子年(孔子7
2、171岁),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岁),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沐浴而朝沐浴而朝”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体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不敢不告不敢不告”说明孔子说明孔子一方面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另一方面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
3、的举动带有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 “知其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为而为之”的意味。的意味。 反复申说反复申说“不敢不告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春秋之法: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不可忍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的戒律。但
4、也表现了孔子知其但也表现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析分析】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国当属晋、齐,而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国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
5、孔子可谓是孔子可谓是执着执着,在明知希望不大的情况下,在明知希望不大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即便是遭到拒绝,仍然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即便是遭到拒绝,仍然坚持坚持不放弃不放弃。这种。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仅是对的精神不仅是对事情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问事情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问心无愧的心无愧的顽强顽强,其实这种精神除了表现在,其实这种精神除了表现在对于弑君对于弑君者的讨伐者的讨伐问题上,还表现在对待当时的社会问题上,问题上,还表现在对待当时的社会问题上,即即“仕仕”与与“隐隐”的问题上。的问题上。 公元前公元前489489年(孔子年(
6、孔子6363岁),孔子在陈,吴伐岁),孔子在陈,吴伐陈,楚来救,陈国大乱。孔子离陈过蔡地去负函,陈,楚来救,陈国大乱。孔子离陈过蔡地去负函,在陈蔡间被困,绝食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孔子在陈蔡间被困,绝食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孔子在路上连续遇到当时依然讲诵、弦歌不止。孔子在路上连续遇到当时的一些隐者如的一些隐者如长沮长沮、桀溺桀溺、荷蓧丈人荷蓧丈人和和楚狂接舆楚狂接舆等,他们对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不以为然。孔子等,他们对孔子积极用世的态度不以为然。孔子此时与此时与4747岁时坚持岁时坚持“无道则隐无道则隐”的主张已有所改的主张已有所改变,社会责任感更趋强烈,世无道,所以要去改变
7、,社会责任感更趋强烈,世无道,所以要去改变,是积极入世的情怀。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变,是积极入世的情怀。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此时孔子的政治原则更为坚定,胸怀已更为顺,此时孔子的政治原则更为坚定,胸怀已更为旷达。旷达。楚狂接舆(楚狂接舆(y y)歌而过孔子,曰:)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凤兮凤兮!何德之之衰?往者不可衰?往者不可谏谏,来者犹可,来者犹可追追。已而已而!已而!今之!已而!今之从政者从政者殆殆而!而!”孔子孔子下下,欲与之言。,欲与之言。趋趋而而辟辟之,不之,不得得与之言。与之言。1 1、接舆为什么以、接舆为什么以“凤凤”比孔子?比孔子?凤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接舆借此凤有
8、道则现,无道则隐,接舆借此讥讽孔子不知隐讥讽孔子不知隐,为德衰也。,为德衰也。“来者犹来者犹可追可追”是劝孔子如今还来得及隐去。其实孔子自己也认为应是劝孔子如今还来得及隐去。其实孔子自己也认为应“天下有道则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见,无道则隐”,就是,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2 2、接舆为什么不想与孔子谈?、接舆为什么不想与孔子谈?接舆其实是一个隐者,与孔子人生态度截然不同,接舆其实是一个隐者,与孔子人生态度截然不同,道不同不相与谋,他不道不同不相与谋,他不愿与孔子交谈,他又想劝孔子隐去,但也不会想急迫改变什么愿与孔子交谈,他又想劝孔子隐去,但也不会想急迫改变什么,就是知其,就
9、是知其不可为而不可为而“不为不为” ” 。相关链接相关链接(1 1)公元前公元前505505年年6 6月(孔子月(孔子4747岁),鲁国季孙意如卒,其岁),鲁国季孙意如卒,其家臣阳虎囚其子季孙斯而专鲁政。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家臣阳虎囚其子季孙斯而专鲁政。阳虎欲见孔子,孔子不见。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孔子说: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孔子说:“不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无道则隐无道则隐”的主张。的主张。(2 2)古代佯狂者,有把身体涂上漆,假装麻风病患者的,古代佯狂者,有把身体涂上漆,假装麻风病患者的,
10、也有披头散发或把头发剃光好像犯人的。接舆即如此。也有披头散发或把头发剃光好像犯人的。接舆即如此。( (3 3) )李白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丘。长沮长沮(j ) 、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津焉。长沮曰:焉。长沮曰:“夫执舆夫执舆者为谁?者为谁?”子路曰:子路曰:“为孔丘。为孔丘。”曰:曰:“是鲁孔丘与?是鲁孔丘与?”曰:曰:“是也。是也。”曰:曰:“是知津矣。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子为谁?”曰:曰:“为仲由。为仲由。”曰:曰:“是鲁孔丘之徒与?是鲁孔丘之
11、徒与?”对曰:对曰:“然。然。”曰:曰:“滔滔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者天下皆是也,而谁谁以以易易之?且之?且而而与其从与其从辟(辟(b)人之士也,人之士也,岂若岂若从从辟世辟世之士哉?之士哉?”耰耰(yu )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怃(w)然)然曰: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斯人之之徒与徒与(y)而而谁谁与与(y)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
12、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探究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探究 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还不如像我一们,忘记了时代,忘记了世界, 。(其实时代是逃避不了的),只种我的田。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积极的入世思想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也要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
13、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和和历史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两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 天下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改变得了呢
14、?孔子答: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一个思想不仕无义。不仕无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积
15、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中流砥柱”。他们对孔。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欲与之言”。据记载,。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
16、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屈原涉江涉江里里“接舆髡(接舆髡(knkn)首兮,桑扈(首兮,桑扈(hh) 臝臝(lu lu )行)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 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
17、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样。子路从而后,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丈人,以以杖杖荷荷蓧。子路问曰: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见夫子乎?”丈人曰
18、: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孰为夫子?夫子?”植其杖而芸。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子路拱而立。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食(s s)之之, ,见(见(xixin n)其二子焉。其二子焉。明日明日,子路行,子路行, ,以告。子曰:以告。子曰:“隐者也。隐者也。”使子路使子路反反见之。至,则行矣。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
19、知之矣。”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1 1、子路问曰:、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子见夫子乎?”丈人曰: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分,孰为夫子?”丈人为什么这样回答子路?丈人为什么这样回答子路?因为在丈人看来,孔子这些人,不爱劳动爱做官,跟自己不是一因为在丈人看来,孔子这些人,不爱劳动爱做官,跟自己不是一路人,所以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语含讥讽。2 2、丈人这样回答子路,为什么子路还要、丈人这样回答子路,为什么子路还要“拱而立拱
20、而立”?古人以古人以垂手为倨,拱手为敬垂手为倨,拱手为敬。子路。子路以礼表示对丈人的尊敬以礼表示对丈人的尊敬,因此,因此又赢得了丈人的礼待又赢得了丈人的礼待。3 3、荷、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评析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子路寻师,路遇丈
21、人,丈人却说“孰为夫孰为夫子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以礼相待,最终丈人,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一番言语实际上体现了孔子子路的一番言语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沮、桀溺的。依孔子之见,无论长沮、桀溺的避世避世还是丈还是丈人的人的隐居隐居都是都是不合于义,且乱大伦不合于义,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臣之义。而丈人使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可废,子路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
22、为了行君臣之义,臣之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道虽其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也就是,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所以说:“不仕无义不仕无义”。 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
23、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知其不可而为之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1.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
24、度?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2.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 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故意刁难,试图瓦解其队伍。批评他看不清形势挖苦鄙视,善待其弟子。批评他不务实。2、你是怎样看待“隐”与“仕”的? 赞成仕的观点。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隐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自欺欺人。修身养性、保存实力,这在乱世之中不
25、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子路子路宿宿于石门于石门。晨门曰:。晨门曰:“奚奚自自?”子路曰:子路曰:“自自孔氏。孔氏。”曰:曰:“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与?”为什么借一个守城门的人说孔子是一个为什么借一个守城门的人说孔子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的人?通过一个通过一个普通人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可见孔子当时的对孔子的评价,可见孔子当时的真实形象真实形象,一个孜孜不倦的执着者;也可见孔子当时在百姓中的影响,一个孜孜不倦的执着者;也可见孔子当时在百姓中的影响,有充满敬意的,也有不理解的有充满敬意的,也有
26、不理解的。也有人认为晨门也是个也有人认为晨门也是个隐者隐者,高人,晨门的问话中也暗示一,高人,晨门的问话中也暗示一种种“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态度,他并不主张孔子的的态度,他并不主张孔子的做法做法。子子击磬于卫击磬于卫,有,有荷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有心哉,击磬击磬乎乎!”既而曰:既而曰:“鄙鄙哉!硁硁乎!哉!硁硁乎!莫莫己己知知也也,斯,斯己己而已矣。而已矣。深则深则厉厉,浅则,浅则揭揭。”子曰:子曰:“果果哉!末哉!末之之难难(nn)矣。矣。” 探究 做事不要太固执,要通达权变,洁身自好。 探究 失意,无奈,悲凉。1 1. .根据根据文中人物的
27、话语,你推断这位荷蒉者是文中人物的话语,你推断这位荷蒉者是个什么人?个什么人?能从孔子的磬声中听懂孔子的心声,从他话中能从孔子的磬声中听懂孔子的心声,从他话中表示的处世态度,可见这是个表示的处世态度,可见这是个高人,隐者高人,隐者,主,主张对待世事应张对待世事应安时而处顺,不过分强求安时而处顺,不过分强求。2 2. .荷荷蒉者说蒉者说“深则厉,浅则揭深则厉,浅则揭”,你怎么理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含义?这句话含义?隐者告诉孔子涉世如涉水,当知其深浅,隐者告诉孔子涉世如涉水,当知其深浅,处世处世应通达权变,不必为没有人理解自己而想不通。应通达权变,不必为没有人理解自己而想不通。3.3.孔子孔子在听
28、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么说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么说“果哉!未之难矣果哉!未之难矣”? 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音,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声,而荷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有指责之意,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不嫉妒,以一种平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和中正的态度揭开了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孔子才发出此言。驳斥,是故孔子才发出此言。
29、子曰:子曰:“凤鸟不凤鸟不至至,河河不出图,吾不出图,吾已已矣夫!矣夫!”(1)(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凤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的它的出现象征着出现象征着“圣王圣王”将要出世。将要出世。(2)(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黄河中有龙马背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的出现也象征着也象征着“圣王圣王”将要出世。将要出世。(3)(3)已矣:已矣:“已已”,动词,动词, ,止止, ,完结。完结。“矣矣”为语为语 气词气词“了了”。“已矣已矣”可译成可译成“
30、完了完了”,“,“算了算了” ” 【评析评析】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哀叹。本本课中,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课中,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答: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观点是一一致致的。孔子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认为所处的是个,认为所处的是个“无道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
31、滔者天下皆是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也” 。 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看法是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看法是根本根本对立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都采取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都采取“避世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避避人人”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在行动上能“知其不可知其不可而行之而行之”。 值得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改革”目标是要目标是要“复礼复礼”,回到,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抗衰老药物研发前沿技术与产业化前景评估
- 2025-2030抗菌肽药物耐药性解决方案与超级细菌防治市场前景
- 2025-2030抗菌涂层材料在院感防控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报告
- 2025-2030抗纤维化药物技术路线与临床试验进展分析报告
- 2025-2030慢性肾病精准诊疗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律所知识付费产品开发与运营策略
- 2025-2030律师行业新媒体营销效果评估与创新实践报告
- 2025-2030律师事务所行业跨界合作与生态圈建设调研报告
- 2025-2030律师事务所行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优化
- 小学阶段作文写作指导与范例汇编
- IEC 62368-1标准解读-中文
- 2023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围出院期管理与随访指南(2024年版)解读
- 《建筑施工技术》课件-土方开挖及边坡支护
- 特殊教育作业册(上册)
- 6.1+友谊的真谛++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Office高效办公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欧亚学院
- DL∕T 5210.4-2018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 第4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
- 南洋理工校训的英文
- HG+20231-2014化学工业建设项目试车规范
- DL-T5161.12-201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2部分:低压电器施工质量检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