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阅读的改进之道_第1页
思辨,阅读的改进之道_第2页
思辨,阅读的改进之道_第3页
思辨,阅读的改进之道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思辨,阅读教学的改进之道一、现状我是一名从教十四年的高中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改良,大都基于一个不太乐观的判断。在当下教学环境和选拔体制下,教材依然是多数学生阅读的主要载体。以现行高中教材为例。一个学期两本教材,一本教材 6 个单元, 主要讲其中的文言文, 其余为泛读或不读。结论一目了然,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已具备了基本阅读能力的高中生,只考虑到泛读现代文课文的教学现状,这个阅读量够吗?量不够,还在其次。关键是这有限的量,其质也不能让人信服。首先,课文在长度与容量上与初中缺乏明显区分,这就是温儒敏先生批评的缺乏“梯度”的问题。文章的优劣,自然不能以长短来论;但一两千字的文

2、章,不管怎样花团锦簇, 承载的内容总是有限的。随着学生认知水准与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热爱新知,渴望挑战,渴求突破。但遗憾的是,在阅读教学中,低水平重复的多,老生常谈的多,内容肤浅的多,课文多是些一眼即可洞穿的文章。在语文学习中,有些重复和反复是必要的、有价值的,但低水平的反复只能加重学生的厌倦和厌恶。中小学教材中欧亨利的作品比较多。一个原因,就是其短篇小说在篇幅、结构和思想格调上都满足了目前这个教学体制的需要,满足了教材编写的需要:入选的作品多在三四千字,在这样一个不长的篇幅中,往往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一个所谓“正能量”的主题,还有让教师们津津乐道的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3、精美构思以及相应的结构形式。这些要件,恰恰满足了语文教材和闭塞、单调的课堂教学对一篇课文的要求。实际上,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在思想上偏于简单,艺术表现上模式化,虽曰王者,毕竟有限,与一流的经典还有一些距离。不同的文章,阅读的心境不同,对阅读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读物的容量小,思想浅薄,时间久了,学生自然心生居高临下之感。这种“君临式”的阅读,容易让学生养成随意、散漫和浮躁的阅读心理,即常说的“浅阅读”。当然,容量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又会挫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但是, 目前的主要危险还是来自“浅阅读”。当下盛行的网络阅读,在阅读方式上主要是浏览、跳读、略读,在内容上则趋于平面化、娱乐化、简

4、单化;而现行的阅读检测, 也存在将文本碎片化、简单化和教条化的倾向。若教材选文的容量和难度再不能激发学生细读与探究的欲望,必然会助长这种“浅阅读”的习气。相反,如果读物的内容保持恰当的新鲜感与挑战性,保持略高于学生水准的长度和容量,则需要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清晰,思路明晰,前后关联,摒除杂念,排除干扰,且需要有一定的人生体验、背景知识和逻辑素养。这一点恰恰是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最稀缺的。人们对教材的理解,习惯上就是一本书。短文的教学价值有限,若选长文,又与教材的容量产生了矛盾。作为一种变通办法, “节选”便应运而生。沈从文的边城、卡夫卡的变形记、鲁迅的阿Q 正传等,都以“节选”的面目出现在教材中。这

5、当然不失为一种走近名著的捷径。但高中语文阅读,主要还是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和赏析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最好让学生与作品产生直接的关系;而名著的价值,也离不开它的全息性和生命整体性。读节选,或许就破坏了这种完整性,就像欣赏一个美人,只能看到她最漂亮的鼻子或脖子,却看不到她的全身,总有遗珠之憾。其实, 窥一斑而知全豹,见叶而知秋,又要短平快,又要高效益,至少在艺术欣赏方面难以做到两全其美。围绕这些问题,学界也是争论不休。比如在语文教学通讯书刊中,有论者把语文等同于文学,他们所主张的阅读,仅限于文学作品;有人主张只读文言文, 却看不到现代文除了语体的价值外,更重要的在于它所承载的现代思想,诸如民主、自由

6、、科学、平等这些观念,在文言文里这些东西难觅其踪。感性文与理性文的比例问题,也值得商榷。高中阶段是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从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看,高中阶段是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力形成的关键期。在我看来,这方面的强调还远远不够,与人们对“想象力”的鼓吹比较一下,就不难明白。有人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归功于他的“想象力”,却没想到,倘若牛顿没有良好的科学素养,没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再多的苹果砸在他头上,也还是催生不了“万有引力”的灵感。其实,理性精神与想象力一样重要。孤零零地强调想象力的培养,反而会妨害我们去做一些更为基础也更有价值的工作,比如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7、、批判精神和怀疑意识。想象力主要是一种天赋和潜能,更需要的是保护、鼓励和开发; 与此相对,理性精神则只能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拥有,只有严密的课程设计和教 学安排才能保障它的生长与发育。单从目前的课文构成看,论理性的、思辨性的、 批判性的理性文,数量偏少,编排上也缺乏合理设计。考虑到学生精神与文化成 长的实际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这中间的比例偏向呢?二、改进基于上述判断,我一直以教材为基础,探索阅读教学的改进之道,既拓展, 又深化,弥补阅读在量、质和结构上的遗憾。在实践中,我倾向于指导学生以批 判的态度阅读理性的文本,我称之为“思辨性阅读”。我认为,高中阶段的阅读,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态度上,都应该

8、以理性的、批判性的“思辨性阅读”为主 体。这当然是由高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其次,我也坚持认为,教育属 于公共领域,培养的是现代公民,教学必须根植于社会的公共理性与逻辑, 根植 于公共的知识与价值。即便是最张扬个体情感的诗歌一旦进入教学领域,也不能 仅仅停留在情感的宣泄和激荡上。好的诗歌,总能在“陌生化”的表述中,传达 出共通的人性与生命体验,引发超越时代与地域的共鸣。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引 导学生与诗歌达成“共鸣,使一时一地一诗人的体验与情感, 突破时空与个体的 局限,而产生公共知识与社会伦理的意义。即如毛沁园春长沙。不是因为 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怀多么超凡脱俗与众不同,而在于他的 这一个性化表达与千百万年轻人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青春狂热,年少气盛,是这 一个年龄段的共同的生命体验。有的教师不去强调这共同的人性、共同的“情理”, 而去神化伟人的与众不同,似乎只有伟人才能有如此胸怀,这恰恰将诗的理解引 向了非理性,引向了蒙昧与迷信。诗最可贵的东西,是其个体化的体验与情感; 而诗歌教学最可贵的地方,恰在于引导学生达成对诗的这种“理”解。这个“理”, 即是社会理性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