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法规体系_第1页
职业卫生法规体系_第2页
职业卫生法规体系_第3页
职业卫生法规体系_第4页
职业卫生法规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职业卫生法规体系一、职业卫生法规框架我国职业卫生安全法律法规按其立法主体、法律效力不同,分为: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最高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其他所有职业卫生安全法律都要依据宪法的基本原则来制定。2、职业卫生安全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有关职业卫生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如: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劳动法等。3、职业卫生安全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各类条例、办法、规定、实施细则、决定等。如: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4、地方性职业卫生

2、安全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为执行和实施宪法,职业卫生安全法律、行政法规,根据本行政区域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通常形式有“条例”、“办法”。5、职业卫生安全规章:由国务院所属部委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依职权制定、颁布的有关职业卫生安全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如: 职业病目录,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等。6、国际公约:经我国批准生效的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的国际条约、公约,是作为制定我国职业卫生安全法规参考依据之一,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履行。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1、职业卫生相关法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四十二条规

3、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一部专门法律。修改后的职业病防治法规定, 国家对从事放射性、高毒、高危粉尘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制定的法律。(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法规定: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减少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

4、应用; 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相关法律,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权利;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行业保障等。(5) 其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对改进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健康都作出了相应规定。2、职业卫生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各类条例、办法、规定、实施细则、决定等。(1)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352 号)该条例是为了保证作业场所安全使用有毒物品,预防、 控制和消除职业中毒危害, 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

5、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的,其适用范围是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可能产生职业中毒危害的劳动保护。(2) 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发 1987 105 号)该条例是为保护职工健康,消除粉尘危害,防止发生尘肺病,促进生产发展、而制定的。其适用范围为所有有粉尘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3)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 号)该条例是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的监督管理,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应用,保障人体健康,保护环境而制定的,其适用范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销售、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以及转让、进出口放射性同

6、位素的单位。(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376号)该条例是依照中华入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建立统一、高效、有权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5) 其它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 女职工保护条例等对保护劳动者权益等内容作出了相应规定。3、地方性职业卫生安全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为执行和实施宪法,职业卫生安全法律、行政法规, 根据本行政区域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法定权限内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通常形式有“条例”、 “办法” 。4、职业卫生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由

7、国务院所属部门以及地方人民政府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职权制定、颁布的有关职业卫生安全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配套出台的主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1) 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3号)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是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能由卫生部门划转到安监部门后,职业病防治法短时期内难以进行修订,地方安全监管部门强烈要求国家安监总局出台部门规章,明确安全监管部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出台的。它是根据 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制定的,总体上保持了与职业病防治法相一致,是对职业病防治法的具

8、体与细化,是对职业病防治法的贯彻落实。立法目的:一是确立安全监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通过立法,确立安全监管部门在职业卫生监管中的执法主体地位,并使行政执法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是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通过立法,进一步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督促、 引导遵守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自觉履行法律赋予的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三是控制和减少职业病危害,遏制我国职业病危害的严峻形势。通过出台暂行规定,明确安全监管部门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执法主体地位,明确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职责及政府监管部门的职责,有利于强化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有利于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的落

9、实,切实保栌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有利于促进职业病危害形势稳定好转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7 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是根据职业病防治法、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等法律、 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责调整的规定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情况,为监督执法提供科学依据,使监督检查有的放矢,同时警示相关单位,促其履行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该办法明确职业病危害申报的范围、内容、方式和受理等问题。目前, 国家安监总局正在根据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和中央编办发2010104 号文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

10、工的通知精神修订23、 27 号令。(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49 号)办法明确规定“国家对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职业病危害轻微”、 “职业病危害一般”和“职业病危害严重”三类”。根据建设项目是否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毒理学特征、浓度(强度)、潜在危险性、接触人数、频度、时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办法规定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项目是指存在或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项目。(4)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 63 号)职业病危

11、害因素分类目录将可能导致法定职业病所对应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10大类,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并列出了相应的行业和工种分布。(5) 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 108 号)职业病目录列出了我国10 大类 115 种职业病目录,包括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申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和其它职业病职业性肿瘤。(6)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法监发2002 24 号)该办法规定:职业

12、病诊断、鉴定工作应当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及本办法的规定和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并符合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程序。同时规定,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5、国际公约职业卫生安全方面的国际公约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公约是为达到职业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保证劳动者的福利和尊严而制定的方针和措施如:职业卫生设施公约( 161 号) ;第二类:公约针对特殊试剂如铅、苯、石棉和化学品、职业癌症和工作环境中的特殊危险而提供的保护如:职业癌症公约( 139 号) 、 工作环境(空气污染、噪声、振动公约( 148号) ;第三类公约:是针对某些经济活动部门,如为建筑工业、商业和办公室等提供保护

13、如: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 167 号) 。三、职业卫生标准1、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0 号)按照标准的适用范围,我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级别;按照标准的层次,又分为强制性国家标淮和推荐性国家标准两类,前者标准代号为直接编码“ GE?,后者编码“GB/T'。同样,我国职业卫生标准也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两类,前者标准代号为直接编码“GBZ,后者编码“GBZ/T'。强制性标准包括: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工作 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 2007),工 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

14、值第 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 2007);职业病 诊断标准;职业照射放射防护标准;职业防护用品卫生标准,其他标准为推荐性 标准。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 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的职业卫生设计及 评价。规定了工业企业的选址与整体布局、防尘与防毒、防暑与防寒、防噪声与 振动、防非电离辐射及电离辐射、辅助用室等方面的内容,以保证工业企业的设 计符合卫生要求。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2.1-2007) 列出了工作场所339种有毒物质、47种粉尘和两种生物因素的接触限值;工

15、作 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了 10 种物理因素接触限值。职业接触限值是评价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卫生状况及劳动者接触有害因 素的程度,评估生产装置泄漏情况的重要依据。4、相关职业卫生标准主要职业卫生标准见表1-1 0表1-1 职业卫生标准序 号卫生标准标准编号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1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1部分:化 学有害GBZ 2.1-2007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 2部分:物 理因素GBZ 2.2-2007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米样规范GBZ 159-20045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

16、方法GBZ/T 160-20046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2801-20087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2188-20078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 范GBZ/T 94-20079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 范GBZ/T 195-200710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200211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12«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200713«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信息指南GBZ/T 204-200714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5-20101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16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窖防护规范GBZ/T 205-20071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7-200718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6-200719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 1部分: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