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1页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2页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 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 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 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 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 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 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

2、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 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 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 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 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 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 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 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 色的群

3、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 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 愿望。(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 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 体来说,生产发展是指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产业支撑。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 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

4、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这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指要促进农 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 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乡风文明是指要加 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 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 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这是提高农民整体 素质的途径。村容整洁是指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

5、适宜地区积极推 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 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 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改善农村环境卫生,这是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要求。管理民主是指要以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在全国农村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 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 完善村民“一事一议” 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这是实现乡村管理的关键。(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6、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 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 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 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 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 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 繁荣的现代化道路。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7、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 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 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 的动力源泉。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社会 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 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 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

8、 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的发展现状是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成就与问题并存。(一)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近年来,中央以及省市区各级政府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 实,如免除农业税、不断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进行各种农业补贴(对农民 种粮进行的直接补贴;对农民购买粮种进行

9、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 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发展农 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进入 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在国家一系列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各地农村都组织实施了农 村电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村中小学 校舍建设、小康住宅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使农村基础条件进一一 步改善,农业发展有了后劲,可持续发展有了保证。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已切身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自发自觉地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也空前高涨。3、文化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10、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也逐 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电 化教育设施投入成为各地农村投资的重点。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大对农 民的培训,教授农民各种实用技术和知识,培养致富带头能人。建立了农 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 至 2006 年开始,就在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阶 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制度,同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科书全部由政 府免费提供,这使得农村失学儿童的比例显著下降,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 文化程度和自身素质。文化上致力于农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4 、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和谐氛围逐渐形成。 国家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全

11、国农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 度,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同时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医疗 上从本世纪初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了五保、低保、优抚 政策,同时启动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保体系建设。创建村都做到了少 有所学、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政府还出钱为外出 农民工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二是实施农村无力自建房户危房改造 工程。5、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 了很大成绩,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 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12、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普遍实行村民自治, 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二)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 虽然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 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下列的问题:1、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农业。 但农业依然以 种植业为主,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依然较低,相当一部分农民还是靠天吃 饭。此外虽然有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或者从事旅游餐饮、 住宿接待等行业, 但人数规模还较小,整体效应尚未显现。2、农村基础设施

13、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提高,但总体来看,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依然不足。农业基建投资占我国基建投资的比重并没有 明显提高,与农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 的建设步伐,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3、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 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不注重质量的提高, 更忽视了品牌效应, 盲目效仿和低水平重复时有发生, 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与此同时,农产

14、品 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 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户与加工或营销企业没有结成真 正的利益共同体,合同不规范,订单屡约率较低。4、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由于我国农业整体上的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 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 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直接导致了广大农民普遍收入较低,导致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5、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由于幅员辽阔,加上农民自身素质、传统观念和历史等原

15、因,我国大 部分地区的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 随处而建,比较凌乱。6、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受教育的程度低,文化水平低,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当前, 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7、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1)、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我国虽已 开展,但尚未覆盖全国,且报销比率还不够高;由于农村医疗经费投入较 低,医务人员待遇较差,导致农村医疗设备差、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 生状况令人担忧。(2)、科技文化投入不足,教育负担加重。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 和文化水平有

16、很大提高,但总体来看,科技文化投入依然不足,底子薄、 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黄陂区也有同 样问题,科技和文化的培训不足,教育成本增加,不少农村家庭因供养孩子上学而因教致贫返贫(3)、社会保障难以保证。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我国部分 地区的部分乡镇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 疗保险制度。三、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们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培育主导产业, 努力增加 农民收入。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 化升级。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 三产业,尤其是乡镇

17、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 因此,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 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 展。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 扩大农民 就业和增收空间。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 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 须推进城镇化。3、加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 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目前,

18、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 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 根本途径。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 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 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 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 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 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 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

19、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 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 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 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 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 , 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 件。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 本法规。这是建立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