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 业 防 雷 知 识 ( 安 全 员应知应会)企业防雷知识(安全员应知应会)1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1.1 雷电现象及其危害雷是一种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也就是正负电荷的中和过程。雷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积累起正电荷,另一些云积累起负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电压逐步升 高,当带不同电荷的雷云互相接近到一定距离时,将发生激烈放电,岀现耀眼的闪光。由于闪光时温度高 达20000 C,空气受热膨胀,?发出震耳轰鸣。这就是闪电和雷鸣。有时雷云很低,在地面凸出物上将感应出异性电荷,到一定程度时也将出现雷云对地面凸出物的放 电,这就是常说的雷击。雷电特点 电流大 雷电电流幅值可高达几万至几十万安倍,设计避雷装置时
2、可按15X 104A考虑。 时间短 一般雷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先导放电,时间为510?ms,第二阶段为主放电,时间仅为 50100卩s,第三阶段为余光,时间为3050?ms,雷击完成一次放电过程总共不超过60ms 频率高 雷电电流大,放电时间极短,这样放电陡度极大,高达30kA/卩s。所以具有高频特性。 电压高 雷电感应电压可高达 300400kV,?而直接雷的电压还要高得多。雷电危害 电破坏数十万乃至百万伏高电压可能会毁坏发电机、变压器及线路绝缘子等电气设备的绝缘,引起短路, 甚至导致大规模停电。 热破坏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导体时发岀大量热量,引起绝缘材料燃烧和金属熔化。烧断电线,引起火
3、灾。 机械破坏当强大的雷电流通过被击物时,被击物缝隙中的空气急剧膨胀,缝隙中的水分迅速蒸发,致使被击物 破坏或爆炸。同性电荷的静电斥力,同方向电流的电磁斥力也有很大破坏作用。雷击时的气浪也有一定破坏作 用。1.2 雷电分类直击雷直击雷是雷云对大地凸岀物的强烈放电过程。感应雷感应雷有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两种起因,静电感应是由于雷云接近地面,在地面感应物上感应岀大量 异性电荷,当雷云与其它物体放电后,凸岀物顶部电荷失去束缚,产生对地面很高的静电电位,以雷电波 形式沿凸岀物极快泄放,此时极易产生火花放电。电磁感应雷是雷击时幅度和陡度都很大的雷电流,在周 围空间产生迅速变化的磁场,导致附近的金属导体上感
4、应岀高电压,一旦与其它金属设备接触或接近时, 则可能产生火花放电。雷电侵入波雷电侵入波是雷击在线路或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着线路或管道迅速传播侵入建筑物内形 成的。1.3 防雷装置的组成完整的防雷装置通常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部分组成:接闪器 用于直接接受雷击的金属体,如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带、?避雷网,安装在被保护设施的上方,它更接近于雷云,雷云首先对接闪器放电,?使强大的雷电流沿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泄入大地,从而使被保护设施免遭雷击。接闪器应耐腐蚀,一般采用镀锌材料制成,如避雷针、避雷线用镀锌钢绞线制成、避雷带采用镀锌钢 管、圆钢或扁钢制成。接闪器的材料尺寸应满足通过强大雷
5、电流时动稳定和热稳定的要求。引下线 应满足机械强度、耐腐蚀和热稳定的要求,?通常采用圆钢或扁钢制成,并采取镀锌或刷漆等防腐措施,绝对不可采用铝线作引下线。引下线应取最短途径,尽量避免弯曲,并每隔1.52m设1?个固定点加以固定。可以利用建筑物的 金属结构作为引下线,但金属结构的连接点必须焊接可靠。引下线在地面以上 2m至地面以下0.2m的一段应该用角钢、钢管、竹管或塑料管等加以保护,角 钢、钢管应与引下线连接,以减小通过雷电流时的电抗。如果建筑物顶部设有多支互相连接的避雷针,或者设有避雷线、避雷网、避雷带等,其引下线不得 少于2根,每2根之间距离不得大于1830m ?采用多根引下线和多处接地时
6、,应在引下线距地面约1.8m处设置断开卡,以便检查各引下线和测量各接地电阻值。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具有向大地泄放雷电流的作用。?接地装置与接闪器一样应有防腐要求,接地体一般采用镀锌钢管或角钢制作,其长度为22.5?m,垂直打入地下,其顶端低于地面0.6 m。接地体之间用圆钢或扁钢焊接,?并采用沥青漆防腐,各种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见表6-1。表6-1 防雷接地电阻值用途接地电阻值(Q)防直击雷工业一、二类建筑工业三类建筑民用一类民用二类1020 30防感应雷510防雷电侵入波530阀型避雷器510接闪器、引下线与接地装置应牢固地焊接,所采用材料及最小尺寸见表6-2表6-2防雷装置各部分的材料及最小尺
7、寸防雷装置使用材料钢管圆钢扁钢钢绞线角钢避雷针Lv 1m© 20mm© 12mmL=(1 2)m© 25mm© 16mm避雷线截面35mm避雷带(网)© 8mm厚4 mm 截面48 mnl引下线© 8mm厚4 mm 截面48 mnl截面25mm接地体壁厚3.5mm© 10mm厚4 mm 截面100 mm边厚4mm为防止泄放雷电流时形成跨步电压伤人,防直击雷接地装置距建筑物入口和人行道的距离不应小于 3m当小于3m时,应采取接地体局部深埋,采用均压条或铺设砾石、沥青高阻地面等安全措施。2防雷措施2.1 防直击雷防直击雷的主要措
8、施是装设避雷针、避雷线、避雷网和避雷带。 避雷针避雷针分独立和附设两种。独立避雷针是离开建筑物单独安装的,其接地装置一般也是独立的,接地电阻一般不超过10Q。严格禁止通讯线、广播线和低压线架设在避雷针构架上。独立避雷针构架上若装有照明灯,其电源线应采用金属护套电缆或穿铁管,并将其埋在地中长度10m以上,深度0.50.8m?,然后才能引进室内。附设安装在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其接地装置可以与其他接地装置共用,可以沿建筑物四周敷设。附 设避雷针与建筑物顶部的其他接闪器应互相连接起来。露天装设的金属封闭容器,其壁厚大于4mm时,一般可以不装避雷针,?而利用金属容器本身作接闪器,但至少作两个接地点,其间距
9、不应大于30m?,每个接地点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大于30Qo避雷针的高度和支数,应按不同保护对象和保护范围选择。 避雷线 避雷线主要用来保护架空线路免受直接雷破坏。它架设在架空线的上方,并与接地装 置连接,所以也称架空地线。避雷带和避雷网它能保护面积较大的建筑物避免直击雷。在避雷带和避雷网下方的被保护物,一般均能得到很好保护,不必计算其保护范围。避雷带一般可取两带间距为610m。避雷网的网格边长一般可取612m。易受雷击屋脊、屋角、屋檐等处应设避雷带加以保护。22 防感应雷雷电感应能产生很高的冲击电压,在电力系统中应与其他过电压同样考虑,在化工厂主要考虑放电火 花引起的火灾和爆炸。为防止雷电感应
10、产生的高电压放电,应将建筑物内的金属设备、金属管道、钢筋构架、电缆钢铠外皮 以及金属屋顶等均作良好接地,钢筋混凝土层面应将钢筋焊接成避雷网,并每隔1824 m采用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2.3 防雷电侵入波金属管道和架空电线遭到雷击产生的高电压若不能就近导入地下,则必沿着管道或线路,传入相连接 的设施,危害人身和设备。因此防雷电侵入波危害的主要措施是在雷电波未侵入前先将其导入地下。具体 措施有: 架空管道进厂房处及邻近 100m内,采取24处接地措施。在架空电力线路的进户端安装避雷器,避雷器的上端接线路,下端接地。平时避雷器的绝缘间隙保 持绝缘状态,不影响电力线路的正常运行。当雷电波传来时,避雷器的间隙被高电压击穿而接地,雷电波 就不能侵入设施。雷击后,避雷器的间隙恢复绝缘状态,电力系统仍然正常工作。一般低压架空线路,可以将进户处及邻近三根电杆上的支持绝缘子铁脚接地,使其绝缘降低,这样 雷电波在侵入户前就被全部泄入地下,保护了室内人员及设备的安全。2.4 防雷装置检查防雷装置应每隔2-3年全面检查一次,主要检查项目有:防雷装置是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网络资源访问控制试题及答案
- 企业管理中的风险文化与战略思维试题及答案
- 信息处理技术员的应试宝典试题及答案
- 法学概论与社会变迁的法律反应探讨试题及答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氨基丙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有线电视分支分配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水氟比氢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定载离心式风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长螺栓系船柱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创新思维2025年VB考试试题及答案练习
- 幼儿园室内装饰装修技术规程TCBDA25-2018
- 广东旅游车队公司一览
- ESD标准培训资料ppt课件
- 河南省确山县三里河治理工程
- 水利工程合同工程完工验收工程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 photoshop实训指导书
- 多级泵检修及维护(1)
- 涵洞孔径计算
- 测量未知电阻的方法
- 中国民主同盟入盟申请表
- 观感质量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