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 、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2 、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3 、根是构成植物供氧系统的器官之一。它不停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通过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根分为 直根和须根两种。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 主侧根分别不明显的根属须根。4 、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作用。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营养成分的作用。5 、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的筛管。6 、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

2、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7 、1606 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 “食物 ”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8 、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9 、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10 、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1 、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 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2 、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

3、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3 、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 肉食动物、杂食动物 和 腐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牛、羊、梅花鹿、骆驼、猪等),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老虎、狮子、豹类、狼、鳄鱼、蛇等),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猫、狗、鸡、鸭、老鼠等),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秃鹰、乌鸦、苍蝇、豺狼等)。4 、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 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 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 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5 、

4、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先由银灰色的野生鲫鱼突变为红黄色的金鲫, 再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 才有了现在的多姿多彩。6 、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牛、羊、猪、狗、猫等都是哺乳动物。7 、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8 、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羽毛的特点: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9 、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10 、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11 、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

5、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杀等。12 、保护珍稀动物的方法: 1 、建立自然保护区、禁止狩猎。 2 、制定更加严格的珍稀动物保护法律法规, 3 、研究珍稀、濒危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建立物种保护技术。13 、我国于 2000 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三单元声音1 、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2 、所有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着,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3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4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6、。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5 、声音是通过振动的传递而传播的。6 、听诊器是 1816 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是利用固体传声的原理制成的。7 、使声音变大的方法有:提高音量,借助传声物体(如话筒、喇叭等),缩短声源与耳朵间的距离。8 、噪音指令人心烦的声音。包括:过大的声音,杂乱的声音,让人不舒服的声音等。9 、噪音给人带来的危害有:会使人的听力受损,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影响睡眠,造成疲倦。10 、减少噪音的办法有:从噪音的产生、噪音的传播、噪音的接收这三个环节来防治,加强宣传,杜绝噪音源,利用法律武器,控制噪音源。第四单元信息的传递1 、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

7、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2 、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早在 3000 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的方法。(课本 39 页烽火台的介绍要了解)3 、五次信息革命分别是:语言的使用 文字的使用 印刷技术的应用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 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4 、了解一种写密信的方法:用米汤在纸上写字,字迹干后用碘酒在白纸上涂抹,能现出字迹。5 、利用标志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标志具有:会意、醒目、美观、简洁等特点。 42 页的六个标志牌要记住其所代表的内容。6 、1837 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 1892 年

8、贝尔亲自开通了纽约到芝加哥的电话线路。 1876 年,贝尔获得电话发明的专利权。1969年,人们已经在用可视电话了。7 、发电报最早用的是 “莫尔斯电码 ”。 “莫尔斯电码 ”由字符(或数字)与电码符号构成。8 、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 “ ? 读”做 “滴”;“”读做 “哒”。9 、发收电报要经过 “编码 发送 接收 解码 ”的过程。10 、现代数字通讯是用电路的接通(1 )和断开( 0 )来传递信息的。11 、专用电话号码不可随意乱拨。电话从产生到现在已有100 多年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波、无线电话、卫星电话等层出不穷,电话的功能也日益丰富。12 、信息在当今社会

9、发挥的作用有:(1 )导致了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改变( 2 )娱乐方式的改变( 3 )网上购物( 4 )远程控制( 5 )方便了查询。13 、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传输速度快,传播容量大,传播距离远,保密性强,功能多等。14 、使用互联网时注意:( 1 )合理控制使用时间,( 2 )控制使用范围,( 3 )提高警惕,( 4 )不要随意去网吧。15 、为什么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答: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五单元水的变化1 、“水开了 ”在科学上叫沸腾。2 、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升高。其原因

10、是水变成水蒸气跑掉的过程中要吸热。3 、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气,这种现象叫蒸发。4 、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5 、加快蒸发的方法:( 1 )提高温度( 2 )提高风速( 3 )扩大蒸发面积。6 、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7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可以变成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的则是露。8 、冰是固体状态的水。它是水遇冷到 0 以下的温度变成的。9 、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所以实验室可以用冰盐混合的方法来造冰。10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 0 以下的物体而结成的小冰晶。11 、水有固体、液

11、体、气体三种状态。固态的是冰,液态的是水,气态的是冰。12 、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江、河、湖、海及地面上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着,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在随风飘动的过程中不断聚集,当它们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以雨、雪等方式飘落下来。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又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有的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就这样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13 、地球的两极大部分区域常年被冰雪覆盖, 冰盖平均厚度约 2000米,最厚的地方竟然达4800 米。第六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1 、搜集信息的方法有:通

12、过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借助电脑、 书籍等获取第二手资料。通过不同方法获取的资料其可信度是有区别的。2 、通过搜集资料,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3 、搜集资料时注意:首先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搜集与我们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及时记录。4 、搜集关于恐龙资料的步骤是:提出问题 搜集研究 整理记录 展示交流。重点实验1 、凝结实验方法:取用 2 个烧杯,在一个烧杯里倒入适量热水, 另一个烧杯里倒入等量冷水。分别将 2 个冷玻璃片盖在 2 个烧杯上,观察玻璃片底有什么现象发生?答:现象:盖在盛热水的烧杯的玻璃片底部出现了小水珠。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

13、。方法:往大口杯里倒入大半杯温水,将冰块放入塑料袋,然后伸入杯口,接近水面。观察杯口处有什么现象发生。现象:在杯口会看见许多白色的“烟雾 ”出现。结论: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形成的。3 、造冰实验方法:在杯内放入冰块,在冰上加入食盐,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现象:在冰里加入食盐后冰盐混合物的温度会大大降低, 此时会出现冰。结论:利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实现结冰。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 、 、 、 、 、 六大器官构成。2、根分为和两种。3、根系具有和的作用。4、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在茎内有和。5、

14、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6、1606 年,比利时科学家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英国科学家的发现证明 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7、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及等方面去描述。2、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和。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 叫,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3、金鱼是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4、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 的动物叫。鲸、等都是哺乳动物。5、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

15、是有区别的:的翅膀长有 羽毛,的翅膀膜质,的翅膀是 皮质的。6、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和三种。7、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等。8、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等。第三单元声音1、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声音的大小 叫,声音的高低 叫。2、所有的物体发声时都在着,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3、声音是由产生的。4、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的。5、听诊器 是 1816 年由法国医师发明的。是利用的原理 制成的。6、 指令人心烦的声音。包括: 过大的声音 ,杂乱的声音 ,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7、噪音给人带来的 危害有, 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 , 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第四单元信息的传递1、是

16、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2、信息传递的方式是的。3、1837 年, 发明了第一台 电报机 。 1876 年, 获得电话发明的专利权。4、发电报最早用的是“号构成。”。 “莫尔斯电码”由 字符(或数字) 与电码符5、发收电报要经过“”的过程。6、现代信息传播的 特点:7、使用互联网时注意:(1),(2),(3),等。,(4)。8、为什么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第五单元水的变化1、沸腾是指在 1 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把水加热到 100时,水里会冒出大量气泡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沸腾。2、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升高。其原因是 水变成水蒸气跑掉的过程中要吸热。

17、3、蒸发是在平常温度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的现象。4、蒸发和沸腾的 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5、加快蒸发 的方法:(1)提高温度 (2)提高风速 ( 3)扩大蒸发面积 。6、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7、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冷后 可以变成小水珠, 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 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 的则是露。8、冰是固体状态 的水。它是水遇冷到0以下 变成的。水冰9、用冰盐混合的方法 可以降低温度 ,所以实验室可以用冰盐混合的方法来造冰。10、霜是空气中的 水蒸气遇到 0以下的物体 而结成的 小冰晶 。11、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18、 固态的是冰,液态的是水,气态的是冰。12、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 是:江、河、湖、海及地面上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着,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 云在随风飘动的过程中不断聚集,当它们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以雨、 雪等方式飘落下来。 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又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有的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就这样在 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 、永不停息 。第六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1、搜集信息的方法 有: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获取第一手资料 ,借助电脑、书籍等获取第二手资料 。通过不同方法获取的资料其可信度是有区别的。2、通过搜集资料 ,可以让我们 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3、搜集资料时注意:首先 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搜集与我们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及时记录 。4、搜集关于恐龙资料的 步骤是:提出问题搜集研究整理记录展示交流。重点实验1、凝结实验方法:取用 2 个烧杯,在一个烧杯里倒入适量热水, 另一个烧杯里倒入等量冷水。分别将 2 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