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D1111008课程名称: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适用专业:哲学专业四年制本科哲学教研室制2012 年 12 月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D1111008课程名称: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适用专业:哲学专业(本科)开课学期:第四学期总 学 时: 51 学时(讲授43学时;实践8 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 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平行课程:西方哲学史后续课程: 当代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现代新儒学 、 西方哲学专题研究课程简介: 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是在系统的学习过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后,对中国哲学进行专题式的探讨
2、和研究,既通过时间段式的分割来横向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框架和形态,又通过问题式的综合来纵向把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问题和线索。 “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问题之一,本课程以此问题为专题,对中国哲学史展开专题式探讨和研究。推荐教材 :冯禹: “天”与“人”中国历史上的天人关系 ,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参考书目:1. 杨慧杰: 天人关系论 ,大林出版社, 1981 年版。2. 王充: 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年版。3. 韩愈: 韩昌黎全集 ,中国书店, 1991 年版。4.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版。5. 焦循: 孟子正义 ,中华书局, 1987 年版。6.
3、 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7. 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8. 王先慎: 韩非子集解 ,中华书局, 1998 年版。9. 苏舆: 春秋繁露义证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10. 扬雄: 扬子法言 ,中华书局,1954 年版。11. 张载: 张载集 ,中华书局, 1978 年版。12. 程颢 , 程颐: 二程集 ,中华书局, 1981 年版。13.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14. 陆九渊: 陆九渊集 ,中华书局, 1980 年版。15. 朱谦之 : 老子校释 ,中华书局, 1984 年版。16. 郭象注,成玄英疏: 南华真经注疏
4、,中华书局, 1998 年版。17. 诸子集成 ,中华书局, 1986 年版。二、课程总目标中国哲学专题研究课程对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探讨和研究,意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哲学史 ,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就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来说,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中国哲学上的“天人关系”这个基本问题的历史发展线索、发展逻辑的讲解,不仅使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上各学派、各哲学家关于这个基本问题的思想,还力求使学生掌握这个问题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理路,以及这种发展演进所体现出的各时期思想家思考这个问题的不断深入过程。就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说,本课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专题式探讨和研究,使学生掌握学术研
5、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学术研究的能力。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一)绪论( 2 学时)通过讲解“天人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使学生对“天人关系”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1. 历史上最久的一对哲学范畴2. 最大众化的哲学问题(二)何谓“天”?何谓“人”?( 2 学时)通过对历史上“天” 、 “人”概念及其涵义的历史演进,不同思想家使用这两个概念的共性和个性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复杂性,并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天人关系”问题的复杂性,为具体展开“天人关系”问题的探讨打下基础。1. “天”与“人”涵义的历史演进2. 思想家使用“天” 、 “人”概念的个性与共性3. 几
6、个基本问题和基本角度(三)天人感应( 10 学时,其中课堂讨论 2 学时)通过对历史上“天人感应”论的类型和发展过程,历史上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及“天人感应”论的政治意涵的讲解,使学生对“天人感应”有一基本的了解。1. 周初的神人感应2. 西周末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然化天人感应,3. 墨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4. 韩愈的天人感应5. “理学”的天人感应6. 反天人感应理论7. 天人感应与中国的文学艺术8. 天人感应与政治(课堂讨论:在绝对王权背景下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意义。 )(四)天命与人力( 10 学时,其中课堂讨论2 学时)通过对历史上各学派、各思想家对“天命”与“人力”之间关系的讲解
7、,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中“天命”与“人力”这两个哲学概念,并了解哲学史作为“天人关系”之一方面的“天命”与“人力关系” 。1. “固有天命 , 不可损益”的命定论1.1. 神学的天命决定论1.2. 道家的命定论1.3. 王充的自然命定论2. 儒家对“天命”和“人力”的调和3. 天命与中国的史学理论4. 反天命决定论4.1. 墨家的非命说4.2. 柳宗元、刘禹锡的反命定论4.3. 明代至近代的“造命”说5. 感应论与反命定论的关系及其对大众的影响6. 历史的评价与现实的分析(课堂讨论:学生自己对天命与人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五) “天道”与“人道” ( 5 学时)通过对历史上“天道” 、 “人道
8、”概念, “法天”论、 “天道” 、 “人道”相分论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天道” 、 “人道” 概念的内涵及其复杂性,进而掌握作为“天人关系”之一方面的“天道”与“人道”关系。1. 法天论2. “天道” 、 “人道”相分论3. “天道”观念与中国辩证思维的发展4. 从“法天”看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的特点(六)天性与人为( 7 学时,其中课堂讨论 2 学时)通过对人性论意义上的天人关系问题天性(人的本性)同人为(人的后天努力)的关系问题的讲解,使学生对“天人关系”的这一方面有一基本的把握。1. 先秦对天性与人为关系的几种典型看法1.1. 孟子的“天爵”论1.2. 庄子的“无以人灭天”论1.3. 荀子的
9、“积伪俟化”论2. 在后代占统治地位的天性人为关系论3. 天性人为关系对大众的影响3.1. 人性的先天性3.2. “天理 ( 天地 ) 良心”观(课堂讨论:孟子、荀子、庄子关于天性与人为关系的异同。 )(七)天理与人欲( 7 学时,其中课堂讨论 2 学时)通过对哲学史上不同哲学家之“天理” 、 “人欲”概念的不同内涵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说及其他哲学家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进而使学生了解作为: “天人关系”之一面的中国哲学史上讨论的“天理”与“人欲”关系。1. 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说2. “理存于欲”说3. 李贽的人心即私心论4. 近代哲学对“存天理,灭人
10、欲”的批判5. 天理、人欲之辨的影响(课堂讨论:天理人欲之辨与义利之辨的关系;学生自己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 )(八)天人孰胜( 4 学时)通过对历史上天胜人说、天人交相胜说及人胜天说的讲解,使学生对“天人关系”的这一方面有一大致的了解。1. 天胜人说2. 天人交相胜说3. 人胜天说4. 对“人定胜天”几点思考(九)结论( 4 学时)通过对“天人合一”说的辨析使学生对“天人合一”说有一更深的了解;通过分析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使学生对中国哲学推理的不严格性、概念的模糊性有一清醒的认识。1. “天人合一”说献疑1.1. “天人合一”的确切含义1.2. “合一”还是“一两”1.3. 中西比较2
11、. 从天人关系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2.1. 朴素辨证法与推理的不严格性2.2. 尊重传统与概念的模糊性2.3. 中国哲学对于宗教的扬弃形式2.4. 对于人的能动作用的重视和对这种作用的反向性的严格规定3. 上述特点形成的原因四、实践教学内容与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有5 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辩论等方式。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一)在绝对王权背景下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意义( 2 学时)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对历史上的“天人感应”论及其与政治的关系有一更深的把握。(二)学生自己对天命与人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 2 学时)通过课堂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对天
12、命与人力关系问题及其意义有一更深的、切己的认识。(三)孟子、荀子、庄子关于天性与人为关系的异同。 ( 2 学时)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孟子、荀子、庄子关于“天性” 、 “人为”及其之间关系论述的理解。(四)天理人欲之辨与义利之辨的关系;学生自己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看法。 ( 2 学时)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对天理人欲之辨,对“存天理,灭人欲”有一更深的认识。五、教学指南(一)绪论(2学时)教学重点:“天人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教学难点:“天人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二)何谓“天”?何
13、谓“人”?( 2 学时)教学重点: “天”、 “人”概念的复杂性及其涵义的历史演进; “天人关系”问题的复杂性;研究“天人关系”问题的几个角度。教学难点: “天”、 “人”概念的复杂性及其涵义的历史演进; “天人关系”问题的复杂性。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三)天人感应( 10 学时,其中课堂讨论2 学时)教学重点:历史上“天人感应”论的类型和发展过程; “天人感应”论的政治意涵。教学难点:历史上“天人感应”论的类型和发展过程; “天人感应”论的政治意涵。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四)天命与人力( 10 学时,其中课堂讨论 2 学时)教学重点: “天命
14、”与“人力”学概念;道家的命定论;儒家对“天命”与“人力”的调和;墨家“非命”主张的功利色彩及其与“天志”主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天命”与“人力”学概念;道家的命定论;儒家对“天命”与“人力”的调和。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五) “天道”与“人道” ( 5 学时)教学重点: “天道”、 “人道”概念; “法天”论、 “天道”、 “人道”相分论。教学难点: “天道”、 “人道”概念; “法天”论、 “天道”、 “人道”相分论。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六)天性与人为( 7 学时,其中课堂讨论 2 学时)教学重点:天性、人为概念;孟子的“天爵”论;
15、庄子的“无以人灭天”论;荀子的“积伪俟化”论。教学难点:孟子的“天爵”论;庄子的“无以人灭天”论;荀子的“积伪俟化”论。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七)天理与人欲( 7 学时,其中课堂讨论 2 学时)教学重点: “天理”、 “人欲”概念的不同内涵;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说的内涵;其他哲学家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理存于欲”说; “童心”概念。教学难点: “天理”、 “人欲”概念的不同内涵;程朱学派的“存天理,灭人欲”说的内涵;其他哲学家对“存天理, 灭人欲”的批判。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 。4 学时)教学重点:天胜人说、天人交相胜说及人胜天说的内涵。教学难点:天胜人说、天人交相胜说及人胜天说的内涵。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适量讨论和课后阅读。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华大学《数值计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操作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会展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鹤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广告职业学院《中小学音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生化工程》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音乐学院《管理学全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师范学院《工程测量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理论体系
- 康复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新工人入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附完整答案(夺冠)
- 河北名校2025届高考生物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血站考试试题及答案
- 炊事人员考试题及答案
- (三模)南通市2025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DZ∕T 0054-2014 定向钻探技术规程(正式版)
- 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方工业大学
- GA 1517-2018金银珠宝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要求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英语3》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 公司设备停、复役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