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_第1页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_第2页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_第3页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_第4页
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主要成就: 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夯土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木构榫卯十分精巧;梁柱构架已经在柱间使用阑额,柱上用斗,开启了运用斗拱的滥觞;组群空间的庭院布局以及功能形成,既有体现“门堂之制”的廊院,也出现了纵深串联的合院。中国木构建筑体系的许多特点,都已经初见端倪。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夏王朝的统治中心在现在的河南西部一带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夯土台残高约80CM,东西约108米,南北约100米。台上有8开间殿堂一座,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的遗址,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院落的面貌(廊院)。 殿堂内柱列整齐,前后左右对应,开

2、间统一,木构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这座宫殿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遗址中没有发现瓦件,构筑方式应当是“茅茨土阶”形态。这个宫殿开创了中国宫殿的先河。表明了华夏文明初始阶段大型建筑采用的是“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单体殿屋内部已经可能出现“前堂后室”的空间划分。河南偃师二里头二号宫殿遗址: 面积比一号小,同样也是门、堂、回廊的布局,说明庭院布局在夏到早商已经是大型建筑的常规布局方式,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组合开始走向定型化。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统治中心在河南中部黄河两岸地区,商是奴隶社会大发展时期。开始出现一甲骨文为载体的文字记载,有灿烂的青

3、铜工艺,手工业分工已经非常明显,大量奴隶集中劳动,这些都促进了建筑技术水平的进步。湖北黄阪宫殿遗址中商时期一个诸侯国的宫殿遗址。建筑周边檐柱内有四间木骨泥墙的居室。 小屯殷墟宫殿遗址:未发现瓦,应当仍然采用“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遗址中有“铜踬”出土,显示木柱已经从栽柱演进为露明柱的迹象,表明上部木构的稳定性有了进步。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在严格的宗法制度下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由不同等级的奴隶主统治,但随奴隶制的急剧崩溃,代之以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市朝一夫。”战国考工记,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的记叙

4、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相当严整的四合院建筑,由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影壁、大门、前堂、后室。前堂与后室之间用廊子连接。门、堂、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院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屋顶已经采用瓦。整个建筑南北长45米,东西长32米,规模并不大,但是是我国已知的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筑上的突出成就,使西周建筑从“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了比较高级的阶段。但这时在建筑上使用的 瓦的数量比较少。西周中晚期,扶凤召陈遗址中发现的瓦的数量就比较多了,瓦的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并且出现了半瓦当。召陈建筑遗址中出土的瓦件:改进了屋顶的防水性能,延长了屋顶的使用寿命,并由于加重了屋顶的荷载从而成为构架发展的一种推力。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青铜时代进而演进为铁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贵族的私有田大量出现,努力社会的井田制日益崩解,封建生产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