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烃单元复习ppt课件_第1页
【化学】烃单元复习ppt课件_第2页
【化学】烃单元复习ppt课件_第3页
【化学】烃单元复习ppt课件_第4页
【化学】烃单元复习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 ;:;2:t./ ;:;2 分子中只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化合物叫碳氢化合物,简称烃。烃是有机化合物的母体,其它各类有机化合物可以看作是烃的衍生物。烃的种类很多,根据烃分子中碳原子相互衔接的方式不同,可将烃分为两大类;开链烃和闭链烃。 开链烃简称链烃,它的构造特征是分子中碳原子相互衔接成不闭合的链。链烃按分子中所含碳与氢的比例不同分为饱和链烃和不饱和链烃。饱和链烃又称烷烃。不饱和烃包括烯烃、二烯烃和炔烃等。 闭链烃分子中的碳原子衔接成闭合的环,所以又叫环烃。环烃可分为脂环烃和芳香烃两类。烃链烃环烃饱和烃烷烃不饱和烃脂肪烃芳香烃烯烃炔烃 烷烃的构造特点是其中的碳原子与碳原子都以单键相

2、结合,其他价键都和氢原子相衔接 烷烃的分子组成通式是CnH2n+2 构造特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制法 用途 同系物性质及通性 甲烷分子是正四面体构造.甲烷分子中CH键,键能较大,故化学性质稳定,但在一定条件可发生取代反响等 甲烷分子构造的表示图甲烷分子构造的表示图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0.717g/L(规范情况),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氧化反响:甲烷易熄灭,火焰不亮堂CH4+2O2CO2+2H2O,甲烷不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取代反响 工业制法:从天然气及裂化石油制得,乡村常用有机物发酵制沼气 排水集气或向下排空气法搜集排水集气或向下排空气法搜集 气体燃料、制炭黑、制氢气、四氯化碳灭火

3、剂等 烷烃同系物的物理性质烷烃同系物的物理性质: :随烷烃的相对分随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子质量增大, ,其熔沸点渐高其熔沸点渐高, ,密度渐大密度渐大, ,形形状由气态变成固态状由气态变成固态. . 烷烃同系物通性烷烃同系物通性(1)(1)可燃性可燃性(2)(2)取代反响取代反响(3)(3)裂解反响裂解反响(4)(4)对酸、碱、氧化剂稳定对酸、碱、氧化剂稳定. . 烯烃是指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烯烃分子中不是一切碳原子的价都饱和了,因此它又称为不饱和烯。根据碳碳双键的数目,烯烃又可以分为单烯烃含一个双键、二烯烃含两个双键和多烯烃含多个双键。其中以单烯烃和共轭二烯烃最为重要。平常“烯烃这个名字是代表

4、单烯烃的意思,所以通常烯烃是指含有一个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而言。 烯烃的通式是CnH2n。 构造特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制法 用途 同系物性质及通性 乙烯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四个氢原子在同一平面上,键角120.碳碳间为双键.易断裂,故易发生加成反响. 无色、稍有甜香气味,密度1.25g/L规范情况下),比空气略轻,难溶于水化学性质氧化反响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加成反响加聚反响(聚乙烯) 工业制法:工业上从石油裂解气提取. 实验室制法 制造塑料、合成乙醇、乙醛、合成纤维等重要原料 烯烃通式CnH2n(n2) 物理性质递变规律: 物理性质随碳原子数递增发生递变.常温下由

5、气态变成液态,密度增大,熔、沸点渐高 化学通性:都易发生加成反响、加聚反响使溴水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炔烃是含有碳碳三键-CC-的链烃。 炔烃也是不饱和烃,通式是CnH2n-2,与二烯烃或环烯烃一样。 构造特点 化学性质 制法 用途 同系物性质及通性 乙炔分子中碳碳间存在叁键,CH键间夹角为180.即乙炔分子中二个碳原子与二个氢原子在一条直线上氧化反响 (火焰亮堂、有浓烟,温度可达3000) 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加成反响加聚反响: 工业:从甲烷裂解、石油裂化或电石与水反响得到 实验室: CaC2+2H2OCa(OH)2+CHCH 制氯乙烯、乙醛、醋酸及聚氯乙烯等,也

6、可用于焊接及切割 炔烃同系物通式:CnH2n-2(n2) 物理性递变规律:常温下随着炔烃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形状由气态转变为液态以致固态.密度增大,熔沸点升高 化学通性 易被氧化,使酸性高锰酸钾溶褪色. 易发生加成反响,使溴水褪色. 易发生加聚反响 芳香烃科称芳烃,它是芳香族化合物的母体。这里所讲的芳香烃是指分子中含有苯环的烃类。苯是最简单最重要的芳香烃。 构造特点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制法 用途 同系物性质及通性 苯分子具有平面的正六边形构造.键角120,键长1.4010-10m,构造式常用 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比水轻不溶于水,沸点80.1,熔点5.5,易挥发,蒸气有剧毒 氧化反响 苯不

7、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响,不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其同系物的侧链能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其褪色.如 取代反响加成反响 乙炔聚合 由煤的干馏制取 合成橡胶、纤维、塑料、染料、医药、农药等 同系物通式:CnH2n-6(n6) 化学通性:(1)易熄灭,产生浓烟 (2) 取代反响 (3)甲苯、二甲苯易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 化而使酸性高锰钾溶液褪色能源是社会和经济开展的重要物质根底,也是提高人们生活程度的先决条件。人类社会要开展,必需建筑在大量耗费能源的根底上。然而现有的不可再生能源曾经被人类过度消费,二十一世纪,我们需求-寻觅新能源 石油、煤炭等这些当前人们运用的主要能源都属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在当今世

8、界,矿物燃料提供世界91%的一次商品能源,其中煤炭占28%,石油超越40%。在亚澳地域能源消费构造中,矿物燃料占93.5%,其中煤炭占48 .3%,石油占37.3%,天然气占7.9%。 据专家测算,到2021年,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将到达19亿吨规范煤,其中煤炭18亿吨,石油2.5 2.7亿吨,天然气6001000亿立方米。而2021年,我国石油产量约1.62.1亿吨,天然气约5167 13亿立方米,油气资源供需差距很大,需进口补缺。煤炭资源虽可满足2021年的需求,但也存在着勘探程度的储量缺乏和运输、环境污染问题。 风能的威力宏大。据气候学家预测,世界上真正能被利用的风能总量至少有10亿千瓦

9、,其中中国可利用的大约有3亿千瓦。风能可用于帆船、排灌、磨坊等,也可发电、致热。到1992年,全世界风力发电装机达2700万千瓦。 生物质是世界上最广泛的一种可再生能源。据科学家估算,地球上每年经太阳能光协作用生成的生物质总量约为 14401800亿吨,大约等于如今世界能源耗费总量的10倍。人们利用生物质在沼气池中产生沼气,可供炊事照明用;用生物质制造乙醇甲醇,用作汽车燃料等;高效生物质熄灭炉,热效率达85%。 海洋也是人类运用不完的能源宝库。全世界海洋能的实际可再生总量约为766亿千瓦,如今技术上可以开发的起码有64亿千瓦。中国海洋能据估算可开发量约4.6亿千瓦。宏大的潮汐能、波浪能等均可用

10、来发电,我国已建成128 0千瓦时的潮汐电站。 地热能资源也非常丰富。初步估算,全世界地热资源的总量约相当于4948亿亿吨规范煤。中国已查明地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规范煤。地热水可以用来采暖、农畜繁育、水产养殖、疗养旅游等,地热还可发电。 不过,风能、潮汐能、生物能、地热能等都因一定的条件限制而只适于作补充能源,相对于人类对能源的宏大需求来说,只能处理部分的一些问题。 太阳能是一种宏大且对环境无污染的能源,地球每秒钟获得的太阳能量相当于熄灭500万吨优质煤发出的能量。利用太阳能可以建成温室大棚、太阳房等节能建筑;太阳集热器作为热源可替代传统锅炉;运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等,可节约生活燃料;太

11、阳能还可用来淡化水、致冷、发电;太阳能电池在人造地球卫星上已被胜利运用,如今开场转向地面运用。 核能的发现和利用(核裂变能)是本世纪的艰苦成就之一。运用核能有耗费低、污染少和平安性强的优点,如今已作为一种可以大规模和集中利用的能源替代能源矿产,目前主要用于发电。从1954年苏联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座实验性核电站运转以来,至今已有30个国家开展核电,正在运转的核电站已达437座。据1995年统计数据,核电已占全世界发电量的23.16%。 1991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胜利,每年向华东电网保送17亿度电。随后又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目前,核电已占我国发电总量的1.49%。秦山、大亚湾二期和辽宁核电站也正在建立和筹建中。 但是核裂变能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利用度低,大量长寿期核废料如何处置,以及平安性的进一步提高等,所以裂变能也难以从根本上处理人类能源问题。 氢能也是一种能量宏大、运用方便、来源丰富并没有污染的耐久能源,从70年代初开场,人们将氢运用于发电以及各种机动车和飞行器的燃料,已有不少实验安装在运转。利用氢能可上天、可开车、可发电,甚至氢能可以替代煤气、暖气、电力管线而走进家庭生活。国际上以为氢能将是21世纪中后期最理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