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万案设计与评价突破训练(一)1.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图1图2图3A. 用图1装置除去乙烯中的少量SQ气体B. 用图2装置量取20.00 mL 0.10 moI L1硫酸C. 用图3装置验证HCI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D. 用图4装置从碘的CCI4溶液中分离出碘【解析】 酸性KMnC溶液具有强氧化性,不仅能与 SQ反应,还能与乙烯反应, A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图2装置为碱式滴定管,不能用碱式滴定管量取硫酸, B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HCI气体溶于水,烧瓶内压强减小,气球膨大,C项能达到实验目的。碘溶于CCI4溶液,无法用分液漏斗进行分离,D项不能达到实验 目的。2
2、.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试剂试纸或试液现象结论A.亚硫酸钠、硫酸品红试液褪色SQ具有还原性B.浓盐酸、浓硫酸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HCI为酸性气体C.浓盐酸、二氧化锰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色CI2具有氧化性D.浓氨水、生石灰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NH为碱性气体【解析】SQ使品红试液褪色是由于 SQ具有漂白性,A项错误;HCI为酸性气体,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遇HCI气体变红,B项正确;湿润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说明CI2将KI氧化为丨2,C项正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遇碱性气体变蓝,D项正确。3某学生设计了三种制备方案:用 KI晶体与浓硫酸反应制HI用浓度均
3、为0.1 mol L_1的氯化铁和氢氧化钠混合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用纯碱和石灰 水制烧碱,可用的方案是()A. B.C. D.全部【解析】KI中的1_具有强还原性,不可用氧化性物质浓硫酸制取 HI ;制备氢氧 化铁胶体应把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沸水中至液体呈红褐色; 用纯碱和石灰水反应 除去沉淀制烧碱,只有B项正确。4.关于如图所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图所示实验可比较硫、碳、硅的非金属性强弱B. 用图所示实验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 CO气体C. 用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BaSO沉淀D. 图装置可以用来除去SO中的HCI【解析】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硅酸钠反应生成硅酸沉 淀,证明
4、酸性fSQ>HCO>HSiO3,可比较硫、碳、硅的非金属性强弱,A项正确; 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B项错误;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能被硝酸氧化成硫酸钡沉淀,C项错误;氯化氢、二氧化硫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 应,D项错误。5.下列实验设计能够成功的是()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及现象A检验亚硫酸钠试样是否变 质小,湃解 晞酸栩帘橄 ,、一、 齡站醴、-、一亠 试样白色沉淀*沉淀不溶B检验某盐是否为铵盐试样一是否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证明酸性条件下"Q氧化性比I2强Nal溶液-+溶液变监色D除去氯化钠晶体中少量硝酸钾、丄丄”如适水幣解 蒸掘俱端少潅徉 遂苗
5、过滤扯濠晶体试样""""再重结晶【解析】A项中开始生成的亚硫酸钡可被硝酸氧化成硫酸钡 ,A项错误;铵盐溶液 只有与碱作用并且加热时才能产生 NH,B项错误;稀硝酸也能将I-氧化成l2,C项 错误;KNQ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而 NaCI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D项 正确。6请回答下列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有关问题。(1) 如图是用KMnO与浓盐酸反应制取适量氯气的简易装置。A稀NiiOH溶液D装置B、C D的作用分别是:BD。(2) 在实验室欲制取适量NO气体。 下图中最适合完成该实验的简易装置是 (填选项字母);raaACD A C Dd. 根据所选的
6、装置完成下表(不需要的可不填):应加入的物质所起的作用ABCD简单描述应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制备,意在考查考生根据反应原理和气体的性 质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高锰酸钾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浓盐酸中的氯离子氧化为 氯气,装置B用来收集比空气密度大的氯气,装置D吸收尾气,装置C起到了防 倒吸的作用。一氧化氮的密度与空气接近,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一氧化氮不与 水反应,可以用排水法收集,选用装置 a,A装置中盛放铜片和稀硝酸,B装置 中盛放水,C装置接收排出的水。答案(1)向上排气收集氯气 安全作用,防止D中的液体倒吸进入集气管B中吸收尾气,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a应加入的物
7、质所起的作用A铜屑和稀硝酸产生NO气体B水排水收集NO气体C主要是接收B中排出的水D 反应开始时,A中铜表面出现无色小气泡,反应速率逐渐加快; A管上部 空间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红棕色,随反应的进行又逐渐变为无色; A中的液体由无 色变为浅蓝色;B中的水面逐渐下降,B管中的水逐渐流入烧杯C中7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发生反应:2SO(g) + Q(g) ' 2SO(g) H<0O查阅资料知SO的熔点为16.83 C,沸点为44.8 C。某化学学习小组欲 通过实验测定上述反应中SO的转化率,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hf(催化剂f硫酸aggIV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各装置接口的连接顺&qu
8、ot;ITNaOH浓溶戒in浓硫議序是 a (2)装置W烧杯中盛放冰水的作用是 装置I所用硫酸,一般选用浓度为70%80%的硫酸,原因是(4) 当装置I中反应结束时,要打开止水夹继续通入 Q 段时间。继续通入Q的目的是(5) 称量a g Na 2SQ粉末与足量硫酸反应,实验结束后称得装置W增重b g,列式表示该实验中SQ的转化率。【解析】(1)各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为:ahi b c f g d e,装置I的 作用是制取SQ并与Q混合,装置V的作用是干燥气体,装置U中发生 SO的催 化氧化反应,装置W中收集 SQ,装置川的作用是吸收尾气。 根据SQ的熔沸 点知,装置W烧杯中盛放冰水可使 SQ冷凝
9、以便从气相中分离出来。(4) 反应过程中装置I中会残留 SQ,装置U中会残留SQ,反应结束后,继 续通入氧气一段时间,可以将装置中的SQ全部赶入装置U中发生反应,将 SQb全部赶入装置W中冷凝为固体,避免影响SQ转化率的测定。(5) n(SQ) = 80 mol,ba63bSQ的转化率=“十彳“乂 100沧x 100%80 12640a答案 h f i f bf cf f f gf df e 使SQ冷凝以便从气相中分离出来(3) 硫酸浓度过大时主要以分子形式存在,反应较慢;硫酸浓度过小时生成 的SO会部分溶解在稀硫酸中(4) 将装置中的SO全部赶入装置U中发生反应,将SO全部赶入装置W中冷 凝
10、为固体63b40ax 100%8.SO2气体为无色气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二氧化硫的某些性质,进行了如下实验I .如图所示,使用试剂和装置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与中邹浓度硫綾亚晞酸讷粉末 址化筋藩厳氯化坝辭液爼舗化钠曙臧(1) 装置C的名称为。 装 置 B 中 溶 液 的 现 象 为(3)学生甲预测装置D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现装置D中产生了少量白色沉淀。学生乙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少量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因为装置或溶液中少量的氧气参与了氧化反应,请写出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 .经过思考,设计了如下装置,且所配制的溶液均使
11、用无氧蒸馏水,检验SQ在无氧干扰时,是否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 加(5) 当寸,氯化钡溶液中没有沉淀出现,说明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此时滴加双氧水,出现了白色沉淀。裝置中选用澄清石灰水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解析】(1)装置C为分液漏斗。(2)装置A中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进入装置 B 中,二氧化硫会将氯化铁还原为氯化亚铁, 所以看到的现象为溶液由棕黄色变为 浅绿色。(3)装置或溶液中少量的氧气参与了氧化反应,则一定是氧气将+ 4价S氧化为+ 6价,反应物一定有SQ、Q和BaCb,生成物一定有硫酸钡沉淀,那么 Cl元素只能以HCI的形式存在,还要添加 HQ,所以反应为2SQ+ Q+ 2Ba
12、Cb+ 2H2Q=2BaSQ + 4HCI。装置需要排除空气,所以用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 的二氧化碳来排空气。(5)当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时,说明二氧化硫已经到达 淀粉-碘溶液,但是氯化钡溶液中无沉淀,说明二氧化硫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最后的氢氧化钙溶液的主要作用是指示装置的空气已经被除尽,即看到澄清 石灰水变浑浊,代表二氧化碳气体已经到达最后的烧杯中,装置中的空气被排净。答案:(1)分液漏斗(2)溶液由棕黄色变为浅绿色(3) 2SQ2+ Q + 2BaCl2+ 2HQ=2BaSQ + 4HCI 产生二氧化碳,排除装置中的氧气(5) 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6)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已排尽装置中的空
13、气9实验室以绿矶(FeSC4 7HQ)制备补血剂甘氨酸亚铁(NHzCHCQQFe有关物质性质如下:甘氨酸(NHCHCQQH)柠檬酸甘氨酸亚铁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两性化合物易溶于水和乙醇,有强酸性 和还原性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实验过程:I .配制含0.10 mol FeSQ 4的绿矶溶液。II.制备FeCQ:向配制好的绿矶溶液中,缓慢加入200 mL1.1 mol1 NHHCQ 溶液,边加边搅拌,反应结束后过滤并洗涤沉淀。川.制备(NHCHCOO2Fe:实验装置如下图(夹持和加热仪器略去),将实验U 得到的沉淀和含0.20 mol甘氨酸的水溶液混合后加入 C中,然后利用A中的反 应将C中空气排
14、净,接着滴入柠檬酸溶液并加热。反应结束后过滤,滤液经蒸发 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ABCD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I中:实验室配制绿矶溶液时,为防止FeSO被氧化变质,应加入的试剂为(写化学式)。再滴加少量稀硫酸的作用是实验 U 中: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实验川中:C中盛柠檬酸溶液的仪器名称为 装置A中所盛放的试剂是 。(填字母)A. NaCO和稀 HSOB. CaCO和稀 H2SQC. CaCO和稀盐酸 确认 C 中空气排尽的实验现象是 加入柠檬酸溶液一方面可调节溶液的 pH促进FeCO溶解,另一个作用是 洗涤实验川中得到的沉淀,所选用的最佳洗涤试剂是 o (填字母)A.热水B.乙醇
15、溶液C柠檬酸溶液 若产品的质量为17.34 g,则产率为%【解析】(1)Fe2+具有还原性,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因此需要加入Fe粉,防止被氧化;Fe2+能发生水解,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抑制Fe2+的水解; 实验U 制备的是FeCQ所用试剂为FeSO和NHHCQ利用HCO的电离HCOC(3t +H+,Fe2+结合CO_,促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浓度增大,与HCO反应生 成CO,因此离子方程式为Fe2+ + 2HCO=FeCQ + COT+ "0; (3)根据仪器 的特点,盛放柠檬酸溶液的仪器是滴液漏斗;装置A制备CO,装置A为启普发生器的简易装置,因此盛放的试剂是 CaCO和盐酸,故C
16、正确;空气排尽, CO充满装置,即装置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信息,柠檬酸具有还原性 和强酸性,能够促进FeCO的溶解,防止Fe/被氧化;甘氨酸亚铁易溶于水, 难溶于乙醇,因此用乙醇溶液洗涤,故选项B正确;根据原子守恒,FeCO和甘氨酸恰好完全反应,因此甘氨酸亚铁的物质的量为0.1 mol,质量为20.4 g,、17.34 g产率为X 100%= 85%20.4 g答案:(1)Fe 防止Fe2+水解(2) Fe2+ + 2HCO=FeCOt + CO T + HO(3) 滴液漏斗 C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防止二价铁被氧化B8510镁及其化合物是实验设计的热点载体,查阅资料可知:i2NO +
17、2NaOH=NaNONaNO+ FbOiiMgN与水反应iii常温下,NH"O CHCOO的电离常数都等于1.8 X-510I .探究镁的性质。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镁与二氧化氮反应的产物,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 装 置 B 中 试 剂 是 ; 装 置 D 的 作 用 是o 实验时,先启动装置A中的反应,当装置C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时再点燃酒 精 灯 , 这 样 操 作 的 目 的 是(3) 确 定 有N2生 成 的 实 验 现 象 是实验完毕后,设计实验确认产物中有 MgNI,取少量装置C中残留固体于 试管中,滴加蒸馏水, ,则产物中有 Mg3N2。(5)经测定,Mg与NO反应生成Mg
18、Q MgM和其中MgN和N的物质的量 相 等 。 C 中 发 生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II.探究Mg(OH)在氯化铵溶液中溶解的原因。供选试剂:氢氧化镁、蒸馏 水、硝酸铵溶液、盐酸、醋酸铵溶液。取少量氢氧化镁粉末投入氯化铵溶液中, 振荡,白色粉末全部溶解。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们提出两种假设。假设1:氯化铵溶液呈酸性,H+ + OH=HO,促进Mg(OH2溶解;假设 2: NhJ + OH =NH HO,促进 Mg(OH2溶解。(6) 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探究哪一种假设正确:o【解析】(1)装置B中试剂用于干燥二氧化氮,由于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酸, 故不能用碱性干燥剂,应选择酸性或中
19、性干燥剂,可以是 P2Q等;装置D的作用 是吸收装置E中挥发出来的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C的玻璃管中干扰实验。 依据题中信息,过量的二氧化氮可以被 NaOHS液吸收,而N与NaOH溶液不 反应,所以确定有 N2生成的实验现象是装置 E中产生气泡,气球缓慢鼓起。MgsN能与水反应生成NH,所以检验NH即可。 由题中信息可知,常温下, NHH2O CHCOOH勺电离常数相等,所以CHCOON溶液显中性,若氢氧化镁溶 于CHCOON溶液,贝M假设2正确。答案:(1)P2O(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吸收装置E中挥发出来的水蒸气 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 Q、CO、NI等与镁反应(3) 装置E中产生气泡,气
20、球缓慢鼓起(4)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或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5) 11Mg + 4NO=8MgQ MgM+ 2 取少量氢氧化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CfCOON溶液,若白色固体溶解, 则假设2正确;若白色固体不溶解,则假设1正确11 某实验小组为探究KI与Cu(NO)2的反应,进行实验一:謫加 ImLl itioIL-1Cii(NO32®棕黄色i清液棕舉色浊淞 棕黑色沉淀2 +注:本实验忽略Cu在此条件下的水解。(1) 取棕黄色清液,加入少量 容液(试剂a),清液变为色,说明生成了丨2。(2) 探究生成丨2的原因。 甲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向 2 mL 1 mol K
21、I溶液中加入1 mL溶液(硝酸酸化,pH= 1.5),再加入少量试剂a,观察到与 相同的现象。甲同 学由此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生成I2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NO氧化了 1_。 乙同学认为仅由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得出相应结论。他的理由是该实验没有排除化I _的可能性。 若要证明实验一中是NQ氧化了丨一,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检验勺实验。(3) 探究棕黑色沉淀的组成。 查阅资料得知:CuI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于是对棕黑色沉淀的组成提出两种假设:a. Cui 吸附 12;b. 附 I 20为证明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取棕黑色沉淀进行实验二:满即hliiLI mol-L1Ku隔刃汝霹瀝"两粉 .滴抑
22、 1 mLCCLi棕黑色沉淀 振鶏"已知:Cui 难溶于 CCI4;丨2+ 2SC3一 =2+ SO(无色); Cu + 2SO- =Cu(SO)2-(无色)。由实验二得出结论:棕黑色沉淀是 Cui吸附12形成的。现象iii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现象ii的原因:0 由实验二可推知,Cu(NGh与KI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0【解析】(1)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 I 2,利用淀粉遇碘变 蓝进行验证,即试剂a为淀粉溶液,清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了丨2。 实验 一中Cif+有可能氧化I得到丨2,因此需要排除Cif+的干扰,可向2 mL 1 mol L 一
23、1KI溶液中加入1 mL 2 mol LXnO容液(硝酸酸化,pH= 1.5),再加入少量淀 粉溶液;溶液中的Cli +和溶液中溶解的一部分氧气都有可能氧化I 一;根据实验目的,需要检验NQ的还原产物。(3)根据假设a,CiT的化合价降低到+ 1价形成CuI,则也有可能降低到0价形成Cu,因此假设b为Cu吸附I2 ;由 已知信息知,丨2易溶于有机溶剂,而CuI不溶于CCI4,因此实验iii的现象是棕黑 色固体颜色变浅,液体变为紫红色; CuI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uI(s)cU(aq) + l(aq),加入足量NqSO溶液后,SO与CU反应生成Cu(SO)2_, 使c(Cu+)减小,平衡
24、正向移动,从而使白色沉淀溶解;因为不考虑 CiT的水 解,根据实验二,CiT把丨一氧化成丨2,自身被还原成+ 1价的cu, cu与I结 合形成沉淀,因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Cd+ + 41 _=2CuIJ + 12。答案:(1)淀粉蓝 2 mol丄一1 KNO溶液中的Cif+,空气中的Q NO的还原产物(或 NO NQ等)(3)Cu棕黑色固体颜色变浅,液体变为紫红色Cul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ul(s)Cu+ (aq) + I(aq),加入足量NqSQ溶液后,Sd与8+反应生成Cu(SQ)3,使c(Cu+)减小,平衡正向移 动,从而使白色沉淀溶解 2Cij + + 4I2CulJ +
25、I212某校同学在实验室中对一氧化碳与硫酸钙反应进行了探究。回答下列问题:(1) 甲组同学利用CaSO2HO在400500 C脱水制取无水 CaSO。实验中需用到的加热装置中的硅酸盐质的仪器除玻璃棒外,还用到乙组同学利用F2C2C4 - 2HO在浓硫酸作用下脱水生成 CO CO并制备纯净 的CO气体,实验装置如下:B、C中盛放的试剂依次为 、。丙组同学利用甲组制得的无水CaSO和乙组制得的CO并利用下列装置验证反应并检验气态产物中有SQ和CO产生 上述装置(部分装置可重复使用)的连接顺序为 若E中溶液褪色,则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能 证 明 有 CO2 生 成 的 实 验 依 据 是 若G中
26、产物为CaO,则G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丁组的同学取丙组实验后 G装置中的固体产物加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足 量稀盐酸,固体完全溶解且产生少量气体,通入CuSO4 溶液有黑色沉淀。可验证CO 与 CaSO4 在 高 温 下 还 发 生 了 一 个 副 反 应 , 该 反 应 为 用( 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 甲组同学利用CaSO2HO在400500 C脱水制取无水CaSO,所 用到的坩埚、泥三角都属于硅酸盐质的仪器。(2)H2C2Q2HO在浓硫酸作用下脱 水生成CO CO,要制得纯净的CO气体,必须先除去CO和水,由实验装置知B 除去CO, C除去水,所以B中加NaOH溶液,C
27、中加浓硫酸。(3)无水CaSO和CO 反应会产生SO和CO,检验SO和CO的顺序为检验除去SA验证SQ是否 除净f检验CO。装置的连接顺序为 Cf G D E D F Ho (4)由题意可知产生 的少量气体是H2S,贝個体物质中含有硫化物,故 CO与 CaSO在高温下发生的副 反应为 CaSO 4CO高温=CaS 4CO答案:(1)坩埚和泥三角 (2)NaOH溶液 浓硫酸(3) ADf Ef Df Ff H 5SO+ 2MnO + 2H2O=2hMn+ 5SO_ + 4H+连接在E后面的D中品红溶液不褪色,F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S(4+ CO高温+ SO+ CO (4)CaSQ+4CO高
28、温=CaS 4CO 13某实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 (部分固定装置略 )进行氮气与钙的反应, 并探究其 产物的性质及化学式。请回答下列问题。J P,B中固体物质为(1) 仪器B的名称是(2) 反应过程中末端导管必须插入试管C的水中,目的是A.吸收反应剩余的氮气B.控制通入气体的流速C. 防止空气中的氧气倒流进入反应装置,干扰反应(3) 将下列操作步骤补充完整: 打开活塞K并通入 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 反应结束后,(4) 该小组同学认为根据相应的质量关系可以求出生成物的化学式,数据记 录如下:A的质量mo/gA与钙的质量m/gA与产物的质量m/g14.8015.0815.15 通过计算得到化学式C
29、aM,其中x二。 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产物为 CaN,能与水强烈反应,请写出C&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实验检验 CaM与水反应的产物(写出必要的操作及现象):0【解析】(1)仪器B为干燥管,其作用是防止外界水蒸气进入 A中,可选用碱石 灰等固态干燥剂。(2) 可以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末端导管口气泡产生的速度,控制与调整N的流速,同时可防止空气进入 A中,避免生成CaO 参加反应的钙的质量=15.08 g 14.80 g = 0.28 g参加反应的 2的质量=15.15 g 15.08 g = 0.07 g贝U: xCa + N2=CaN?40 x g 28 g0.28 g 0.
30、07 gx= 2.8 o CaN与水反应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a(OH和NH;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用NaCO溶液检验Ca(OH),要注意叙述的完整性。答案:(1)干燥管 碱石灰(或无水氯化钙,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BC(3) 熄灭酒精灯,待A冷却至室温后,再停止通入氮气 2.8CS3N,+ 6HO=3Ca(OH米 2NH T取少量氮化钙于一洁净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 管口,若变蓝,则证明有氨气生成,反应一段时间后,再向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 液,若有白色沉淀出现则证明有氢氧化钙生成 (或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4.镁及其化合物是实验设计的热点载体,查阅资料可知:
31、i2NO + 2NaOH=NaNONaN冊 H2OiiMgN与水反应iii常温下,NHHO CHCOO的电离常数都等于1.8 X105I .探究镁的性质。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探究镁与二氧化氮反应的产物,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气球(1)装置 B 中试剂是; 装置 D的作用是 实验时,先启动装置A中的反应,当装置C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时再点燃酒 精 灯 , 这 样 操 作 的 目 的 是(3) 确 定 有N2生 成 的 实 验 现 象 是实验完毕后,设计实验确认产物中有 MgM,取少量装置C中残留固体于 试管中,滴加蒸馏水, ,则产物中有 Mg3N2。(5) 经测定,Mg与NO反应生成MgQ MgM和其中Mg
32、N和N的物质的量 相 等 。 C 中 发 生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II.探究Mg(OH2在氯化铵溶液中溶解的原因。供选试剂:氢氧化镁、蒸馏 水、硝酸铵溶液、盐酸、醋酸铵溶液。取少量氢氧化镁粉末投入氯化铵溶液中, 振荡,白色粉末全部溶解。为了探究其原因,他们提出两种假设。假设1:氯化铵溶液呈酸性,H+ + OH=HO,促进Mg(OH2溶解;假设 2: Nht + OH=NH H2O,促进 Mg(OH)溶解。(6) 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探究哪一种假设正确:【解析】(1)装置B中试剂用于干燥二氧化氮,由于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酸, 故不能用碱性干燥剂,应选择酸性或中性干燥剂,可以是 P2
33、O5等;装置D的作用 是吸收装置E中挥发出来的水蒸气,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C的玻璃管中干扰实验。 依据题中信息,过量的二氧化氮可以被 NaOHS液吸收,而2与NaOH溶液不 反应,所以确定有 N生成的实验现象是装置 E中产生气泡,气球缓慢鼓起。 MgsN能与水反应生成NH,所以检验NH即可。 由题中信息可知,常温下, NH3 - H2OCHCOOH勺电离常数相等,所以CHCOONI溶液显中性,若氢氧化镁溶于CHCOON溶液,贝M假设2正确答案:(1)P2O(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吸收装置E中挥发出来的水蒸气 排尽装置内空气,避免 Q、CO、NI等与镁反应(3) 装置E中产生气泡,气球缓慢鼓起(4)
34、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逸出(或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5) 11Mg + 4NO=8MgO MgM + N取少量氢氧化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 CHaCOON溶液,若白色固体溶解,则假设2正确;若白色固体不溶解,则假设1正确15某实验小组为探究KI与Cu(N®2的反应,进行实验謫加 ImLl itioIL-1Cii(NO32®ii=棕黄色 清液棕舉色浊淞 棕黑色沉淀注:本实验忽略CiT在此条件下的水解。(1) 取棕黄色清液,加入少量 容液(试剂a),清液变为色,说明生成了丨2。(2) 探究生成丨2的原因。 甲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向 2 mL 1 mol L“KI溶液中
35、加入1 mL溶液(硝酸酸化,pH= 1.5),再加入少量试剂a,观察到与 相同的现象。甲同 学由此得出结论:实验一中生成I2的原因是酸性条件下,NO氧化了 I 乙同学认为仅由甲同学的实验还不能得出相应结论。他的理由是该实验没有排除化I 的可能性。 若要证明实验一中是NQ氧化了 I,应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行检验勺实验。(3) 探究棕黑色沉淀的组成。 查阅资料得知:CuI为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于是对棕黑色沉淀的组成提 出两种假设:a. CuI 吸附 12;b. 附丨2。为证明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取棕黑色沉淀进行实验二:已知:Cui 难溶于 CCI4; I2+ 2SC3一 =2+ sO(无色);Cu +
36、 2SO- =Cu(SO)2-(无色)。由实验二得出结论:棕黑色沉淀是 Cui吸附12形成的。现象iii为 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产生现象ii的原因: 由实验二可推知,Cu(NOh与KI反应过程中,一定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0【解析】:(1)此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I 2,利用淀粉遇碘变蓝进行验证,即试剂a为淀粉溶液,清液变为蓝色,说明生成了丨2。 实验 一中Cif+有可能氧化I得到丨2,因此需要排除Cif+的干扰,可向2 mL 1 mol L 一 1KI溶液中加入1 mL 2 mol XnO容液(硝酸酸化,pH= 1.5),再加入少量淀 粉溶液;溶液中的Cli +和溶液中溶解的一部分氧气都有可能氧化I 一;根据实验目的,需要检验NO的还原产物。(3)根据假设a,CiT的化合价降低到+ 1价形成CuI,则也有可能降低到0价形成Cu,因此假设b为Cu吸附丨2;由 已知信息知,丨2易溶于有机溶剂,而CuI不溶于CCI4,因此实验iii的现象是棕黑 色固体颜色变浅,液体变为紫红色; CuI在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CuI(s)Cu+ (aq) + I伽),加入足量NqSQ溶液后,SiO-与CuT反应生成Cu(SQ)2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油务工专业理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专业摄影测量与遥感习题及答案
- 呼叫中心服务员-初级工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届山西省部分学校高三4月模拟考试(省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江苏省南京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批发业消费者行为分析与研究考核试卷
- 畜禽粪便处理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考卷考核试卷
- 租赁店铺的顾客满意度提升实践考核试卷
- 聚苯并噻吩改性与加工技术考核试卷
- 聚合纤维的绿色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考核试卷
- 【MOOC】电子线路设计、测试与实验(二)-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物流公司运输车辆档案管理规范
- 脑心健康管理师培训汇报
- 2024年学校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24年网络与信息安全考试题库
- 新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第1章1.1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授课课件】
- 小班健康教案及教学反思《叠衣服》
- 现场复查要点解读水电及新能源工程
- 家装设计师个人简介范文
- 血透病人低血压护理查房
- 业主委员会备案申请表填写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