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必修第三单元9《说“木_第1页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第三单元9《说“木_第2页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第三单元9《说“木_第3页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第三单元9《说“木_第4页
高中语文语文必修第三单元9《说“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作业(九) 一、语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昏厥(jué) 褒贬(bin) 袅袅(nio) 秋月照浦(p) B亭皋(go) 寒砧(zhn) 征戍(shù) 灼灼其华(zhuó) C门栓(shun) 窸窣(x) 冉冉(rn) 招徕顾客(lái) D迢远(tiáo) 翩翩(pin) 桅杆(guì) 灼灼其华(zhuó) 答案C 解析A项,“贬”应读bin。B项,“砧”应读zhn。D项,“桅”应读wéi。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木叶”鲜明的形象

2、,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不同起来。 A传诵启示精练显著 B传诵启发洗练显然 C传颂启示洗练显著 D传颂启发精练显著 答案B 解析“传诵”指流传诵读;“传颂”指传扬称颂。“启发”指通过一定的方式阐明事理,促使对方思考、领悟;“启示”指从启发中领悟的道理。“精练”指文章等简练、扼要;“洗练”指(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显著”指非常明显;“显然”指容易看出或感觉到。 3下列序号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

3、“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选项 A , 。 。 :“ ”。 B : , ? “ 。” C , , ? :“ 。” D : 。 。 “ ”。 答案C 解析要注意句式的特点和语句层次,可采用比较选项的方式判断。 4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林庚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林庚关于唐

4、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答:_ _ 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中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5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 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答:_ _ 答案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

5、,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 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

6、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

7、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

8、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6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答:_ _ 答案(1)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2)暗示诗人的情感;(3)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7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木叶:_ 黄叶:_ 落木:_ 答案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疏朗,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8试对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四句诗作鉴赏。 答:_ _ 答案(1)“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2)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9、成13题。 北宋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该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繁荣稳定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况,()。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但2015年9月,专家表示,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于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

10、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B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C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D见证了汴京当年的繁荣,也反映了北宋城市经济的情况 答案A 解析“见证”

11、当动词讲时,意思是“当场目睹可以做证”,用于人,而此处主语为“作品”,故排除B、D两项。补写的语句是对清明上河图的一个价值定位,比较A、C两项,用“是也是”的句式语气更强烈,更能凸显其价值,故排除C项,故选A项。 2清明上河图的书名号表示绘画作品,下列各句中书名号及其相关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常与“诲人不倦”连在一起使用。 B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即写信去报名。 C记钱钟书与围城给我们详尽地介绍了围城这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D红色歌曲,唱响广安活动,表达了广安人民对红色历

12、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答案C 解析A项应将“述而”连同括号一起移到书名号的里面去,改成论语·述而。B项应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书名号改为引号,因为它既不是书名,也不是文章名称。C项无误。D项“红色歌曲,唱响广安”应用引号,不用书名号。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B清明上河图不仅场面热闹,而且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还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C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不只是繁荣市景,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13、。 D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答案D 解析原句中“不仅但也”关联词搭配不当,使句子表意不明。从语境上来看,这句话是想表达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于繁荣表象下的忧患意识,所以用转折、并列关系句式。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冬眠也叫“冬蛰”,是一些异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力极度衰减的一种状态,是它们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吃不动,睡着了一样,除了几乎不怎么呼吸,_,每分钟只跳动1020次。据研究,黄鼠在13

14、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当中,共释放29焦耳的热量,但在冬眠过后的13个昼夜间却释放2 420焦耳的热量。由此可见,动物冬眠时体温显著下降,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仅仅能_。还有,动物在冬眠时,_。例如,平时的土拨鼠1立方毫米血液中会有12 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 950个。 答:_ _ _ 答案心跳也慢得出奇维持它的生命血液中的白细胞会大大减少 解析处,从“每分钟只跳动1020次”推测,此处应填“心跳慢”之类的内容。处,前面说“动物冬眠时体温显著下降,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结合“仅仅能”可推测出此处应填“维持生命”之类的内容。处,从下文土拨鼠冬眠时白细胞减少的例子,

15、可以推测出此处应填“血液中白细胞会减少”之类的内容。 5苏轼曾对王维有此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竹里馆一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诗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下面根据本诗的意境,展开想象,拍摄了一个意境优美的短片。请你模仿镜头一,再安排两个镜头,要求语言连贯、生动。 镜头一: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深林“幽篁”使人产生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 镜头二:_ 镜头三:_ 答案示例:(镜头二:)诗人随意地弹着颜色深暗的古琴,时而又发出长啸,借此抒发寂寞的情感。那琴声铮铮,闲适淡雅;那啸声高亢激昂,划破

16、深夜的寂静。 (镜头三:)诗人独自隐居在深林之中,一轮皎月将银辉洒在诗人身上,在这样的夜晚,只有明月与诗人心心相印。 解析解答此题,考生要在理解原诗意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有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的光辉静静相伴”。此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表现了一种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考生作答时,要精心安排有镜头感的场景,选取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并且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让意境变得优美。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

17、,完成68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

18、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

19、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