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断句1通文意理解内容和断句是密切相关的。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2抓标志明辨文言文的句读,有几个重要标志:(1)有此文言词常常居于句首,如: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表敬意的副词“窃”“请”“谨”“敢”等,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2)有些关联词常用在句首,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这些词的前面大
2、多可以断句。(3)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4)句末语气词,如“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这些词的后面可断句。(5)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这些词的前后都可断句。3察对话、引用文言文中人物对话、文句引用,常用“曰”、“云”、“言”等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时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4懂常识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官职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
3、,涉及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课本里学过或涉及的文化常识,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这样才能从容应试。5知语法文言文语序,除特殊句式外,基本上和现代文语序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6明修辞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
4、,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修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1)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做了主语。如下面运用了顶真的句子: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2)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骈散结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3)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7依总分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
5、断句。如: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这段文字始句为总起句,故应断句。接着紧承始句,发“叹”,其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为总叹。下文分“夷以近”、“险以远”而至者“多”、“少”及其原因、结果,“有志者”
6、“力不足”、“有志与力”而“无物”“相”者、“力足以至(而不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几种情况进行讨论,最后又用“此予之所得也”作结。辨明哪些是“总”、哪些是“分”,又“分”几层,就可以大致断句了。8辨句式(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3)文言固定句式,如:“
7、如何”、“况乎”、“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附: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姑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
8、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文言固定句式的翻译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例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如:故患有所不避也。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如:几无所逃死。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7奈何,译为“把怎么办”。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
9、何?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9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吾知所以拒子矣。10不亦乎,译为“不是吗”。例如:以此为政,不亦惑乎?11何焉为,译为“有什么呢”。例如:夫子何命焉为?12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庸乎,译为“难道吗”。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14其乎,译为“难道吗”。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15得无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译为“恐怕吧”。例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17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18.孰与、与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例如:吾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士考试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试题答案
- 前沿知识执业药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执业护士特殊病理试题及答案
- 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在政策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试题与答案解析
- 启发备考思路的试题及答案
- 基金经理培训体系与核心能力建设
- 服务患者的护理态度试题及答案
- 行政管理与法律制度试题及答案
-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四模试题 地理 含答案
- 八大特种作业试题及答案
-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勤管理办法
- 2025年湖北省中考历史模拟试卷附答案
-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 教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新课标
- 储备林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抑郁症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正式的劳动合同模板
-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 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设计与实现-深度研究
- DBJ41T 287-2024 河南省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标准
- 《智能媒体传播》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