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1.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及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及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是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2. 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传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3. 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及简化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及简化4. 相似原理相似原理间的动态关系,描述系统这种动态关系的是系统的数间的动态关系,描述系统这种动态关系的
2、是系统的数学模型,古典控制理论内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三种学模型,古典控制理论内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三种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1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时域:时域求解困难求解困难 2传递函数传递函数:复域:复域求解方便,便于求解方便,便于直接在复域中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直接在复域中研究系统的动态特性 2-1 系统的微分方程系统的微分方程2-2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2-4 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及其简化系统传递函数方块图及其简化各章节内容各章节内容3. 动态结构图(传递函数方框图)动态结构图(传递函数方框图) 补充内容补充内容 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变换
3、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一、一、线性定常系统线性定常系统及叠加原理及叠加原理2-1 2-1 系统的微分方程系统的微分方程 111010nnmmnonoomimiia xtaxta xtb xtbxtb x t oxt1系统、输入、输出三者关于的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系统、输入、输出三者关于的微分方程的标准形式: 式中:式中: 系统输出系统输出 ; 系统输入系统输入 ix tooutputiinput代表代表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1)线性系统:方程只包含变量)线性系统:方程只包含变量 、 a线性定常系统:线性定常系统:ana0 ;bmb0为常数为常数
4、b线性时变系统:线性时变系统:ana0 ;bmb0为时间的函数为时间的函数 2)非线性系统:)非线性系统: 方程中含有方程中含有 、 的各阶导数的各阶导数 各阶导数的其它函数形式各阶导数的其它函数形式 2根据系统微分方程对系统进行分类根据系统微分方程对系统进行分类 oxt ix t oxt ix t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 例例,其中,其中,a,b,c,d,a,b,c,d均为常数。均为常数。 ax(t)bx(t)cx(t)dy(t)线性定常系统线性定常系统a(t)x(t)b(t)x(t)c(t)x(t)d(t)y(t)线性时变系统线性时变系统2y(t)x (t)非线性系统
5、非线性系统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X Xi i1 1( (t t) )A AX X0101( (t t) )X Xi i1 1( (t t)X X0101( (t t) )X Xi i2 2( (t t) )A AX X0202( (t t) )X Xi i2 2( (t t)X X0202( (t t) )X Xi i1 1( (t t) )A AX Xi i2 2( (t t) )X X0101( (t t) )X X0202( (t t) )aXaXi i1 1( (t t)+)+bXbXi2i2( (t t)aXaX0101( (t t)+)+bXbX0202(
6、(t t) )3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线性系统满足叠加原理意义:意义:对于线性系统,各个输入产生的输出是互不对于线性系统,各个输入产生的输出是互不影影响的。响的。因此,在分析多个输入加在线性系统上而因此,在分析多个输入加在线性系统上而引起的总输出时,可以引起的总输出时,可以先分析由单个输入产生的输先分析由单个输入产生的输出出,然后把这些输出叠加起来,则可求得总的输出。,然后把这些输出叠加起来,则可求得总的输出。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力学力学牛顿定律牛顿定律3将各运动方程构成微分方程,将各运动方程构成微分方程,消去中间变量消去中间变量,并化成标准形式(输出量和输入量的各导数
7、项按并化成标准形式(输出量和输入量的各导数项按降阶排列)降阶排列)2从系统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出各元件(环节)的从系统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出各元件(环节)的 运动方程运动方程 电学电学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二、微分方程的列写步骤二、微分方程的列写步骤1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找出输入、输出及中间变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找出输入、输出及中间变 量的关系量的关系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质量质量弹簧弹簧阻尼系统阻尼系统m my y( (t t) )f f( (t t) )c ck k图图2-1 00)0()0()()()()(yyyytftkytyctym.例例1:第二章第二章 系
8、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9L、C、R 组成的电路如图,列出以组成的电路如图,列出以u1为为R RC Cu u2 2(t)(t)i(t)i(t)L Lu u1 1(t)(t)输入、输入、u2为输出的运动方程为输出的运动方程 解:由解:由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基尔霍夫电压定律有:有:消去中间变量消去中间变量i :写成微分方程标准形式:写成微分方程标准形式:例例2:221duiCuidtdtC12diuRiLudt222122dud uuRCLCudtdt222212d uduLCRCuudtdt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0受到影响,此影响称受到影响,此影响称负载效应负载效应。其实
9、质是物理环节之。其实质是物理环节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环节(或子系统)组成一个系统时,两个或两个以上环节(或子系统)组成一个系统时,若若其中一环节的存在其中一环节的存在使另一环节在使另一环节在相同输入下相同输入下的输出的输出间的信息反馈作用。间的信息反馈作用。 i i1 1(t)(t)c c2 2u u2 2(t)(t)u u1 1(t)(t)c c1 1i i2 2(t)(t)R1R1R2R2图图2-32-3例:由两极串联的例:由两极串联的 RC 电路组成的滤波网络,试写出以电路组成的滤波网络,试写出以u1(t)为输入,为输入,u2(t)为输出的系统微分方程。为输出的系统微分方程。三、负载效应三、
10、负载效应 12i tit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1解:把两个解:把两个RC电路当作整体来考虑电路当作整体来考虑消去中间变量消去中间变量i 1、i 2 得:得: 11222112212221RC R C utRCR CRCututu t11 11211uRiiidtC122 2211iidtR iuCi i1 1(t)(t)c c2 2u u2 2(t)(t)u u1 1(t)(t)c c1 1i i2 2(t)(t)R1R1R2R22221ui dtCab 12i tit详细消去过程见下页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2 11 112111uRiiidtC
11、 122 22112iidtR iuC 22213ui dtC 2224duiCdt 11 12 22211 122222 22112122222221121122221264654uRiR iuduuRiR Cudtd uR iduuR iCR CudtdtdududiduuR CCC RR Cudtdtdtdt:由、两式得将式代入式得:将式代入得:将式代入得过:程 22 21215d uR iiiCdt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3 11 112111uRiiidtC 122 22112iidtR iuC 22213ui dtC 2224duiCdt 22 21215d
12、uR iiiCdt 222224did utCdtdt: 式两边对时间 求导得:,代入续前式得: 2222211211222222112211211222222211211222112222!dudud uduuR CCC R CR CudtdtdtdtuRC utRC utRC R C utR C utuu tRCRCR CutRC RThC ueeudtnt即:即: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4若分开考虑:若分开考虑: C C1 1i i1 1(t)(t)u u1 1(t)(t)R R1 1 dtiCuudtiCiR1111111111C C2 2u u2 2(t)(t)
13、i i2 2(t)(t)uu1 1(t)(t)R R2 2 dtiCuudtiCiR2221222211此结果错误此结果错误 112221122221RC R C utRCR Cututu t 1ut121:iiu消去中间变量 、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51系统由单变量非线性函数所描述系统由单变量非线性函数所描述 y= f (x) y(t):输出输出 x(t):输入输入 四、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四、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 00032300000002!3!f xf xfxxxfxfxxxxxf xfxxx由泰勒中值定理: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6若
14、令若令 x=x, y=y 则则 y = k x线性化方程线性化方程 0000f xf xfxxxyfxx 即0000,fxxykfx易知为曲线上点处的斜率,不妨令:ykx 则增量方程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72非线性系统输出非线性系统输出 z(t) 是两个变量是两个变量 x 和和 y的函数,即的函数,即 z=f(x, y) 1)确定工作点)确定工作点P(x 0, y 0, z 0) 2)在工作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并忽略高阶项)在工作点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并忽略高阶项 yyfxxfyxfyxfZyx00,00),(),(yx00, yyfxxfyxfyx00,00),(yx0
15、0, ),(),(00yxfyxfZ yyfxxfyx00,yx00, yKxKzyX yKxKzyX ,2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84写成标准微分方程形式写成标准微分方程形式 3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非线性微分方程线性化 2从系统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微分方程,注意负从系统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微分方程,注意负 载效应载效应1分析系统工作原理,确定描述系统的变量,分分析系统工作原理,确定描述系统的变量,分 析相互关系析相互关系考虑非线性情况下,系统微分方程列写步骤考虑非线性情况下,系统微分方程列写步骤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19 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变换L
16、aplaceLaplace 拉普拉斯变换拉普拉斯变换拉氏变换是控制工程中的一个拉氏变换是控制工程中的一个基本数基本数学方法学方法,其优点是能将时间函数的导,其优点是能将时间函数的导数经拉氏变换后,变成数经拉氏变换后,变成复变量复变量S的乘的乘积,将时间表示的微分方程,变成以积,将时间表示的微分方程,变成以S表示的代数方程。表示的代数方程。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0一、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的定义一、拉氏变换和拉氏反变换的定义1.拉氏变换的定义拉氏变换的定义函数函数 在在 时有定义,且积分时有定义,且积分 在在s的某一域内收敛,则积分所确定的函数可写为的某一域内收敛,则积分所
17、确定的函数可写为 f t0t 0stf t edt 0stF sf t edt称为函数称为函数 的拉氏变换,记为的拉氏变换,记为 F s f t L f tF sf(t) F(s)的原函数;的原函数; F(s) f(t)的的Laplace变换(或称为象函数)变换(或称为象函数)s = + j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12.拉氏反变换的定义拉氏反变换的定义 112jstjf tLF sF s e dsj 1LF s已知已知 f t L f tF s,欲求原函数,欲求原函数 时,时,则称为拉氏反变换,记为则称为拉氏反变换,记为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201
18、stes 0atatstL eeedt0)(1 taseasas 10 ( )( )stLtt edt0stedt0(s)( ) stFf t edt( )( )10f ttt( )0atf tets1 1.单位阶跃函数单位阶跃函数2.指数函数指数函数二、典型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二、典型时间函数的拉氏变换11,1atj tj tL eL eajsasjL eajsj 根据知:令即可令即可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3 0)()(dtettLst ( )( )f tt 00)( dtt = 13.单位脉冲函数单位脉冲函数4.单位斜坡函数单位斜坡函数 00020201101110s
19、tstststststf tttF sL f tL ttedttdeteedtssdtseess 5.单位抛物线函数单位抛物线函数 231102f tttF sL f ts推导过程见下页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46.正弦函数正弦函数 22sin0sinf tttF sLts 22220002022031110222111=ststststststLaplF st edtt det eedtssedtsedtFsassce :根据推推导过程知导单位斜坡函数的变换:推导过程见下页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5 00022022000sinsin1sinsin
20、cos0coscoscos01cos1ini1ss nststststststsststtF sLttdet eedtt edtsstdet eesdtssedtst edst :推导0stt edt 022220sin1sinststt edtF stsst eds移项得: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67.余弦函数余弦函数 22cos0cosf tttF sLtss 000200200coscos11coscos1cos0111sinsin1sinsincos01stststststststststF sLttdet eedtedtsst edttdessst eedtst
21、sst ed 推:导220co1sstt edsst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7 0202221cos1cosststt edtF stdsssets移项得:8.幂函数幂函数 10!nnnf tttF sL tns 0000011101111!1.nnstnstnststnstnnstnnnnnnF sL tt edtt dest eedtedtssnnntedtL tL tL tsssnL tnsLs :根据递推关系式:推知导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8三、拉氏变换的重要性质三、拉氏变换的重要性质1.线性性质线性性质 1122L ftF sL ftFs
22、1K,2K为常数,则为常数,则 1 1221122L K ftK ftK F sK Fs 111 11 =1AAL ALALs 个例: 11111=atatatL AeALeALAAAAssaLssea例2: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292.延迟定理延迟定理 00 ()( ),stL f tL f ttseFF s若则f(t)ttf(t-t0)t0f(t)tt0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0例例1:1Ttf(t)()()(Ttttf sTesssF 11)(TTf(t)()()(Tttttf )()()()()(TtTTtTttttf sTsTesTesss
23、F 2211)(例例2: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13.位移定理位移定理 L f tF s,则,则 atL ef tF sa 或或 1atLF saef t 2211atf ttL tF ssL teF sasa:知简证211atL tesa 例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2sin2teLt :例例22)( s 2222sinsinatf ttLtF ssL teF sasa:知简证cos3teLt :例例22)( ss 2222coscosatsf ttLtF sssaL teF sasa:简证知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34.微
24、分定理微分定理 nnL fts F s Lf tF s,则,则 0LftsF sf 112000nnnnnL fts F ssfsff若若100,00,00nfff 200L fts F ssff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4由于由于 0100ff 2cossincosf ttfttftt 22cos00cosL fts LtsffLt例:利用例:利用微分定理微分定理求求 cosL f tLt22cossLts移项得:22coscosLts Lts22coscosLtLt 由比例定理: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55.积分定理积分定理 Lf tF s,则,则
25、 01tLfdF ss L t2 ( )1Ltss0( )tLd 例例 00111ttddtLtLs 说明: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6六六. 复频域导数性质复频域导数性质ssFtftLd)(d)( )()(sFtfL 设设: 22111111LL tL tsss 例 :22111atatL eL tessasaa 例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7七七. 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lim)(lim)0(0ssFtffst 初值定理初值定理若若Lf(t)=F(s)1as1slim) s (sFlim)0(fss由初值定理知:由初值定理知:1
26、( )F ssa例:已知例:已知 ,求f(0+)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8六六. 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存在时存在时)(limtft )(lim)(lim0ssFtfst 终值定理:终值定理:例:已知:例:已知: 1limtL f tF sf tsa求00lim( )lim( )lim0tsssf tsF ssa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39)(tudtduRC ssUssRCU1)()( )1(1)(sRCssU 0)1(1lim sRCs)1(1lim)0(sRCssus 1)1(1lim)(0 sRCus例例: ( (t) )R+ +
27、u- -+- -用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验证用初值定理和终值定理验证00uLaplace进行变换得: 1t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0八八. 卷积定理卷积定理卷积定理:卷积定理:设设f(t)的拉氏变换为的拉氏变换为F(s),g(t)的拉氏变换为的拉氏变换为G(s), L f tg tF s G s则举例:求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拉氏变换举例:求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拉氏变换jt-jtjt-jtjt-jte= cost+sint根据得:e= cost-sint1sint =e-e2j1cost =e+e2欧拉公式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1-0-0-22221si
28、n-21-2111-002-11112-2-2j tj tsts jtsjts jtsjtLteee dtjeedtjeejsjsjjjsjsjjs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20-022221cos2121110021111222j tj tsts jtsjtsjtsjtLteeedteedteesjsjsssjsjs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3已知已知f(t)的拉氏变换为的拉氏变换为F(s),求求 123=atatatsaL ef ttaL ef tLtaL ef tF saLtLtae 根据:根据:根据延迟定卷积定理位移定理见第张幻理灯片:asF
29、 sa e atL ef tta atL ef tta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4已知已知f(t)的拉氏变换为的拉氏变换为F(s),求求Lf(at) 0stL f atf at edtat作变量代换 10001011111=1asssaaasasassFfedfededaaaaedF sfefesaaaaa位移定知:理由 0stL f tf t edtF s由题意: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5四、拉氏反变换的数学方法四、拉氏反变换的数学方法用部分分式法求拉氏反变换用部分分式法求拉氏反变换 12nB sF sssssss B sF sA s将将 化为真分式
30、,再将化为真分式,再将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 A s1. 无重根无重根 F s 1212nnF sssssssKKK12,nK KK为待定系数为待定系数 1211iiiiiiisnsiss ssKB ssssssBssssssssA sF ss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6 121121nis ts ts tnns tiif tLF sK eK eK eK e例:例: 2243sF sss 12222431313ssF ssssssKsK 1213121122s ts tttf tLF sK eK eee131/ 21/ 2ss1213ss 则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
31、数学模型 47)2)(1(52 sssss例例)23(5)(22 ssssssF123012sss 12110052.512s sssssKF sssF ssss 2222115152s sssssKF sssF sss s 323322521.51s sssssKF sssF sss s 31221232.551.50s ts ts tttf tK eK eK eeet31212KKKss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8( )()( )lim( )iissB s ssB sA s( )( )iiB sA s( )( )iiiB sKA sKi也可用洛必达法则洛必达法则求求1
32、1( )( )( )iinns ts tiiiiiB sf tK eeA s( )()lim( )iiissB s ssKA 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49例例( )25A ss用用洛必达法则洛必达法则求原函数求原函数2323( 2)( 3)( )370( 2)( 3)ttttBBf teeeetAA 245( )56sF sss( )( )iiiB skA s1223ss 21212ss2( )2 ( )20ttf tteet32(1)(2)sss例例22277( )32ssF ss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01222111( )( )()()kkB
33、 sF sssssss1221()( )S SkssF s1211d()( )dS SkssF ss21112( )()()F s ssk ssk 22.Fs 有相等的实根重根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1122(1)(1)KKss225( )(1)sF ss21(25)3sKs11d(25)2dsKss( )230ttf tetet例例131223(2)(2)(2)KKKsss2322( )(2)ssF ss例例2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22332322(2)2(2)sssKss223122231d(22)1d(2) 2212d(2)2dssssKss
34、sss2222( )20tttf tetet et322123( )(2)(2)(2)sF s sk sksk232223d22(2) (22)2d(2)ssssKssss 312d ( )(2) 2 (2)dF s sk sks23122( )(2)(2)(2)F sss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31011( ) ()mmmna sa saF sss112211111( )()()()nnnnkkkkF sssssssss一般多重根情况一般多重根情况11()( )nns skssF s111d()( )dnns skssF ss122121d()( )2!dnns sk
35、ssF ss111111d()( )(1)!dnns snkssF sn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4例:例: 2213sF ss ss 312422213131KKKKsF sssss sss 3132124312tttf tteee 212121lim1213ssKss ss 222123lim1413sdsKsdss ss 32022lim313ssKss ss 42321lim31213ssKss ss 211312 11124131231F sssss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5例:例: 2322sF sss 2223112221111ssF
36、 sssss cos2sincos2sintttf tetetett12cos1sLts121sin1Lts121cos11tsLets121sin11tLet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62-2 2-2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的动态关系的另一种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的动态关系的另一种数学模型,是经数学模型,是经典控制理论对线性系统进行研究、典控制理论对线性系统进行研究、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数学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数学工具,是时域分析、频域工具,是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也是分析及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也是经典控制理论进行经典控制理论进行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因此
37、,十分重要。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因此,十分重要。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7定义: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当定义: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当输入输入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输出的初始条件为零输出的初始条件为零时,其输出量的拉氏变时,其输出量的拉氏变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0) 1(1)(txbtxbtxbimmmimi )()()(00) 1(01)(0txatxatxannnn 式中:式中:a na 0, b mb 0 均为常系数均为常系数 x 0 (t)为系统输出量,为系统输出量
38、,x i(t)为系统输入量为系统输入量 一、定义一、定义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8若输入、输出的初始条件为零若输入、输出的初始条件为零,即,即 0)0()(0 KxK = 0, 1 , , n1 0)0()(i KxK = 0, 1 , , m1 对微分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得:对微分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得: )(011sXbsbsbimmmm )(0011sXasasannnn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G(s) 为:为:0110110)()()(asasabsbsbsXsXsGnnnnmmmmi (nm)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59传递函数
39、方框图:传递函数方框图:G G(s s)X Xi i( (s s) )X X0 0( (s s) )1)列出系统微分方程()列出系统微分方程(非线性方程需线性化非线性方程需线性化) 2)假设全部初始条件均为零假设全部初始条件均为零,对微分方程,对微分方程 3)求输出量和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求输出量和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传递函数传递函数进行拉氏变换进行拉氏变换求传递函数的步骤:求传递函数的步骤:i)()(0(sXsXsG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0质量质量弹簧弹簧阻尼系统阻尼系统令初始条件均为零,令初始条件均为零,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 )()(2sFsYk
40、csms kcsmssFsYsG 21)()()( 例例1:)()()()(tftk ytyctym .m my y( (t t) )f f( (t t) )c ck k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1L L、R R、C C 电路系统电路系统R RC Cu u2 2(t)(t)i(t)i(t)L Lu u1 1(t)(t) )()(1122sUsURCsLCs 11)()()(212 RCsLCssUsUsG例例2 2 :)()()()(1222tututuRCtuLC . 221di tdutLRi tutu ti tCdtdt又Laplace进行变换,得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
41、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21传递函数和微分方程是一一对应的传递函数和微分方程是一一对应的 微分方程:在微分方程:在时域内时域内描述系统的动态关系(特性)描述系统的动态关系(特性) 传递函数:在传递函数:在复域内复域内描述系统的动态关系(特性)描述系统的动态关系(特性)统与外界联系统与外界联系,当输入位置发生改变时,分子会改变。,当输入位置发生改变时,分子会改变。 2传递函数的分母只取决于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与传递函数的分母只取决于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与外界无关,因此分母反映系统固有特性,其分子反映系外界无关,因此分母反映系统固有特性,其分子反映系二、传递函数的性质和特点二、传递函数的性质和特
42、点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3例例 : mytcy tky tcx tkx t 2mscsk Y scsk X s )(tymffcK .my(t)ckx(t)Ck t)(y)(tx ( )tym .t)(y)(tx . 2Y scskG sX smscsk由牛顿第二定律,有:Laplace进行变换,得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43若输入给定,则输出完全取决于传递函数若输入给定,则输出完全取决于传递函数 4不同物理系统(机械、电气、液压)可以不同物理系统(机械、电气、液压)可以能用相同数学模型描述的系统能用相同数学模型描述的系统相似系统相似系统 用形式相
43、同的传递函数来描述用形式相同的传递函数来描述相似原理相似原理5分母阶次常高于分子阶次分母阶次常高于分子阶次(nm)G G(s s)X Xi i( (s s) )X X0 0( (s s) )()()(0sXsGsXi 4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5传递函数为传递函数为复变函数复变函数,故有,故有零点零点和和极点极点 零点零点:使使G G( (s s) ) =0 的的s值值极点极点:使使 G G( (s s) ) 分母为零的分母为零的 s 值值 G G( (s s) ) 的零极点分布决定系统响应过渡过程。的零极点分布决定系统响应过渡过程。三、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三、传递函数的
44、零点和极点G G( (s s) ) 的极点分布决定系统的稳定性。的极点分布决定系统的稳定性。 1212mnk szszszG sspspspzzeroppole:零点:极点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6 100010000mmnsnsb sbsbbG sGa sa saa 1iXss当当s s0 0时时若输入为若输入为单位阶跃函数单位阶跃函数,则,则 00000limlimlim=lim0itsssxtsXssG s XsG sG值:终定理根据G(0)G(0)为系统的稳态输出,也是系统的放大倍数为系统的稳态输出,也是系统的放大倍数22P证明见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
45、数学模型 67设系统有b 个实零点; c 对复零点; d个实极点;e对复极点;v 个零极点).()().()()(210210nmpspspsazszszsbsGnnnnmmmmasasasabsbsbsbsG11101110.)(b+2c = mv+d+2e = n典型环节的产生典型环节的产生2-3 2-3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8ekkkkdjjvcllllbiisTsTsTssssKsG12211221) 12() 1() 12() 1()(sse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691 1比例环节(放大环节)比例环节
46、(放大环节)凡凡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输出量与输入量成正比,不失真不失真也也不延时不延时的的)()(0tKxtxi 微分方程:微分方程: KsXsXsGi )()()(0传递函数:传递函数: ,K:放大系数(增益):放大系数(增益) 环节称环节称比例环节比例环节。方框图方框图 :K KX Xi i( (s s) )X X0 0( (s s)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0R R1 1R R2 2u u0 0( (t t) )u ui i( (t t) )+ +运算放大器运算放大器ui(t)输入电压输入电压 u0(t)输出电压输出电压 R1、R2电阻电阻 )()(120tuRR
47、tui )()(120sURRsUi 拉氏变换:拉氏变换: 已知:已知: 例例 : 021iUsRG sKUsR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1弹簧受力如图:弹簧受力如图:图图2-92-9y y( (t t) )kf (t)k y(t) = f (t)k Y(s) = F(s )ksFsYsG1)()()( 例例 :Laplace进行变换,得输入输出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2时域内用一阶微分方程表示的环节时域内用一阶微分方程表示的环节 微分方程: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 1)()()(0 TsKsXsXsGi方框图:方框图:X Xi i( (s
48、s) )X X0 0( (s s) )1 TsKK:增益;:增益;T:时间常数:时间常数 2惯性环节惯性环节 00iTxtxtKx t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3R、C电路如图电路如图R RC Cu u0 0i iu ui i图图2-102-10例例 :)()()(00tututuRCi .0iRiuu00duiCCudt 011,11iUsG sTRCUsRCsTs 1oiLaplaceRCsUsUs进行变换,得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4弹簧弹簧阻尼系统,阻尼系统,xi(t) 输入位移,输入位移,x0(t)输出位移输出位移x x0 0( (t t)
49、)k kC Cx xi i( (t t) )()(0txtxkfik )(0txCfC 受力平衡受力平衡 fC =fk)()()(00txtxktxCi )()(00tk xtk xtxCi 例例 : 011,11oiiLaplaceCsk XskXsXskCG sTCXsCskTsksk进行变换得:(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5 时域内,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时域内,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的微分。微分环节:微分环节: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G(s)=Ts )()(0txTtxi 方框图:方框图: TsTsX Xi i( (s s) )X X0 0( (s s) )3微分环节
50、微分环节理想微分理想微分实际微分实际微分惯性惯性T T 0 0dttdxKtxrc)()(KssXsXsGrc)()()(1)()()(TsKTssXsXsGrc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6例:微分运算电路例:微分运算电路i1i1Rciu0uiduicdt01 11uRiRi 01iUsG sRCsTsUs 01iduuRCdt 01iUsRCsUs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7在实际的机电控制工程系统中,理想的微分环节很难实在实际的机电控制工程系统中,理想的微分环节很难实现,通常用现,通常用 (其中其中T,K为常数为常数) 来近似微分环节。来近似微分环
51、节。 例例3 如图所示的无源微分网络如图所示的无源微分网络 uo(t)i(t)ui(t)CR (其中其中K=1,T=RC) ( )( )( )1oiUsRCsG sU sRCs( )1KTsG sT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8微分环节对系统的控制作用:微分环节对系统的控制作用:(1)使输出提前)使输出提前(2)增加系统的阻尼)增加系统的阻尼(3)强化噪声)强化噪声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79时域内,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时域内,输出量正比于输入量对时间的积分。TssG1)( 传递函数:传递函数: T:积分时间常数:积分时间常数 方框图:方框图
52、:X Xi i( (s s) )X X0 0( (s s) )TsTs1 14积分环节积分环节 !记忆效应tiodttxKtx0)()( !积分输入突然除去输入突然除去积分停止积分停止输出维持不变输出维持不变例例1 1:电容充电:电容充电例例2 2:积分运算放大器:积分运算放大器 01toixtx t dtT微分方程: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0AtTAdtTtxt11)(00 osoxTA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1例例1 电容充电电容充电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2有源积分网络有源积分网络ui(t)输入电压输入电压 u0(t)输出
53、电压输出电压 R电阻电阻 C电容电容 dttduCRtui)()(0 已知:已知: 例例 2 2: 01iUsCsUsR R Ru u0 0( (t t) )u ui i( (t t) )C C+ + 011,iUsG sTRCUsRCsTs Laplace进行变换,得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3时域内,以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环节。时域内,以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环节。)()()(2)(0002txtxtxTtxTi x x微分方程:微分方程: )()()12(022sXsXTssTi x x传递函数:传递函数: 121)(22 TssTsGx x2222nnnss xx T:振
54、荡环节的时间常数:振荡环节的时间常数 n:无阻尼固有频率:无阻尼固有频率 :阻尼比:阻尼比 5振荡环节振荡环节1nT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4mkc系统:系统: RLC电路:电路: kcsmssG 21)( 11)(2 RCsLcssG 方框图:方框图:X Xi i( (s s) )X X0 0( (s s) )2222nnnss xx 例例 :)()()()(tftkytyctym .)()()(000tututuRCuLCi .5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5 时域内,时域内,输出滞后输入时间输出滞后输入时间,但,但不不失真失真地反地反映输入的环节映
55、输入的环节微分方程:微分方程: )()(0 txtxi方框图:方框图:e essX Xi i( (s s) )X X0 0( (s s) )6延时环节延时环节 soiLaplaceXseXs延迟定进行变换,根据:理,知 osiXsG seX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6延迟环节与惯性环节的区别延迟环节与惯性环节的区别 惯性环节从输入开始时刻起就已有输出,仅由于惯性,输出要滞后一段时间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 延迟环节从输入开始之初,在延迟环节从输入开始之初,在0 时间内没有时间内没有输出输出,但,但t=之后,之后,输出完全等于输入输出完全等于输入。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56、系统的数学模型 87例例1 水箱进水管的延时水箱进水管的延时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82惯性环节惯性环节KTs1Ts6延时环节延时环节1比例环节比例环节3微分环节微分环节4积分环节积分环节5振荡环节振荡环节222221221nnnssT sTsxx1KTsse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892.3 2.3 系统传递函数系统传递函数 方框图及其简化方框图及其简化 一、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一、系统传递函数方框图数方块图(或结构图)。它是用图形表示的数方块图(或结构图)。它是用图形表示的系统模型系统模型。用传递函数方框将控制系统全部变量联系起来,描述用传递函数方框
57、将控制系统全部变量联系起来,描述各环节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的图形,称为系统传递函各环节之间的信号传递关系的图形,称为系统传递函它不同于物理框图,着眼于信号的传递它不同于物理框图,着眼于信号的传递。 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90 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和传递方向。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和传递方向。同一信号线上引出的信号,同一信号线上引出的信号,其性质、大小完全一样其性质、大小完全一样。 带有箭头的直线,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传递方向,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或象函数。1 方框图构成要素方框图构成要素第二章第二
58、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91函数方块具有运算功能函数方块具有运算功能(a) 用符号用符号“ ”及相应的信号箭头表示及相应的信号箭头表示 (b) 箭头前方的箭头前方的“+ +”或或“- -”表示表示加上加上此信号或此信号或减去减去此信号此信号 21XsXs G 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922.系统方框图的建立:系统方框图的建立:(1)建立系统的微分方程;)建立系统的微分方程;(2)对微分方程进行)对微分方程进行Laplace变换,并画出相应的方框图;变换,并画出相应的方框图;(3)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传递函数方框图)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传递函数方框
59、图连接起来。连接起来。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93例:图例:图2.1.3的液压伺服机构的液压伺服机构qcmycyAPqAyqk xk P 2qcmscs Y sAP sQ sAsY sQ sk X sk P s 1qcP sk X sQ sk Q sAsY s 2AY sP smsc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94R、C电路如图电路如图R RC Cu u0 0i iu ui i例例 : 001iiUsRI sUsI sUsUsR0iuRiu01uidtc 01UsI sc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95 101ix tx txtn t 2
60、1 1xtk x t 325xtxtxt 5422xtxtk nt 43dxtTxtdt 200052d xtdxtk xtdtdt 101iXsXsXsNs 211Xsk Xs 325XsXsXs 5422XsXsk Ns 43TsXsXs 20500k Xss XssXs 431XsXsTs 0052kXsXsss第二章第二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数学模型 961环节的串联环节的串联X Xi i( (s s) )G G1 1( (s s) )X X( (s s) )G G2 2(s)(s)X X0 0( (s s) )X Xi i( (s s) )G G( (s s) )X X0 0(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节能环保型玻璃幕墙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项目合同
- 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零部件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质押合同
- 2025年农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合作协议
- 芒果滴灌施肥管理办法
- 花园保养管理办法细则
- 苏州公证档案管理办法
- 苏州标准文书管理办法
- 苗木市场摊位管理办法
- 农村家庭农田耕作与养殖合作合同
- 药品企业折扣管理办法
- 幼儿园情商培训
- 物流无人机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
- GB/T 3325-2024金属家具通用技术条件
- 2024年江苏省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全真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保政策制度
- 投标货物包装、运输方案
- 10kA配电站房标准建设规范及施工工艺
- 床边护理查体内容
- 公司价值观与伦理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2024)苏少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
- DB61∕T 1856-2024 国土调查成本定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