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再生产核算新_第1页
国民再生产核算新_第2页
国民再生产核算新_第3页
国民再生产核算新_第4页
国民再生产核算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3.1 再生产核算的范围 3.23.3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 3.4 国民收入分配核算 3.5 国民经济使用与再生产全过程核算 小 结:本 章 要 点3.1 3.1 生产、再生产核算的范围一、生产核算范围的确定 (一)核算范围lMPS及我国旧核算体系:五大物质生产部门lSNA及我国新核算体系:所有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具体计量社会生产活动总量时,还须考虑两个条件:1是否具备“生产性”国民经济核算只应对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计量产出,并相应地核算其投入;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作为“非生产”活动不能计算投入和产出。2是否具备“社会性”或“市场性”国民经济核算一般只对“社会性”或“市场性”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计

2、量产出。讨论几种典型情况: 社会性社会性 市场性市场性 是否计量生产是否计量生产 说说 明明 家庭内部的自我服务家庭内部的自我服务 社会化的家庭服务社会化的家庭服务 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 反映生产、 消费水平反映生产、 消费水平 房屋租赁房屋租赁 居民自有住房的使用居民自有住房的使用 反映住房、 福利水平反映住房、 福利水平 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 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公共物品、 市场失灵 当今各国的国民核算都适当体现了社会性或市场性要求。但并非绝对严格,有时还须根据实际分析要求作出变通处理。在进行国际对比时,必须注意资料的“可比性”。 (二)核算主体 以主体原则为基础核算国

3、民经济指标,也即必须以相应的经济总体作为计算范围,核算该总体的生产成果。两种理解: 1国内口径国土(属地)原则国民口径常住(属民)原则 2国内口径、国民口径:都是对“常住单位”和由此确定的“经济总体”而言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方式运用了“常住原则” 。【讨论】下列生产单位的活动是否属于“国内生产”或“国民生产”? 境内国有企业境内国有企业 境内外资企业境内外资企业 境外中资企业境外中资企业 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 我国驻外新闻机构我国驻外新闻机构 我国在外的远洋货轮我国在外的远洋货轮 第 一 种 理 解第 一 种 理 解 是否国内生产是否国内生产 是否国民生产是否国民生产 l

4、这样理解是否正确? l核算实践中是否这样处理? (或)(或) (或)(或) (或)(或) 【例】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 (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等) A AB B A:国内生产 B:国民生产 注意:(1)生产要素的“常住性”问题l常住生产要素:本国常住单位所拥有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l非常住生产要素:非常住单位所拥有的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AAB:对外支付的要素收入非常住生产要素参与国内生产所获收入BAB: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常住生产要素参与国外生产所获收入AB: 常住生产要素从事国内生产所创造的成果(2)“国内生产”与“国民生产”的本质差

5、异q国内生产总值(GDP):全体“常住生产单位”创造的成果,包括运用常住生产要素和非常住生产要素创造的成果。AAB+(A-AB)q国民生产总值(GNP):全部“常住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要素收入),包括从国内生产活动和国外生产活动所获得的报酬。BAB+(B-AB)【讨论】前述生产单位的活动是否属于“国内生产”或“国民生产”? 境内国有企业境内国有企业 境内外资企业境内外资企业 境外中资企业境外中资企业 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 我国驻外新闻机构我国驻外新闻机构 我国在外的远洋货轮我国在外的远洋货轮 第 二 种 理 解第 二 种 理 解 是否国内生产是否国内生产 是否国民生产是否国

6、民生产 + + + + - - - - 两种理解的差异: 第 一 种 理 解第 一 种 理 解 第 二 种 理 解第 二 种 理 解 是否国内生产是否国内生产 是否国民生产是否国民生产 是否国内生产是否国内生产 是否国民生产是否国民生产 境内国有企业境内国有企业 - - 境内外资企业境内外资企业 - - 境外中资企业境外中资企业 + + 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外国驻我国的使领馆 (或)(或) + + 我国驻外新闻机构我国驻外新闻机构 (或)(或) - - 我国在外的远洋货轮我国在外的远洋货轮 (或)(或) - - l在各国核算实践中采用的是第二种理解。lGDP与GNP之间的数量差异通常只有12左右

7、(甚至更小)。 l1993年SNA特别强调:GNP实质上不是一个生产指标,而是一个收入分配指标。因此: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总收入(GNI)但在实践中,GNP至今仍然是一个流行的指标概念。(三)核算单位(P51-52)“常住经济单位”与“非常住经济单位”1.常住经济单位:指一国经济领土之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 经济领土:一国的经济领土是由该国政府管辖的人员、货物和资本在其范围内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土范围。(不同于地理领土) 经济利益中心:是指在经济领土范围内,有一个场所,并用以进行长期经营的,就称其为经济利益中心。二、生产、再生产的核算(一)生产核算的地位再生产核算包括:生产核算

8、、分配核算、消费和积累核算,等等。生产核算是再生产核算的基础和中心。(二)社会产品的基本构成划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依据:经济用途:是否被加工或消耗生产范围:是否被生产过程加工或消耗时期规定:是否在核算期内被生产过程加工或消耗社会口径:企业最终产品社会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在核算期内生产、又在本期内被消耗或被进一步加工的生产资料。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低值易耗品和为生产的有关服务活动,等等。最终产品:在核算期内生产且在本期内未被加工或消耗、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包括:1用于消费的产品(货物和服务)2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及增加存货的产品(货物)3用于出口的产品(货

9、物和服务),抵减相应的进口品(三)再生产核算的计量原则(P53)1确定记录时间的原则“权责发生制(应收应付制)”,区别于收付实现制(现金制)2确定计价标准的原则“现行市场价格”,即要求以核算期的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统一计量产出和使用。特殊情况:如政府公共服务、自有住房使用等,没有可资参照的市场价格,通常只能以“成本费用”或“虚拟价格”计量其产出和使用。三、非规范经济的核算问题:是否需要核算其产出?怎样核算?(P.5354)3.23.3 国民经济生产核算 一、国民经济三大产值指标1三大产值指标:总产值(总产出)、增加值(生产总值)、净产值(生产净值)2三大产值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P.55 总产

10、出的价值构成为 C+V+M。 C为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产品价值,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新产品中,称为转移价值。由C1和C2两项构成, C1为劳动资料的转移价值,即固定资本消耗价值, C2为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及各种生产性服务的价值,即中间消耗的价值,又称中间产品。 u总产值( Gross output )的计算方法: 工厂法(企业法):以企业为总体单位计算总产出 。企业内不允许重复计算;但企业间、部门间允许。适用于产品品种繁多的,变化大的部门 。如:工业总产值 产品法:(直接将产品的实物量 相应价格)本期生产,就计入产出 。如农业总产值3三

11、大产值的计算方法(后详)u增加值与净产值的计算方法(1)生产法 增加值=(C1+C2+V+M)-C2 净产值= (C1+C2+V+M)-(C1+C2) (2)分配法(收入法) 增加值=C1+V+M 净产值= V+M (3)使用法(支出法) 实物构成:本期生产供人们使用的全部消费资料和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二、总产值(总产出) (一)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 1工业总产值:“企业法(工厂法)” 工业是从事自然资源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产业部门,包括采掘业、制造业以及水、电、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三个行业。 工业总产值=企业在核算期内生产的成品的全部价值+已完成的工业性作业价值+自制半成品

12、、在制品的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特点:只计算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企业内部不能重复计算,但企业之间允许重复。2农业总产值 农业是从事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以取得植物性和动物性产品的产业部门,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业。农业总产出是以货币表现的一定时期内全部农业产品总量。 农业总产出按“产品法”计算,是将核算期内获得的各种不同的农产品的产量,分别乘其单位价格,求出每种产品的产值,然后加总,求得农业总产出。 特点:对产品目录中的所有项目进行计算,不论是否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生产单位内部允许重复计算。 l纺织企业A07年资料:年初库存棉花200万元,棉纱200万,坯布400万元,色布500

13、万元。07年购进棉花1000万元,纺纱车间生产棉纱1200万,其中向织布车间供应1000万元,对外出售100万元;织布车间生产坯布1500万,全部供本企业的印染车间使用,印染车间生产色布2500万元。07年对外出售色布2800万。期末棉花库存300万元,棉纱库存300万元,坯布库存200万元,色布库存200万元。另外2007年还接受公司C的委托加工,由公司C提供棉纱1000万元,加工成色布1500万元。l另外,07年企业向电力公司E交电费200万元;向修理公司F支付100万元修理费;向公司H支付500万元的纺织机款。l计算07年纺织企业A的总产值和增加值。例子3.建筑业总产出值 建筑业是从事土

14、木工程建筑,以及从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和建筑物修理、装饰施工活动的产业部门。 建筑业总产出原则上按“产品法”计算,即根据各项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和房屋、构筑物修理及非标准设备制造和装修、装饰所实际完成的实物量乘以相应的价格进行计算。单位价格中应包含直接费、间接费、利润和税金。 比较:农业:产品种类相对较少,生产周期较长,季节性和连续性很强,产品数量较易确定。工业: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半成品、在制品的加工程度各不相同,很难确定所有产品的数量。建筑业:与农业相似,但生产周期更长,且具有流动施工、产品固定、单位产品价值量较大等特点。【思考题】用“企业法”核算总产值存在重复计算;用

15、“产品法”核算总产值是否也存在重复计算?4商业、运输业总产值商业总产值“进销差价法”饮食、运输和邮电业总产值“营业收入法”(二)其他服务部门的总产值 1服务企业总产值“营业收入法” 2服务事业总产值“平衡匡算法” 3政府服务总产值“成本费用法” 4有酬家庭服务总产值“服务费用法” 5自有住房使用虚拟房租法(房屋折旧维修费)6金融服务总产值“利息差额法”和“服务费用法” 金融服务的内容包括: 金融中介服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 辅助金融服务:汇兑结算、外汇交易、投资咨询、证券经纪、保险箱业务等。金融业总产出中介服务总产出辅助服务总产出其中:金融中介服务总产出存款服务费 贷款服务费(金融业利息收入

16、金融业利息支出)自有资金利息收入辅助金融服务总产出手续费、交易费、佣金等服务费之和讨论金融中介服务总产出的计算方法问题:居民存款、企业贷款有没有向银行缴纳服务费用? 如果没有,为何存款利率总是低于贷款利率?分析(参看图): 存款利息存款利息 贷款利息贷款利息 存款服务费存款服务费 贷款服务费贷款服务费 存款者实际所得存款者实际所得 贷款者实际支付贷款者实际支付 应得存款利息应得存款利息 应付贷款利息应付贷款利息 减:存款服务费减:存款服务费 加:贷款服务费加:贷款服务费 实际存款利息实际存款利息 实际贷款利息实际贷款利息 居居 民民 ( (存款存款) ) 银银 行行 ( (中介中介) ) 企企

17、 业业 ( (贷款贷款) ) 因此有:存款服务费应付存款利息实付存款利息贷款服务费实收贷款利息应收贷款利息金融中介服务总产出存款服务费贷款服务费 实收贷款利息实付存款利息 (应付存款利息应收贷款利息)其中:应付存款利息应收贷款利息(A) (存款总额贷款总额) 基准利率 零 全社会:基本平衡 不含服务费从而得到: 金融中介服务总产出实收贷款利息实付存款利息 净利息收入问问 题题 甲银行:存款总额 2000 亿元,贷款总额 1667 亿元存款利息支付 160 亿元,贷款利息收入 200 亿元金融中介服务产出 200160 40 亿元 乙银行:存款总额 250 亿元,贷款总额 500 亿元存款利息支

18、付 20 亿元,贷款利息收入 60 亿元金融中介服务产出 6020 40 亿元疑点:两者经营规模差距悬殊,何以产出相同? 是方法本身有误,还是误用了方法?国内总产出:所有常住生产单位的总产值之和,也即以上所有物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值之和。三、增加值(社会最终产值)核算 社会最终产品是指本期生产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表现为消费积累的产品,又称消费投资的产品,即全部消费资料和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加上用折旧基金购买的固定资产。(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GDP): 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C+V+M) 社会总产品或国内总产出的部分价值(C1+V+M)它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

19、,用三种方法计算:1生产法基本原理:首先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再从中扣除相应的中间消耗,求得各部门增加值;最后,汇总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即得“国内生产总值” GDP(各部门的总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 各部门的增加值在总产出确定之后,生产法的关键就是如何依据“平衡原则”正确计算各部门中间消耗。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中间消耗必须与总产出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否则就会引起使用额与生产额不平衡。例如:工业企业自产自用的原材料不能计算中间消耗,而农业生产单位自产自用的种子、饲料等却必须计算中间消耗。第三产业计算了服务产出,相应地,生产部门使用这些服务就必须计算中间消耗。(2)中间消耗必须是对社会产

20、品的生产性使用。例如:u企业免费向员工提供的实物产品、福利设施,为员工支付的医疗保健、社会保险费用,都不属于中间消耗。也即生产性的消耗才是中间消耗,福利性的消耗则是“消费”。(3)中间消耗必须是生产过程中实际的消耗性使用。例:固定资产损耗不属于中间消耗;工业企业的设备大修理和技术改造支出,农业生产中的垦荒、造林和改良土壤等支出,都属于固定资产形成,不是中间消耗;企业购进后库存的原材料,尚未使用,也不是中间消耗。(4)中间消耗的计算还要适当考虑各行业产值核算的实际情况,做到不重不漏(P.6364)。2分配法(收入法)基本原理:首先从收入初分配角度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再汇总所有部门增加值,

21、即得“国内生产总值”GDP各部门的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折旧营业盈余)其中:生产税净额生产税政府补贴生产税(间接税):企业等单位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向政府缴纳的税金或规费。表面上,它是由企业缴纳的;但实际上,企业又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转嫁税负,故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使用者才是真正的税负承担者。与之相应的是对收入、财产等直接征收并由纳税人实际负担的“直接税(收入税)”。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前者是收入初次分配的内容,而后者则是收入再分配的内容。生产税又包括两大部分:(1)产品税:企业等单位因生产、销售、购买、转让、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处置产品而向政府缴纳的税金。产品税名目繁多,包括各种“增值税

22、”、进出口税等。(2)其他生产税。主要包括:企业因使用土地、房屋和其他建筑物以及劳动力而缴纳的税金,企业缴纳的营业执照税、车船牌照税、交易印花税和排污费,以及国际交易税(对于从事国际旅游、国际汇款等活动的生产者所征收),等等。两者的区别:“产品税”的数额是与产品的多少直接相关的,它可以按产品的数量单位来计征,也可以按产品价值总额的一定比例来计征。“其他生产税”的数额则与产品的多少没有直接关系。3使用法(支出法)基本原理:不是从“各部门”的“增加值”考虑问题,而是从全社会的角度入手,直接将各类产品(货物和服务)的最终使用额加总起来,再减去进口,得到: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23、(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商品出口商品进口)(二)有关国内生产总值的几个问题 1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最终产值)为什么要包含折旧(P.59)?固定资产折旧实质上也是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将其计入GDP也是重复计算。但是,考虑到:固定资产损耗本身难以精确衡量,实践中采用的折旧法(如直线折旧法等)带有很强的假定性;对折旧基金或积累基金所形成的固定资产难以区分,而包含折旧基金所形成的固定资产具有更为完整的实物内容。所以,包含折旧的社会最终产值(GDP)指标更为可取。不过,扣除折旧的社会最终产值(国内生产净值,后详)仍然有其独立分析价值。2为什么社会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等于各单位增加值之和(P.6062)?

24、为什么最终产品的完全价值等于增加值总和生产生产单位单位产品产品单位单位数量数量中间消耗中间消耗C2 增加值增加值(C1+V +M)总产值总产值(C1+ C2 +V+M )棉农棉农纺纱厂纺纱厂织布厂织布厂印染厂印染厂服装厂服装厂棉花棉花棉纱棉纱坯布坯布色布色布衬衫衬衫公斤公斤公斤公斤公尺公尺公尺公尺件件0.40.33310*4121822 48648412182230合计合计563086最终产品衬衫的价值(1)企业角度:中间消耗C=22,增加值为8元,最终产品衬衫的完全价值C+V+M)=30(2)社会角度:衬衫价值等与参与生产各单位增加值之和。 即: 元3084684)(1MVC 设C/=C2代

25、表原材料消耗,C/=C1代表折旧,则可以建立如下方程,反映企业和社会看得相等关系: 元的增加值总和参与衬衫生产五单位元衬衫一件,全价305155 5530)(jjjjMVCMVCC对于一般经过k k个生产单位的最终产品 kjjjjkkkkMVCMVCC1 )(若有n n件最终产品,每件产品经过k ki i个生产单位生产单位的增加值总和从社会看,全社会所有终产品完全价值总和从企业看,所有社会最nkjijijijiMVCniikikikikMVCC11)(1 )(四、净产值(生产净值)核算国内生产净值(NDP)也有三种计算方法:1生产法。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净增加值”之和,即:NDP(各部门的总

26、产出该部门的中间消耗和折旧) 各部门的净增加值2分配法(收入法)。按相反方向计算净增加值:NDP各部门的净增加值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使用法(支出法)。NDP总消费净投资净出口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产形成净额 存货增加)(商品出口商品进口) 比较:l国内生产总值是包含了部分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值指标;l国内生产净值则是没有任何重复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值指标;q两者的核算方法相近,但分析意义有所不同;q两者可以相互补充,前者是基础和核心指标。 国民收入的概念:u国民收入是一定时期各生产要素收入的总和。u国民总收入反映一国国民从国内和国外获得的总收入。u国民总收入(国民生产总值)

27、=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u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国外净要素收入3.4 3.4 国民收入分配核算 一、国民收入分配过程 (一)收入分配概念l 收入分配是指当期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GDP)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支活动。l 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层次。5051v 分配的来源(起点)是当期生产成果,也就是各部门创造出的增加值。v 收入初次分配主要是对参与生产的要素进行分配,包括或直接介入生产过程,或拥有生产所需资产的情形。v 在收入初次分配阶段,增加值的相当部分通过各种方式支付给劳动者、资本所有者以及政府等,以这些身份出现的各单位在初次分配阶段获取了收入。v 在收入初次分配阶段不同部

28、门形成各自的初次分配收入和初次分配支出。(二)收入初次分配 初次分配的收支形式: 1.劳动者报酬(包括实物报酬和自产自用的农产品等)。这部分资金是从各生产部门流出,流入到居民部门,形成居民部门的收入,体现付出的劳动应得到的报酬。 2.生产单位成本外的毛收入 (1)政府所征收的生产税。这部分是由各生产单位流出,形成政府部门的收入,作为政府管理活动的报酬。 (2)财产收入。财产收入是指作为向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资产(土地、地下资源)供其支配的回报。即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资产的所有者应得的收入,具体包括利息、地租、地下资源开发权的使用费等形式。 (3)净营业盈余。企业留下的纯收入,一部分

29、作为福利支出,一部分作为企业扩大再生产之用。 分配结果: 原始总收入增加值(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支付) 原始净收入原始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平衡关系: (国内原则)本国所有部门初次分配收支差代数和零 如,劳动者报酬的分配结果是减少生产部门的原始收入而增加居民部门的原始收入。 国民经济总体初次分配的净收入国外对本国的初分配净支付2021-12-2654初次分配提供的收入是各经济主体得自生产活动的原始收入 在初次分配阶段结束后,转入收入再分配阶段。与收入初次分配阶段只是生产性收入的分配相比,收入再分配是在全国民经济范围内广泛发生的。 各个原始收入的获得者或者按照分配制度的规定,或者按照自身的意愿,无

30、偿转让其原始收入的一部分,同时也从其他收入主体那里获得一部分转移性收入。再分配形式主要是财政、捐赠、救济。 通过收入再分配,不会影响国民收入的总量,但会影响各个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收入份额。结果形成各部门可支配收入。 转移: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也叫做转移。 经常转移:是指发生在各机构单位之间的,经常的、大量的、影响本期各机构单位可支配收入增减变动的,货币和实物形式的转移。包括经常性的财政收支和其他经常转移收支。再分配收支形式: 1.收入税:是在要素收入形成以后,要素收入所有者根据收入的数量和税率向政府缴纳的税金。包括:l企业和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l收入税是对已经形成的要素收

31、入进行的分配,它是要素收入的组成部分,不同于生产税,因而属于再分配。 2.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 (1)社会缴款:指根据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计划,为保证社会成员享有社会福利,单位或个人按规定向政府劳动部门支付的社会保险金。 整个社会缴款表现为居民部门的转移性支出,政府部门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收入。 (2)社会福利 以退休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等形式出现的社会保险福利,这种社会福利以居民在此以前支付社会缴款为前提; 以生活困难补助、救济金、抚恤金、人民助学金等形式出现的社会救济金。这种社会福利不受以前支付缴款的条件限制。 3.其他经常转移收支:除收入税、社会缴款和社会福利以外的各种转移。 具体形式包括:

32、政府内不同分部门或不同单位间的经常转移。即财政经常性拨款,如行政管理费、国防和武装警察部队经费、科教文卫事业经费、社会福利事业费、城市维护和环境保护费等财政拨款项目,但应从中扣除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 本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经常转移。包括无偿援助、捐赠、会费缴纳等。 对私人非营利机构的经常转移如会费、捐款、赞助及其他形式的缴款、国际间的私人转移,以及罚款、抽彩赌博等形式引起的各种现期转移。 信贷的转移收支 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把社会闲置的资金和货币集中起来,然后向单位、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这就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主体、使用的方向、使用的时间,从而对国民收入进行了再分配;同时,通

33、过差别利率,信贷机构获得了利润,可用于充实信贷资金、提留信贷企业基金、支付职工工资。存款者和贷款者的收入也由于差别利率得到调整,使一部分国民收入在工商企业、职工、居民之间进行了再分配。 分配结果: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付) 可支配净收入可支配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 原始净收入再分配收支差 平衡关系: (国内原则)本国所有部门再分配收支差的代数和零 国民经济总体的再分配净收入国外对本国的再分配净支付62u收入分配之后转入收入使用阶段,收入分配是连接生产与使用(消费)的桥梁,消费则是生产的最终目的。u收入使用的起点是可支配收入(原始收入加上金融再分配收支差),反映市场购买力;如果

34、可支配收入加上实物社会转移净额的话,收入使用的起点是调整后可支配收入,用以反映实际拥有的可支配收入价值。(四)最终收入的使用l分配结果:最终收入原始收入(金融再分配收支差) 可支配收入 消费储蓄l本国的所有常住单位之间的再分配收支差的代数和零如:劳动者上缴所得税的结果是减少居民部门的收入而增加政府部门的收入。l只有发生在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之间的再分配收支流量,才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支配收入数量。l 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消费,消费的节余是储蓄,是指可支配收入中没有用于最终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部分,储蓄转入积累账户形成资金来源。u在可支配收入的支配核算中,只对消费支出进行具体核算。u消费支出指标

35、是反映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满足消费需求的指标,该指标对于分析经济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三大需求之一的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分析消费需求的规模及增长变动情况是研究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2.储蓄u储蓄本期可支配收入中尚未用于消费的部分,是投资的资金来源。u储蓄包括各种金融资产和未经过市场交易直接形成各种实物资产投资的价值。如,居民自建房屋,企业未分配利润形成的各种半成品、在制品等。u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不是现实的投资。对于某一部门来说,储蓄不等于投资,储蓄大于投资的部分,表现为各种金融资产的增加;储蓄小于投资的部分,表现为金融负债增加。二、国民总(净)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一)国民总收

36、入(GNI)lGNI表明本国常住单位由于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而从国内外的生产活动中所获得的全部原始收入。 GNI各机构部门的原始总收入 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l本国的各个常住经济单位之间的初次分配收支总是相互抵销的,只有发生在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之间的初次分配收支流量,才会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原始收入总量,这个结果就是“国民总收入”指标。(二)国民净收入 “国民净收入”旧称“国民生产净值(NNP)”。 NNI 各机构部门的原始净收入 N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 国民总收入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数据和计算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数据和计算表 增加值增加值 初分配初分配 收收 入入 初分配初分

37、配 支支 出出 初分配初分配 收支差收支差 原原 始始 总收入总收入 资本资本 折旧折旧 原原 始始 净收入净收入 (1)(1) (2)(2) (3)(3) (4)=(2)(4)=(2)- -(3)(3) (5)=(1)+(4)(5)=(1)+(4) (6)(6) (7)=(5)(7)=(5)- -(6)(6) 国民经济总体国民经济总体 101,00101,000 0 86,700 86,700 90,100 90,100 - -3,400 3,400 97,600 97,600 6,100 6,100 91,500 91,500 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 66,000 66,000 25,000

38、 25,000 53,000 53,000 - -28,000 28,000 38,000 38,000 3,000 3,000 35,000 35,000 金融机构金融机构 12,000 12,000 3,500 3,500 8,400 8,400 - -4,900 4,900 7,100 7,100 1,500 1,500 5,600 5,600 政政 府府 9,500 9,500 2,200 2,200 6,600 6,600 - -4,400 4,400 5,100 5,100 1,100 1,100 4,000 4,000 住户住户( (居民居民) ) 13,500 13,500 5

39、6,000 56,000 22,100 22,100 33,900 33,900 47,400 47,400 500 500 46,900 46,900 国国 外外 4,500 4,500 1,100 1,100 3,400 3,400 合合 计计 91,200 91,200 91,200 91,200 0 0 GDP66001200950013500101000 GNIGDP34009760038000710051004740097600 NNIGNI61009150035000560040004690091500 (三)国民收入1广义“国民收入”关于国民经济生产和分配的各种总量指标,如GD

40、P或NDP、GNI或NNI、GNDI或NNDI等,构成相应指标体系。2狭义“国民收入”,有两种不同理解:MPS的“国民收入”指标,即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之和(物质产品净值,或MPS口径的社会净产值)欧美国家和SNA的“国民收入(NI)”指标,即劳动、资本和土地等要素从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全部收入: 国民收入(NI)GNI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净额 NNI间接税净额(四)国民可支配收入(GNDI 和 NNDI)国民经济总体(所有常住单位)的再分配所得GNDI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GNI得自国外的经常转移净额G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和经常转移净额 NNDI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净收入 NNI得自国外的经

41、常转移净额 NDP得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和经常转移净额(五)个人收入u个人收入是指全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内从各种来源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个人得到的工资收入、租金收入、利润收入、利息收入、小业主收入以及从政府、企业及非盈利组织得到的转移收入。u在SNA中,国民收入常小于个人收入,因为:u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等 +政府企业对个人债利等支付(六)个人可支配收入l个人可支配收入指实际用于个人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收入,它是个人在缴纳个人税和各种非税支付以后所余下的收入,等于个人收入减去所得税、财产税以及其他个人缴纳后的余额。l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及非税支付(七)个人最终收入l个人最终收

42、入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净储蓄余下的收入。l个人最终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三、国民分配指标体系以美国的资料为例计算(P.7678):国民总收入(GN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国民净收入(NNI)GNI固定资产折旧国民收入(NI)NNI间接税净额个人收入(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对个人利息支付和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PI个人税和非税负担个人最终收入(居民消费支出)DPI个人储蓄以美国1998年材料举例说明(书P78)3.5 3.5 国民经济使用与再生产全过程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的使用构成(一)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实物分配、自有住房服务、购买耐用消费品(二)政府消费支出:政

43、府部门的产出全部作为公共消费(三)总投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四)净出口(一)居民消费支出 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个人消费是消费的主体,占消费总量的绝大部分。 联合国SNA将按用途划分的个人消费分成10大类,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在中国的核算实践中主要分为8大类,这8大类分别是: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文化教育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 居民消费支出区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两部分。 政府消费支出指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支出和政府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的消费货物和服务所承担的净支出。 中国现行核算中的政府消费由以下几部分组成:财政预算内有关

44、事业费支出中属于经常性业务支出部分;财政预算外资金支出中属于经常性业务支出部分;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虚拟固定资产折旧;城镇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的总产出扣除营业收入后的差额。(二)政府消费支出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的固定资产后的价值。中国现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主要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额。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最主要的统计指标,它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及有关费用的价值总额。(三)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固定资产投资额;50万元以下零星固定资产投资额;新产品试制增

45、加的固定资产;商品房销售增值;商品房所有权转移费用;生产性无形固定资产增加;土地改良费用。 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 按农林牧副渔、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分别计算。(四)存货增加 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进口的差额。前者指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后者指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货物和服务的进口及出口均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有关资料计算。(五)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一)表式结构 1. 国内生产核算表生生 产产使使 用用

46、一、中间投入一、中间投入一、中间产品一、中间产品二、国内生产总值(最初投入)二、国内生产总值(最初投入)二、最终产品二、最终产品 1.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 1.消费品消费品 2.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 2.总投资品总投资品 3.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 3.出口出口 4.营业盈余营业盈余 4.减进口减进口总总 产产 品品 形形 成成总总 产产 品品 使使 用用 二、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表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及 其 使 用 表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及 其 使 用 表 生产与分配生产与分配 合合 计计 物质生物质生 产部门产部门 非物质非物质 部门部门 使使 用用 合合 计计 物质物质 产品产

47、品 非物质非物质 服务服务 一一、 总产出总产出 156545 140922 15623 一一、 总支出总支出 156545 140922 15623 二二、 中间投入中间投入 97097 90086 7011 二二、 中间使用中间使用 97097 91499 5598 1.物质产品投入物质产品投入 91499 85971 5528 1.物质部门使用物质部门使用 90086 85971 4115 2.服务投入服务投入 5598 4115 1483 2.非物质部门使用非物质部门使用 7011 5528 1483 三三、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59448 50836 8612 三三、 国内生产

48、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59448 49423 10025 1.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 7596 5871 1725 1.总消费总消费 35028 25303 9725 2.劳动者报酬劳动者报酬 27894 23185 4709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 28337 25303 3034 3.生产税净额生产税净额 7811 7177 634 政府消费政府消费 6691 0 6691 4.营业盈余营业盈余 16147 14603 1544 2.总投资总投资 23877 23369 508 固定资产形成固定资产形成 20301 19793 508 库存增加库存增加 3576 3576 3.出出 口口 6043

49、 5851 192 4.减:进口减:进口 - -5500 - -5100 - -400 四四、 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品净值 49080 四四、 物质产品净值物质产品净值 49080 (二)主要指标和平衡关系1SNA口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GDP(总产出中间投入) 1565459709759448(亿元)GDP(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7 5 9 6 2 7 8 9 4 7 8 1 1 1 6 1 4 7 59448(亿元)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 3502823877(60435500)59448(亿元)NDPGDP固定资产折旧59448759651852(亿元)2MPS口径:

50、物质产品净值(国民收入)【注意】这样计算“物质产品净值”违反平衡原则:物质产品净值140922900865871 (生产法) 508365871 44965(亿元)物质产品净值23185717714603 (分配法) 44965(亿元)物质产品净值25303(233695871)751 (使用法) 43552(亿元)依据平衡原则计算MPS口径的物质产品净值(国民收入)物质部门总产值物耗(物质消耗) 140922(859715871)49080(亿元)物质部门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231857177(146034115)49080(亿元)物质产品总消费净投资净出口 (253035528)(

51、233695871)75149080(亿元)三、国内生产总值几种核算方法的举例(P.8384)【本章要点本章要点】生产核算的“社会性”和“市场性”条件、“国内生产”与“国民生产”的概念及差异国内生产核算:国内总产出,生产总值和生产净值, GDP 和 NDP国民收入核算:原始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总或净额),GNI、NNI 和 NI ,GNDI 和 NNDIGDP及其使用表(平衡原则的运用)常常 用用 指指 标标DP(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NDP(Net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净值NI(N

52、ational Income):国民收入(原始收入)GNI(Gross National Income):国民总收入NNI(Net National Income):国民净收入NDI(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国民可支配收入GNDI(Gross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国民可支配总收入NNDI(Net National Disposable Income):国民可支配净收入指指 标标 关关 系系GDP(国内生产总值)GDPCFC(固定资产消耗) NDP(国内生产净值)GDP初分配收支差GNI(国民总收入)GNICFC NNI(国民净

53、收入)NNI生产税净额NI(狭义国民收入)GNI再分配收支差GNDI(国民可支配总收入)GNDICFC NNDI(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P.85,习题3.9;3.10;3.13;3.14【习题3.13】(新版补充)给出下表资料。试推算出表中空缺的指标,并填入相应的位置。给出下表资料。试推算出表中空缺的指标,并填入相应的位置。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及 其 使 用 表国 内 生 产 总 值 及 其 使 用 表 生产与分配生产与分配 合合 计计 物质生物质生 产部门产部门 非物质非物质 部部 门门 使使 用用 合合 计计 物质物质 产品产品 非物质非物质 服服 务务 一一、 总产出总产出 2566325663 2291622916 27472747 一一、 总支出总支出 2566325663 2291622916 27472747 二二、 中间投入中间投入 1423914239 1323113231 二二、 中间使用中间使用 915915 1. 1.物质产品投入物质产品投入 1253112531 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