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家和行业职业卫生标准简介1健康中国“2030”纲要 第十六章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加强安全生产,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切实降低重特大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 强化行业自律和监督管理职责,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进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强化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 开展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普查,健全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进一步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标准体系,建立完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 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对职业病危害高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职业病危害专项
2、治理。 强化职业病报告制度,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工作,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发生。 加强全国个人辐射剂量管理和放射诊疗辐射防护。政策背景国发201677号:国务院“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 开展职业病危害普查和防控,加强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监测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 提高医用辐射防护监测与危害控制水平。 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职业病报告、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救治能力。 加强职业人群健康教育,推动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开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促进试点。(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全监管总局负责) 政策背景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1存在问题 一是职业病危害
3、依然严重。全国每年新报告职业病病例近3万例,分布在煤炭、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等不同行业,涉及企业数量多。 二是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法治意识不强,对改善作业环境、提供防护用品、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投入不足,农民工、劳务派遣人员等的职业病防护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是职业卫生监管和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不足。部分地区基层监管力量和防治工作基础薄弱,对危害信息掌握不全,对重点职业病及职业相关危害因素监测能力不足。 四是新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不容忽视。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不断出现,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新挑战政策背景基本原则 坚持依法防治。落实法
4、定防治职责,坚持管行业、管业务、管生产经营的同时必须管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用人单位诚信体系。 坚持源头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重点行业、重点职业病危害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引导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改善工作场所条件,从源头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 坚持综合施策。切实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提升劳动者个体防护意识,推动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各负其责、协同联动,形成防治工作合力。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2政策背景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3规划目标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断落实。职业病防治体系基本健全。职业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劳动者健康权益得到保障。政策背景
5、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主要特点1 一是突出源头治理的原则。 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于前期预防和源头治理,规划科学把握职业卫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重点行业、重点职业病危害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引导用人单位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强化从源头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从根本上减少职业病的发生。政策背景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主要特点2 二是突出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规划突出强调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应承担的主体责任,确保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有效改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有序开展,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三是突出职业病防治全流程管理。规划明确了各部门
6、职责分工,注重部门协调和资源共享,在具体工作指标和主要任务中均体现了防、治、保等职业病防治关键环节的有效衔接,有利于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保障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政策背景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核心内容6 主要任务及实施举措如下: 一是强化源头治理。 二是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 三是加大职业卫生监管执法力度。 四是提升防治服务水平。 五是落实救助保障措施。 六是推进防治信息化建设。 七是开展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 八是加强科研及成果转化应用。政策背景标准的定义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号指南 标准的定义: -适用于公众的、由有各方合作起草并一致或基本上一致同
7、意,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的技术规范或其他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共同取得最佳效益,它由国家、区域或国际公认的机构批准通过。10标准 标准的类别 国际标准 、区域标准 、国外标准:代号ISO/IEC/ITU等 国家标准:是指在全国范围内需要统一的或国家需要控制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代号GB(职业卫生标准代号GBZ) 行业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电力行业标准代号DL 地方标准:是指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代号DB*注: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发【2015】13号)
8、指出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由6类整合精简为4类,分别是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行业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分为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侧重于保基本,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侧重于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完善与新型标准体系配套的标准化管理体制。11标准 团体标准:团体按照团体确立的标准制定程序自主制定发布,由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团体( association )是指具有法人资格,且具备相应专业技术能力、标准化工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和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 企业标准:是指对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管理要求和工作要求所制定的标准。代
9、号Q/* 注:标准的编号通常由标准代号、标准顺序号和标准的发布年号构成12标准 标准的类别行业标准举例13标准类别代号行政主管部门标准制定机构安全生产AQ 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国家安全生产管理局电力DL 国家能源局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机械JB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NB 国家能源局国家能源局通信YD 工业与信息化部工业与信息化部标准 强制性与推荐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技术法规、国家强制性标准文件):根据WTO的有关规定和国际惯例,以下五个方面属技术法规范畴:国家安全;防止欺诈;保护人身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生产、销售、进口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的,由法律、行政法规规
10、定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法律、行政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产品和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推荐性标准(/T):根据WTO的有关规定和国际惯例,标准是自愿性的,其内容只有通过法规或合同才能强制执行 指导性技术文件(/Z)14标准 技术、管理与工作标准 技术标准:在标准化领域中针对技术事项编制的标准。 管理标准:在标准化领域中针对管理事项编制的标准。 工作标准:在标准化领域中针对工作事项编制的标准。15标准 技术标准分类 基础标准: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通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 产品标准:为保证产品适用性,对产品
11、必达特性提出要求的标准 方法标准: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等为对象的标准 安全标准:以保护人或物的安全为目的的标准 卫生标准: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提出的标准 环保标准:为保护环境和有利于大气、水体、土壤、噪声、振动、电磁波等环境质量、污染管理、监测方法等标准16标准 中电联申请团体标准试点17 2015年5月1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出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5年5月18日,我会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提出开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团体标准试点的申请。 2015年5月2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文征求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和团
12、体标准化第1部分良好行为规范意见,明确了团体标准的定义、范围、要求等内容 2015年6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标委办工一201580号文,批复同意我会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工作。标准 18一、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介绍二、行业职业卫生标准介绍三、企业职业卫生现场检查指引概 要 法律 2002年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第十一条明 确规定卫生部制定并发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2016年07月0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十一次会议第二次修正2011年12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二十四次会议第一次修正19职业卫生标准 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由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发布的GB标准转化为卫生部发布的GBZ系列标准。 制定
13、了很多新的职业卫生标准,涵盖了很多高危行业、高危场所的综合性预防控制标准以及基础标准。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逐渐成为社会广为人知的、被广泛推广应用,并成为用于指导全囯开展职业病防治的技术资源、技术指南和技术工具。20法律 第二条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第三条 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1法律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14、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第六条 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第二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2法律 第七条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第十二条 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和专项调查,对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3法律 第十五条 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二)
15、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六)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4法律 第十六条 国家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第十七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
16、5法律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6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职业病防治技术标准研究获得科技部支持,列入国 家重大标准专项,该课题涉及职业卫生、职业医学、放射卫生、放射医学、卫生检验、毐理、人 体工效学、物理、化学、职业流行病与卫生统计 学等多个学科和专业领域,形成标准247项,这些标准不仅包括职业病防治的基础标准、接触限制、评价、检测标准,也包括职业卫生管理
17、、职业防护等标准,许多单项标准填补了我国相关领域的空白,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健全完善了 职业病防治技术标准体系,使职业卫生标准得到 较大发展。27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初步建立职业卫生标准体系三个阶段28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起步阶段 1956年,我国以前苏联标准为蓝本,首次颁布了工业企业设计暂行卫生标准(国标 建-101-56),内含53项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本标准于1963年修订后改为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国标建GBJ 1-62 )。1979年, 再次修订后为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其中包括111项有害物质和9项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标准。29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发
18、展阶段 80年代开始,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多项标准相继颁布,涉及粉尘卫生标准、工业毒物卫 生标准、作业场所空气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方 法、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体力搬运重量限值标准 等300多项国家标准。30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初步建立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2002年,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职业卫生标准的发展。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对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 36-79 )进行了修、增订。修订后TJ 36-79分为两个标准: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 职业接触限值。 2007年,GBZ 2经修订,分为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
19、职业接解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两部分。注:职业卫生标准体系框架图见下页31职业卫生标准体系 初步建立职业卫生标准体系基础标准方法标准控制标准防护标准管理标准应急救援职业卫生标准 专业基础标准 通用基础标准 限值基础标准 基础方法标准 专业方法标准 评价标准 作业控制标准 行业控制标准特别危险控制标准 个体防护标准 防护设施技术条件 用人单位管理 技术机构管理32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2002年以来,发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686项。其中:专业基础标准6项化学因素及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个( 399项)检测方法标准259项职业危害综合性防
20、护指南14项评价标准2项管理标准6项。 (引自2012年中国卫生标准 张敏等)33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修订后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于2010年1月22曰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指导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控制效果评价的重要技术文件,也是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对于规范职业病危害评价,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落实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修订后的GBZ 2.1和GBZ2.2共包括399项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34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其中:6.4防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6.4.1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安装装置(位置)的选择
21、应与居住区、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保持一定的距离,使上述区域电场最高容许接触水平控制在4kV/m(原1kV/m)以下。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GBZ2.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35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包括职业卫生术语和5项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职业卫生术语(GBZ/T 224 )于2010年发布,该标准规定了职业卫生术语的分类和定义(含义),适用于职业卫生科研、管理及教学培训,为促进职业卫生多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职业卫生标准制定指南(GBZ/T 210.1GBZ/T 210.5)于2008年发布,分为“工 作场所化学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接触限值”、“工作
22、场所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和生物材料中化学物质测定方法” 5个部分,规范了我国工作场所职业接触限值和相关检测方法的研制和编写,分类提出职业接触限值的指标体系、优先遴选原则、研制原则、研制过程、研制方法、数据统计方法、标准提出和编写方法等, 对指导职业卫生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六项基础标准36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为满足GBZ 2要求,在原标准方法基础上制、修订颁布了化学物质、粉尘及物理因素的检测方法标准,在编号上分为三个部分。截至2012 年,卫生部制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和85类化合物的职业卫生检测标准方法(GBZ/T 16
23、0.1160.85 )5项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标准(GBZ/T 192.1GBZ/T 192.5) 11项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方法标准(GBZ/T 189.1- GBZ/T 189.11) 与职业接触限值配套的三大检测方法标准37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包括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1部 分:生产性粉尘(GBZ/T 229.1 )、工作场所 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 229.2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 229.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笫4部分:噪声(GBZ/T 229.4 ) 等4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标准,以及职业性接
24、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 230)标准。 可指导用人单位对工作场所职业危害作业实行分类管理,帮助用人单位优化职业卫生资源,优选解决最严重或最急需的职业卫生问题。五项分级标准38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我国硫化氢、一氧化碳中毒事故频发,制定了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 205 )、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规范(GBZ/T 206 )、 密闭空间直读式气体检测仪选用指南(GBZ/T 222 )及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规范(GBZ/T 223 )等标准。密闭空间职业危害防护及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置设置标准39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GBZ/ T 213 )消防
25、员职业健康标准(GBZ 221 )两项标准首次将医护人员和消防员等亊业单位劳动者的职业防护纳入到职业病防治法调整的范围。针对重点人群制定的防护标准40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1.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规范(GBZ/T 211-2008)2. 纺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212-2008)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职业卫生防护技术规范 (GBZ/T 231- 2010)4. 汽车铸造行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GBZ/T 251-2014)行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41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为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了详尽的指导和帮助,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 该标准中提
26、出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评估指南, 能够量化大型企业所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和薄弱环节,所提出的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和其他的技术工具可帮助指导企业采取措施解决其职业卫生问题。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5)42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第二次修订)职业性冻伤的诊断(GBZ278首次发布)100kHz以下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征求意见) 职业卫生标准进展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其他标准的编制修订职业卫生标准进展 三项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与告知规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 203-2007)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
27、指南(GBZ/T 204-2007)44职业卫生标准制修订的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第十二条规定:“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重点职业病监测和专项调査,对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为制定职业卫生标准和职业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4546 笫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遵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落实职业病预防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第十五条规定:“职业病危
28、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第十八条规定:“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职业卫生标准制修订的机遇 47 第二十七条规定:“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第六十三条规 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业卫生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依据职责划分,
29、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职业卫生标准制修订的机遇 职业卫生标准制修订的机遇 职业卫生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应全面体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国家职业病防治的方针和“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 职业卫生标准体系也应全面体现以满足企业的职业卫生需要和保护劳动者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和建立全社会预防性职业安全卫生文化和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自律模式为核心的特点4849 标准多,涉及的面广 卫生与安监管理重点不同,标准如何协调 正在梳理、清理GBZ1、GBZ2等重要标准内容 政策调整及学科发展快速,新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出现形成标准尚需时间 鼓励行业、企
30、业及团体标准的研制,并可上升至国家标准层面职业卫生标准问题与展望 二、电力行业职业卫生标准介绍50010203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电力行业缺氧危险作业监测与防护技术规范电力行业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CONTENT5101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PART ONE52目 录Contents一总则二生产性粉尘监测四生产性毒物监测三生产性噪声监测五高温作业监测六微波辐射监测工频电场、磁场监测七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一、总则标题
31、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类别与采样要求1日常监测2事故性监测3监督监测4评价监测5劳动条件分级监测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的防护1监测人员应遵守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监测人员应遵守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及相关制度。应急预案及相关制度。2 在
32、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基础上,对 监测人员配备相应的个体防护用品。3 个体防护用品性能和质量必须符合相关国家/行业标 准要求。4 监测人员应正确检查和使用个体防护用品。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质量控制1.检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技术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专业工作3年以上;质量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并从事质量控制工作3年以上。2.监测人员应当经过专业培训
33、,熟悉电力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取得上岗资格证书。3.测量仪器在量程、响应时间、频率、灵敏度等方面要与所测对象相符合。测量仪器应定期检验和校准。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质量控制4.日常监测与监督监测必须在正常工况下进行,且应包括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度(强度)最高时段。5.监测前,应根据监测目的制定监测计划与实施方案。6.监测时应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干扰,对不可避免的干扰要估算其对测定结果可能产生的最大误差。7.监测时必须获得足够的数据量,以便
34、保证测量结果的统计学精度。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质量控制8.监测结果中异常数据的取舍以及监测结果的处理应按统计学原则办理。9.监测结果中异常数据的取舍以及监测结果的处理应按统计学原则办理。10.存档和上报的监测结果应经过技术负责人的审核。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
35、结果的评价测点超标倍数测点合格率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二、生产性粉尘监测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术语和定义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并能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粉尘分散度粉尘浓度呼吸性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总粉尘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
36、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内容 采用滤膜质量法进行总粉尘浓度监测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监测。 对只制定了总粉尘PC-TWA的粉尘,应测定总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同时应监测总粉尘的短时接触浓度以确定超限倍数。对分别制定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PC-TWA的粉尘,应监测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同时应监测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短时接触浓度以确定相应的超限倍数。粉尘浓度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37、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内容 按照GBZ/T 192.4的要求,采用焦磷酸法、红外分光光度法、X线衍射法,监测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粉尘分散度按照GBZ/T 192.3的要求监测。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分散度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周期粉尘浓度测定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和分散度测定按粉尘种类每年测定一次;特殊情况下(如煤种变化、工艺变化等)应及时采样分析。每半年测定一次,特殊
38、情况下(如煤种变化、工艺变化等)应及时采样分析。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样品采集滤膜的准备 采样位置火电厂粉尘测点设置 个体采样的要求定点采样的要求 电建施工测点设置修造企业粉尘测点设置滤膜上粉尘的增量的要求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三、生产性噪声监测标题一Text h
39、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术语和定义生产性噪声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声音。脉冲噪声频谱等效声级稳态噪声A声级8h等效声级每周40h等效声级非稳态噪声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内容 等效连续A声级脉冲噪声频谱分析存在脉冲噪声的工作场所,应测量脉冲噪声存在脉冲噪声的工作场所,应测量脉冲噪声
40、的峰值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的峰值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对固定工作岗位,采用积分声级计测量等效对固定工作岗位,采用积分声级计测量等效连续连续LAeq;对于流动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对于流动工作岗位,优先选用个体噪声剂量计,或使用积分声级计对不同工体噪声剂量计,或使用积分声级计对不同工作地点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作地点分别测量,并计算等效声级。为了解噪声特性,需作频谱分析。常用倍频为了解噪声特性,需作频谱分析。常用倍频程频谱分析,测量中心频率为程频谱分析,测量中心频率为31.5、63、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16000Hz时的声级。时的声级。标题一Text
41、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1.按照GBZ/T 189.8的规定进行监测。2.监测前应当正确选择测点、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了解现场噪声设备布局及噪声特征;掌握工作人员工作路线、工作方式及停留时间等。3.传声器应放置在劳动者工作时耳部的高度,站姿为1.50m,坐姿为1.10m。传声器的指向为声源的方向。4.稳态噪声工作场所监测,每个测点测量3次,取平均值。5.非稳态噪声工作场所监测,根据声级变化(声级波动3dB)确定时间段,测量各时间段的等效声级
42、,并记录各时间段的持续时间。 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6.脉冲噪声监测时,应测量脉冲噪声的峰值和工作日内脉冲次数。监测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工作场所风速超过3m/s时,传声器应戴风罩,应尽量避免电磁场的干扰。7.测量仪器和声校准器按规定周期进行检定。监测前后需对声级计进行声校准,前后两次校准值相差等于或大于0.5dB,监测结果无效。8.在现场监测时,监测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9.监测记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测量日期、测量时间、气
43、象条件(温度、相对湿度)、测量地点(单位、厂矿名称、车间和具体测量位置)、被测仪器设备型号和参数、测量仪器型号、测量数据、测量人员及工时记录等。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四、生产性毒物监测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术语和定义生产性毒物在生产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并
44、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缺氧危险作业超限倍数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缺氧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周期 按照GBZ/T 204规定,对存在高毒物质作业场所的监测,每月至少测定一次。对存在一般生产性毒物作业场所及岗位的监测,每年测定一次;对毒物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作业场所及岗位,应从该次监测起,每季测定一次,直至浓度降至职业接触限值以下。一二标
45、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采样采样的设定原则采样点数量采样时机采样方法采样时间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电力行业缺氧危险作业的监测 电力行业主要缺氧危险作业场所为洞内作业场所、电缆沟、廊道、施工的独头隧道和基坑/井等地下有限空间,六氟化硫变配电装置室、煤粉仓、原煤仓、粉煤灰
46、仓、废水池/井等地上有限空间以及锅炉、凝汽器和除氧器内等密闭设备。 监测范围1.氧气。2.特殊缺氧危险作业场所其他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监测项目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的监测计算采样流量的换算短时间接触浓度的监测计算最高浓度的监测计算超限倍数的监测计算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
47、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五、高温作业监测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术语和定义高温作业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等于或大于25的作业。生产性热源接触时间率WBGT指数本地区室外通风设计温度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
48、ere监测内容和周期高温作业岗位的WBGT指数、接触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每年在高温季节监测一次监测内容监测周期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仪器WBGT指数测定仪,WBGT指数测量范围为2149,可用于直接测量。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自然湿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540)、黑球温度计(直径为150mm或50mm的黑球,测量范围为20120)。辅助设备:三脚架、线缆、校正模块。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
49、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监测原则室外高温作业室内高温作业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六、微波辐射监测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术语和定义微波指频率在30
50、0MHz-300GHz,相应波长在1m-1mm范围内的电磁波。固定微波辐射与非固定微波辐射脉冲微波与连续微波平均功率密度及日剂量肢体局部微波辐射与全身微波辐射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内容和周期功率密度( W/cm2或mW/cm2),受辐射时间(h)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监测内容监测周期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
51、ext here标题七Text here监测监测测点的选定测点设置原则监测记录整理监测位置监测要求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七、工频电场、磁场监测 标题七 Text here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 标题七 Text here术语和定义频率电流在导体内每一秒钟所振动的次数。单位为Hz(赫兹)。工频磁场电场强度工频电场
52、磁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 标题七 Text here监测内容和周期作业场所工频电场强度、工频磁场强度每年测量一次,工况变化时随时测量监测内容监测周期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 标题七 Text here测点布置Add a title选点原则加标题Add a title输电线路下工频电场、磁场的测点A
53、dd a title变电站工频电场、磁场的测点Add a title电厂工频电场、磁场测点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 标题七 Text here监测Add a title应用三轴测量仪监测磁场,除特别原因外,一般不使用单轴测量仪。可测频率0Hz300Hz的仪器测量范围:磁场为10nT-10mT;电场为0.003kV/m-100kV/m。应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记录校准误差,同时在校准周期内应进行期间检验。为减少测量误差,场强仪及其绝缘支撑物应保持干燥、清
54、洁状态,最好选用数字式显示装置的测量仪。根据GBZ/T189.3规定,测量仪表应架设在地面上1.5m的位置,也可根据需要在其他高度测量,应在测量报告中清楚标明。 监测高压设备附近的工频电场时,测量探头应距离该设备外壳边界2.5m,并测量出高压设备附近场强的最大值;监测高压设备附近的工频磁场时,测量探头距离设备外壳边界1m即可。监测时人员应距离仪器5m外,关闭或不使用辐射电磁场的便捷式设备(如移动电话)。标题一Text here目 录Contents标题二Text here标题三Text here标题四Text here标题五Text here标题六Text here 标题七 Text here
55、监测Add a title在监测输电线下的电场时,监测地点应该比较平坦,且无多余物体。对不能移开的物体应记录其尺寸及其与线路的相对位置。探头与永久性物体(包括植物)之间的距离应该大于探头最大对角线的2倍。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下,若仪表读数是稳定的,测量读数为稳定时的仪表读数;若仪表读数是波动的,应每1min读数一次,取5min的平均值为测量读数。为避免通过测量仪表的支架泄漏电流,工频电场、磁场监测时的环境湿度应在80%以下。监测报告应该包括下列内容:测量仪器:型号、测量范围;监测日期、监测时间、环境湿度、环境温度、大气压力和监测者姓名;监测的区域和位置;监测人体暴露时,描述人体的活动;
56、除监测数据外,应记录场源的名称和情况,对于线路应记录导线排列情况、导线高度、相间距离、导线型号以及导线分裂数、线路电压、电流等线路参数;对于变电站应记录监测位置处的设备布置、设备名称以及母线电压和电流等。 02电力行业缺氧危险作业监测与防护技术规范PART TWO931.术语和定义 缺氧环境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氧含量低于19.5%的环境。 缺氧危险作业具有潜在的和明显的缺氧条件下的各种作业,主要包括一般缺氧危险作业和特殊缺氧危险作业。1.术语和定义一般缺氧危险作业在作业场所中的单纯缺氧危险作业。 特殊缺氧危险作业在作业场所中同时存在或可能产生其他有害气体的缺氧危险作业。缺氧危险作业目 录Conte
57、nts2.可能存在缺氧危险的作业场所地下管道、地下工程、电缆隧道、电缆沟/井、涵洞、廊道、地下室/仓库、基坑/井、废水池/井等。地下有限空间料仓、煤粉仓、原煤仓、粉煤灰仓、垃圾站、冷库、六氟化硫变配电装置室、电缆夹层、烟道等。3大型变压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化学品罐/箱、锅炉、船舱、沉箱、中大型换热设备(如:凝汽器、除氧器等)、除尘器和脱硫塔等。密闭设备内部空间1地下有限空间2地上有限空间3. 缺氧危险作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许可管理管理制度与操作规程人员与培训委托进行缺氧危险作业的安全管理设施与设备职责3. 缺氧危险作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培训Add a title)缺氧危险作业安
58、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安全作业操作规程。)缺氧危险作业评估方法,产生缺氧危险的原因以及预防控制技术措施。)缺氧、中毒的主要症状,现场紧急救护和心肺复苏知识。)防护用品、呼吸器具、抢救装置的使用、检查、维护知识。)事故现场应急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缺氧危险气体的检测方法,检测仪器操作和维护方法,检定、校准要求。从事缺氧危险作业的相关人员应进行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培训分岗前、换岗和在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4.缺氧危险评估程序Add a title进行评估监测前,应确切了解作业场所的内部结构,分析可能引起进入者死亡、失去知觉、丧失逃生及自救能力、受伤或中毒的各种危害因素(如缺氧,易燃易爆气
59、体,有毒有害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可能造成坠落、淹溺、触电、埋没、机械伤害、烧烫伤等的各种可能因素)。Add a title在进入可能的缺氧危险作业场所前,应对作业场所的氧量,以及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气体、有毒有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估,以判定所要进行的作业是否属于缺氧危险作业。Add a title选择检测种类、浓度范围适合的检测仪器对缺氧危险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价。检测仪器应经检定、校准,并确认检测和报警准确可靠,检测方法规范、适合。Add a title作业前30分钟内完成危害因素监测;监测顺序为测氧、测爆、测毒,对毒性较高的可燃气体应先测毒。Add a title在监测和分析基础上
60、对作业场所的缺氧危险环境做出评估。缺氧危险作业目 录Contents5.职业安全卫生防护措施防护措施隔离通风电气设备与照明安全警示标识预警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目 录Contents5.职业安全卫生防护措施应急救援Add a title用人单位应设立应急救援组织,制定缺氧危险作业事故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救援人员应具备在规定时间对受害者实施援救的能力。Add a title发现可能危及人员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情况时,应停止作业,立即撤离作业现场。Add a title应急救援人员应经过培训,掌握紧急救护和心肺复苏技术,能够熟练使用防护用品、呼吸器具和抢救装置。Add a title应急救援使用的防护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哲学论战:逻辑与观点
- 2025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后溪中学非在编教师招聘1人备考考试题库附答案解析
- 美容互联网营销方案策划
- 掌控学习之道
- 幼儿艺术启蒙
- 弱关系网络传播-洞察及研究
- 三篇管理制度
- 虚假信息溯源技术-洞察及研究
- 手指兄弟课件洗手图
- 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洞察及研究
- 111社区级纪检委员工作职责
- 服装可行性报告范文
- 基于语义的社交网络关联分析
- 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应急预案
- 退役军人心理培训
- 蔬菜采购合同模板可复制
- 系统商用密码应用方案v5-2024(新模版)
- 数字货币概论全套教学课件
- 《矿山安全落后工艺及设备淘汰目录(2024年)》
- 《公共机构建筑机电系统调适技术导则》
- 智慧农业的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管理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