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柳古诗鉴赏供参习_第1页
写柳古诗鉴赏供参习_第2页
写柳古诗鉴赏供参习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写柳古诗鉴赏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注释 淮(hudi):扬州。 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 离亭:驿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 “离亭“。 瀟湘(xiao xidng):指今湖南一带。 杨花:柳絮。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四境内。 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译文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 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瀟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今湖南 一带),而我要去京城长安。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扬

2、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 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 向长安。赏析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悦 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 韵。画而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淸新秀雅的水墨 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 一种“柳丝长,玉聽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

3、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 的离绪,勾起天涯料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 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 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 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 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 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料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 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 亭别宴,正而抒写握別时情景。驿亭宴别,

4、酒酬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涓怨慕的 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岀 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 禹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耳然而止。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而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而 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 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而 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离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 反复渲染,

5、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 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 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 “我”对举,“向”字重叠,更 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赏析折柳赠别的风俗始于汉人而盛于唐人。三辅黄图载,汉人送客至満桥, 往往折柳赠别。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箫声咽“年年柳色,溺陵伤別”, 即指此事。这首诗虽未指明地点,从诗意看,写的大概也是満陵折柳赠别的事。诗的开头两句在读者而前展现了这样的场景:初春,水边(可能指长安潴水 之畔)

6、的杨柳,低垂着像洒曲那样微黄的长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 驻马,伸手接过送者刚折下的柳条,说一声:“烦君折一枝! ”此情此景,俨然 是一幅"滿陵送别图”。末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就语气看,似乎是行者代手 中的柳枝立言。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相爱惜,虽是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春风还是殷勤地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下来,离 开了根本,犹如行人将别。所以行者借折柳自喻,而将送行者比作春风。意思是 说:只有您如春风殷勤吹拂折柳那样,带着深沉真挚的感情来为我送行。只有您 对我这个远行人“最相惜”呀!这层意思正是“烦君折一枝”所表现的感

7、情之情 的深化和发展。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 贴切,新颖别致。这首诗是从行者的角度来写,在行者眼里看来,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 与“殷勤”之态,仿佛就是前来送行的友人。这是一种十分动情的联想和幻觉, 行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物象之中,本来是无情的东西,看去也变得有情了。正 如宋谢桁得评此诗时所说:“杨柳已折,生意何在,春风披拂如有殷勤爱惜之心 焉,此无情似有情也。”这种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的手法,常用于我国古典连 驱中,如虜元稹第三岁日咏春风凭杨员外寄长安柳云''三日春风已有情,拂 人头面稍怜轻。”宋刘放新睛诗曰:'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

8、门户又翻书。” 都是移情于物,我国古代文学评论称为“物色带情”(文镜秘府论南论文 意)。这不是一般的拟人化,不是使物的自然形态服从人的主观精神,成了人 的象征,而是让人的主观感情移入物的自然形态,保持物的客观形象,达到物我 同一的境地。末两句之所以耐人寻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巧妙的比喻和物色带情的艺术手 法,这正是此诗的成功之处。杨柳枝词九首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请君莫奏前朝曲, 南陌东城春早时, 桃红李白皆夸好, 凤阙轻遮翡翠帏, 御沟春水相辉映, 金谷园中莺乱飞, 城中桃李须臾尽, 花呼楼前初种时, 如今抛掷长街里, 炀帝行宫汴水滨, 晚来风起花如雪

9、, 御陌青门拂地垂, 如今缩作同心结, 城外春风吹酒旗, 长安陌上无穷树, 轻盈菠娜占年华,听唱新翻杨柳枝 相逢何处不依依 须得垂杨相发挥 龙池遥望麹尘丝 狂杀长安年少儿 铜驼陌上好风吹 争似垂杨无限时 美人楼上斗腰肢 壺叶如啼欲向谁 数枝杨柳不胜春 飞入宫墙不见人 千条金缕万条丝 将赠行人知不知 行人挥袂日西时 唯有垂杨管别离 舞榭妆楼处处遮注释1.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2. 平羌:即平羌江,又需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 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本诗所指当在乐四北、峨眉县东一段。3. 淸溪:应在平羌江边。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四。君:指 峨眉山月。

10、4. 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背景此组杨柳枝词共九首,当为刘禹锡晚年所作。旧说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大 和六至八年(832834)在苏州时所作。然据诗意,皆言长安、洛阳风物,恐非苏 州之作。这组诗的风格已不似在湘沅、巴渝时期所作踏歌词、竹枝词那 样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了。虽仍标民歌题目,但其中已有较多文人诗的味道。这 说明民歌到文人手中后,逐渐"雅化"的普颯规律。淸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 中曾指岀竹枝词与杨柳枝词的区别:"竹枝泛咏风土,柳枝专 咏杨柳,此其异也"。的确,竹枝词组诗每首随意取材,而杨柳枝词九 首则皆咏杨柳,题材统一;又皆以杨柳拟人或象征,咏物抒

11、情、言理,手法亦一 致。杨柳乃北方风物,诗中明言长安及洛阳金谷恫、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可推 知是晚年在东西二京时期所作。第一首表明刘禹锡一贯持有的发展创新观念。第 二首言大千世界万象纷纭,各具英理又相互依存。第三首写长安少年春游,杨柳 为之增色助兴。第四首写洛阳划士雅集,杨柳长助风情。第五首以杨柳依人而易 衰,喻人之依附富贵,不求自立,终难长久。第六首以杨柳见证隋之兴亡,言世 事无常之意。第七首以杨柳见证汉之兴亡。第八首言杨柳最知人间别离之事。第 九首借杨花柳絮喻漂泊之感。由于长期的贬谪生活,刘禹锡有机会接触到湘沅巴蜀的民歌民谣。旧唐书 本传云"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12、。蛮俗好巫,每淫辞鼓舞, 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 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在唐代,如此认真地学习民歌并取得卓越成绩的,刘 禹锡首屈一指。刘禹锡直接运用民歌曲调创作的新诗,基本保持了纯正的民歌风味,又提高 了民歌的艺术水平,既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又谐音合律便于传唱,使雅俗互补, 相得益彰。这正是刘禹锡在竹枝词小引中标树过的效法屈原的创作目标。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TonbKO aha /uo/ieM, KOTopwe ucno/ib3yiOTCfl an只 oSyneHUR, Mcc/ieflOBaHMM n

13、 He Aonx<Hbi ncno/ib3OBaTbCfl bKOMMepHeCKMX uemx.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ur den personlichen fu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I 'e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a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a des fins commerciales.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Nur fur den personlichen fu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I *etude et la recher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