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 1:输入性美洲锥虫病防控方案(试行版)美洲锥虫病(HumanAmerican trypanosomiasis )又称恰加斯病(Chagas disease ),是由克氏锥虫 (Trypanosomacruzi )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 本病多发于美洲,尤以拉丁美洲的偏远地区多见。临床上可引起心脏、消 化道症状及外周神经系统改变,病死率较高,是拉丁美洲乃至全世界关注 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些年随着美洲锥虫病的扩散,以及中国与拉丁美 洲合作交流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输入性美洲锥虫病风险逐渐增大。为做 好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的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一、疾病概述(一) 病原学1. 形态克 氏 锥
2、虫 属 肉 足 鞭 毛 门 ( Sarcomastigophora ), 鞭 毛 亚 门 ( Mastigophora ), 动 鞭 毛 纲 ( Zoomastigophora ), 动 基 体 目 (Kinetoplastida ),锥虫属(Trypanosoma。克氏锥虫在它的生活史中, 因寄生环境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形态, 即无鞭毛体、 上鞭毛体和锥鞭毛体。(1) 无鞭毛体( amastigote ):存在于人体或哺乳动物的细胞内及媒介锥蝽的消化道内,球形或卵圆形,大小约2.46.5卩叽 具有核、动基体,无鞭毛或有很短鞭毛,可形成假囊。(2) 上鞭毛体( epimastigotes ):存
3、在于传播媒介锥蝽的消化道内, 纺锤形,长约2040 1 m,动基体在核的前方,游离鞭毛自核的前方发出。 上述两种类型均可进行二分裂繁殖。(3) 锥鞭毛体(trypomastigotes ):存在于血液或锥蝽的后肠内(循 环后期锥鞭毛体),外形弯曲如新月状,长宽11.730.4卩m 0.75.9卩 m游离鞭毛自核的后方发出,侵入宿主细胞或吸血时进入锥蝽消化道。 本 期虫体不进行增殖。克氏锥虫分为两型,即克氏锥虫I型和克氏锥虫u型。尽管两型锥虫 均使人致病,但克氏锥虫I型主要感染有袋类动物,参与野外传播循环; 克氏锥虫u型参与家庭传播循环。克氏锥虫u型又分为u a, n b, n c, n d,u
4、 e 五个亚型。2. 生活史传播媒介为半翅目的锥蝽 (triatomine ,俗名臭虫),可栖息于人房内, 多夜间吸血,至少 40 余种锥蝽可能造成本病传播, 其中与人类相关的主要 包括分布于中南美洲的大锥蝽、骚扰蝽、长红锥蝽等。当锥蝽吸食了本病 患者或储存宿主含有锥鞭毛体的血液后数小时,锥鞭毛体在肠内转变为无 鞭 毛 体 , 并 以 二 分 裂 法 大 量 繁 殖 , 而 后 再 转 变 为 球 鞭 毛 体 (spherom astigote )进入中肠, 发育为上鞭毛体。 上鞭毛体以二分裂法增 殖,发育为大型上鞭毛体。约在吸血后第 3、4 天,上鞭毛体出现于直肠, 并附着于上皮细胞上。第
5、5 天后,上鞭毛体变圆,发育为循环后期锥鞭毛 体。当染虫锥蝽再次吸血时,鞭毛体随锥蝽粪便排于被叮咬者的皮肤上。 粪便中的鞭毛体可通过三种途径侵入人体:通过叮咬的伤口,通过附近皮 肤的轻微擦伤,或经手指携带至眼、口、鼻部侵入粘膜。(二)流行病学特征1. 流行分布本病主要流行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18 个国家,从美国南部至阿根廷南部 范围,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国为主要流行区。病 人大都来自贫穷、住房条件差的农村和郊区。据统计,目前约有 800 万人 受感染, 1 亿人(占拉丁美洲人口的 25%)受威胁。 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率 在各国、各地区差异较大,在巴西偏远地区约 10%,而部分
6、村庄可达 50%。2. 传染源 感染克氏锥虫的患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另外犬、猫、南美犰狳、蝙 蝠、雪貂、狐狸、负鼠、食蚁兽、松鼠和猴等均可作为本病的储存宿主。3.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患者或储存宿主T锥蝽T人的方式传播。另外,本病也 可通过输血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发生 传播,还可通过摄入锥蝽粪便污染的食物或饮料传播。输血传播时感染率 随输污染血制品次数增加。母婴传播可在妊娠期任何时期发生,母体寄生 虫血症是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锥蝽为中型或大型昆虫, 全世界已知约 2500 种以上,多分布于热带和 亚热带地区。 我国已知 300余种,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 , 根据
7、文献记载, 在 我国福建、广西和广东等地均有发现。随着国际旅游、务工等人员往来的 增加,存在输入性美洲锥虫病并引起本土传播的风险。4.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者由于接触锥蝽机会较多,相 对更易感。(三)临床表现1. 潜伏期本病潜伏期不明,可能在一周以上。2. 急性期此期常被忽视(约 95%的患者在感染克氏锥虫后无症状) ,但外周血涂 片中可找到病原体。出现症状者多为15岁以下儿童,尤以15岁多见, 且多因锥蝽咬伤引起。锥虫侵入部位可形成红斑和硬结,称为恰加斯结节(chagoma, 般可持续存在数周。若侵入部位在结膜,则可见单侧眼睑 肿胀,同时可见同侧睑结膜炎与耳前淋巴结
8、炎,称为罗曼尼亚征( romana sign ),是本病早期的特征性表现。 其他急性症状还包括发热, 皮疹,肌肉 关节痛,嗜睡,腹泻,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呼吸紊乱,发 绀,昏迷等。3. 隐匿期 绝大多数急性期症状和体征在数周至数月时间内自发的逐渐消退。此 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显微镜检查外周血涂片亦难以发现克氏锥虫, 但特异性抗体存在。5070憾者停留于此期,持续终身,不再发病。在免 疫抑制如AIDS患者中,外周血中可找到克氏锥虫。4. 慢性期约 1/3 患者经历隐匿期后逐渐进入慢性期,常发生于感染后1020年。其中约 94.5%患者可累及心脏,称为恰加斯心脏病。表现为心悸,眩
9、晕,甚至晕厥等,多心律不齐,包括室外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所 致。检查可见不规则脉,心音遥远,偶可及奔马律。而后可逐渐发展至心 肌肥大或心力衰竭 (多为右心衰)。可见心脏增大, 伴见充血性肝肿大和外 周性水肿。部分患者可见食管和结肠扩张,继而形成巨食管和巨结肠。其 中尤以巨食管多见,表现为吞咽苦难,胸痛及食管反流症状等;而巨结肠 患者可见腹痛和长期便秘。恰加斯心脏病、巨食管、巨结肠可见于同一患 者。此外,少数患者还伴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末梢损伤。(四)病理特点 克氏锥虫可定植于任何有核细胞。本病急性期症状多被认为是克氏锥 虫损伤宿主细胞所致。急性期病理改变可见锥虫侵入处单核细胞浸润,间
10、质水肿,皮下组织肌肉细胞中无鞭毛体聚集,假囊形成等。淋巴结活检可 见淋巴增生,网状细胞中可见无鞭毛体。急性期死亡病例通常见心肌炎表 现伴心脏增大。脑和脑膜也可见无鞭毛体。慢性期猝死患者(多由室性心 律失常或传导阻滞所致)心脏大小多正常或仅有轻度增大。而其他慢性恰 加斯心脏病患者可见心脏肥大扩张、增厚,尤以心尖为重,形成心尖室壁 瘤。部分患者可见附壁血栓和肺及外周器官栓塞。 镜检可见单核细胞侵润, 心肌纤维肥大、变性、坏死和水肿。1020%病例中可于心肌细胞中观察到 无鞭毛体假囊。窦房结和房室结,希氏束右支和左前支也常有炎症累及。 巨食管或巨结肠时镜检改变与心脏相似。巨结肠时肠肌层神经节细胞减少
11、 较显著,十二指肠、输尿管和胆道系统也可见此改变。免疫组化可见交感 及副交感神经末梢儿茶酚胺类减少和乙酰胆碱酶活性降低。二、诊断(一)诊断依据1. 流行病学史 疫区居民或在疫区居留过的人员,有输血史、有接受器官移植史或被锥蝽叮咬史。2. 临床症状(1)发热,厌食,淋巴结炎,轻度肝脾肿大,心肌炎。(2)心悸,心肌肥大,巨食管,巨结肠,消瘦等。3. 实验室检查(1)免疫学检测:ELISA法检测阳性,参见Biokit ELISA 试剂盒 操作说明;免疫层析试条法检测阳性,参见 CHAGASTAT-PA?试剂盒操 作说明。( 2)病原学检查:抗凝血查见活动锥鞭毛体,或制厚、薄血涂片,姬 姆萨染色后观察
12、到锥虫(适合急性期诊断) 。(二)诊断原则1. 疑似病例符合诊断依据中 1 和 2.(1) 者为疑似急性期病例;符合诊断依据中 1和 2.(2) 者为疑似慢性期病例。2. 临床诊断病例相应疑似病例并符合诊断依据中 3.(1) 者。3. 确诊病例相应疑似病例并符合诊断依据中 3.(2) 者。三、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输入性美洲锥虫病病例时, 应当在 24 小时之内 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 并备注“美洲锥虫病”及病例国籍、来自疫区国家名称。各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应当于 24 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审核, 并于 3 日内完成流 行病
13、学调查 (见附件)。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在做出进一步诊断后, 应当及时 进行订正。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参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执 行。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四、治疗 慢性期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急性期治疗药物包括硝呋莫司 (Nifurtimox )或苄硝唑 (Benznidazole )。用药前须成立专家组研讨制定 具体方案后方可实施。五、预防控制措施(一)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病例及同行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成 调查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 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协调开展病人
14、救治,密 切关注救治进程,做好患者愈后随访工作。(二)病例复核和治疗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疑似病例的检测复核工作,采集标本- 8 -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 A 类包装运输 材料之中进行运输。一旦发现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 运至符合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三)开展卫生宣教 对赴拉丁美洲的务工及旅游人员进行包括美洲锥虫病等在内的热带病 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防止感染。(四)媒介调查与控制 在中国南方有锥蝽分布的地区,应开展锥蝽分布调查,若出现输入性 病例,则应开展美洲锥虫病的传播风险评估。在人房、畜舍等锥蝽孳生和 栖息场所做
15、好消杀工作。(五)做好诊断试剂及治疗药物储备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美洲锥虫病的病原学诊断、治疗技术储备,如硝咲莫司或苄硝唑以及 Biokit ELISA 试剂盒和CHAGAS STAT-PA试剂盒 的储备,以应对输入性疫情。六、诊治技术支持联系方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疾控应急办;联系电话: 。附:输入性美洲锥虫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输入性美洲锥虫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编号:1一般情况1.1姓名:1.2性别:男女1.3出生日期:年月日1.4联系电话1.5文化程度 文盲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1.6职业(职务):1.7现住址: 省市县(区)乡(街道)村2.流行病学调查2.1拉丁
16、美洲(巴西、阿根廷、智利、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国家的旅居史:次数:国家名称:时间:2.2在海外务工期间是否有在较差环境(如草房)中居住、夜间野外作业或郊游:(1)是(2)否2.3在海外期间是否被昆虫叮咬过:(1)是(2)否2.4若在海外期间被昆虫叮咬过,是何种昆虫:(1)锥蝽(2)蚊子(3)其他2.5被昆虫叮咬后是否局部皮肤出现出现炎症性结节:(1)是 (2)否2.6在海外期间有无防蚊设施:(1)全无(2)蚊帐、纱门、纱窗(3)纱门、纱窗(4)蚊帐、纱窗(5)蚊帐、纱门(6)纱窗(7)纱门(8)蚊帐;2.7是否有使用蚊帐习惯:(1)是(2)否;2.8是否有露宿习惯:(1)是(2)否2.9自首
17、次去海外到现在的时间内,是否出现过发热症状:(1)是(发烧次数: ;首次发热时间: ;发热情况:持续发热 隔天发热不规则热)否2.10自首次去海外到现在的时间内,是否出现过淋巴结炎,轻度肝脾肿大,心肌炎症 状:(1)是 (2)否2.11出现发热、淋巴结炎,轻度肝脾肿大,心肌炎(其中任何一种)症状后到是否就 诊过:(1) 是 (就诊地点: , 时间: , 诊断结果: :治疗情况:)否2.12自首次去海外到现在的时间内,是否出现过以下症状:(1)是(出现心悸心肌肥大巨食管巨结肠消瘦眩晕晕厥心 律不齐,包括室外早搏、心动过速、传导阻滞等)否2.13自首次去海外到现在的时间内,有无喝野外生水史:(1)
18、有(时间:)(2)无2.14自首次去海外到现在的时间内,有无生吃蔬菜、瓜果史:(1)有(时间:)(2)无2.15自首次去海外到现在的时间内,有无输血史:(1)有(时间:)(2)无2.16自首次去海外到现在的时间内,有无器官移植史:(1)有(时间:)(2)无2.17美洲锥虫血涂片检查结果:(1)阳性(2)阴性2.18美洲锥虫血清学检查结果:(1)阳性(2)阴性2.19美洲锥虫PCR佥查结果:(1)阳性(2)阴性调查者签名: 调查时间:年月日附件 2:输入性非洲锥虫病防控方案(试行版)非洲锥虫病(Human African Trypanosomiasis , HAT 亦称睡眠病( Sleeping
19、 sickness ),主要流行于非洲中部(南纬 20°与北纬 20°之间)、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 36 个国家。近些年由于国际交往、援非及劳务输出等, 我国往来非洲的人员日益增多,由此带来的输入性非洲锥虫病风险逐渐增 大。为做好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的防控工作,特制订本方案。一、疾病概述(一) 病原学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有两种: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rypanosomdbrucei rhodesiense)和布氏冈比亚锥虫(Tbgambiense)。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引 起急性感染,分布于非洲东部;布氏冈比亚锥虫引起慢性感染,分布于非 洲西部和中部。布氏冈比亚锥虫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在人
20、体内寄生,皆为锥鞭毛体(trypomastigote ),具多形性的特点,大小为1642卩mx 13卩m不等, 初感染时为细长型,细胞核位于虫体中央,动基体位于后端,鞭毛长;继 而变为粗短型,细胞核位于原虫后端,鞭毛短,甚至缺失。在用姬氏液或 瑞氏液染色的血涂片中,虫体胞质呈淡蓝色,核居中,呈红色或红紫色。 动基体为深红色,点状。波动膜为淡蓝色。细胞质内有深蓝色的异染质颗 粒。动基体为腊肠型,含 DNA 一端常生出细而长的线粒体。鞭毛起自动 基体,伸出虫体后,与虫体表膜相连。当鞭毛运动时,表膜伸展,即成波 动膜。布氏冈比亚锥虫与罗得西亚锥虫两种锥虫在媒介采采蝇体内以上鞭 毛体( epimast
21、igotes )的形式存在(没有动基体和波动膜) ,也具有多形 性,大小为1035卩vm< 13卩m不等。(二) 流行病学特征1. 流行地区 布氏冈比亚锥虫病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南起安哥拉和扎伊尔,北 至苏丹和塞内加尔。 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分布于非洲东部, 南至博茨瓦钠, 北到埃塞俄比亚。2. 传染源 布氏冈比亚锥虫病的传染源为人;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的传染源除人 外,尚有某些野生动物如羚羊、山羊、猴等。3. 传播途径 非洲锥虫病借舌蝇(采采蝇)传播,布氏冈比亚锥虫和布氏罗得西亚 锥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别为须舌蝇( Glossina palpalis )和刺舌蝇 (G.morsitans
22、)。舌蝇叮咬病人时,布氏冈比亚锥虫或布氏罗得西亚锥虫 即随血到达蝇胃中,并在该处繁殖发育,然后移行到唾液腺发育成为感染 性锥虫,通过叮咬正常人传播本病。当有暴发流行时,布氏冈比亚锥虫或 布氏罗得西亚锥虫可通过舌蝇或其他吸血蝇污染口吻器直接从人传播给 人,而不需在蝇体内发育。也有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污染针头划伤感染布 氏冈比亚锥虫的报告。舌蝇以人类、家畜及野生猎物的血为食,分布广泛,多栖于人类聚居 地及撒哈拉以南某些地区的农业地带。我国暂未发现舌蝇分布,应无非洲 锥虫病本地传播的风险,主要防治措施是及时发现和诊治病例,防止延误 病情。4. 人群易感性 人对锥虫普遍易感。发病率在性别和年龄上无显著差
23、异,亦无种族免疫存在。(三)临床表现非洲锥虫病的潜伏期约 2周,病程可分为 3 期:1. 初期感染性舌蝇叮咬的局部皮肤常出现炎症反应, 历时23天消失。也可 于叮咬后数日局部出现暗红色结节,逐渐增大,中央有水疱形成,周围有 肿胀,不痛,质地较硬,称锥虫硬性下疳。布氏冈比亚锥虫病的局部肿胀 较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少见。2. 血液期(锥虫血症期)舌蝇叮咬后 2 周左右,在局部繁殖的锥虫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和淋巴系 统,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剧烈头痛、关节痛等。发热不规则,时起时 伏,高热间歇期可达数月之久,心率异常增快。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后三角区,布氏冈比亚锥虫病病人的颈后三角 部淋巴结肿大较为明显,
24、形成布氏冈比亚锥虫病较为特征性的颈后三角部 淋巴结肿大( Winterbottom 征)。淋巴结各自游离、不痛、无压痛、不化 脓,早期柔软有弹性,以后变硬。肝脾肿大多见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 心脏增大、心包炎、心力衰竭等也常见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常存在贫 血。除剧烈头痛外,病人可有神经痛、失眠、注意力不集中以及乏力等陈 诉。患者躯干和大腿可出现不规则卵圆或环形淡红色发痒皮疹。手、脚、 眼周和各关节附近常有一过性肿痛。布氏冈比亚锥虫病的血液期持续半年至数年,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的 血液期多不超过几个月。3. 睡眠期(晚期) 此期以神经症状为主,病人表情淡漠、愁眉苦脸、行动迟缓、言语迟钝、唇舌颤动
25、、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妄想、狂躁,以及其它脑膜脑炎或- 14 -脑脊髓膜炎的表现,如癫痫样抽搐等。一般情况甚差。消瘦、衰弱、血压 偏低、脉搏细弱、闭经、阳痿和流产常见,易继发肺部感染。病人血沉显著增快。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相对增多。血浆白蛋 白降低、球蛋白增高。脑脊液蛋白明显增加,细胞数可达10002000/卩l , 有时可见桑椹样细胞。(四)病理特点非洲锥虫病的明显病理变化为 B 淋巴细胞增生,形成早期的淋巴结病 变和脑、心脏等的淋巴细胞浸润,并可导致免疫球蛋白( IgM 为主)增加 和免疫复合物的出现。虽然 IgM 大量增加,特异性抗体能凝集锥虫,使之 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或在补体参与下促
26、使锥虫溶解,导致血中锥虫数下降, 但由于锥虫抗原常发生变异,使锥虫变异株能逃避宿主免疫作用,血中具 有新抗原的锥虫数又复增加。因此血中虫数反复出现时高时低现象。循环 和组织的免疫复合物可引起广泛病变,包括贫血、补体激活、各脏器组织 (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心、肝等)的损害以及免疫反应的干扰。早期淋巴结和脾脏呈一般增生, 伴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晚期细胞浸润减少,而代以结缔组织。病程早期中枢神经系统仅脑膜有淋 巴细胞浸润, 以后脑实质有淋巴细胞、 浆细胞以及桑椹细胞 (变形浆细胞) 浸润。病变继续发展时, 可出现脑炎, 脑白质和周围神经出现脱髓鞘现象, 最后导致皮层下萎缩。心外膜及内
27、膜可有出血和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心肌炎常存在于罗得西亚锥虫病,也可有心包炎。肝脏有充血、出血和局 灶性坏死,灶性肾小球肾炎也可发生。患者贫血主要为溶血性,红细胞上 有补体成分,此外红细胞形成抑制和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活性增强也是造成 贫血的因素。二、病例诊断(一)诊断依据1. 流行病学史 疫区居民或在疫区居留过的人员,有被采采蝇叮咬史。2. 临床表现 出现硬性下疳、反复发作的弛张高热、心率加速、颈后淋巴结肿大, 剧烈头痛、嗜睡、昏迷表现。3. 实验室检测(1)免疫学检测:SD BIOLINE HAT式剂盒检测阳性。( 2)病原学检查:血液、淋巴液或脑脊液中查见虫体。(二)诊断原则1. 疑
28、似病例符合诊断依据中 1 和 2 者为疑似病例。2. 临床诊断病例相应疑似病例并符合诊断依据中 3.(1) 者。3. 确诊病例相应疑似病例并符合诊断依据中 3.(2) 者。三、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病例时, 应当在 24 小时之内 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 并备注“非洲锥虫病”及病例国籍、来自疫区国家名称。各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应当于 24 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审核, 并于 3 日内完成流 行病学调查 (见附件)。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在做出进一步诊断后, 应当及时 进行订正。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参照传染病信息报告
29、管理规范执 行。四、治疗脑脊液无锥虫虫体,且白细胞w 5mm)判定为病程的第一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治疗,治疗药物包括舒拉明钠( Suramin sodium )或戊烷脒(Pe ntamidi ne Isethi on ate );脑脊液发现锥虫虫体,并且白细胞5/mrn, 判定为病程的第二阶段,进行第二阶段的治疗,治疗药物为依氟鸟氨酸( Eflornithine )或美拉胂醇( Melarsoprol )。用药前须成立专家组研讨 制定具体方案后方可实施。五、预防控制措施(一)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病例及同行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完成 调查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 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协调开展病人救治,密 切关注救治进程,做好患者愈后随访工作。(二)病例复核和治疗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疑似病例的检测复核工作,采集标本 时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 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进行运输。一旦发现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 运至符合救治条件的医院进行治疗。(三) 开展卫生宣教 对援非、赴非务工人员及赴非旅游人员进行包括非洲锥虫病等在内的 热带病防治知识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航空运输管理师职业技能检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国际商务谈判专家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电子商务专员资格认证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课件上架时间
- 2025年大数据交易所法务经理面试模拟题及答案全解析
- 2025年安全生产安全检查表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电梯安装工程师专业技能测验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志愿服务推广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一规程四细则采煤复习试题有答案
- 2025年财政管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满意度调查测评方案
-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试题
- 当归种植培训课件
- 军事类面试题目及答案
- 三年(2023-2025)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专题22 议论文阅读(解析版)
- 学习2025年初中初三开学第一课专题
- 2025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医学类案例教学法
- GA/T 2158-2024法庭科学资金数据获取规程
- 2025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证考试必考多选题库及答案(共3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