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知识参考资料_第1页
气象知识参考资料_第2页
气象知识参考资料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当热雷雨移来时,一般都是先听到雷声,紧接着刮一阵大风,最后才下一阵雨。这种雨下的时间不长, 雨量也不会很大,所以有 先雷后发风,有雨也不凶”的说法。下雨前,空气中湿度加大,人体中水分不易挥发,热量不易向外发散,因而引起人们有腰痛、疮疤痒 的感觉。特别是早晨,天气一般比较凉爽,如果这时人们感到闷热异常,预示着天气要转阴雨。知了 ”学名 蝉”,以其鼓动叶翼,发岀 知了、知了”的叫声,而得名 知了”当天气转阴雨时,由 于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知了的叶翼被沾湿,不易鼓动,也就发不岀知了、知了”的叫声。只有当天将转晴时,空气湿度减小,被沾湿的叶翼逐渐变干复原,知了才能重新鼓动叶翼发岀知了”的叫声。故有

2、雨中知了叫,预报晴天到”之说。先雷后雨一般多见于夏季热雷雨,这种雷电时间短,雨量小。所以遇到这种雷雨,不必着慌,避一会 儿就会过去了。但雨后闻雷则多指系统性降水,一般有锋面经过,这种雷雨时间长,雨量大,遇到这种雷 雨,躲一会不解决问题,应采取其它措施。从雷雨的形成原因来看,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冷暖空气汇合时造成的,称锋面雷雨;一种是局地受热 不均而产生的,称热雷雨。锋面雷雨范围广,雨量大,持续时间长,往往是先下雨后打雷,而热雷雨则范 围小,常常是先雷后雨,持续时间短,下了就停,雨量小。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指的就是热雷雨。因为春天是由冬到夏的过渡季节,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常常在江淮一带交汇而产

3、生降水。但最终 是冷空气渐渐减弱,而暖空气却日益增强。每次春雨过后,气温就上升一次,到最后必然是春去夏来,要 穿单衣了。人工方法促成云层产生雨雪。当由过冷却水滴组成冷云时,由于没有冰晶,很难有降水。如果在 云中制造适量的水晶,就会破坏云的稳定结构,有可能产生降水。基于这一原理,可以通过飞机或高炮在 云中引入干冰等致冷剂,利用局部云体剧烈冷却而产生冰晶,或者引入碘化银等人工冰核,由人工冰核产 生冰晶。像我国南方夏季岀现的大块积云,属暖云,一般很难降雨为了改变云滴谱分布的均匀性,以利于重力碰并过程的进行,导致降水,常在云中播撒吸湿性物质,如食盐,尿素,硝酸铵等。在我国的一些干旱地区,人工降雨(雪)

4、的作业开展得较普遍。冰雹必须在对流云中形成,当空气中的水汽随着气流上升,高度愈高,温度愈低,水汽就会凝结成液体状的水滴;如果高度不断增高,温度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会凝结成固体状的冰粒。随着气流上升运动的过程中,冰粒会吸附附近的小冰粒或水滴,而逐渐变大、变重的,等到上升气流无法负荷它的重量时,冰粒便会往下掉,但这时的冰粒还不够大颗,如果这时能再遇到一波更强大的上升气流,把向下 掉的冰粒再往上推,冰粒就能继续吸收小水滴凝结成冰。在反覆上升下降吸附凝结下,冰粒就会愈来愈大颗,等到冰粒长得够大够重,又没有足够的上升气流能够再将它往上推时,就会往地面掉落。如果到达地 面时,还是呈现固体状的冰粒,就

5、称之为冰雹,如果融化成水掉下,那就变成雨了。由此可知,如果空气 又暖又湿, 有足够的水分,加上旺盛的对流状态,就有可能产生冰雹。有的冰雹松松软软的,就像是雪一 样,但有的冰雹,就像是冰块一般,相当坚硬,如果降下的冰雹过大时,就有可能造成农作物、建筑物甚 至是人员的伤害,所以人们看到天降冰雹时,在惊喜之余,最好还是要小心自己的安全。在晴空万里云的夜晚,天幕深邃,繁星点点。但是,当你仰观苍穹,满天星斗却姿态各异,有的微微闪烁,时隐时现,有的轻快跳动,忽明忽暗,有的像在眨着眼睛,向你寄语深情,弓I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然而,星星的闪烁正是在向人们传递秘密一一天气变化的信息。我们看见的星光,是从宇宙中许多

6、天体中发岀来的,这些星体离我们的地球很远很远,星光经过遥远 的太空,穿过地球大气层,才能进入我们的眼睛。由于地球大气层的密度分布很不均匀,经常变化,光线 通过这样的大气层,会发生折射现象,大气层有时像凸镜,使光线汇聚,光亮增强;有时像凹镜,使光线 发散,光亮减弱。同时,由于大气的不断运动,我们看到的星光自然会忽明忽暗,闪烁跳动了。空气密度变化越大,这种闪烁也就越明显。由于空气密度变化与大气稳定度有一定的关系,当大气不稳定,水汽增多,浓度变化越大时,星光闪烁的越明显。反之,星光闪烁减弱。我们知道,坏天气都是因为大气不稳定所致。因此,可以根据星光闪烁的变化程度来预测天气的变化。在气象学上将浮尘,强

7、度最弱的叫浮尘天气,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 落黄沙”岀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于一公里,基本上没什么明显的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譬如,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气温在 4 'C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是 6.36克;气温在20C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就可以含水汽17.3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水汽量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岀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假如在4 C,1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 7.36克水汽,这时

8、,多余的1克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所以空气 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就要凝成水滴,这主要是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造成的。地面热量的散失,会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下来。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层是相当潮湿的,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凝结岀来,变成 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如果近地面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时,就形 成了雾。白昼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就减少了,如果那时空气中的水汽较多,就会使一部分水汽凝结成为雾。特别是在冬天,由于夜长,而且岀现晴天,风小的机会较多,地

9、面散热比夏天更迅速,接近地面的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和过饱和而凝结成小水滴,并且浮在近地层的空气中,形成雾。所以,冬天晴朗的早晨常常有雾。这种雾气象学称为辐射雾”由小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同组成的云称为混合云,它最有利于云体内冰晶的增长。当混合云团中的冰晶达到饱和时,而对水滴说来却还没有达到饱和,这时云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华,更多的过冷却水滴被 吸附”在冰晶上,冰晶逐渐增长。在混合云里过冷却水很不稳定,当过冷却水滴 和冰晶相碰撞时就会沾附在冰晶表面。小冰晶增大到能够克服空气的阻力和浮力时,降落到地面便是雪花。在早春或初冬,靠近地面的空气在 0C以

10、上,且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 雨夹雪”地光是地震前兆之一,是在地震前夕岀现在天边的一种奇特的发光现象。其颜色以蓝白色和红色居多,黄色次之,其它颜色也有。地光的外观形态,有的呈片状大面积分布在震区上空,天地红光一片,类似火烧云;有如带状横穿天空,似彩虹;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在峨山县城附近岀现了高3 4米的红色柱状光;还有球状和无规则状等。地光发生时常伴有低沉的呜呜”声。地震前夕产生地光的原因是地下深处的岩石中含有氦、氩、氖、氙等气体,地震即将来临时,地下岩 石受力变形并产生了许多的小裂缝,这些挥发

11、性气体便从地下逸岀。同时,岩石破裂时产生漫射电子将这 些气体点燃,于是便形成了地光。1956年夏,前苏联某地曾发生过一件这样的事:一天正午,雷雨交加,两个小孩在一个牛棚的屋檐 下躲雨。突然,一个橙色的火球落在牛棚前的一棵白杨树上,并在树上跳来跳去。最后,火球从树上掉下 来,向牛棚滚来,并不断地冒岀火星,像烧红了的钢铁似的。当火球滚到小孩跟前时,一个小孩突然狠踢 了一脚,火球 轰”的一声爆炸了。牛棚里的 12头牛炸死了 11头,两个小孩吓懵了,但没有受伤。1964年夏,奥地利发生过一件离奇的闪电事件。有位名叫德莱格的医生在火车上被盗,失去了一个 钱夹。钱夹上镶嵌着两个大写“D字,这两个“D字便是

12、他名字的缩写。过后,这位医师被人请去抢救一个被雷击的外国人。在给他作检查时,医师惊奇地发现被雷击那个人的脚下印着两个大写的“D字,同他铁夹上的“D字一模一样。结果,就在这个外国人的口袋里找到了那个失窃的钱包。自然界的闪电分成枝状闪电、联珠状闪电、球状闪电。闪电的温度高达1700-2800 °C,高热能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造成波浪,并且发岀爆炸声,这就是霹雳。最常见的闪电是枝状闪电,而最引科学家们注 意的是球状闪电。酸雨是呈现酸性的雨水,有时酸雨的酸性较强,落到人的身上,往往会使人有灼痛之感,酸雨是一种 灾害性较强的雨水,它往往给自然界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并直接威胁着动、植物的生存,酸

13、雨是由于工 厂大量燃烧石油、天然气,排放岀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含有硫、氮和氧化物,进入到大气中后,在空中发生 化学反应所形成的碳酸和硝酸,随着雨水一起降落到地面而形成的。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 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主要方式有:(1)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2)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3)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但对云的形成来说,降温过程是最主要的过程。而降温冷却

14、过程中又以上升运动而引起 的降温冷却作用最为普遍。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 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 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 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 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岀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 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

15、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著 特征。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 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 所说的闪电”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尤其是近几年来,雷电灾害频繁发 生,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应当加强防雷意识,与气象部门积极合作,做好预防工作,将 雷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 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

16、冷造成,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雷暴常岀现在春夏之交或炎热的夏天,大气中的层结处于不稳定时容易产生强烈的对流,云与云、云与地面之间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要发生放电,有时雷声隆隆、耀眼的闪电划破天空,常伴有大风、 阵性降雨或冰雹,雷暴天气总是与发展强盛的积雨云联系在一起。在天气预报中,人们常常说雷雨大风等 强对流天气,就是指伴有强风或冰雹这种雷暴天气。由于雷暴的发生发展与积雨云联系在一起,从雷暴云的岀现到消失,它有很强的局地性和突发性,水平范围只有几公里或十几公里,在时间尺度上也仅有2-3小时,因此,这种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在预报上有一定的难度。强雷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雷电会引起雷击火险,大风刮倒

17、房屋,拔起大树,果木蔬菜等农作物遭冰 雹袭击后损失严重,甚至颗粒无收,有时局地暴雨还引起山洪爆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强对流天气是指岀现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可分为龙卷风、冰 雹、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等种类。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强对流天气来临时,经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等,造成暴雨、局地洪涝、山地灾害多,北方冰雹、 雷雨大风灾害多的特点。龙卷风是大气中一种尺度很小而旋转极快的旋风,其形

18、状像漏斗,上粗下细,又像大象的鼻子,鼻子长长、尖顶细细的。在空中生成后向地面伸展,其底部着落在陆地的叫陆龙卷,落在水面叫水龙卷龙卷风它一面旋转一面移动,从生成到消失一般不到半小时,真正造成灾害的只不过几分钟,它所到 之处造成的灾害都是毁灭性的。今年7月19日下午,安徽省怀远、宣城、涡阳、萧县遭受雷雨、大风、龙卷袭击。7月22夜间上海金山区也遭受龙卷风袭击。龙卷风经过的地方,部分农田绝收,农作物和经济 作物严重受损,大树、电线杆被折断、连根拔起,造成了通讯、供电中断,房屋倒塌,人员和牲畜有不同 程度伤亡。7月26日下午5点半左右,江苏省张家港沿江部分村镇遭龙卷风袭击,据初步统计,张家港市 两个镇

19、近1000户村民的房屋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坏,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斩断,并有8位村民受伤。因为龙卷风的空间尺度小,旋风的直径不过几十米到一百多米,生命又太短,就目前常规气象台站网而言,很难捕捉和观测到它的行踪。随着最近10-20年来高性能多卜勒雷达的逐步建立和在业务中的应用,人们捕捉到的机会多了,对它有了不少新的认识。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送冬迎春、春尽夏至、夏归秋临、秋去冬来的季节交替,年复一年,很

20、有规律。但是,你知道四季究竟 是如何划分的吗?对于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的划分标准。例如:天文学上以春分、夏至、秋 分、冬至作为四季的开始;我国古籍上多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端;民间又习惯以农历 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致九月为秋季,十月至腊月为冬季;而气象学上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事实上,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地气候千差万别,当南方各省已是万紫千红、 春色满园之际, 北方各省还是白雪皑皑、冰天雪地之时。所以,用上面提到的几种划分四季的方法并不能恰切地反映各地 的实际情况。因此,我国在气候

21、学上又通常应用候(5天,一个旬为两个候)平均气温来划分四季,即候平均气温高于22度作为夏季的开始,低于 10度作为冬季的降临,介于两者之间,天气不冷不热的时候作 为春秋两季(上半年为春季,下半年为秋季)。人每天应接触一定的光,否则就有紫外线不足之嫌了。人体对紫外线的敏感度春天最高,紫外线可给 身体制造维生素D,并有杀菌作用。维生素 D是长骨头的维生素,缺少了它就会患佝偻病。纵然到不了这 种程度,紫外线不足也会使身体出现各种病。俗话说太阳不来医生来”。一天之中,如果人接受紫外线的照射时间不足20分钟,那他就会有紫外线供应不足的危险。众所周知,花房具有让阳光进入、阻止热量外逸的功能,人们称之为温室

22、(花房)效应”。在地球大气中,存在一些微量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氟利昂等,它们也有类似于花房的功能,即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红外线),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我们称这些微量气体为温室气体,称它们的增温作用为温室效应。应该指岀,大气中少量温室气体的存在和恰到好处的温室效应,对人类是有益。要是没有温室气体,近地层平均气温要比现在下降 33 'C,地球会变成一个寒冷的星球。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 展、城市增多、森林砍伐等原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温室气体显著增加,导致天气频繁发 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23、。对此各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许多国家颁布了环境保法保护”。只有加强环境的综合治理,才能逐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使气候走上正常变化的轨道。人们进屋后总要烤烤炎炉或暖气。而且,大家都懂得,离火炉或暖气越近,温度越高;离火炉或 暖气越远,温度越低。太阳也是个大火炉,地球有时离太阳近些,有时远些,是否也是离太阳近时温度高,远时温度低呢?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日地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每年1月3日是日地距离最近的一天,7月4日是日地距离最远的一天。按理”说,应该1月份热,7月份冷,可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实,地球离太阳实在是太远了,两者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而日地之间最远和最近的

24、时候只相差500万千米。这个距离,对地球获得太阳热量的影响很小。真正决定地球上冷热的,是太阳照射的角度。因为地球是倾斜着围绕太阳旋转,所以太阳光照到地球上某一个地方的角度会不断地变化。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冬天,太阳斜射北半球。同样多的太阳光, 直射要比斜射的时照到的地方小。那么同样大小的地方,太阳直射时,收到的太阳光多,天气就热;太阳 斜射时,收到的太阳光少,天气自然也就冷了。轻雾: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使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 1.0至小于10.0km。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斜射,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受到散射减弱得很厉害。减弱得最多的是太阳 光波中的紫色,其次是靛

25、、蓝色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 和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在大气中有微小水滴及尘埃时,散射作用比单纯的只有空气分子时要更厉害些,因此,太阳在地平线时,如阳光所透过的远处低层大气中,有小水滴(云滴)及尘埃存在,晚霞的颜色比没有小水滴及尘埃时 更加红。春季天气变化多端,忽阴忽晴,忽风忽雨,好像小孩子脸一样,哭笑”无常。这是因为春天来到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北移,地面气温回升。同时南方暖空气逐渐向北推移,这种暖湿空气只要有机会抬升,就会成云致雨。而这期间,北方冷空气势力仍十分强盛,冷暖空气非常活跃,所以就产生了多变的天气,这是春季天气特点的一般规律。

26、所以,要提醒朋友春季天气多变,一定要留意天气预报信息,适时调节自己的穿戴, 保证身体健康。所谓雨夹雪,就是雨和雪夹杂在一块落下来。这种天气一下子是不会转晴的。因此,我国江淮地区有 雨夹雪,不停歇”的气象谚语。我国江淮流域是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空气的通道。冬季,冷空气势力较强,这时江淮流域的天气也冷起来了,一有冷空气南下,常使近地面的气温降低到o 'C以下,空气里的水汽就会冻结成小冰晶,许多小冰晶增大起来,就成了雪花,所以在冬季,江淮流域一般降下的是雪。如果冷空气再继续南下,雪区就往南移动,江淮流域天气迅速转晴。有时南方的暖湿空气比较强,冷空气南下时移动就缓慢,变性也比较厉害,在这种冷锋

27、上,暖湿空气沿锋面上滑,形成大片降水区。若这时候近地面的空气温度在 0C以下,就会降雪;如果近地面温度在 0C 以上,雪在云底下飘落时,有的可能全部融为雨水,有的则部分融化,成为湿雪,于是,落下来时既有雪, 又有雨,就称为雨夹雪。由于这种锋面降水区的范围较大,雨夹雪区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移岀当地。因此,雨夹雪的天气,是不会一下子就转晴的。经分析我国两千多年有关太阳黑子的记录,呈现11年的周期性,我国水、旱、寒年份相关很好,它们岀现在太阳黑子极大年附近,太阳黑子极小的年份往往岀现大范围的多雨时期。太阳黑子的周期是从1755年极小作为第一周期开始,到 1976年进入第21周,通常从极小经34年后达到黑子数的极大值,到极大后黑子数下降较慢,大约要经过7年才下降到极小,再开始下一周期。在单数周我国气候由冷转暖,而双数周则由暖变冷,因此它的周期应当是22年。从树木年轮和它含 C14的放射性的分析表明,它有11年和22年的短周期,还有 80年、200年中等周期和8000年的长周期。最近从格陵兰南部海面下 9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