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_第1页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_第2页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_第3页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_第4页
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从论语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才这样令人称羡的光辉 业绩,除了他本人具备良好的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因此,我们与其 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i吾当中,分析其教学理念,探讨其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 们工作中。研究论语的有关内容,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大致思路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 具体来说,孔子至少从以下几方而去进行:一、关注兴趣,分层优化孔子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相当高明的,他明确提出自己的主张:“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第1 9 1章。选自山西古籍出版社论

2、语类读,下同。)这 一理念,至今仍在教育界得到继承,虽然还不尽如人意,但相信以后一定会逐步为广大教育 工作者所重视。那么,在学习上,何者为“中人以上”,何者为“中人以下”?孔子又说:“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1 8 4章)看来,应以兴趣为区别其层次之第一要素,而 知识结构、认识水平等为次。通过这样的区分,学生的兴趣、爱好、才情等的不同就相对符 合他应受教育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对他进行教育,更易最经济的发挥 教育之优势,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这种做法,远比一刀切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更适于学生的 发展和提高。关于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句老话:你能管住他的身,可你

3、管不住他的心。只要 他感兴趣,他愿意做,他爱,你就阻止不了他去关心,他去投入。反过来,如果他没有兴趣, 你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他都会“身在曹营心在汉”,让你干瞪眼没办法一可见,兴趣是教 育成败的重要条件。有兴趣,就会用心专、用情痴,全身心投入,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因 为投入,故心无旁萼;因为乐意,所以通过勤奋就会做出惊人的成绩。而没有兴趣,就容易 倦怠、松懈。自然,事情也可以干,可能也会干的不错,但总归平庸,要想有所建树或出类 拔萃,近乎不可能。也就是说,只有在以兴趣为动力的条件下,才谈的上教育的效果:不讲 兴趣的教育,造就出的不是庸才便是蠢材。可见,兴趣之于教育,正如水之源,木之本。这就启示

4、我们,作为教师,关注学生的兴 趣、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顺着兴趣发展,远比逼着学生死干效果要好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教师是园丁,不如说他是独具慧眼的伯乐。二、抓住特征,对症下药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确,也是这一思想得 以落实的保障。它既应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特质,也应该是学生才能有效培养的捷径。在此问题上,孔子的教育方法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具体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回答能做 到因人而异: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第4 7 3章)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第4 7 2章)子夏为首父宰,问政。子曰

5、:“无欲速,无见小利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4 4 9章)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日:“焉知贤才而举之? ”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第4 8 4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第4 3 5章)同是问政,不同的学生得到的回答也各不相同,这主要视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子张给 孔子的印象是“师也辟”,即习于容止、缺少诚实,有点好高鹫远,故孔子要他尽心竭力、脚 踏实地:子路心浮气躁,做事缺乏耐心,爱指手

6、划脚,因此告之日要以身先之、以身劳之; 子更注重实践,做事脚踏实地,喜欢从小事着手,而也容易为小事所蒙蔽,故而告诫他要着 眼长远:仲弓以德行著称,孔子曾赞之曰"雍也可使南而”,是为政的适当人选,故孔子从表 率、宽容、荐贤等方面开导他:子贡自恃才高,徒事高远而务本不足,故孔子启发他要务本 类似的孔子跟弟子的答问,在论语中俯拾皆是。这就要求我们在施教时要充分了解受教 者多方面的情况,尽量对其特点了然于胸。因此,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态度。在学习问题上, 态度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关注兴趣的前提下, 使他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孔子才说:“自行束

7、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第1 8 6章)“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第1 8 8章)没有兴趣 的勤奋是不会长久的,没有端正的态度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颜渊好学而不惰,故孔子多次褒奖,以使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子路上进而性格粗俗, 故孔子褒贬双管齐下,以激励鞭策;子贡聪敏可“不受命而货殖焉”,又巧言善辩、喜爱“方 人”,故孔子贬之有加,以使归正道这些措施,都以各自对学习的态度为准绳,可谓恰到 好处。了解他们的个性。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对他的教育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即到什么山 唱什么歌。不然,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8、”冉有日:“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日'闻斯 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第3 9 2章)这一章,一直为教师津津乐道,公认它是因材施教的范例。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他考 虑了受教者的个性因素,对症下药。可以想见,对这两个人如果采用相同的模式,或互换一 下,绝不会收到如此效果。了解他们的资质。人的禀赋各不相同,这是已为科学所证明的事实。因此,同样的问题, 不同的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这就要 求教师在施教时能充分

9、考虑这一因素,别千篇一律。对此,孔子早有深刻认识,正如他对弟 子的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噫。"(第3 7 5章)也正是抓住了各人的差异, 才会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 学:子游,子受。”(第3 7 7章)这样的成就。可以想见,假如孔子不考虑这一因素而一味 求同,其弟子的成就一定会大大缩水,决不会如此异彩纷呈。而同一个人的同一问题在不同时期的回答也不尽相同,或深入,或阐发: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第2 4 0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

10、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撤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 谓也? ”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 伊尹,不仁者远矣。"(第2 3 6章)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第I 9 7章)樊迟性愚,三次问仁,得到的回答各有侧重:或让他发挥优势,先劳后得;或让他宽厚 仁慈,体恤百姓:或让他有始有终,美德不离身这无疑有利于他对“仁”这一抽象概念 循序渐进的理解,使他一步一步地向这一境界迈进。三、注意方

11、法,扬长避短因材施教的核心是在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俗话说,各有所长,各 有所短。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其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展示。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让 他在自己所“短”的方向上做出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由于每个人的“长”“短”不一,因 此,他们绝对不可能成为同一类型的人才。这倒又应了一句俗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因此,教师的学问就是抑扬之学,这点,论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个案。子路是孔子很喜爱的一个学生,他生性鄙俗,崇尚武力,但品行优良,诚心向善,孔子 便从多方而对他加以引导、感化: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子日:”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2、quot;(第 3 9 5 章)尚武之人,其乐自然会流露出刚勇之气,孔子本想借对其瑟之否定来诱使其由武向文过 渡,孰料带来的是弟子们对子路的疏远和歧视,可以肯定,子路定会愤然,或弃而不学,或 自卑而退缩。在此情况下,孔子以“升堂”褒其成就,以“未入于室”指出其症结,这样, 扬之以增强自信,抑之以导其归正,既是激励,也是委婉的劝谕,可谓用心良苦。子曰:“衣敝编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伎不求,何用不威!'”子路 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第3 9 8章)贫而无谄,为君子之道,自应褒扬,但如以此而得意,则有损于此道,故孔子以此告诫 子路:要发

13、扬光大自己的美德,别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孔子对子路的教育,除了体现在“扬”其优点外,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抑”对其“鲁” 的抑。子曰:“道不行,乘椁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第4 0 0章)这章涉及两个内容:一个是“义”,一个是“勇”,二者有关联,但并非同一。孔子曾说 过“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第2 3 4章)。可见本章中,孔子正是从子路的性格特征出发, 嘉其义而抑其勇。再如: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乎!”子路日:“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第4 0 1章)本

14、章借对颜渊的肯定为诸弟子树立榜样,由于子路爱出风头,不甘寂寞,想在此转移话 题,以得到夫子的赏识。孔子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子路的学习重点进行导引:要重智轻 力、小心谨慎,不可鲁莽行事,与“闻斯行诸”章的教法如出一辙。四、讲求实效,敢于放弃由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了解不一定是完全准确的,即使比较准确,有时也会由于这样那 样的原因,使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检测其教学情况。不然,教师的 积极性再高,也不一定会有收获。子日:“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第1 8 9章)教学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使他们养成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叶

15、圣陶所言: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上, 一定要学会放弃,避免作无效劳动,而不能在此情况下采用简单机械的重复力求使学生“掌 握”。自然,这种方法在个别问题的理解上是有益的,但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实际能力这 个大目标来说,它是非常有害的方法,甚至是扼杀学生能力培养的大故。因为这样做的直接 后果是加大了学生的依赖性,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或受强制学习的习惯,由此而产生厌学、 惧学的情绪一失学辍学现象之所以成为困扰基础教育多年的老大难问题,此种做法难逃干 系。五、目的明确,灵活多变在目的明确的情况下,教学的手段、方法、内容可不拘一格,无论作怎样的探索都是有 益的;而

16、目的不明,为教学而教学的短视行为必须加以制止,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第1 9 0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需要说明的是,''有教无类"固然可解释为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但它更确切的含义 应该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可以采用任何适于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有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在教育上同样如此,只要目的不变,只要有助于此目的的实现,无论什么方法,都应视为切 实可行的,而不必拘泥一些具体的形式。从孔子跟弟子的谈话可以看出,孔子是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的,而他教育的方法也是生 动活泼、耐人寻味的。在这些方法中,有切中肯繁的个别提醒:子谓子夏日:“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7、(第4 1 7章)有特定情境的现场启发: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臼:“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日:“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第4 8 3章)有榜样力量的感召: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 ”对口: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之十,蜴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第4 1 0章)有循循善诱的的教谕,有苦口婆心的劝导,有主动提问,也有因问而答但这一切手 段,均殊途同归于其目标一一培养弟子高尚的人格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第 1 5 9 章)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始终围绕服务实践、服务社会这一根本目标来进行,也由此决定了 其弟子的出类拔萃。试想,假如其弟子只钻在书本中,只顾修养自身而不服务社会,其成就 会得到后世的称颂吗?理论再好,也须经实践的检验,而理论也只有在实践的验证下才会趋 于完美,才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在此,顺便提及一下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第1 7 0章)这里,所本之物为“道”、“德”、“仁”,所载之体为“艺这点,排除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