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月字说起_第1页
从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月字说起_第2页
从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月字说起_第3页
从梨花院落溶溶月的月字说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梨花院落溶溶月 "的"月"字说起从"梨花院落溶溶月 "的"月"字说起晏殊有一首寓意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晏殊本人对“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两句颇为自得,曾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 的确,此句以神取景,景中有情,可谓千古名句。然而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明徐渤徐氏笔精卷三“溶溶雨”条言:“世传晏元献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为警句,然溶溶,水流貌;

2、月不得名溶溶。予尝病之。近阅吴处厚青箱杂记云梨花院落溶溶雨始知月者,后人改之。雨字自妙。”也就是说,徐氏认为,“溶溶”两字不能和“月”字搭配,和“雨”搭配方称。世之所以传“雨”为“月”者,是后人改作的结果。有趣的是,今查吴处厚青箱杂记的各种版本,如稗海本、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并无“月”改“雨”之记录。 晏殊别集的情况又当如何?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及李氏宜秋馆宋人集本元献遗文,均为“月”字。笔者再翻查宋代各笔记小说、诗话、词话,并无“梨花院落溶溶月”当为“溶溶雨”的记载。那么,徐氏所言,竟无根据了 ?其实不然。金代的王若虚在其滹南集卷三十八中提到“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两句时,说有“论者

3、妄为云云”。虽然语焉不详,但说明至少在金之前,已有争执。而且晁冲之的词玉胡蝶“目断江南千里”中,有这么一句:“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另外,李弥逊词虞美人? 宜人生日首句亦是“梨花院落溶溶雨”。宋词喜欢隐括或翻用前人成句。如晏殊浣溪沙中“不如怜取眼前人”,即取自元稹会真记中的莺莺诗:“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而喜迁莺的“天若有情应老”,则取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晁、李两人的词,皆用“雨”与“梨花院落”搭配。晏殊与晁冲之同为北宋时人,李弥逊年代稍晚,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然距离晏殊时代也不是特别久远。因此,晁、李两人词中都用了“雨”字,是不是晁冲之和李弥逊当

4、时所见晏殊的诗用的是“雨”字,后人才改为“月”字?鲁鱼亥豕,也是常见的事。 而且,从文学传统上说,将“梨花”与“雨”连用也是有先例的。唐白居易长恨歌即有“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句,吕温道州郡斋卧疾寄东馆诸贤诗亦有:“独卧郡斋寥落意,隔帘微雨湿梨花”句。晏殊文学修养很深,“梨花院落”句受到前代影响而用“雨”字,是有可能的。 那么,“梨花院落”之后原来到底是“月”还是“雨”似乎是难以穷究的问题。既然如此,何妨撇开版本的讹误不谈,先来探讨一下,用“月”字是否就不合理了呢?“溶溶”固然是水流貌,然而微风轻拂,柳絮低徊,梨花院落,都沐浴在皎洁如水的月光下,意境清幽,情致谐婉。此等胜景,非月色溶

5、溶不能形容。 此前也有人喜欢将“梨花”与“月”连用,取其“洁白”的共同点。如温庭筠舞衣曲有“满楼明月梨花白”,其菩萨蛮有“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崔道融寒食夜有“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此外,亦有将“溶溶”与“月”连用的。白居易诗晚秋夜首句即是“碧空溶溶月华静”;冯延巳词虞美人“春山澹澹横秋水”中有“杨花零落月溶溶”句;陆游诗寄题扬州九曲池有“茶泼蜀冈雷殷殷,水通隋苑月溶溶”。因此,徐氏指摘“梨花院落溶溶月”不妥,是他未曾注意到,“梨花院落溶溶月”乃是将月色比喻成水,月色如水,是最常见的比喻,亦是最贴切的比喻。徐氏对“月”字的质疑,实在有点胶柱鼓瑟之嫌了。 文学评论上,这种胶柱鼓瑟

6、的人,并不鲜见。 最著名的,莫过于沈括了。在梦溪笔谈卷二十三“讥谑”中,连举数例,指摘其“病”。比如说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叙述上林的八条河流,都是黄河支流,又如何东注太湖?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唐玄宗过蜀路线,与峨嵋相距甚远,沈括据此亦认为此诗不通。以上两则,是地理方面的疏误。此外,沈括还用数学家的眼光来读诗,他认为杜甫古柏行描写古柏,“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按比例来算的话,这样的古柏也未免太细长了。应该说,沈括的批评也是有根据的。但是这样读诗,却不免迂阔。更有甚者,如毛西河驳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言“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 随园诗话

7、卷三 ) 实在是颇为荒谬了。 文学上为了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往往使用诸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现实中完全不可能出现,但用来形容愁烦之多,却也十分形象。同样,杜甫的古柏行本意即在以柏喻人,非极力描绘古柏的高大雄姿,难以烘托诸葛亮的勋业伟绩。白居易的“峨嵋山下少人行”,此处“峨嵋”并非实指,而是用来代指蜀地。至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全篇夸饰,所谓的八水东注,亦不过为形容上林苑之广袤无垠。 其实,徐氏、沈括、毛西河诸人,文学修养都很深,这样的道理他们未必不懂。但为什么还是犯了错误呢 ?据我看来,一方面是过于拘泥于字句;另一方面,以偏概全,看到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常识不相符合,便指而为病,却忽略了文学作品本是“求美重于求真”的。不过古人毕竟淳朴,仅指出作品的“瑕疵”,并不否定整个作品,也不深挖狠纠,称作家为“小学生”,需要补课,进而再宣布作家在人格上的破产。 针对汉代以来经学的繁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