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众说纷纭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 业界。即以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 法。远的不说, 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古一两, 为(今)六钱”。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 今用一钱可也” ,相差六倍之多。 清人徐灵胎说: “古一两, 今二钱零”,王朴庄则说: “古一 两,今七分六厘也” ,章太炎又说: “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 。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 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有了一个标准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 (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古今医家对古代 方剂用
2、量, 虽曾作了很多考证, 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 但汉、晋时期的衡量肯定比现在为小, 且用法亦不相同。仲景之方每剂只作一煎,多数分3次服用,今则每剂作两煎,分2至3次服。 所以其用量差别较大。 本教材对古方仍录其原来的用量, 主要是作为理解古方的配伍 意义、组方特点,以及临证用药配伍比例的参考。在临床应用时,须参考中药学和近代 各家医案所用剂量,并随地区、气候、年龄、体质及病情需要来决定。兹将该书提出的古今剂量折算列表于下:1合0.3 0.9两+/1方寸匕5 8两+/1钱匕3 5两+/-在伤寒论讲义 (1985版)中,也有这样一张折算表:古今剂量折算表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
3、两一钱3克1升六钱至一两18克至30克(若作容量计算,则折合60 80毫升)一方寸匕二钱至三钱6克至9克汉代剂量 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1钱1升3 9两+/-3克(尾数不计)9 27克+/-0.9 2.7克+/2 3克+/1 2克1钱匕 五分至六分1.5克至1.8克除了采用李时珍的说法,一两折合一钱即3克相同,其它仍然与方剂学 (同一套教材!)存在出入。特别是在一升和一方寸匕上,出入太大。今日中医处方用克计量,齐U型也 以汤剂为多, 目前汉一两等于今一钱即3克的说法, 基本上是合符临床实际的。 例如桂枝汤, 仲景原方用桂枝三两,折合今9-10克;麻黄汤用麻黄三两,亦折合今9-1
4、0克。十枣汤,原 方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等,捣为散。强人服一钱匕,羸人减半,今用1.5-1.8克/日,不效,次日可增至2.5-3克;小建中汤用胶饴(饴糖)一升,合今60-80毫升,也是可以的。这就 为初涉临床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标准。三.还有若干疑问仅管有了这样一个大致可行的标准, 但在许多问题上还有疑问, 需要探讨。 例如桂枝麻 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 炙甘草、 麻黄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 按6铢为1分,4分为1两,即24铢为1两计,虽说是小汗之方,但齐量就太轻了。又如桂二越婢一汤:桂枝十八铢,麻黄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炙甘草十八铢,石膏二十 四铢,大枣
5、四枚、生姜一两二铢。折合下来,桂枝0.75两、麻黄0.75两、芍药0.75两、炙甘草0.75两、石膏1两、大枣四枚、生姜1两(2铢无法折算) 。再按1/10的比例折合现代 用量,则桂枝、麻黄、芍药不过2克,石膏不过3克。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说桂麻各半汤就按他的“古一两,今二钱零”折算下来,已经是 很小齐量,还要分三服, “犹勿药也” (等于不吃药) ,看来他也感到惶惑。今人郭子光伤 寒论汤证新编 可能也看到折算下来齐量太小, 乃将桂麻各半汤的桂枝用6克,芍、姜、甘、 杏各3克,枣4枚;桂二越一汤,桂、芍、麻、甘各3克、石膏12克、枣4枚、姜3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古一两,今一钱”的标准,对某些方也许
6、差不多,但对以上这些 就有疑窦了。再如石膏的用量, 伤寒金匮均有 “鸡子大一枚” 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 石膏用量为一斤, 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 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 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 的变方, 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 却用鸡子大一枚, 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 多,有是理乎?从前, 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 姜老也觉得不合适, 他开玩笑说: “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 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 今人于急性热病, 当 用石膏者,远不止30克之量,张钖纯治“脑膜炎
7、”用至每齐120克;蒲辅周治“乙脑”暑热型,虽9岁儿童亦用至60克。因此,按汉1两约等于今1钱即3克的折算法,1斤等于16两,则仲景白虎汤之一斤只合今30克就恐怕是“病重药轻”了。又如仲景书中附子的用量,四逆汤用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强人可大附子一 枚。桂枝附子汤用附子三枚,炮,去皮,一枚破八片。附子是我家乡四川江油的特产,四逆 汤的附子, 常人取中者即使如乒乓球大, 也在15克以上, 大者则在20克以上。桂枝附子汤 用三枚,则有50克-60克之多。再如麻黄汤中,杏仁七十枚,实秤为27.5克,此方君麻黄,臣桂枝,杏仁是佐药,没麻、方,有用如此大量的道理。桂枝汤中,桂枝、芍药、炙甘草、生
8、姜剂量都照“古之一两,今用一 钱”,改了,但大枣原方是以“枚”计,无法改?只好照原书写上十二枚,这么一来,大枣 用量就大大超过君药。至于百合病诸方,俱用百合七枚;炙甘草汤,用大枣三十枚;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桃仁俱用五十枚;扺当汤用水蛭三十个, 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仲景药量比今天重。这恐怕 是不争的事实。四.应当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于此,前人早有认识。如活人书云: “桂枝汤,西北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冬及春可行之, 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苓一分,夏至后可加知母半两, 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 ”张锡纯认为:古今气化或有不同,古人禀赋比今人强,故其分量与 药味,恒有所增减。 古今气化
9、有多大的差异?古人的禀赋是不是强于今人?不太好说, 但是, 他又说用药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不必定以三钱(指麻黄汤麻黄的用量)为准也” ,却 真是一位临床家的通达之论。 (于此可见他也早就接受了古一两, 今一钱的说法) 。缪仲淳也 说:淮阳荆广,天气炎热,即使冬天也不太冷,故仲景之法须遵,而其用药(包括药量)可 改。徐灵胎虽然说过: “古一两,今二钱零” ,但他为麻黄汤定的分量却是:麻黄一钱、桂枝 一钱、杏仁二钱、甘草五分,盖其为江苏人也。从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的三则医案,更能看 出在辨证论治前提下药物用量的灵活性: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背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
10、麻 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杏仁三钱、甘草八分黄汉栋,夜行风雪中冒寒,因而恶寒,时欲呕,脉浮紧,宜麻黄汤。生麻黄三钱、川桂枝三钱、光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俞右,伤寒,头项强痛,恶寒,时欲呕,脉紧,宜麻黄汤。麻黄五钱、桂枝五钱、杏仁三钱、炙甘草三钱经方实验录方中的麻黄由一钱至五钱不等, 桂枝的用量也与之相应。 说明用量的变化, 要因人而异, 视体质之强弱,病情之轻重,结合时地而定,不可拘执。再以笔者治验为例:北京百岁老人傅某,2000年冬某日,因开窗透风而受寒,发热、恶风、汗出而喘、脉浮缓,舌紫,苔白。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也。用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厚 朴10克、杏仁10克
11、、大枣三枚、生姜三片。一剂知,二剂愈。李某,男,52岁,马来西亚华人。93年8月15日。在非洲打工,得热病(具体不详) , 治疗无效,乃返大马。往来寒热, 一日二、三次发作, 恶心欲吐, 乏力,不思食, 舌质淡红, 苔黄腻,脉弦数。此小柴胡汤证也,柴胡24克、黄芩18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 甘草4克、大枣4枚、生姜三片。二帖。8月7日复诊:寒热已除。不思食、尿黄、苔黄腻依然。原方合平胃散,加滑石、车前、茵陈、焦楂曲。傅案桂芍等药用量是常用量,与“古一两,今一钱,即3克”相近。但大枣只三枚,杏 仁只用10克;李案大枣也仅用4枚,不照原方的大枣12枚。这样整个处方就是协调的了。应当指出:
12、也有一些医家,认为古今药量,并无不同之处,看见伤寒论用细辛四两、附子四两的,也照量使用。(原文如此何)这就是清末民初的广东名医陈伯坛、谭彤辉、易 巨川与黎庇留。陈伯坛疏方仅三、五味,汤分量奇重,如附子、干姜等药,每味动辄数两, 或多至12两者。黎庇留也善用辛热药干姜、附子,虚寒痼疾,往往一剂而起,但误用也可 杀人。因而誉之者称其为“活神仙” ,毁之者则称他是杀人狂。(以上,见谢永光香港中医 药史话及刘筱云近世名医忆述(载香港现代中医药)。看来,岭南四家是与四川的 “火神派”遥相呼应,有一些共同之点的。由此也可见,无视古今度量衡的差异,固然是一 种偏见,而不免食古不化之讥;但有一些重要的药,如石
13、膏、附子,其用量是否都要按“古 一斤,今一两,约等于30克”去用,则大有可啇,例如现在许多研究伤寒金匮的书,白虎 汤的石膏用量都是30克;四逆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桂枝 加附子汤、 附子汤等方的附子一律都是10克(如黄煌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北京人卫,1998)。 是不是会直接影响疗效?我认为值得进一步探讨,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东西。五.某些特殊的剂量标准常用剂量标准之处,还有一些特殊的剂量标准。仲景有用“分”者,如防已黄耆汤用黄耆一两一分,气上冲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 细辛三分。这里的“分”,是10分=1钱的“分”。但是在他的笔下又有不同的“分”,如“白散”用桔梗、
14、贝母各三分, 巴豆一分。 侯氏黑散用菊花四十分, 白朮防风各十分, 桔梗八分, 黄芩五分,细辛、茯苓、牡蛎、人参、矾石、当归、干姜、芎藭、桂枝各三分。薯蓣丸用量 也用“分”计,二十一味药中,薯蓣用三十分,甘草十八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 分。这里的“分” ,却是汉制一分为今2钱半即7.5克之“分”。此外,还有用“尺”的,如 麻仁丸、厚朴大黄汤都用厚朴一尺。这些,可视作仲景在“博采众方”中留下的一些痕迹, 似可以通过和方中其它药用量的比较去确定一个合适的剂量。六.看原方用药的比例及药量的增减学习仲景用方,还特别应该注意原方中用药的比例。如桂枝汤,如果桂枝、芍药都用克-10克,大枣还用十二枚就不合比例。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半夏、甘草、大枣),原方人参二两、甘草三两、大枣12枚,为甚么代赭石的用量只有一两?原是 汗吐下后,胃气已伤,胃虚而浊气上逆,胃虚为本,浊气上逆为标,故重点放在补虚上,用 赭石是降胃逆,但用量独轻,则唯恐其重坠伤胃。方中药量的增减,也不能忽视。如桂枝汤加桂,即用以治疗寒气上逆的奔豚病;桂枝汤 倍芍药加饴糖,即变解表调营卫之方,为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理能力评分试题及答案
- 水处理考试题及答案
- 环保题目面试题及答案
- 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复习承载方法试题及答案
- 教育学各章试题及答案
- 电动汽车智能驾驶系统考核试题及答案
- 安全工程师考试新趋势试题及答案
- 市场商务笔试题目及答案
- 鹰潭四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 法学天赋测试题及答案
- TD/T 1044-2014 生产项目土地复垦验收规程(正式版)
- 敬畏生命-道德与法治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
- 知识图谱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2024年高考体育单招考试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 多发伤救治及进展
- 高血压与青光眼的关系
- 数字经济对广东省经济影响研究
- 2024年上海银联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报告书
- 养老院项目组织结构方案
- 士兵军考模拟卷(化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