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历代祖师_第1页
华严宗历代祖师_第2页
华严宗历代祖师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华严宗历代祖师作为华严宗的发祥地,华严寺在历史上高僧辈出,多数 皆为皇帝下诏敕住,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出巨 大影响的高僧来看,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为“五 祖”还有善无畏三藏、一行大师等:初祖 杜顺和尚二祖 智 俨大师三祖贤首国师四祖清凉国师五祖宗密大师初祖 杜顺和尚开宗演教,文殊应化现般若初祖杜顺和尚,生于南北朝时代武帝定二年(公元557年640年)。本名法顺, 俗姓杜,敕号“帝心”,雍州万年县杜陵人,生于南北朝时 代武帝定二年。年幼时常在住家后面坟墓上, 为小朋友说法。 十八岁,皈依因圣寺珍禅师出家,专修禅观。行踪所至,每 多灵异,治天生聋哑,驱除虫蚁,和动物(牛马)对话

2、,当 时百姓称师为敦煌菩萨。隋文帝非常敬信他。师曾经将道屦 一双放在市门,三日不失,有人问他原因,师说:“我从无量劫来,未曾盗人一钱,自无盗之缘”。师之操行高洁严谨, 学无常师,对于华严义理,颇能契悟,是第一位禅教教融, 因实修而证入三昧一真法界。着有彰显华严宗旨的五教止 观(注一)及指导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 法界观门(注二)。 此二文皆是华严宗的根本理论,也是后代子修学的依据,华 严行者是否绍继华严灯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经论的标 准而定,由此可见此二部经论的重要地位。师依华严教义,作“法界观”,文成后,将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并祝祷之:“如果合佛心,则一字都不毁。”火熄,果然一字不毁。 某

3、次,唐太宗因生病,而问杜顺和尚治病方法, 杜顺和尚回答:“只要大赦天下,释放无辜,圣体自然安愈。”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愈。此后,宫廷外,礼遇如佛,帝赐 号为“帝心”。师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恶行,为人奇迹颇多, 常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弥陀佛,日行所行普贤行愿。贞观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雍州南郊义善寺,普会善信, 声言告别,复入宫向唐太宗辞,然后升太阶殿,坐御座之上, 奄然而逝,世寿八十四。杜顺和尚的传承不得而知,相传是 文殊菩萨的化身。(注一)华严五教观门之趣入次第。五门 即:(1)法有我无门,为小乘教之止观 (2)生即无生门,乃大 乘始教之止观(3)事理圆融门,即大乘终教之止观 (

4、4)语观双 绝门,乃大乘顿教之止观(5)华严三昧门,系一乘圆教之止 观于小、终、顿、圆五教之名称下,阐明各止观之修相,而 未判教相,然广亘诸经,说观门之浅深差别,而终归依于华 严圆教之事事无碍观,为后来至相、法藏等所立五教判之起 因。(注二)华严法界之观法,有“真空绝相观”、“理事无 碍观”、“周遍含容观”三种。1、真空观。依理法界而立, 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空;2、理事无碍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诸事法与真如理,互相交融;3、周遍含容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 事, 遍摄无碍。 所谓“法界”,法是指万事万物;界是指分界、类别。融摄一切万事万物称为“法界”,华严宗人通

5、常是在万物的本原、本体和众生具有的佛性的意义上使用法界这个 名词。华严宗人认为,法界就是真如、实相,更具体的说, 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法界缘起”也就是说世间和出世 间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也就是由先 天的真如法性所生起,因此也称为“性起缘起”。二祖智俨大师宣六相、演十玄、判五教,为华严奠基二祖智俨大师(公元620年668年)俗姓,俗姓,人,生于隋文帝仁寿 二年(602)。他的父亲景,任申州(今市)录事参军。炀帝大 业九年(613)即智俨十二岁时,法顺到他家里,请求把智俨 给他作弟子,景夫妇欣然应允,法顺就把智俨交高足弟子达 法师教诲。后来有两位梵僧来游, 智俨从学梵文。十

6、四岁时, 出家为沙弥。那时正是隋末兵乱,他往北方从摄论学系的法 常听受摄大乘论,不到几年便洞解精义,为法常同门的 僧辩所称赞。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到处参学,的门下。遍听四分、八犍陀、成实、十地、地持、涅盘等 经律论。后来又从名僧静琳参学,感到佛教的经典和派别很 多,难以遍学,因而在经藏前发誓,信手探取,获得华严 经第一卷,于是决定专学华严 。当时智正法师正在至 相寺开讲此经,他便去听受。经过一年,觉得还有疑义,更 遍览藏经,搜寻各种疏释,获得北慧光所撰华严经疏 ,对此经所说“别教一乘无尽缘起”的义旨,有所领会。后来 又遇到一位僧人,告以要深入一乘,必须先理解十地中六相 义。他便从事六相义的研究,

7、作疏解释华严经的义理, 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奇通智方轨,略称华严经搜玄记。那时他才二十七岁。这部著述直到他晚年才在至相 寺弘传,同时还讲说摄论。续高僧传法顺传 中称他“神 用清越,振绩京皋”;可以想见他当时宣传经教的情况。后 来又在云华寺讲说华严,宗风大振。法藏就在这时投在 他的门下。 师曾讲经于云华寺,别号云华和尚,云华尊者。 又以其曾居至相寺,所以又称至相尊者,至相大师。初剃染 时,祷于大藏经前,抽得华严经首卷,终曰诵阅,师英敏特 达,书过目成诵。其后,投依杜顺和尚门下,习法界观,尽 得其玄旨。 杜顺和尚以所集“华严法界观”传付之,令其 讲授。后遇一异僧对师说:“若欲解得华严一乘之宗者,

8、十 地品六相之义,慎勿轻视,当一二月闲静摄思之,宜深加思 索。”师尊教研究,不到一个月豁然贯通,依六十华严 作华严经搜玄记,说明“六相”(注一),开演“十玄”(注 二),建立“五教”(注三),为日后“贤首宗”(即华严宗) 立下根基。 显庆四年,于云华寺登座敷讲华严经,大振宗 风,名遍寰宇,王宫贵族人民百姓莫不景仰。 后得贤首大师, 得传玄旨。某夜梦见般若塔倾塌, 知世缘尽。于是告门人说: “我将暂往西方。”不到一月说法而逝。师著作有: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章门等杂孔目章四卷、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注一)所谓六 相是总相,别

9、相、同相、异相、成相和坏相。 (注二)十玄门是同时具足相应门门(4)微细相容安立门门一多相容不同门(2)因陀罗网境界门(5)十世隔法异成门(8)诸法相即自在门(3)秘密隐显俱成(6)诸藏纯杂具德(9)唯心回转善成门(10)托事显法生解门。(注三)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三祖贤首国师善巧话诱,集华严之大成三祖贤首国师(公元643年712年)名法藏,唐帝别封“国一法师”。俗姓康,元康居国人,母梦 吞日光而孕。师从小智能绝伦,十七岁求法,入太白山过云 水生涯,居恒诵持华严经。时智俨和尚讲华严于云华寺,因 礼为弟子,深入华严于云华寺。智俨和尚圆寂时遗言曰:“法 藏用意华

10、严,可绍隆(注一)大法,应使出家。”适值武后广 值福田,建寺,道成等诸大德连状荐举。随奉敕削法于寺, 并诏为主持。上元元年,武后命京城十大德,为师授戒,赐 号贤首。复诏师于寺讲华严,听者肩摩踵接。武后诏师开示华严宗旨,方叙及经题,口出百光,须臾成盖,武后于经 中义理,茫昧未明,师因取列长生殿前金狮子,说明无尽缘 起,武后豁然开解。这就是日后闻名的“金狮子章” 。师又 曾为学者, 广设善巧,取铜鉴十面八方,上下各一,相距一丈馀,面面相对,中间安置一尊佛像,并燃一火蠋照之, 于是交光互影,重重无尽。学者因而能明白“剎海(注二)涉入无尽”的意义。法藏大师善巧化诱,类皆如此。师一生开 讲华严经三十馀遍

11、,以讲经功德求雨、求雪、救灾、御侮, 每以,感召瑞应。师并数度参访译场,先后翻有八十华严、密严、楞伽等经。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开讲之辰,感地动以示异,此见于正史武后圣历年中诏书。和尚虽身为五帝门师,然犹粪扫(注三)其一,禅悦(注四)为食, 一生为以持戒忍辱自守,弘法利生为务。玄宗先天元年,预 知时至,十一月十四日,于西京大荐福寺吉祥而逝。世寿七 十,腊四十三,敕谥“贤首大师”。贤首国师著作甚丰,主 要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经旨 归、华严经义海百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 经金狮子章、华严经传记、大乘起信论义记等。师并 数度参访译场,先后参加翻译了八十华严、密严、楞伽密

12、严经、金光最胜王经、大宝积经、显识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等多种经论。(注一)谓承继正法并使之光大隆盛。如“绍隆三宝”,即继承佛、法、僧三宝并使 之兴隆之意。(注二)全称剎土大海, 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 剎为梵语, 意为剎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 (注三)粪扫衣,又作衲衣、百衲衣,即摭取被舍弃于粪尘中 之破衣碎布,洗涤后作成之袈裟。(注四)入于禅定者,其心愉悦自适之谓,如华严经淨行品:“若咽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四祖 清凉国师福慧圆满,七帝之 师 清凉国师,(737 838, 说738839),名澄观,别号 大休,清凉为其封号。俗姓夏侯,越州会稽人。身长九尺四 寸,双手过膝

13、,齿有四十,声如洪钟,目光夜发,每日能记 上万言之多,识者一见即知其非为常人。师生于唐玄宗开元 二十六年,诞生之日,光明满堂。孩提时,喜聚沙为塔。九 岁,礼宝林寺体真和尚为师,不到一年就能通三藏(注一)。天宝七年,十一岁,剃发出家,甫着袈裟,便登座讲演般若 等经。唐肃宗至德二年受具足戒,又依常照禅师受菩萨戒。 师为人俊朗高逸,豁达大度,学无不窥,法无不习。自出家 后,遂遍历名山,寻访名师。凡天下有名的道场,无不有其 求法参玄的足迹。师先后参究 律宗、华严、 天台、三论、禅宗各大宗派,并研究起信论、维摩经、华严经、涅盘经等大经论。大历十一年,坐镇五台山,宣扬 华严,因慨叹华严旧疏,文繁义富而辞句

14、简约,不易理解。 乃作唐译华严经疏二十卷,后又奉德宗诏与般若三藏译 出 四十华严,且作疏十卷。作疏时,堂前池生五枝合 欢莲花,一花皆有三节,见者咸为之叹服,并作八十华严 疏演义钞等著作二十馀部四百馀卷。德宗诞辰,请师讲经于殿,师以妙法清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国师”。及宪宗问法界之旨豁然有得,加号“大统清凉国师”。师身历九朝, 为七帝师,先后与德宗、代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 文宗。所受赐封有“教授和尚”、“镇国大师”、“天下僧录”、“僧统”、“清凉国师”等,可谓之备即荣宠。师并且研习六 经,诸子百家、训诂、章句,及印度的各种学问,凡举语言 学、工艺学、医药学、逻辑学、学以至禁咒仪轨,无不详究

15、, 能融贯通达。师多能博才,可说是好学而成,其上上之智, 得自天然。师先后宣讲华严五十多遍, 无遮大会十五设。 文 宗开成三年,三月六日,召众弟子,说遗嘱曰:“当取信于佛,无取信于人。真界玄微,非言说所能显。要以身心体解, 朗然现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则不辜负我矣!”言毕,趺坐而逝。世寿一百零二岁,弟子一千人,惟海严、寂光、 僧睿、宗密等四贤得其心髓。师平生以十事自誓:一、平日甘三衣一钵,菲薄自奉;二、名利弃之如屣;三、目不视 女人;四、身不履俗家;五、长年诵持法华经;六、常读大 乘经典,善施一切有情;七、常讲华严大经;八、一生中行 不倒单;九、不邀名以惑众;十、永不退大慈悲以普救法界 众生

16、。(注一)又作三法藏。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 三藏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经 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 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律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 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 则,皆属于律部类。论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义,化精简为详明,以抉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 以殊胜之智能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义解释。论藏又称论 部。 五祖 宗密大师显真体,融事理,光耀遍阎浮宗密大师,尝居圭峰,因号圭峰。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果州西充 县人。家本豪盛,少通儒书,宪宗元和二年,将赴贡举,偶 值遂州大云寺道

17、圆禅师法席,问法契心,遂求披剃,时年仅 二十七。为沙弥时,得圆觉经,读之豁然大悟。继览华严疏 钞,欣然说:“我逢圆觉,心地豁然开通;今过此疏何其幸 哉!”其后,礼清凉国师为师,国师曰:“毗卢华严,能从我游者,舍汝其谁! ”元和十一年,于终南山智炬寺,闭关 阅藏三年,文宗诏入殿,问诸法要,赐紫袍,敕号大德。相 国裴休,尤加敬仰。师曾开示于人说:“ 一切众生,莫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但以无始劫来,未曾了悟, 妄执生为我相,故生爱憎等情,生老病死,长劫轮回。然身 中觉性,未曾生死。如梦被驱役,身实未动。若悟此性,即 是法身,本自无主,何有依托。然理虽顿悟,事须渐修。勿 认妄念为心,临终自不

18、受业,虽有中阴,天上人间,随意寄 托。若泯爱恶,则不受分段之身。倘更灭微细心行,则心大 觉,随机现化,名之为佛。”最初,师在蜀时,读圆觉经, 即深达其中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后来在襄汉,又读华严等, 于是着有圆觉、华严、涅盘、金刚、起信等经 论的疏钞。又集诸宗禅言,集为“禅藏”,并为作序。又 有四分律疏五卷。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 武帝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荼毗(注一)后,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世寿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门弟子得度者凡数千人。(注一)及火葬之意。行茶毗之火葬场即称为茶毗所。火葬法于佛陀以前即行于印 度,原为僧人死后,处理尸体之方法,佛

19、教东渐后,中国、 日本亦多用之。 华严宗的传承 本宗历祖相承,以毗卢遮那 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即: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 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杜顺以下至宗密五 师,称五祖;此五祖加马鸣、龙树,则成七祖。宗密示寂后 未久,唐武宗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诸宗一时皆 衰。至宋代,子璇重兴本宗,门人净源作疏倡导;又有道亭、 观复、师会、希迪各作五教章之注解,世称宋代四大家。元 代有普瑞、圆觉、本蒿、盘谷、文才、达益巴。明代有德清、 古庭、卓吾、道通、如妃、祖住。清代有周克复、续法等, 相继或作章疏,或敷演华严经。民初复有月霞(18611918) 创办华严大学,智光、常惺、慈舟、

20、了尘等均曾就读该院, 而以常惺为着。 华严宗七祖分别为:一、马鸣尊者马鸣乃西土十一祖也。东天竺国人。说法时。能感群马得解悲鸣。故曰马鸣。依百本大乘经造起信论。是为初祖。二、龙树尊者龙树乃西土十三祖也。南天竺国梵志之裔。始生之日。 在于树下。因入龙宫而得成道。故号龙树。申明起信论义。是为二祖。(梵语梵志。华言净裔。)二、帝心法师帝心。 号也。姓杜。讳法顺。世间聋哑者遇之。必能闻能语。唐太 宗诏谓之曰朕苦劳热师之神力。 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 微恙何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廖。因锡号 曰帝心。作法界观门。专弘华严。是为三祖。四、云华法师。云华,寺名也。师居是寺。因以名之。姓。讳智俨。得 帝心之亲传。以授贤首。五、贤首法师。贤首谥号也。讳法藏。其先康居国人。唐则天诏于寺开华严宗旨。感白光自 口而出。须臾成盖。万众欢呼。如对长生殿。指殿隅金师子 以喻法体用而为说法。则天领解。遂着其说为金师子章。是 为五祖。 六、清凉法师。清凉号也。姓夏侯氏。讳澄观。 会稽人。造华严大疏。唐德宗诞节。如对殿。能以妙法。清 凉帝心。遂赐号清凉。宪宗问华严宗旨。豁然有得。加号大 统清凉国师。文宗开成三年示寂。凡历九朝。为七帝门师。 是为六祖。 七、圭峰法师圭峰。终南山之别名也。师居是 山。因得是名。姓何。讳宗密。果州人。清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