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间小故事_第1页
南京民间小故事_第2页
南京民间小故事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民间小故事本文是关于南京民间小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南京民间小故事篇 1:桃叶渡桃叶渡是南京城南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口,位于秦淮河与古青溪水道合流处附近,南起贡院街东,北至建康路淮清桥西,又名南浦渡。桃叶渡是南京古名胜 之一,位列于金陵四十八景内。 在原渡口处立有 "桃叶渡碑 ",并建有"桃叶渡亭 ", 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处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清顺治年间,孝 陵卫人金云南迁居渡口,见渡口非常拥挤,常有人落水而死,便捐建木桥,题名 " 利涉桥"(取便利涉水之意 ),公元 1663年(康熙二年)易

2、木桥为石桥。 1984年,有 关部门在渡口原址立桃叶渡碑。名字由来由来一 民间传说在东晋两条河的岸边栽满了繁缛的桃树,春天起风的时候就会有接 连不断的桃叶轻浮水面,被风吹得四处飘零,撑船的艄公望那满河浮泛的桃叶, 笑谓之桃叶渡。由来二 传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准两岸时,王献之 放心不下,常常都亲自在渡口迎送,并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 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久而久之南浦渡也就被称 呼为桃叶渡了。金陵秦淮河的桃叶渡与杭州西湖的断桥和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一样,且更 具浪漫色彩,由此也引申演绎出了无数浪漫的传说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宋人曾极的

3、桃叶渡:“裙腰芳草拒长堤,南浦年年怨别离。水送横波山 敛翠,一如桃叶渡江时。”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 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王献之的桃叶渡留下三首:“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 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桃叶渡临河有一石牌坊,横书“古桃叶渡”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正面两侧 楹联为:“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背面为:“楫摇秦代水,枝带晋时风。”南京民间小故事篇 2:文德桥的故事文德桥地处夫子庙。文德桥的名头确实很响,来

4、到夫子庙,几乎人人都知道 文德桥。“就在夫子庙广场的前面 ! ”这是一座非常美丽的桥, 约成 150 度的弧形,桥身上铺着干净的灰白色条石, 来往行人络绎不绝。花岗岩的栏杆,每一段的两端都立着雕花柱子,上面绘着龙 形花纹,显得气势磅礴。用手轻轻抚摸,感觉清凉光滑,舒服极了。桥下几米处 就是古老的秦淮河,河水潺潺,水汽升腾,站在桥上,犹如身在画中。桥的南面是乌衣巷,北面是夫子庙广场。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 文德桥的古老故事有着几分伤感几分悲情,甚至因为这一份悲情留下了一条 歇后语“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据历史记载,文德桥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可谓历史久远。据说,由于内秦淮 河西流不息,聚不住文气,因此在

5、这里建了一座木桥阻挡水流,以聚住文气。由 于此桥与武定桥相望,遂取“武定、文德”之意,取名“文德桥”。相传,当时 文德桥所在地区非常繁华。每当盛夏时节,文人常常聚集在此处,饮酒欣赏桥上 风景。每逢端午节时,就会在此处举行龙舟大赛,据说,四面八方的人都前来观 看,简直就是万人空巷,热闹场面难以言表。因此,每每这个时候,文德桥上人 群密集,你推我搡,大哭小叫,乱作一团,常常会发生桥栏杆折断、桥身倾塌的 恶性事故,不少人为此还丧了命。由于塌桥事件多次发生,南京人对此就心有余悸了,对桥栏杆的坚固也有了 几分怀疑,还因此渐渐流传出“文德桥的栏杆靠不住”这句歇后语来。秦淮分月美景不在 一句歇后语让人们永远

6、记住文德桥的悲情,但“秦淮分月”的美丽传说,让 更多慕名前来的人感受到的则是神奇和浪漫。据当地老人回忆,每当农历中秋和十一月十五午夜,只要是天气晴朗,总能 看到“秦淮分月”的美景:在文德桥的东西两侧的秦淮河中,可以看到半个明晃 晃的月亮。前几年曾传说,自 1976 年文德桥由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桥后,这种现象再也 没有出现过了。但是 1988 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五,据报道一位老者又看到了这一奇 观。后来研究表明,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与地球和月球的运转有 关。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月亮绕着地球转,在这两天的午夜时分,正好在文德桥 上方构成一个特定的角度,从而出现奇观。夫子庙魁光阁与换顶之说夫

7、子庙,又称孔庙、文宣王庙,始建于宋朝。 它位于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 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宋、元时代,它是建康府学和集庆路学的所在,明初为国子 学,后改为应天府学,清代为江宁、上元县学。夫子庙东南有魁光阁,又称奎星阁、文星阁,是夫子庙古建筑组群中著名的 古迹之一。它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过去魁光阁内塑有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 ; 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 ; 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 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 开考前,朝拜者络绎不绝, 后来魁光阁就成了有意走上仕途的士子们的必来之地, 而魁

8、光阁附近的状元豆等小吃也随之红火起来。相传,魁光阁的顶部原为红色,后改为蓝色,至于换色原因,据说:魁光阁 的顶部原是红色的, 由于夫子庙地区经常遭雷击, 死人很多, 百姓对此束手无策。 有一天,一位“风水高人”对当时的两江总督说,这红顶不好,触犯雷公,换成 蓝顶就不会再遭雷击了,但风水一破,南京从此再也不出三品以上的大官。两江 总督说,为了一方百姓安宁,南京人不出大官也罢 ( 因为他不是南京人 ) 。于是将 红顶换成蓝顶,说来也怪,换顶后,夫子庙一带再也没有雷击失火。在乾隆、咸丰、太平天国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夫子庙曾四次毁于战火,现 存景观为复修建筑,魁光阁顶也因日晒雨淋,已曾黑色,其历史时期

9、的旧貌无从考证。而风水之说是否真的神乎其神,目前学界也在研讨之中。南京民间小故事篇 3:朱元璋火烧功臣楼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 令建造的。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 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 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 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尸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 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 ”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 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 亲自送出宫外。刘伯温出了皇宫, 来到徐达府上, 向他辞

10、行。 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 “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 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 便知。”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 实; 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 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 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 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 ; 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 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

11、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 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 ! ”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 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 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 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 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 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 ?”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 ! 我的 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 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 火烧功臣楼的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