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的三首古诗, 都与童趣有关,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童趣诗古诗词璀璨星河中最清新的浪花一朵。 童趣诗清新活泼, 无忧无虑, 没有争斗与疾苦, 只有童年时光的美好与天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好以下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喜欢,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一目标教学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 ; 幽默风趣的语言,能

2、愉悦谈话双方的身心。 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 他机敏聪慧, 回答别人时语言更是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吧。2 . 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读通课文。2 . 检查读通情况。(1) 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诣、为、曰、应、禽。(2) 引导学生读准节奏。梁国 /杨氏子 / 九岁,甚聪惠。孔君平/ 诣/ 其父,父 / 不在,乃 / 呼儿出。为/设果,果 /有杨梅。孔 /指以示儿 / 曰: “此 /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 “未闻 /孔雀 / 是

3、夫子家 / 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中间要停顿。 )(3) 反复读课文。三、理解文意。1. 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以下字词比较陌生或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 其父 : 他的父亲。其,他。(2) 为设果 : 小儿 ( 杨氏之子 ) 为他摆出水果。设,摆放,摆设。(3) 此是君家果。此,这。君,您,古代对对方的尊称。(4) 未闻 : 没有听说过。未,没有。闻,听说。(5) 夫子家禽 : 先生您家的鸟。夫子,古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

4、称,这里指孔君平。禽,鸟类。以上问题, 可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讨论自己获取答案, 如学生能够回答, 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无法回答, 教师可以适当提示, 让学生明白字词义。3.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四、体会语言精妙。1. 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杨氏之子才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可见他聪明机智,应对能力强。 )2.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5、?(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 ; 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 反映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 )3. 想象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 ?设计意图 : 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体会杨氏之子所答言语的妙处。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五、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处。2 . 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1) 搜集积累在表达上有特点的语言,如歇后语、谚语等。(2) 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等。(3) 收集相

6、声、评书或影视剧中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杨氏之子智慧语言的艺术本课从读入手,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弄懂文言文意思, 品读对话体会语言的巧妙,并且通过拓展环节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的能力。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二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2、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想像能力。3、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的能力, 能默写 四时田园杂兴4、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想像能力。三、

7、跟老师一起学:(一)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 ?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1、介绍作者范成大 (1126 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 )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 进士。 孝宗时出使金国, 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 官至四川制置使、 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 做参知政事。曾出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 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广阔 ; 文字精美,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

8、湖居士诗集 、 石湖词 、 吴湖录等。2、 释题: “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3、 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分别在干什么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试读全诗,回答上面问题。5、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其一昼: 白天。 耘: 除草。 耘田: 在田里除草。 绩麻: 把麻搓成线。各当家: 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 不懂。 供: 参加。 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其二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麦花:养麦花。养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

9、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蚊 (ji &)蝶:蝴蝶。6、解释全诗:其一: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 ; 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 稀稀落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 ; 只 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7、 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 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 目的是什么 ?(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 ( 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 资料: 四时田园杂兴 (

10、其一 ) 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 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9、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 白天下田去除草, 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 “儿女”即男女, 全诗用老农的口气, “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

11、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 喜爱劳动, 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 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 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时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论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 而那些不懂事的“童孙”们呢, 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 这样一方面更烘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烈气氛, 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认真真的情态。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

12、意趣横生。10、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 初夏农事正忙, 农民早出晚归, 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 静中有动, 显得更静。11、 读诗, 想象其意境, 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1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13、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14、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3、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范文三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们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 ?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让我们一起去在他们的诗词中, 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看看。二 . 教学目标:1、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我能借助注释,自学与同学交流,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3、我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以及孩子们的天真可爱。三、教

14、学程序:(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二 ) 再读古诗,了解诗意。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合作学习。(1)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2)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三) 品读古诗,想象画面,领悟诗境。1、师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品读理解。(1)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每读一句想象到哪些美好的画面?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2)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赋予它美好的情感并流畅地描述出来。2、交流感受,练习朗读。以“诗中描述的儿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你觉得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的”,有感情地朗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