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市辖区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方案_第1页
合肥市市辖区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方案_第2页
合肥市市辖区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方案_第3页
合肥市市辖区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方案_第4页
合肥市市辖区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合肥市市辖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技术方案第三部分全解析数字化测量技术方案合肥市国土资源局1、总则 5.1.1 适用范围5.1.2 数字化地籍测5.1.3 测绘软件5.1.4 原始记录5.1.5 仪器检验5.1.6 地籍要素5.1.7 作业依据6.1.7.1 法律与法规6.1.7.2 行政规章6.1.7.3 技术标准6.1.7.4 工作方案7.1.7.5 技术方案7.2、控制测8.2.1 二级光电测距导线测8.2.1.1 主要技术要求8.2.1.2 结点网导线长度8.2.1.3 短导线 8.2.1.4 长导线 8.2.1.5 布设点位8.2.1.6 埋石 9.2.1.7 编号 9.2.1.8

2、点之记 9.2.1.9 水平角观测 9.2.1.10 距离观测1.0.2.1.11 数据处理1.0.2.1.12 提交资料1.1.2.2 图根控制测1.1.2.2.1 一般要求1.1.2.2.2 .平面控制测 1.12.2.3 图根高程测1.23、地籍要素测1.4.3.1 地籍要素测的内容1.43.2 地籍测的方法1.43.3 地籍测的基本精度1.53.3.1 对界址点的精度要求1.53.3.2 地籍图的基本精度要求1.53.3.3 数字地籍图的数据精度要求1.53.4 地籍要素测绘的技术要求1.63.4.1 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技术要求1.63.4.2 建筑物(构筑物)的测绘技术要求1. 73.

3、4.3 道路测量的技术要求1.83.4.4 水系测量的技术要求1.93.4.5 桥梁测量的技术要求1.93.4.6 其它地物测绘的技术要求: 1.93.5 地貌的测绘与内容2.03.6 土地利用现状测量2.03.6.1 土地利用现状测量的基本要求 2.03.6.2 宗地内部的土地利用现状测量 2.13.6.3 宗地外部的国有土地利用现状测量2. 13.6.4 集体土地利用现状测量2.23.6.5 注记 2.2.3.6.6 权属界线的测量2.23.6.7 土地利用现状的测绘要点2.33.7 基本地籍图的规格与内容2.43.7.1 基本地籍图比例尺2.43.7.2 地籍原图内容2.43.7.3 数

4、字地籍图内容的表示2.44、图件编绘2.5.4.1 街坊地籍图的编绘2.54.2 宗地图的编绘2.5.4.3 分幅地籍图的编绘2.54.4 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绘2.54.5 图外整饰2.5.4.6 调查区图幅接合表的编绘2.65、汇总统计2.6.5.1 宗地面积计算与统计2.65.2 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2.65.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2.66、检查和验2.7.6.1 权属调查成果检查2.76.1.1 自查 2.7.6.1.2 互查 2.7.6.1.3 核查 2.7.6.2 控制测量检查2.7.6.3 图件检查2.8.6.3.1 土地利用现状图检查2.86.3.2 地籍图检查2.86

5、.3.3 街坊图检查2.86.3.4 宗地图检查2.96.4 数据成果的检查2.97、提交成果2.9.7.1 基本成果2.9.7.2 数据成果3.0.331、总则1.1 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范围为合肥市市辖区全野外数字化地籍图的测绘和项目投标单位参照进行测绘技术设计书的编写。1.2 数字化地籍测量野外全解析数字化地籍测量,是指在合肥市二环路以内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以全站仪、RTK GPS作为主要的数据采集设备,勘丈全部界址点,并以此为基础,勘丈其他地籍要素的几何图形的地籍测量。采用常规仪器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时,必须在保证精度的基础上,将数据转换为符合规定数据格式要求的电子数据。1.3 测绘软

6、件为满足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和合肥市地籍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减少数据在格式转换过程中的损失,便于检查数据的质量,野外全解析数字化地籍测量应统一采用经过国土资源部测评的南方测绘CASS5.1 版软件。1.4 原始记录野外数据采集的原始记录和原始电子数据必须按照仪器设备输出的数据格式全部保留,不得修改和伪造。1.5 仪器检验在本项目使用的测绘仪器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检测,并提供检测报告。1.6 地籍要素为保证地籍数据库建设的要求,必须按照土地登记规则、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利用现状技术规程、安徽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1: 500、 1: 1000、 1: 2000地形图图式和合肥市市辖区地籍更新

7、调查和测量技术方案系列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测绘地籍要素。1.7 作业依据1.7.1 法律与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5)安徽省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条例。1.7.2 行政规章( 1)土地登记规则1995,国土法 字第 184号);( 2)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 字第 26号);( 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17 号令)。1.7.3 技术标准( 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93, TD1001-93);( 2)城镇变更

8、地籍调查实施细则试行)1998,国土籍 字第 36号);( 3)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1992,国土籍 字第 8 号);( 4)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2001,国土资发2001245号);(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原全国区划办)( 6)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库管理办法皖国土资2001140 号)( 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范原安徽省土地管理局)( 7)土地分类2001,国土资发2001255号);( 8)县市)级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标准2001,国土资发2001245 号);( 9)1: 500、 1: 1000、 1: 2000比例尺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1

9、0)城市测量规范(1999, CJJ8-99);( 11)国家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1.7.4 工作方案( 1)合肥市市辖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工作方案;( 2)合肥市市辖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实施方案;( 3)合肥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方案;( 4)合肥市市辖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招投标方案。1.7.5 技术方案( 1)合肥市市辖区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技术方案系列国有土地权属更新调查技术方案;地籍控制测量技术方案;地面全解析数字化地籍更新测量技术方案;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方案;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方案;集体土地权属更新调查技

10、术方案;数据交换格式(VCT);地籍图补充图式。( 2)地籍档案整理技术方案( 3)合肥市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案( 4)合肥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技术方案2、控制测量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应当在一级光电测距导线网或E级GPS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当一级光电测距导线网或 E级GPS控制网不能满足图根控制的密度 需求时,应布设二级光电测距附合导线或导线网。2.1 二级光电测距导线测量2.1.1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cm)二级2.4200<±15<±8.0< 1/

11、10000<±5.02.1.2结点网导线长度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2.1.3 短导线当附合导线长度短于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13cm。2.1.4 长导线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 1.5倍,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 26cm 当附合导线的边数超过12条时,其测角精度应提高一个等级。2.1.5 布设点位在高等级控制点之间,沿街坊界线在工作底图上设计二级单一附合路线或 导线网。要求点位分布尽量均匀,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原则。2.1.6 埋石根据设计到实地落实点位。点位应选取在土质坚实的地方,便于埋石、观测

12、与保存。导线相邻边长不宜超过 1: 3。测线宜高出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米以上。为区别于其他部门不同用途的各类点位,选用铜质标志;点位选在道路边或公共设施地点,可凿孔现场灌注混凝土埋设标志,普通点位埋设永久性标石,类型见城市测量规范CJJ8-99附图C.3.1。尽量利用原有城市控制点和 国家控制点的点位。2.1.7 编号点号统一以HFGT为标识,后缀以流水号进行编号,在之间加上标识等级的 II ,如 HFGT-II1、HFGT-II2 等。2.1.8 点之记二级导线点选埋结束后作点之记,装订成册,随成果一并上交。2.1.9 水平角观测1、观测前应对所使用的经纬仪或全站仪按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13、第2.3.1 条进行检校,符合要求方可使用;2、观测一般白天进行。采用方向观测法观测,当方向总数超过3个时应归零。在观测过程中,仪器不应受日光直接照射,气泡中心位置偏离整置中心不 应超过一格。否则应重新整置仪器。3、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DJ2DJ6二级<±8.013&±16 赤4、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规定经纬仪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今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 较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较差(“)DJ238139DJ6-18-245、水平角观测的记录要求清晰、整洁,原始观测数据的更改应符合城市测量规范CJJ8-99第2.6

14、.3条的规定,记录、计算取位至秒。2.1.10距离观测1、对所使用的测距仪和全站仪进行测距常数的测定和测距精度的鉴定。2、导线边采用II级以上测距仪,单程2测回测定。测回内读数较差0 ±10mm,单程测回问较差0 ±15mm。3、每条边量测测站一端的气象数据。温度取位至0.5C,气压取位至1hpa或 ImmHg。4、导线边长应进行加常数、乘常数、气象、倾斜改正。并将边长归算到参 考椭球面,最终归算到高斯平面上。5、导线边长可通过两点间高差或观测垂直角进行改平,按城市测量规 范CJJ8-99第2.4.10和2.4.11条执行。按城市测量规范 CJJ8-99第2.4.12 条进

15、行测距边水平距离的高程归化和投影改化。6、导线边距离观测记录要求清晰、整洁,原始观测数据的更改应符合城 市测量规范CJJ8-99第2.6.3条的规定,记录、计算取位至 1mm。2.1.11 数据处理二级导线的平差计算在微机上利用经过鉴定或验证的软件进行严密平差。结果文件要求包括起算数据、方向观测值和归化后的边长值、方位角闭合差和坐标闭合差、方向和边长值的改正值、坐标、单位权中误差、点位中误差、边 长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2.1.12 提交资料二级导线测量工作结束后,应编写技术总结。并应提交以下资料:1、技术设计书;2、仪器鉴定资料和使用软件的鉴定资料或证明材料;3、外业观测记录;4、数据处理

16、报告及成果表;5、二级导线点展点图;6、二级导线点点之记;7、技术总结及成果验收报告。2.2图根控制测量2.2.1 一般要求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应当在首级控制网的基础上加密,加密一般不超过 两级,保证满足解析界址点等地籍要素测量的需要。图根控制点应当注记高 程。图根点宜采用临时标志;在控制点稀少区域一般埋设预制的上底为0.1 x0.1m,下底为0.15X 0.15m,高为0.4m的混凝土标石;在沥青路上可钉入 12、长为30cm的钢筋,顶锯" +”字表示点位;在岩石或水泥路面上可凿刻 “+”字表示点位,并在周围凿刻10cmx 10cm的方框,内部涂上红漆。2.2.2 .平面控制测量1

17、、图根导线布设形式为附合导线、结点导线,一般不超过两次附合。图根导线技术要求见下表:级别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回数测回差()方位角闭合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坐标闭合差(cm)J2J6一1.21201218± 24vrn1/50000.22二0.7701± 40,n1/30000.22注:(1)导线总长度短于500米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 (一级)和 1/2000 (二级),但坐标闭合差应小于 13cm,不作全长相对闭合差检查。当附 合导线中有短于10m的边时,允许不作方位角闭合差检查,但不继续发展;(2)图根点编号:在阿拉伯数字前加大写英文字母,不得

18、重号,每家单位 采用一个字母,但不得采用E;(3)导线总长、平均边长允许放宽1.3倍,但精度不得降低;(4)图根导线计算采用简易平差程序计算;(5)图根支导线的按照图根二级导线的技术指标要求测量,支导线必须采用往返测绘,同一条支导线不超过 3站;同一街坊内支导线图根控制点的数量 应低于30%;(6)所有图根导线的原始测量记录必须保存。2、静态或快速静态GPS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应在等级控制网的基础上进 行平差,保证控制网精度的均匀性。3、RTK-GPS图根控制测量,基站应架设在等级控制点上,并应采用较远 的控制点进行定向。2.2.3图根高程测量1、图根点的高程,应用图根水准、图根光电测距三角高程

19、或GPS测量方法测定。2、图根水准测量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可沿图根点布设为符合路线、闭合环或结点网。对起闭于一个水准点的闭合环,必须保证该点高程的正确性。高级点间符合路线或闭合环线长度不得大于8km,结点间路线长度不得大于6km,支线长度不得大于4km。使用不低于DS10级的水准仪(i角应小于 30),按中丝法单程观测(支线应往返测),估读至毫米。仪器至标尺的距 离不宜超过100m,前后视距宜相等。路线闭合差不得超过±40<L (mm) (L为路线长度,km ),计算可简单 配赋,高程应取至厘米。3、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应起闭于高级高程控制点上,其边数不应超过12条,边数超

20、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图根三角高程导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光电测距坐标法图根点垂直角可单向观测一测回,变动棱镜高度后再测一 次。4、图根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为:仪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垂直角较差指标差较不对向观测高差、单向两次各方向推算的高程较不(m)符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mm中丝法测回数高差较差(m)DJ6对向单向<25<2500.4MS<0.2Hc< ±40% D12注:(1) S为边长(km) , Hc为基本等高距(m) , D为边长(km);(2)仪器高和棱镜高应准确量取至毫米,高差较差过高程较差在限差内 时,取其中数;当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

21、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计算 三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5、应用GPS方法测量图根点高程时,应保证观测网图中有不少于6个的具有水准高程的控制点,利用拟合的方法求取其他各点的高程,拟合精度不得超过5cm。一般不应用RTKGPS测量图根点的高程。3、地籍要素测量地籍要素测量是地籍调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求在地籍控制测量基础上,测绘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大小等要素,每一地块的土地利用现状、位置和面积,全要素的地物和地貌。3.1 地籍要素测量的内容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宗地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全要素地形图的测绘;各类面积计算、汇总和统计

22、。其成果经审核批准,并依法登记后具有法律效力。3.2 地籍测量的方法采用野外全解析数字化测量法。在控制测量基础上,采用全站仪等数字化采集设备,采集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及其它地物和地貌要素数据后,内业将电子测量手簿上的数据通讯转入计算机,参照宗地草图和权属调查表,进行图形编辑,编制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全要素地形图,并按照规定的要求提交基本成果和数字成果。3.3 地籍测量的基本精度3.3.1对界址点的精度要求类别界址点相对于临近图根点的点位误差(cm)界址边长允许误 差、界址点到临 近地物点关系距 离允许误(cm)适用范围中误差限差一±5±10±10

23、城镇街坊外围界址点及街坊内明显界址点二±7.5±15±15街坊内部隐蔽界址点3.4 .2地籍图的基本精度要求1、界址点间距或界址点至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小于等于图上0.3毫米。2、地物点相对于最近控制点平面中误差小于等于图上0.5毫米。3、地物点间相对平面中误差小于等于图上 0.5毫米。4、相邻界址点坐标反算边长与勘丈边长之差一类小于等于10厘米,二类小于等于15厘米。3.5 .3数字地籍图的数据精度要求1、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必须采用双精度(16位)型浮点数,小数取位不 得小于6位;2、数据成果的长度基本单位为米、面积基本单位为平方米;3、坐标成果数据保留小数点后

24、3位;4、长度和面积数据保留小数点后 2位。3.4 地籍要素测绘的技术要求3.4.1 解析界址点测定的技术要求1、测绘界址点,可使用极坐标法、交会法。2、街坊外围全部界址点、街坊内部部分明显界址点,应在图根或图根以上控制点上设站,用极坐标法测定,测距不超过150m,量距不超过50米。3、街坊内部界址点确需用支导线方法测定时,总长不超过100m,图根点至界址点不宜超过3 条边。4、解析法测定的任何界址点,界址点的坐标反算边长与丈量边长的误差和中误差,一、二类分别不超过10cm 和 15cm, 5cm 和 7.5cm。5、解析界址点施测要求1 1) 测角1)借助不低于J6级的全站仪或经纬仪,可采用

25、方向观测半个测回施测;2)对于J6级仪器当距离150m时宜用一测回施测;3) 对于没有丈量界址边长的界址点宜用一测回施测;4) 在观测过程中,当界址点多于6个点时,应以零或检查方向来检查仪器是否移动。2 2) 测距用测距仪测距时,两次读数,一次记录,两次读数较差不超过2cm,此时必须注意棱镜中心到界址点的偏差(棱镜对准误差)。由于反射棱镜是有厚度的,设它的额定中心在棱镜定位螺旋的中心,而墙角(不管是阴角还是阳角)是界址点的确切位置,测距时必须注意这一点。通常要在仪器显示的距离值上加一改正值,由持镜人员量取并告知记录者,在计算坐标时改正距离值或全站仪中设置此改正数,消除此项误差。为减少错误的可能

26、性,全站仪应仔细操作,每站测前和测后分别在已知点上测定坐标值并记录,确保观测精度合乎要求时,才能采用观测的数据。钢尺量距时一次读数。当距离超过一尺段时,宜丈量两次,其较差应小于2cm。3 3) 检核界址点测量的成果,经土地登记后,将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粗差或错误的出现。一般说来,细部测量大多只有必需观测值,没有或只有很少多余观测值供检核用。因此,在权属调查时丈量相邻界址点间距或界址点栓距、相关距离、条件距离,可以用来对解析法测定的界址点坐标作校核。4 .4.2 建筑物(构筑物)的测绘技术要求1、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角点,按照解析界址点的精度和要求施测。2、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27、)间距在0.3米以上的应独立测量。3、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外廓,以外墙勒角以上的墙体为准,突出房墙的承重垛、柱应测量;装饰性的垛、柱及抗震加固垛不予测量。4、永久性的有柱车棚、货棚、门廊,按柱基外线测量。5、各种亭子均按基石线测量。6、与界址无关的临时性蓬状建筑物(构筑物)不予测量。7、建筑物、构筑物应逐幢表示,建筑物的层次和建筑结构必须按规定的要求标注在房屋内。复式结构或楼上的阁楼等,不计入层次,一层结构的建筑物也需要注记层次。房屋按墙基角表示。阳台、雨蓬下有支撑物或台阶的应表示,室外楼梯等应单独表示。5 .4.3道路测量的技术要求1、道路按照自行车道边缘线或混行车道边缘线形成多边形2、宗

28、地内部道路和出口处的八字形作为宗地内部的地块独立测绘。3、道路附属物应独立测绘。4、地下通道入口处,用相应符号表达。5、过街天桥和道路的立交处,道路要用地物分割线连通,保证道路多边形 的封闭性。6、道路应注记路名6 .4.4水系测量的技术要求1、水系必须形成多边形水崖线2、水上建筑物、构筑物等附属物应独立测绘。3、水系和桥梁的立交处,水系要用地物分割线连通,保证水系多边形的封 闭性。4、水系应注记名称。3.4.5 桥梁测量的技术要求1、公路桥梁(含立交桥)必须作为独立测绘,桥梁与道路的交接处用地物 分割线分界。2、铁路和公路的平交处,公路要用地物分割线封闭。3、铁路和公路的立交处,在下层的,用

29、地物分割线连通。4、桥梁应注记名称。3.4.6 其它地物测绘的技术要求:1、不依比例尺的图形符号,其实地测绘界线与符号应当分别表示,符号按 照右手法则确定,测绘中心线的单独表示。2、围墙符号应当根据权属调查表上的记载按照右手法则确定。属双方共有 的,按照测绘中心线的地物单独表示。3、具有界标意义的垣栅,必须按照其权属状况表示。4、其他的工矿建(构)筑屋及其他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地面上的管线 及附属设施、水系及附属设施和境界按照有关地物测绘的要求测绘。3.5 地貌的测绘与内容1、地貌的测绘,图上应正确表示其形态、类别和分布特征。2、自然形态的地貌宜用等高线表示,坡、坎和其它特殊地貌应用相应符号

30、 或用等高线配合等高线表示。当等高线进入城市建筑区时,断至围墙、房屋、 坎坡等处。3、各种天然形成和人工修筑的坡、坎,其坡度在 70口以上的表示为陡坎, 70 口以下的表示为斜坡。斜坡在图上投影宽度小于 2mm时以陡坎表示。坡坎长 度小于图上5mm的不表示。坡坎比高小于1/2等高距时不表示。4、梯田坎坡顶及坡脚宽大于图上 2mm时,应实测坡脚。田境宽度在1m 以上时双线表示,并测注高程点。5、土堆、坑穴、陡坎、梯田坎应在上下方分别测注高程。3.6 土地利用现状测量3.6.1 土地利用现状测量的基本要求1、地类划分与测绘按照土地分类(2001,国土资发2001255号)的 内容进行;地类划分的基

31、本单元为地块,地块测绘的最小面积为4平方米,4平方米及以下的地块可以归并到相临地块;同一宗内小于最小测绘面积的地 块,应归并到该宗地内的相临地块。2、地类界线要闭合;地类界线与界址线、地物或其他界线重合时,在图形 输出时可不显示。3、同一地类被界址线或权属线分割,应以界址线或权属线为地类界划分地块。3.6.2 宗地内部的土地利用现状测量宗地内部的土地按照土地分类的要求划分成若干地块,边界线使用地类界表示,要求在宗地内部做到全覆盖和不重不漏。3.6.3 宗地外部的国有土地利用现状测量宗地外部的国有土地按照土地分类的内容要求划分成若干地块,边界线使用地类界表示,要求在宗地外部的国有土地做到全覆盖和

32、不重不漏。几类特殊用地类型的地块划分与测量原则如下:1、公路的土地利用现状测量( 1)城市道路原则上按照规划红线图划定的范围作为城市道路的土地利用现状,缺少规划红线资料的,按照人行道的外边缘作为城市道路的土地利用现状的边界,外边缘以外的空地可以作为“街巷”用地测绘。( 2)街巷、内部道路以实际用地界线或路崖线作为街巷、内部道路的土地利用现状。( 3)城市道路的绿化隔离带,作为道路的组成部分,不单独分类。( 4)公路用地原则上按照规划红线图划定的范围作为公路的土地利用现状,缺少规划红线资料的,按照路沟外边缘确定公路的土地利用现状。( 5)其他道路按照护路林外边缘作为道路用地的土地利用现状。(6)

33、道路交叉口的划分方法如下图所示:( 、铁路的土地利用现状测量铁路用地按照有效的土地权属来源证明确定铁路用地的土地利用现状。3.6.3 集体土地利用现状测量集体土地按照土地分类的要求划分成若干图斑,边界线使用地类界表 示,要求做到全覆盖和不重不漏。3.6.4 注记土地利用现状的注记按照土地分类的代码注记在地块或图斑内部,每 一个地块或图斑仅允许注记一个且必须注记一个地类代码。3.6.5 权属界线的测量土地利用现状的权属界限调查与测量,要求城镇调查到社区,农村调查到 村民小组,权属界线的测量可以根据权属调查资料,通过内业数字化完成,内 业无法处理的,应当通过外业实测。3.6.6 土地利用现状的测绘

34、要点土地利用现状的测绘按照土地分类的基本要求,土地利用现状的测绘要点如下:1、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划分成若干地块或图斑,所有地块或图斑全部用多边形表示,多边形边界使用地类界表示;2、每一地块或图斑只能有同一的一种用途;3、土地利用现状按照土地分类标准表示到3 级分类;4、地块或图斑不跨越宗地或权属单位,即宗地或权属单位的边界线应当于地类界线相重合;5、有规划红线的道路,道路用地以设定的规划红线范围确定;无规划红线的道路,道路用地以使用现状确定,城市道路一般确定为人行道的外边缘,其他道路应包含道路两侧的绿化用地和排水沟的外侧;6、河流、湖泊、水库、坑塘、养殖水面用地按常水位线实测;7、滩涂用地按洪水

35、位线与常水位线之间的滩地实测,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8、农田水利用地、水工建筑用地按实际用地范围实测;9、铁路、管线、港口、码头用地按照实际的确权范围实测;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按照土地的利用现状实测;10、 1 米以下的田埂或隔离物使用单线表示,但需要分段测量其宽度;11、 1 米及其以上的田埂或视做小路,作为地块测量;12、 4平方米以下的零星地类,使用点表示,但需要量算其面积;13、 4平方米及其以上的零星地类,作为地块测量。3.7 基本地籍图的规格与内容3.7.1 基本地籍图比例尺基本地籍图比例尺为1 : 500、1: 1000;图幅尺寸为50X50cm正方形分 幅;图名取用图幅内较大的自然

36、地理名称或企事业单位名称;图号用图幅西南角坐标(以公里为单位,取小数点前两位和后二位,X 在前 Y 在后,中间加一短线相连表示)。3.7.2 地籍原图内容包括: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控制点、地籍号、地类号、宗地界址点(解析界址点时应注点号)及界址线,街道名称,宗地内能注得下的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它名称,必要的建、构筑物,宗地面积等。3.7.3 数字地籍图内容的表示( 1)图面表示应主次分明、清晰易读。( 2)图上界址点位置应在规定精度内与宗地草图、实地状况相符。界址线应严格位于相应界址点连线上;界址边长短于图上0.3mm时,只表示一个点(解析界址点均应如数编入坐标册);界址边长小于 0.8

37、mm时,不绘界址边; 界址边长于0.3mm、短于0.8mm时,界址点符号的圆圈重迭部分不绘出。原图 上解析界址点点号原则上应注出,连号时可跳注,街坊外围轮廓与其最外层宗地的外侧界址边重合,巷口用虚线连接。各类线状地物与界址线重合时只绘界址线,行政界线与界址线重合则在界址线两侧跳绘。调查区范围界线图上应明 确标注。( 3)共用宗地应根据宗地草图表示出各自独立使用和共同使用部分界线。( 4)地籍号、地类号、单位名称应与地籍调查表一致。地籍号、地类号可压盖建筑物边线,注记不下时,地籍号、地类号可注在宗地外适当位置,用指位线表示其所属宗地。毗连小宗地的门牌号可跳注。共用宗地内只注一个最大单位名称。4、

38、图件编绘4.1 街坊地籍图的编绘考虑到地籍测绘以街坊为单位实施,地籍图的编辑也以街坊为单位,即先编辑街坊地籍图,标注地籍图所要求的各类注记和路名、街道名、巷名和河流名称,并检查各宗地相互关系是否正确。4.2 宗地图的编绘街坊地籍图编辑结束后,系统内自动生成宗地图,并按宗地图要求注记,宗地图的比例尺可根据图纸的大小(有 A3、 A4 二种)进行调整,特别大的宗地另行编辑。生成的宗地图应符合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合肥市市辖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技术方案规定的要求,做到点、线清晰,各种注记清楚,宗地四至关系正确。4.3 分幅地籍图的编绘全部街坊地籍图生成以后,按标准分幅合并生成分幅地籍图。其中的街坊号

39、、图名、图号、图廓整饰按照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和合肥市市辖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技术方案中的有关规定执行。4.4 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绘在地籍图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编绘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其中的街坊号、图名、图号、图廓整饰与分幅地籍图相同,图例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编制。4.5 图外整饰左下角:年 月权属调查年 月解析测图年 坐标系1993年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图式、测绘单位:左边(竖):合肥市国土资源局下中间:比例尺右下角:调查员、测量员、绘图员、检查员左上角:图幅(名)结合表右上角:地籍图秘密上中间:图名、图号4.6 调查区图幅接合表的编绘计算生成图幅 接

40、合表,并进行编辑。5、汇总统计5.1 宗地面积计算与统计以街坊为单位进行宗地面积计算和检核在界址点拓扑关系建立以后,进行 宗地面积的计算,并且根据街坊外围界址点拓扑关系进行街坊面积计算,以街 坊为单位的面积汇总。5.2 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在完成调查区全部街坊的面积计算并确定以街坊为单位的面积计算正确无 误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区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计。并编制城镇土地分类面积统 计表。5.3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按照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依据土地分类进行各种用 地的统计与分析。6、检查和验收6.1 权属调查成果检查6.1.1 自查自检是由各作业组在作业中自行完成。自查中对独立元素必须进行

41、100%校对和检查。质量检查的重点是资料是否齐全、整齐,界址是否清楚,界址点标志是否设立,相临单位签字是否规范,界址边的边长是否按规定量算等。6.1.2 互查互查是各作业小组的骨干完成。在检查中加上检查记录表格的填写,使互检工作上一个新台阶。6.1.3 核查专查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核查的主要内容是:审查作业方案和方法,检查调查资料,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质量评定。核查中在程序上分为一、二级检查两个阶段,一级检查是日常工作中进行的检查,要求对资料成果进行100%的随即检查;二级检查是在宏观上进行指导和审查,要求对产品进行10-30%的抽查,并作出关于质量评定的结论

42、。6.2 控制测量检查四等控制网和一、二级导线测量的检查:首先审阅布网方案,要求己知点分布合理均匀,导线点布设均匀,密度适当,埋石规范,满足规范要求;其次,了解仪器检校情况,检查手簿记录、记算,分析观测方法;第三审阅平差计算资料,主要是校对起算数据和观测数据是否正确,分析各项精度指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6.3 图件检查6.3.1 土地利用现状图检查土地利用现状图检查首先应当审阅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地类界线表示是否完整,多边形是否闭合,土地分类是否有逻辑错误;其次要检查与地籍图中的相关权属要素和地物要素是否一致,图式符号应用正确,各种注记、图幅接边、图幅整饰等是否符合技术要求;第三要检查线状地物、零

43、星地类的表示是否必要和合理,是否有必要的宽度和面积;第四要检查权属界线是否完整和闭合,权属界线和相关地物是否一致;第五,土地利用线状图必须到实地进行100%巡视检查,巡视的重点是看地类的划分是否合理,图上表示的地类是否与实地一致,注记是否正确等。6.3.2 地籍图检查地籍图检查首先是地籍元素审阅,即将宗地关系图和权属调查资料全面校对,并将宗地关系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地物等要素套合检查,要求权属要素和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现状、地物要素保持一致;其次对必要地物元素进行审阅,要求地物与界址点(线)关系清楚,建构筑物主次分明,道路层次清楚,水系表示合理,图式符号应用正确,各种注记、图幅接边、图幅整饰等均符合

44、技术要求;第三,外业巡视、检测,地籍图须到实地进行100%巡视检查,巡视是看图上表示的是否与实地一致,地物取舍,注记是否正确等。在巡视的同时,要有重点的检测三类距离: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点距离和地物点间距,对每一幅图可根据其复杂程度,一般检测20-50 条边,用计算中误差的方法进行质量指标统计。6.3.3 街坊图检查街坊地籍图检查。要求街坊图上内容齐全,图形合理,注记正确,拼接完整,无差、错、漏等现象发生。6.3.4 宗地图检查宗地图应逐宗阅读,并与宗地草图逐一校对,要求内容齐全、表示合理、注记正确。6.4 数据成果的检查( 1)以VCT 格式提供的数据,必须符合合肥市市辖区城镇地籍更新调查与测量技术方案规定的内容、分层、代码和交换格式。以AutoCAD 格式提供的数据文件必须符合规定的测图系统要求。( 2)数据成果的检查主要是检查数据成果的完整性,各类图形几何关系的拓扑完备性,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拓扑一致性,可以借助各种GIS 系统和专门软件进行检验。要求各类要素的代码、几何特征、层次正确,属性表达完整;各层次的要素完备,无冗余,重点检查面要素的封闭性,多边形标识点是否唯一和遗漏,需要满足剖分要求的,是否不重不漏;各层次之间的相关要素表达一致,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