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重组财税问题关注--以59号文为基础(DOC)_第1页
企业重组财税问题关注--以59号文为基础(DOC)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企业重组财税问题关注:以59号文为基础【59号文核心观点】一、立法原则和依据(一)立法原则1、对交易行为征税的原则 企业资产重组,实际上是一种产权交易(转让)行为,这种交易结果,应按 规定课税。 具体讲,就应当按企业所得税一般原则, 计算确定交易过程中产生的 收入、成本费用和所得, 依法征收企业所得税。 这是税收组织收入的职责和所得 税的特性决定的。2、量能纳税的原则企业重组应当有“足够”的现金流, 否则,企业“无钱”纳税。 由于企业非 现金重组中,大部分资产的隐含增值并没有变现,重组业务不能产生纳税的必要 资金,此时,如果强行纳税,就会阻碍重组业务的正常进行。3、中性和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这

2、个基本原则主要包含3层意思:(1)税收不阻碍企业正常的重组业务; (2)在通常情况下,对所有企业重组行为的税务处理,均应一视同仁,为企业 创造公平的税收环境;(3)对正常重组且税额较大的重组区别对待;对国有企 业重组给予鼓励。4、其他原则除了上述三个主要原则, 另外还有:反避税的原则、 便于税收征管的原则等 等。根据以上原则,59号文将企业重组区分为:普通性重组(应税重组)、特 殊性重组(免税重组),并建立了备案管理制度(4号公告)。(二)立法依据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条:本章规定的收入、扣除的具体范围、标准和资产的税务处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第七十

3、五条: 除国务院财政、 税务主管部门另有 规定外,企业在重组过程中, 应当在交易发生时确认有关资产的转让所得或者损 失,相关资产应当按照交易价格重新确定计税基础。二、特殊性重组5项基本条件1、【体现反避税原则】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且不以减少、免除或者推迟 缴纳税款为主要目的。2、【体现对大部分交易课税的原则和量能纳税的原则】被收购、合并或分 立部分的资产或股权比例符合本通知的规定(75%)。3、【体现了对正常的、且具有合理商业目的重组行为区别对待原则】重组 交易对价涉及股权支付比例符合规定的比例(85%)。4、企业重组后12个月内不改变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即经营活动的连 续性。5、【体现了反

4、避税原则】企业重组中取得股权支付的原主要股权,在12个月内,不得转让所取得的股权,即权益投资的连续性。 (企业通过重组取得的 股权可能出于弥补亏损或免税的需要)上述5个基本条件中,定性条件为1、4、5,其中,1为主,4和5为辅; 定量条件为2和3。【资产重组的税务处理】一、第一种重组形式:企业法律形式改变1、企业名称改变:需要变更税务登记,一般不涉及企业所得税问题。2、住所(公司注册地)改变:只涉及税收管辖权问题,需要变更税务登记 和主管税务机关,一般不涉及企业所得税问题。 【属于上述两种情况,有关企业 所得税纳税事项, 包括亏损结转、税收优惠等权益和义务,均由变更后的企业继 承。 因住所发生

5、变化而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除外 (比如:西部企业移至东部)】3、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居民企业改变为非居民企业(即将登记注在移至 境外);法人企业变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等非法人企业。上述情况应视同 企业进行清算、 分配,股东重新投资成立新企业进行相关税务处理。 企业的全部 资产及其股东投资的计税基础均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需要探讨的问 题: 非居民企业改变为居民企业,是否允许视同企业进行清算、分配?】二、第二种重组形式:债务重组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 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书面协议或 者经法院裁定,就其债务人的债务作出让步的事项。1、债务重组的几种形式(1)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

6、全部或部分债务;(2)通过修改负债条件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3)债务人通过发行权益性证券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4)以经上三种形式组合的方式清偿全部或部分债务2、债务人的税务处理(1)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应当分解为转让非货币性资产、按非货币 性资产公允价值清偿债务两项经济业务,并确认相关资产的所得或损失。(2)发行权益性证券(债转股)清偿债务的,应当分解为债务清偿和投资 两项业务,并确认有关债务清偿所得或损失。(3)债务人应当按照支付的债务清偿额低于债务计税基础的差额,确认债 务重组所得。(4)关于债务人确认的损失或所得,应按以下规定进行所得税处理:损失:按规定在债务重组日的纳税年度企业所得税前

7、扣除。 (债务重组日,是指重 组协议或合同生效日。 需要探讨的问题: 债转股如何确定重组日?) 普通性重 组:计入当期损益(应纳税所得额);特殊性重组:即符合特殊性重组5项基 本条件,且企业债务重组确认的应纳税所得额占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50%以上的,可以在5个纳税年度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三、第三种重组形式:股权收购(最常见的一种重组形式)1、 定义: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称为收购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以下称为 被收购企业)的股权, 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控制的交易。 收购企业支付的对价包 括股权支付、非股权支付,或两者结合。2、需要弄清的几个问题:交易主体: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

8、的股东;交易客体: 被收购企业股东拥有被收购企业的股权; 交易形式: 在两个交易主 体之间进行,不涉及被收购企业。 交易价格: 原则上按被收购股权的市场公允 价值确定。 交易结果: 被收购企业的股东发生变更; 被收购企业的股东需要计 算确交易所得(损失);收购方需要确定收购成本。重组日(税务处理的时点): 以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转让变更手续日为重组日。3、普通性重组:转让方:按公允价确定该项股权的转让所得或损失。 收购方:该项股权的计税基础为其取得成本,即为该项股权的公允价值。4、特殊性重组:特殊性重组应符合规定的比例(75%、85%) 。 转让方: 转让该项股权不需要确认转让所得或损失,

9、即按原价进行转让; 取得收购企业的 股权以被收购股权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涉及补价或其他非货币性资产的, 应将补 价款或其他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从原计税基础中剔除。 收购方: 取得的股权的 计税基础,应以被收购股权原有计税基础确定。5、股权收购需要探讨的问题(1)问题之一:当股权收购符合特殊性重组规定的条件时,是否必须选择 特殊性税务处理?根据59号文第六条第二款和第十一条的规定,企业可以自主 选择特殊性重组。(比如当转让方处于免税期或以前年度有亏损时)(2)问题之二: 收购方存在重复纳税问题, 这一问题是否需要消除?比如: 被收购方转让股权的市场公允价为100万元,计税成本为80万元,收购方按市

10、 场公允价进行股权收购(即股权支付额为100万元),此时,如果符合特殊性 重组规定的条件,且选择了特殊性重组,其取得股权的计税成本须按80万元确 定。问题是: 被收购方: 取得的对价为市场公允价100万元,所得为20万元, 虽然暂时不纳税,但将来转让时,还是需纳税。收购方:支付了100万元的 对价,但只能按80万元确定计税成本,将来转让该项股权时,仍需对这20万 元差价,确认转让所得纳税3)问题之三:企业分步或分次实施收购,对于每一次来说,其收购(转让)的股权比例均达不到规定的比例, 但累计结果符合规定的比例, 能否按特殊 性税务处理。企业在重组前后连续十二月内分步对其资产、 股权进行交易,

11、应根 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将上述交易作为一项企业重组交易进行处理。四、第四种重组形式:资产收购1、定义:是指一家企业(以下称受让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以下简称转 让企业)实质经营性资产的交易。 受让企业支付对价形式包括股权支付、 非股权 支付,或者两者组合。2、 需要弄清的几个问题:交易主体:受让企业和转让企业;交易客体:即交易对象,为转让企业的资产;交易价格:原则上按转让方转让资产的市场 公允价值确定;交易结果:转让方需要判定是否需要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确认取得资产的计税成本;受让-需要确定被收购资产的计税基础和支付形式。 重组日:为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资产实际交割日。(需要探讨的问题

12、:由于资产收购涉及的项目较多, 具有综合收购属性, 因此,其各项资产实际交割日存在 差异,从而使重组日的判定标准困难。具体判定标准:存货资产,一般应于移交 日;固定资产, 应于产权变更手续完成日; 股权资产, 同上。如不符合上述条件, 可借助收入确认原则进行判定:与标的物所有权相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移; 对交易资产原所有人没有保留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继续实施有效 控制。由于上述标准的差异,本人主张:应于合同、协议生效日。)3、 交易主体的税务处理:与股权收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基本相同。五、第五种重组形式:企业合并1、税收定义:是指一家或多家企业(以下称为合并企业)将其全部资产和负

13、债转让给另一家现存或新设企业 (合并企业) ,被合并企业换取合并企业的股 权或非股权支付, 实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的依法合并。 合并的两种类型为吸收 合并和新设合并。2、会计定义: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形成一个报 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 从该定义上看, 是否形成企业合并, 关键要看交易或事项 发生前后,是否引起报告主体的变化。3、 重组日: 以合并企业取得被合并企业资产所有权并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日 期为重组日。【问题:股权资产、不动产、债权等均需要变更权属,在工商登记 完成变更时,某些资所有权变更手续不一定完成,因此,使重组日难以确定。】4、被合并企业的税务处理:普通性重组。被

14、合并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 进行税务处理;被合并企业亏损不得在合并企业结转弥补。 【问题:在吸收合并 中,吸收企业的亏损可以继续弥补,但新设合并,参与企业均需解散,均属于被 合并企业,其亏损是否可以弥补?如不可以弥补,是否有违税收中性原则?】5、被合并企业的税务处理:特殊性重组。(1)被合并企业亏损可以在合 并企业结转弥补,但有限额。 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当年国债最高利 率,上述限额可以在税法规定的年限内,由合并企业弥补。探讨的问题:如 合并企业2010年被合并,09年亏损500万元,08年为400万元,07年为300万元,06年200万元,05年为100万元,5年合计为1500万

15、元。合并后,当 弥补限额为1,000万元时,其弥补限额如何进行分配?方法一: 由近及远;方法 二:由远及近;方法三:不分配,可在规定的限额和年限内按最大化方式进行弥 补。(2)被合并企业前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继承,主要是税收优惠政策的继承。59号文第九条规定吸收合并后的存续企业性质及适用税收优惠政策 的条件未发生改变的, 可以继续享受合并前该企业剩余期限的税收优惠, 其优惠 金额按存续合并前一年的应纳税所得额(亏损为0)计算。存在的问题:问题 之一:存继企业可以按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但其优惠金额只能按合并前一年的应 税所得计算, 这一规定没有考虑以后年度的增量因素。 问题之二: 存继企业

16、在 合并前一年为亏损的, 其优惠金额为0,实际上等于以后年度无法享受优惠政策。 问题之三:没有考虑被合并企业因素。六、第六种重组形式:分立1、 定义 :是指一家企业(被分立企业)将部分或全部资产分离转让给现存 或新设的企业(分立企业) ,被分立企业股东换取分立企业的股权或非股权支付, 实现企业依法的分立。企业分立最主要的特征是被分立企业资产、股权的分割, 而不企业将资产用于对外投资。2、 普通性重组:企业分立,当事各方应按下列规定处理:被分立企业对 分立出去资产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分立企业应按公允价值 确认接受资产的计税基础。 被分立企业继续存在时, 其股东取得的对价应视同

17、被分立企业分配进行处理。(仅指留存收益部分)。被分立企业不再继续存在 时,被分立企业及其股东都应按清算进行所得税处理。 企业分立相关企业的亏 损不得相互结转弥补。(权益如何分割?)3、 特殊性税务处理:分立要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除了符合一般的5项条 件外,还应该符合:被分立企业所有股东按原持股比例取得分立企业的股权; 分立企业和被分立企业均不改变原来的实质经营活动。4、被分立企业未弥补完亏损处理:被分立企业未超过法定弥补期限的亏损额,可按分立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进行分配, 由存续企业和分立企业分别弥补。 分立企业因继承被分立企业资产,而继承被分立企业亏损。5、被分立企业股东取得分立企业股权计税

18、成本的确定: 如需放弃“旧股”,“新股” 成本以放弃旧股的计税基础确定;如不需放弃“旧股”,可直接将 新股的计税基础确定为0;或者:首先调整被分立的净资产,即按被分立出去的 净资产占全分立企业全部净资产的比例, 调减原持股的计税基础; 然后再将调减 的计税基础平均到新股上。6、特殊性重组条件下非股权支付税务处理:特殊性重组虽然不需要确认股 权转让所得或损失;但非股权支付部分仍需确认相应资产的转让所得或损失,并 调整相应资产的计税基础。【确认方法: 非股权支付对应的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被转让资产的公允价一被转让资产的计税基础)*(非股权支付金额/全部被 转让资产公允价)】七、跨境重组:资产收购

19、和股权收购1、 非居民企业向其100%直接控股的另一非居民企业转让其拥有的居民企 业股权(交易的主体均在境外,客体在境内),如果:预提所得没有变化且取得 股权一方承诺未来三年不转让股权,可以适用特殊性重组。2、 非居民企业向与其具在100%直接控股关系的居民企业转让其拥有的居 民企业股权(交易的主体一个在境内,另一个在境外,客体在境内),此种情况 属于同一控制下的股权变更,没形成实际交易; 未来交易也不产生税负变化; 也 没改变其实质性经营活动; 税收管理管辖权没有变更, 因此可以适用特殊性重组。3、居民企业以其拥有的资产或股权向其100%直接控股的非居民企业进行 投资,其资产或股权转让收益如

20、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可以在10个纳税年度内 均匀计入各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与前述情形相比:此种情况会产生税负(税率) 的变化,即由25%转化为10%,因此,需要征税。但是,考虑到此种情形没有 产生足够的现金流,企业纳税困难,因此,采取分期纳税(10年)的方式进行 相关的税务处理。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核准的其他情形。主要是为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留 下空间。八、备案管理 当事各方应在重组业务完成当年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时向主管税务机关提 交书面备案资料, 证明其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 具体按: 国家税务总局公 告2010年第4号执行。1、在股权支付前提下,有以下特点:资产收购:形成母子(控股、投资

21、), 即被收购方成为收购方新股东, 被收购方为母, 收购方为子。 资产收购可能伴 随股权收购:当被收购资产含有股权投资资产时, 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税务处理: 普通性重组;特殊性重组;以上两者组合:被收购资产不符合特殊性重组条件, 但被收购资产占其被投资方股权超过75%时。股权收购:形成母子(控股、 投资),即被收购方的股东成为收购方新股东,被收购方的股东为母,收购方为 子,同时又成为被收购方之母, 被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股东脱离母子关系, 成为 间接投资(控股)关系;企业合并:形成整体,即参与合并各方均为合并企业 共同的股东;企业分立:形成哥们,分立后各方法律地位平等,相互没有投资 关系;债务重

22、组:形成母子(控股、投资),前提是债转股。【案例简析】、锦江股份重大资产置换暨关联交易案例1、基本情况2010年5月14日,上海锦江国际酒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江股份)发布了重大资产置换及购买暨关联交易报告书,同上海锦江国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江酒店集团)进行了重大资产置换。交易的 核心是本公司以星级酒店业务资产与锦江酒店集团的“锦江之星”经济型酒店业务资产进行置换,以达到专业经营的目的。本次资产置换股权支付比例为89%,收购资产达到锦江股份的95.32%2、简要分析|锦江之星I 71,225%80%99%書公锦江股份和锦江酒店(集团)的资产重组行为符合59号文件特殊性

23、税务处 理条件,可以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如果锦江股份的重组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 条件,重组双方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税款9.3亿元。、国海证券借壳上市案1、重组前2、第一步:集琦集团将其所持ST集琦41.34%的股权计8,889.7988万股作价1.8亿元全部转让给索美公司完成之前完成之后3、第二步:净壳。ST集琦以公司全部资产和负债(评估值330,934,179.99元)与索美公司及索科公司所持国海证券9.79%的股权(评估值202,589,585.06元)置换,差额128,344,594.93元由索美公司以现金补足。通过该交易步骤,ST集琦实现了净壳。【202,589,585.06/330,9

24、34,179.99=61.2%】完成之前完成之后4、第三步:入壳ST集琦以资产置换索美公司及索科公司所持国海证券股权的同时,以新增股份方式吸收合并国海证券,新增股份501,723,229股,价格确定为3.72元/股,国海证券全部股权的评估价格为20.69亿,此次吸收合并股权评估价格约为18.66亿。该交易步骤完成后,国海证券注销,其成功被注入ST集琦,实现借壳上市。【组合:3.72*5.017亿/20.69亿=90%】完成之前完成之后、资产收购中承担的债务是否属于非股权支付额三、企业重组的会计处理总结合井方d L匿 面 母 值 入 抵合 并 方_ 誠 合 并 方swtfrtt Kstaffi披

25、合并方疋丿 迸讦 *资辛舍裁余慕不定冲威/ I阿二耳礒雷存炊益丄渥皤鳖車公段贽車进卅rt同一控制”壬吒二踽买方公允琳備入聽铁料买方购买方_被陶买方支付价偃去址儉値謠岡一揑引下.主圧台年应审邑括购頁去知亍壷正台甘支忖 的規全或韭现舍喽仪.麦幷或祇担的静另、岌行的報差性匹券辱 在禺买日的鱼允也债驭汲企世合丼中发生的各项盍揍相芸费用之 祂電订滨飞乂弓行卢官珂初疋心吉齐耳罡业台并戟车主縛一 单项交易的戎本之和 需要探讨并完善的丫山二及崔建认捷吨宦童 甸测询可收痒金额此于厳.頁护.卩阴减值准备-案例1:M公司资产账面价值1亿元,负债5,000万元,资产公允价值为2亿元,净资产公允价值1.5亿元。2011

26、年,A公司对M公司做资产收购,增资 扩股30%的股份,以换取M公司全部资产和负债。资产收购后,M公司只有一 项资产即:持有M公司30%的股份。问题:A公司支付的股权支付额为100%,还是75%?第一种观点:在资产收购中A公司收购M公司价值2亿元的资产,以价值1.5亿元的股权和承担M公司0.5亿元的负债来支付。根据59号文件第2条关 于股权支付额的规定,承担负债属于非股权支付额,因此A公司支付对价中75%为股权支付额,25%为非股权支付额。该项重组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第二种观点:在资产收购中,A公司实际收购的是M公司全部净资产,而M公司5,000万元负债属于被收购净资产的一部分, 不属于非股权

27、支付额。 因此A公司的股权支付额为100%,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两种观点最大的区别在于, 第一种观点认为资产收购的标的为资产, 而第二 种观点则认为资产收购的标的为净资产。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符合59号文件 所蕴含的税法原理, 其实资产收购、 股权收购、吸收合并这三种资产重组方式在 本质上是一样的, 都是以对方净资产作为标的物, 从而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 只 不过资产收购是同被收购企业管理层打交道, 资产收购后,被收购企业依然存在, 只不过其资产和负债全部转移到收购企业, 被收购企业失去了实际生产经营的能 力,只剩下股权资产; 而股权收购则是同被收购企业的股东打交道, 股权收购后, 被收

28、购企业依然存在, 只是控股企业发生了变化; 吸收合并是同被收购企业的股 东打交道, 吸收合并后, 标的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全部转移到存续企业, 被合并企 业解散。这三种方式本质上都是在收购标的企业的净资产,只是方式不同而已,而收购标的物构成中的负债不能看做是非股权支付额, 甚至都不能看做是支付额 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承担债务方式支付对价呢?例如:A公司吸收合并M公司,A公司支付给M公司的股东增资扩股的20%股权,价值1亿元,同时承诺为M公 司的股东承担0.5亿元的债务。此时,A公司为M公司股东承担债务即是承担 债务方式的非股权支付额。 即:承担债务方式作为非股权支付额, 不能属于收购 净资产的一部

29、分,而是另外承担的债务。从以上分析来看, 在资产收购中, 收购净资产中构成部分的负债不能作为非 股权支付额。但是,由于59号文件并未对此清晰表述,在实践中引起了两种观 点的碰撞,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应进一步对该政策进行明确。二、以控股企业股份作为股权支付额支付是否有持股比例限制案例2:M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亿元,2011年2月,A公司以其持有 的A1公司20%的股份(A公司只持有A1公司20%股份,剩余80%股份为另 外一家公司持有)支付给M公司的股东,做股权收购。问题:A公司该项股权收购中,以A1公司各20%股份支付,是否属于股权 支付额?59号文件规定股权支付额包括以自身股份支付和其控股

30、企业股份支付,而4号公告第六条规定,控股企业是指持有其股份的企业。因此在实践中就有两种 观点:第一种观点: 既然4号公告规定持有其股份的企业就是控股企业, 可见这里 的控股企业概念,税收上单独赋予了定义,即:只要持有其股份,哪怕是1股, 都算做控股企业股份,属于59号文件中的股权支付额。如果按照这种理解,本 案例中A公司的股权支付额为100%。第二种观点:虽然4号公告规定持有其股份的企业就是控股企业, 仍然应该 参照会计上的相关概念,只有绝对控股(超过50%的股权比例)或者相对控股 (大股东且能够是指控制标的企业)才能作为59号文件中的股权支付额,如果 按照这种理解,上述案例中A公司的股权支付

31、额为0。分析 :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符合59号文件蕴含的税法原理。59号文 件之所以对资产重组给予特殊性税务处理, 其重要原因在于, 虽然资产重组以资 产交易的方式出现, 本质上是在股东层面上的重组行为, 如果不对控股企业股份 支付的持股比例给予限制,就会出现A公司完全可以在股市上购买股票作为支 付对价,其本质同现金支付无异,这种交易同资产重组的立法目的,相差甚远, 不应当给予特殊性税务处理。如果允许任意股权作为股权支付额,先分立后股权收购的策划将应运而生。例如,M公司有两个股东A、B,分别持有M公司股权比例80%和20%,为了 实现股东分资产的目的,可以采取第一步先分立为M1、M2公司,

32、A、B股东分 别持有两个分立后公司80%、20%股权,该项分立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12个月后B公司以其持有M1公司20%股权收购M2公司持有的M2公司80%股权,如果认为B公司以M1公司20%股权支付也属于股权支付额,则该项股 权收购也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通过以上两步,实现了A、B公司无税分家的目上海市税务局在2010年汇算清缴政策问答中即规定,59号文件中以控股企 业的股权支付, 是指以绝对控股企业或相对控股企业的股份支付。 但是在总局层 面上对此没有明确界定,会造成各地执行不一,应该对政策进行完善。三、以控股企业股权支付下收购企业计税基础的确定案例3:A公司以其持有A1公司51%股权作

33、为支付对价, 交换B公司持有 的M公司100%股份。A公司持有A1公司51%股份的计税基础为1亿元,公允 价值为2亿元,B公司持有M公司股份的计税基础为0.8亿元,公允价值也为2亿元。问题:A公司股权收购后,持有M公司100%股份的计税基础按照1亿元 确定,还是0.8亿元确认?第一种观点,根据59号文件第六条第二款第2项规定,收购企业取得被收 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因此A公司持有M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为B公司持有M公司的原计税基础0.8亿元确定。第二种观点,应该按照A公司换出股权的计税基础1亿元确认A公司持有M公司计税基础。分析:笔者认为,应该按照第二种观点,即

34、:按照A公司持有A1公司的原 计税基础1亿元确认, 否则A公司换出去了1亿元的计税基础, 确认的只有0.8亿元计税基础, 在特殊性税务处理环境下, 难道A公司还要确认0.2亿元损失不 成?笔者认为59号文件之所以将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一 律按照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是由于59号文件出台之初,并没有明 确规定A公司以其持有51%股份的A1公司支付也属于股权支付额的范畴,如 果A公司以增资扩股的股份支付,A公司股权收购后按照给收购股权的原计税基 础0.8亿元确认,就毫无问题。因此建议,进一步修改政策为:当收购企业以自 身股权作为股权支付额支付时, 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

35、权的计税基础,以被 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当收购企业以控股企业股权作为股权支付额支付 时,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 以作为支付对价的其控股企业股 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目前,还有一种说法,即“互为收购说”,认为59号文件可以理解为,A公司收购M公司的同时,其控股企业A1公司的股权也被收购,因此可以按照被 收购股权A1公司的原计税基础1亿元确认。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在股权收购中, 首先要确定收购企业和被收购企业, 而被收购企业股权只有达到75%以上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而本例中A公司持有A1公司的股权只有51%, 如果按照“互为收购说”,B公司收购A公司持

36、有A1公司51%的股份显 然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因此可见“互为收购说”不成立。当然,在59号文件没有修改之前,牵强的按照“互为收购说”解释,也不失权益之计,但治 本之策应当是对59号文件进一步修改完善。以上案例以股权收购为例, 在资产收购中, 收购企业以控股企业股权作为支 付对价,取得被收购资产的计税基础,也应比照上例确定。四、发行权益性证券股权收购中被收购股权计税基础的确定案例4:A公司发行价值为5亿元的股票,定向增发购买B公司持有的M公司100%股权,B公司持有M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为3亿元。问题:A公司股权收购后持有M公司股权计税基础为3亿元,还是5亿元?第一种观点认为,A公司股权收

37、购后持有M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应为5亿 元。理由之一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中,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股 权,按照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确认收购股权的入账价值, 因此以发行权益性证 券取得的股权,其计税基础也应同会计准则。理由之二是,如果按照3亿元确认计税基础, 本来是递延纳税的特殊性税务 处理,就会出现重复纳税。例如,B公司将股权收购后取得的股票转让,卖价5亿元,计税基础3亿元,确认所得2亿元,同时,A公司将取得的M公司股权 转让,计税基础3亿元,也确认所得2亿元。即,股权收购时,未确认所得, 但双方转让后共确认所得4亿元。而如果按照一般性税务处理, 在第一次股权转 让时,确认股权转让所得2亿元,

38、A、B公司股权收购后计税基础均为5亿元, 双方再次转让后,不再确认所得。即,共确认所得2亿元。所以只有A公司取 得M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按照5亿元确认才能避免重复纳税。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严格按照59号文件第六条第二款第2项规定,收购 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 以被收购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 即A公司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M公司股权计税基础应该确认为3亿元。分析: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为恰当。理由如下:1、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规定,A公司取得M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按 照公允价值5亿元确认,只是会计的规定,而会计与税收的差异是经常存在的, 会计准则对入账价值的认定不影响税收中对计税基础的确定。

39、2、从整个社会角度来看,特殊性税务处理并不会造成重复纳税。上例中,股权收购后,A公司将持有的M公司100%股份转让后,A公司实现所得2亿元,该所得从理论上来看应归属于其新股东B公司所有,而当B公 司将持有A公司的股票转让给C公司后,该项所得应归属于C公司。假设,C公司以5亿元购买B公司持有的A公司股票后,A公司派发红利0.75亿元,对 于C公司属于符合条件的股息红利免税,而转让其持有的股权时,由于A公司已经将该项股权蕴含的股息发放,从理论上来看,C公司只能转让价格3亿元。 即:C公司持有B公司股票的计税基础为5亿元,转让价格为3亿元,形成了2亿元的损失, 而该项损失是可以弥补其他所得的, 因此

40、重组业务形成两次所得和 一次损失,从整个社会来看,仍然是一次所得,并未形成重复纳税。如果A公 司一直未分红,清算时,由于被清算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可以从剩余资产中扣减, 仍然可以得出上述结果。3、如果允许A公司持有M公司股权的计税基础为5亿元,税收漏洞太大, 即使从征管的角度来看,也不应允许。例如,B公司持有M公司股权计税基础 为3亿元,公允价值为5亿元,B公司同C公司达成股权转让协议,要转让该 项股权。为了避税,B公司做了以下策划:第一步,将M公司的100%股权投资给关联企业A公司,该步骤为符合特 殊性税务处理的股权收购,B公司不征税,同时A公司按照5亿元确认计税基 础。第二步,由A公司将股权转

41、让给C公司,转让价款5亿元,由于其计税基 础为5亿元,A公司不征税通过以上步骤,B公司转让M公司股权没有缴纳税款,虽然未来B公司转 让A公司股权时,股权转让所得将会实现,但很可能B公司转让A公司股权遥 遥无期。4、59号文件中特殊性税务处理适用是可以选择的, 并没有硬性规定符合特 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必须选用特殊性税务处理, 因此如果纳税人认为一般性税务 处理不符合企业整体税收利益,可以选用一般性税务处理。五、资产收购中被收购资产比例的确认案例5:M公司资产账面价值为1亿元,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亿元。2011年2月,A公司收购M公司账面价值为75%,公允价值为70%的资产。问题:该项资产收购是否符

42、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第一种观点, 认为59号文件中被收购资产比例不低于75%,是指账面价值 的比例。因此该项资产收购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第二种观点, 认为59号文件中被收购资产比例不低于75%,是指公允价值 的比例,因为被收购资产公允价值占M公司总资产公允价值比例的70%,达不 到资产收购比例,因此该项资产收购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分析:资产收购与股权收购本质是一样的, 股权收购中被收购股权比例不低 于75%,显然是对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不低于75%的收购,因此以此类 比,资产收购中被收购比例也应当是资产公允价值的75%。因此在理论上,笔 者赞同按照第二种观点公允价值确认。 但是

43、,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比例也有两个缺 陷,一是在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资产收购中, 由于被收购企业不确认所得, 所 以无需进行资产评估, 如果对被收购资产比例按照公允价值确认, 被收购企业必 须对所有资产进行评估, 才能得出是否符合被收购比例的结论, 需要付出评估费用,加重了企业负担;二是公允价值容易被操纵,例如,被收购资产账面价值比例只有65%,可能通过评估的方式,不公允的将被收购资产评估为75%,从而达到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综上,从理论上被收购资产比例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认, 如果考虑实践中被 收购企业评估费用负担及操纵评估价值问题,也可以确定为账面价值,但目前59号文件中并没有明确界定,应

44、当完善政策,明确被收购资产比例到底是按照 账面价值还是公允价值确认。六、企业合并、分立中税收优惠金额的界定案例6:A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已经享受完毕,M公 司从2008年开始享受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2010年12月31日,A公司对M公司吸收合并,该项合并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合并日A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 为1亿元,公允价值为1.5亿元,M公司净资产账面价值为4000万元,公允价 值为5000万元。2011年存续企业A公司实现应纳税所得额3000万元。问题:4号公告28条规定,在适用特殊性税务处理情况下,合并前各企业 剩余的税收优惠年限不一致的, 合并后企业每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

45、应统一按合 并日各合并前企业资产占合并后企业总资产的比例进行划分, 再分别按相应的剩 余优惠计算应纳税额。这里的资产比例是指按照公允价值比例,还是账面价值比例呢?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照净资产账面价值比例来享受税收优惠。税收优惠金额=3000万X(4000万-1.4亿)=3000万X28.57%=857.14(万 元)应缴企业所得税=857.14X25%十2+(3000-857.14)25%=642.86(万元)第二种观点认为,应该按照公允价值比例来享受税收优惠。税收优惠金额=3000X(5000万-1.5亿)=3000万X33.33%=1000(万元) 应缴企业所得税=1000万X25%

46、-2+(3000-1000)X25%=625(万元) 分析:在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下, 被合并企业税收优惠之所以按照资产比例 来享受,是将资产的盈利能力与税收优惠挂钩, 而资产的盈利能力与资产的公允 价值相关,与账面价值无关。因此,从理论上来看,这里的资产比例按照公允价 值更为恰当。 但是基于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下, 尤其是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一般 企业不进行资产评估, 难以取得公允价值, 且公允价值容易操纵, 从征管的角度 出发,也可以规定按照账面资产比例确定。目前,59号文件对此的界定并不清晰, 鉴于过渡期优惠政策在2012年仍有 可能适用,建议总局进一步明确政策。七、吸收合并当年弥补亏损的处

47、理案例7:2011年6月30日,A公司对M公司实施了吸收合并,合并日M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亿元,M公司有未弥补亏损4000万元。问题:由于2011年16月,M公司在注销前要做一次汇算清缴,在税收 上看做一个年度。 而2011年712月,由存续企业统一汇算清缴, 当年汇缴时 弥补被合并企业M公司亏损是否看做一个弥补亏损年度?弥补当年的亏损是否 有金额限制?第一种观点认为,存续企业A公司在汇算清缴时,也看做一个对被合并企 业亏损的弥补年度, 同时应对当年被合并企业弥补亏损限额限制, 但无需按照合 并后当年月份来计算亏损限额当年可弥补亏损限额=1亿元X4.3%=430(万元【2011年国债利率为4

48、.3%】弥补亏损年度为2011、2012、2013、2014、2015第二种观点认为,存续企业A公司在汇算清缴时,可以直接弥补当年亏损, 不看做亏损弥补年度, 但是应对当年被合并企业弥补亏损限额加以限制, 并按月 份计算限额。当年可弥补亏损限额=1亿元X4.3%X(6-12)=215(万元)弥补亏损年度为2011(当年)、2012、2013、2014、2015、2016分析: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59号文件之所以规定被合并企业亏损弥补限 额为截止当年年末国家最长发行的国债利率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乘积, 是因为要 保证被合并企业的亏损应当由被合并企业资产产生的盈利来弥补, 而被合并企业 资产产生的盈

49、利用代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国债利率来测算。明白了以上道理,该问题就不难解决了。第一,被合并企业资产在2011年 对存续企业产生的盈利, 只有半年的贡献,因此弥补亏损限额应该按照半年计算, 即215万元;第二,任何企业弥补亏损其实都是6年,即当年度和以后5年, 因此吸收合并不能剥夺企业当年下半年盈利弥补以前年度亏损的权利,因此2011年汇缴不能算作5年弥补亏损的一个年度,即2016年仍然是弥补被合并 企业亏损的年度(假定2016年仍然有符合条件的亏损)。以上分析体现的法理是明确的,但是由于59号文件未对此细节进行明确, 导致实践当中执行不一,建议总局对此政策进行完善。八、亏损企业合并盈利企业弥补亏

50、损问题案例&M公司截至2010年12月31日有未弥补亏损6000万元,A公司为盈利企业。A公司酝酿以承担负债的方式吸收合并亏损企业M公司,由于在般性税务处理条件下, 被合并企业的亏损不允许弥补, 即使是特殊性税务处理, 被合并企业的亏损弥补也受到限制,由于M公司的净资产为0,实际上不能弥 补被合并企业亏损。因此,双方策划,以亏损企业M公司吸收合并A公司。问题:无论是一般性税务处理, 还是特殊性税务处理情况下, 吸收合并中存 续企业的亏损是否不受任何限制?分析:目前59号文件并没有规定对存续企业的亏损做任何限制,因此以上策划至 少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客观上会造成避税的效果。 如果出现这

51、种情况, 笔者认 为虽然有避税的可能性, 但不可因噎废食, 决然规定存续企业的亏损也要受到弥 补亏损的限制,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亏损企业弥补盈利企业不一定没有合理的商业 目的。如果在亏损企业弥补盈利企业的确造成巨额避税效应的, 应区分特殊性税 务处理和一般性税务处理,区别对待:1、特殊性税务处理情况下,可以没有合理的商业目的为理由,不允许企业 享受特殊性税务处理。2、一般性税务处理情况下,可以用一般反避税条款启动反避税调查。 综上,关于亏损企业吸收合并盈利企业, 应当在税收政策中明示限制, 但也 不能反避税过头,损害纳税人的合理利益。九、通过股权收购进而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扣除商誉问题案例9:M公

52、司资产计税基础8000万元,公允价值为1亿元,B公司全资 持有M公司股份,股权计税基础为5000万元。由于M公司的品牌、渠道、人 力资源等在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经A公司与M公司的母公司B公司协商,A公司并购M公司价格定为1.5亿元。由于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七 条规定,外购商誉的支出,在企业整体转让或者清算时,方可准予扣除。因此,A公司支付的超过1亿元的合并商誉,难以即时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经过税收策划,A公司按照下述方案执行:第一步,A公司支付1.5亿元购买B公司持有的M公司100%股权,由于 此次股权收购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因此A公司控股M公司的计税基础为1.5亿元;第二步,A公司吸收

53、合并M公司,本次吸收合并仍然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 由于A公司分得剩余资产的价值为9500万元(考虑了清算所得税500万元), 而持股成本为1.5亿元,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投资方企业从被清算企业分得的剩余资产,其中相当于从被清算企业累计未分配 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中应当分得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股息所得; 剩余资产减除上 述股息所得后的余额, 超过或者低于投资成本的部分, 应当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 所得或者损失。因此,A公司可以确认股权投资损失7,000万元,这7,000万元中有2,000万元是由于承担500万元清算所得税形成的,剩余5,000万元实际上就是合并 商誉,通过先股

54、权收购,后吸收合并, 本来不能扣除的商誉就通过股权投资损失 的方式扣除了。分析:首先比较,直接进行吸收合并与先股权收购再合并的税负。1、直接吸收合并B公司首先缴纳清算所得500万元(2,000万X25%=500万),然后就长期 股权投资计税基础与剩余资产与商誉合计1.45亿元的差额按照投资资产转让所 得确认投资损益2,000万元(1.45亿-5,000万-1,500=2,000万)。通过直接吸收合并方式并购M公司,B公司需要付出企业所得税款2,500万元。吸收合并后, 被合并资产的计税基础为9,500万元,合并商誉不能直接在企 业所得税前扣除。2、A公司股权收购M公司M公司收到1.5亿元股权转

55、让款后,就该项股权转让所得1亿元(1.5亿-5,000万)缴纳企业所得税款2,500万元。B公司的税负未发生变化。A公司取得M公司的净资产价值为1亿元(由于其清算所得尚未缴纳企业 所得税,因此其资产不是9,500万元),控股M公司的计税基础为1.5亿元。3、A公司吸收合并M公司由于此时,A公司是M公司的母公司,该项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不需要支 付对价的企业合并,但并购双方选用一般性税务处理。M公司首先就资产账面价值与可变现价值之间的差额2,000万元缴纳清算 企业所得税500万元,缴税后M公司的剩余资产公允价值为9,500万元。9,500万元剩余资产分回A公司时,投资转让所得=9,500-150

56、0万(股息所得)-1.5=-7,000(万元)通过以上分析得出结论, 先股权收购再吸收合并, 实际是将无法在企业所得 税前扣除的商誉通过股权收购的模式固化在股权投资成本中扣除了。 此种方法是 否需要受到限制, 目前税法并没有明确。 笔者认为, 虽然企业的运作客观上造成 了合并商誉提前扣除, 但是除非是股权收购后立即做吸收合并, 否则很难区分股 权转让损失中有多少是商誉因素, 且对于商誉部分,被合并企业的股东已经缴纳 了企业所得税,因此不应对此加以过多的限制在税法层面上,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11条也明确了吸收合并时, 股权转让损失需要合法确认, 无论该项投资是直接投资取得, 还是通过受让股权

57、取得,都应一律遵守。如果对此进行限制,就需要财政部、总局有明确的税收政 策,在目前政策环境下,不能贸然的不允许企业扣除该项投资转让损失。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O十、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理解问题案例10:A公司持有M公司30%股份,B公司持有M公司70%股份,M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亿元。2011年2月,A公司对M公司实施了吸收合并,A公司增资扩股支付给B公司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的股权, 增资后,B公司占A公司20%的股权。问题:A公司该项吸收合并是否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第一种观点,被合并企业M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亿元,而A公司支付 给B公司公允价值为7,000万元

58、的股权,股权支付额占被合并企业公允价值为70%,不符合股权支付额不低于85%的规定,因此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第二种观点,59号文件规定,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 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而本次吸收合并,由于A公司自身持有M公司30%股份,因此股权支付金额只有7,000万元,股权支付比例为100%, 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分析:59号文件规定,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 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 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如果A公司持有M公司100%股份,A公司对M公 司实施吸收合并时,无需支付任

59、何对价,这种情况就属于59号文件所称“同一笔者认为,当存续企业持有被合并企业一部分股份时,其持有的部分股份无 需支付对价,因此股权支付金额为剩余股权部分公允价值, 而不是所有被合并企 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上述案例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十一、12个月进行的两次均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重组是否符合特殊重组 条件案例12:A公司2011年1月以增股扩股20%股权形式支付对价,向M公 司的股东B公司收购了其100%股权,2011年3月,A公司对全资子公司M公 司又实施了吸收合并,两次资产重组分别来看,均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条件。问题:12个月进行的两次重组,是否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 分析:笔者认为,

60、在12个月内进行的两次特殊性税务处理,可以根据“多 步骤交易原则”,将其看做一次重组,比如上述案例可以直接看做A公司吸收 合并M公司的行为。事实上,上例中,A公司如果直接吸收合并M公司,也是 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的, 即使是分为两步实施, 也不影响符合特殊性税务处 理。因此,在12个月内的多次重组行为是否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条件,要根据 多步骤交易原则,看做一项重组行为来判断。例如:A公司持有M公司70%股份,B公司持有M公司30%股份。2011年1月,A公司以现金收购M公司30%股份,股权收购后,M公司成为A公司 的全资子公司。2011年5月,A公司对M公司实施吸收合并,单看本次合并, 属于典型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