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_第1页
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_第2页
必修4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必修 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学案DIV.myFav_1206500800100P.msoNormalTEXT-jUSTIFy:int 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 -FAmILy:"Time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 v_1206500800100LI.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 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 :"TimesNewRo

2、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65 00800100DIV.msoNormal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FoNT-FAmILy:"Time sNewRoman"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65008001 00P.mso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ZE:10.5pt;mARGIN:0cm0cm0pt;woRD-BREAk:

3、break- all;TEXT-INDENT:21.2pt;FoNT-FAmILy: 宋 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6500800100LI.mso BodyTextIndentTEXT-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I ZE:10.5pt;mARGIN:0cm0cm0pt;woRD-BREAk:break-all;TEX T-INDENT:21.2pt;FoNT-FAmILy: 宋 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6500800100DIV.ms oBodyTextIndentTEXT

4、-jUSTIFy:inter-ideograph;FoNT-S IZE:10.5pt;mARGIN:0cm0cm0pt;woRD-BREAk:break-all;TEXT-INDENT:21.2pt;FoNT-FAmILy: 宋 体 ;TEXT-ALIGN:justifyDIV.myFav_1206500800100DIV.Se ction1page:Section1DIV.myFav_1206500800100oLmARG IN-BoTTom:0cmDIV.myFav_1206500800100ULmARGIN-BoTT om:0cm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识记:自然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

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客观的。理解: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 的;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劳动创造了人和 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和运 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分析: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 的物质性;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 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 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结合落实科学发展 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 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

6、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 能力;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 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 界、世界观;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7、,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是运动的,物质 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四、方法点津运用比较分析法, 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与运动、 运动与静止、规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五、知识点整合第一框题 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1、内容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总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 质性。(备注: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实

8、 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3、物质的含义:哲学上的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哲学上物质和具体 的物质形态的区别联系:两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世界的物质性原理的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 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例1】我们应这样认识物质概念(A)它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 实在它是在概括万事万物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即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根本特性的基础上形 成的 它是世界的本质 它是抽象的、虚幻的东西A、B、c、D、【例 2】如果不顺应

9、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 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 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最终会导致生态系统的 破坏。生态系统是自然形成的,人们如果仅凭主观愿望去建 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生态系统,结果往往事 与愿违。这是因为(C)A、人与自然界是难以和谐相处的B、人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D、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 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据此 回答例34题。【例 3】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体制,并不是由人

10、随意规定的,而是由我国农村的 生产力水平决定的。这说明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例 4】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事实说明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D、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第二框题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对立统一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

1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反对 脱离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例 5】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 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 ”这一论断蕴 涵的哲学道理是(A)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运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c、运动是物质的派生物D、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3、运动与静止1)静止的含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 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 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 说没有

12、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 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特点: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 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3 )统一(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第一,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第二,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4)反对夸大绝对运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反对夸大相对 静止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例 6】( XX 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 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 ,瞬息万变。他拒 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 。其错 误在于(C)

13、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例 7】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 “一切皆流, 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 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 ”这一观点(D)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C 、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错误。因为他否认了相对静止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

14、灭。(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3)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 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4)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利用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我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 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例8】XX年7月4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深度撞击” 号经过 170 多天的飞行,成功地在距地球 1 亿多千米外准确 命中坦普尔 1 号彗星内核。 “深度撞击”被比喻

15、为“在高速 飞行的针上穿线”。撞击的成功,表明(A)A、客观规律是可以为人类认识和利用的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C、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D、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科学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例 9】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视 土地如生命,想方设法扩大耕地面积,为此不惜围湖开荒、 毁林造田,付出了沉重代价。人们围湖开荒、毁林造田,使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说明(B)A、规律是难以认识和利用的B、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C、物质的运动是有条件的D、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六、填空巩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并能为人的

16、所反映的。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因而运动是、和。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辩证唯物主 义所讲的静止,是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和。物质世界是 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是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 和诡辩论。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 、 的 联系。规律是 。没有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规律是 ,是不以人的意

17、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 也不能被消灭。必须 ,而不能违背规律。但另一方面 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的基础上,根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七、课后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社 会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是客观的。这是因为(c)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构成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基础是客观的 人的意志不能影响和决定社会的发展A、B、c、D、2、列子天瑞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

18、的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3、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D)A、具体的物质形态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4、( XX 全国文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 难全。”这说明(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遵循同样的规律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A、B、c、D、5、“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这说明(B)A、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和永恒的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c、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和暂时的D、静止是不存在的6、在

19、人类社会出现以前, 自然界按照自然法则自发地调节、 演化和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意识的影响自然界的存在 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世界的本质A、B、c、D、7、“第六态”物质的发现是XX年世界的重大科技成就之一。而人们过去只知道气态、固态、液态、等离子态和玻色爱 因斯坦凝聚态等五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从哲学上看, 物质“第 六态”的发现表明(D)A、物质世界的演进取决于人类智力的发达程度B、人类的认识能力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而提高C、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由认识工具决定的D、世界的本原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 (XX年江苏,17)“

20、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9、一种社会制度从它产生到灭亡,社会性质处于一种相对 稳定状态。但是,这决不意味着它没有任何变化,生产力、 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都在不断地变化。材料中的事实说明 了这样一个道理(D)A、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B、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D、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0、伴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工作草图的宣告完成,将来人类 可以通过生物工程来改造生命。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 于(D)

21、为世界物质性理论又一次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依据 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有力 打击 随着科学的发展,意识的反作用越来越强,总有一 天可以摆脱物质的束缚 证明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取 得的成果,是以人们承认和服从自然为前提的A、B、c、D、11、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观念 中运动。”这一观点是( B)A、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B、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c、离开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12、( 02 年全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揠苗助长,苗枯田 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c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

22、能为力的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13、“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14、“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B)承认物质,否认运动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 分割的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B、C、D、15、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共飞行115 小时 32 分钟,绕地球 77 圈,行程约 325 万公里。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里 程碑,我国的航天事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这

23、体现了(A)A、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B、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c、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16、“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此处的“物质”是指( C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B、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c、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D、客观存在的自然物17、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 “从来系日乏长绳, 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 ”这 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24、D、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18、荀子在天论中说: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 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 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 B)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19、“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是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人生易老天难老” 其哲学寓意是( B)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B、规律是不

25、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20、下列对静止的看法正确的是(B)A、静止是绝对的不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静止不是绝对的不动,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无条件的、相对的运动D、静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指永恒不动2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蕴含的哲理是(B)A、自然界是不变的,而人是在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但根本性质不变D、事物本身不变,但人的心情在变化22、从哲学上看, “守株待兔”寓言中的农夫的错误在于(B)想问题、办事情没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把事物的个

26、别现象当成了一般规律 把事物之间偶然的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 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A、B、C、D、2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不为人之恶寒 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广。 ”荀子这些话说明A、尊重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C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D、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4、“鸿雁出塞北, 举翅万余里。 冬季食南稻, 春日复北翔。 这表明(D)A、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c、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事物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25、“揠苗助长”,事与愿违; “庖丁解牛” ,事半功倍。这两 则寓言故事反映的同一哲理是A、不同的人

27、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B、人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c、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26、有人认为: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 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变害为利。 ”这 个观点A、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消灭或创造规律B、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c、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D、否定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7、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 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

28、错误B、甲的观点错误、乙的观点正确c、两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D、两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2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 中运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 坛经 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 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毕尔生和 慧能的观点属于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D、神创论观点(二)不定项选择题29、关于物质和运动的联系,正确的表述是A、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主体 c、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

29、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D、物质是关于世界本质的范畴,运动是关于世界存在方式的范畴30、“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是宋代大学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中的第二首。此诗中包含的哲理正确的有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c、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是劳而无获的D、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条件出发(三)辨析题31、“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答:(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 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30、。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因 此,认为万物都在运动的观点是正确的。(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任何运动 都离不开自己的物质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认为万物只是在概 念中运动的观点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是唯心主义的观 点。( 3)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 运动谈物质的观点都是错误。四、论述题32、材料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荀 子)材料二: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哲理?(2)结合教材

31、有关知识, 谈谈你对问题 (1)的结论的认识?答:( 1)材料一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材料二说明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并 利用规律。(2)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 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 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 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 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我们就 能够体会到规律对我们的意义。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 会受到规律的惩罚。然而,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