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1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2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3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4页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 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 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 Tibergen( 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 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 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

2、入要素( 如资本、劳动投入、能源、自然资源等 )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 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 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 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 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 在新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 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 因此, 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 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 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 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 ,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 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

3、素, 如数据测量误差、 模型变量 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 Griliches(1967) 却认为,Solow 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 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 由上可见, 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 学术界对全要素生 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 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 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

4、2003) 测算的结果为1.4%, 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 2.68%,郭庆旺等 (2005)测算的结果为 0.891%。不过, 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 表明中国经济是 典型的粗放型增长, 因此,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 个重要战略选择。 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 允许 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 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 在本文研究中, 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 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 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

5、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 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 Solow 经济增长 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 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 (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 研究开发投 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 ,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 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 。按照体现 型技术的理论, 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 就资本投入而言, 体现型的技 术进步意味着, 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 进步意味着, 劳动者教育水平

6、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 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 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 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 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 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 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 应用, 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 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 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 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 Farrell(1957) 首先提出了

7、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 Farrell(1957) 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产出与相同投入要素条件下的最大可能产出的距离, 因此。 Farrell 测算的技术效率具有相对 意义。 另外,资源配置效率衡量了生产要素配置的有效状况; 而规模效率则度量了生产规模 的有效状况。总之,本文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涵盖了除各种要素投入之外、 各种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的因素(技术进步率、技术效率、 R&D 活动的溢出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优化、 制度变革以及政治因素,等等) ,还包含了测量误差和一些随机因素,这样的全要素生产率 定义既容许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估测,

8、又便于后面理论模型的分析和实证结果的解 释。2. 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综述 (基于 DEA 方法的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杨 玮) 国外研究综述 生产率的研究起源于生产函数的研究。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起源于经济学家RDouglas(1928) 的著作中,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定量研究由此开始。随后,荷 兰经济学家 Tinbergen 跨越出 Douglas 概念的关键一步,在资本和劳动投入函数中引 入了一个时间趋势,用来衡量“效率水平” 。此后,斯蒂格勒 (Gstinger) 首次提出了全 要素生产率问题,成为美国经济研究局的一项主要研究计划的起点。达到顶峰的划时 代专题

9、著作是肯德里克于 1961 年出版的美国生产率趋势 。1957 年美国经济学家 R.Solow 在经济学与统计学评论上发表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一文,将 Douglas、 Tinbergen 的贡献和肯德里克(1956)编制的国民生产帐户融为一体,统一了生产的经济理论、拟合生产函数的计量经济方法,第一次将技术进步因素纳入经济 增长模型。几乎与索洛同时期,经济学家 MichaelFll(1957) 基于生产效率测度思想 开始了生产前沿面的开创性研究。 Farrell 模型的建模思想是采用一系列适合的线性规 划模型求解出所观测投入空间的凸边界。在这个基础上,经济学家丹尼森 (E.Denison)

10、发展了“索洛余值”的测算方法,主要 是把投入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后利用权数合成总投入指数。由 Solow 和 Denison 等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 80 年代以后,在生 产率理论与测算方法研究中成就突出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乔根森,采用超越对数生 产函数的形式在部门和总量两个层次上进行了生产率的度量。他系统阐明了以资本服 务的租赁价格为基础的新古典投资理论,通过包含在新增投资中的新技术,解释了生 产率的变动。传统的生产函数法假定生产在技术上是充分有效的,从而将产出增长率扣除要素 投入增长率之后的全要素生产率 (TFP , TotalFactorProduc

11、tivity) 增长率全部归结为技 术进步的结果。 1977 年, Ai ,er, Lovell , sehmidt 和 Meeusen, vandenBroeek 分别 独立提出了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则允许技术 无效的存在,并将 TFP 的变化分解为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这 种方法比传统的生产函数法更接近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能够将影响 TFP 的因素从 TFP 的变化率中分离出来,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经济增长的根源。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schmidt(1950, 1956)、Kumbh 砍 ar(一 955, 1990), Baue

12、r(1990)、Kalirajan(1993) , Battese 和 eoelli(1955 , 1992, 1995)等对技术效率对 TFp 和产出的影响做 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使这一方法日渐充实和完善。非参数的生产率指数法是当前国际上生产率研究领域的新方法。 1978 年美国著 名运筹学家 Chames, A.cooper, w.andseiford.L.M 首先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0PmentAnalysis ,简称 DEA)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按照多种投入和多种产 出的观察值,对同类型单位进行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新方法。它也是处理一类多目标决 策问题较完备的方法,更是经

13、济研究中,根据线性规划的对偶理论来估计多投入、多 产出的有效生产前沿面的有力工具。有效生产前沿面实际上是生产函数的一种推广。 在有效性评价方面,除了 DEA 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仅 限于单输出的情况,所以 DEA 方法能处理多产出问题,常被作为非参数问题研究的 一个优点。 DEA 方法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展, DEA 方法和模型以及对 DEA 方法 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入,新的模型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LennartHjflinarssonandAnnVeid仰ass(1992)在瑞典电力零售业的生产率分析一 文中,应用多投入与多产出的框架测算了瑞典电力零售业的生产率

14、增长。其中,非参 数 DEA 方法被应用于此框架,而生产率是通过 Malinqulst 指数测算的。 Yuichiro Yoshida(2004)等应用 DEA(CRS DEA和vRs 一 DEA)和基于内生权重的全要素生产率 (Ew-TFP) 对同本地区机场的过分投资问题进行的评价。 CARLOSP.BARROS 和 FERNANDoP.ALvEs(2004) 在旅游业的生产率一文中对基于 DEA 的 Malmqulst 生产 率指数的传统分解 (技术进步和效率进步 )中的效率进步进一步分解为纯效率进步和 规模效率进步,然后对葡萄牙的国有旅店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旅店 取得有效的

15、技术进步但是缺乏效率进步,但总体来说,这些国有旅店存在很高水平的 浪费,最后对如何提高葡萄牙国有旅店的生产率提供了建议。 GuyBlaise Nkamleu(2004) 在非洲农业的技术进步、效率进步和生产率增长一文中,首先用数据 包络分析 DEA 测算了农业部门的相对绩效,其中应用到了 16 个非洲国家的面板数据, 时间跨度长达 32年。 An to nioEstache(2004)等应用基于 DEA的Malm叨ist指数对墨 西哥港口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进行了分析。J.H.研厄nga(20o6)等应用基于边界的 DEA 与 Malmquist 指数计算了香港电力供给行业实行改革后

16、的全要素生产率。ALVARoANGERIZJoHNMCCOMBIEandMARKRoBERTS(2006) 应用基于 DEA 的 Malmqulst 指数测算了 68 个欧洲 NuTsl 区域的制造业部门的效率和技术进步,数 据的时间跨度为 1986一 2002年。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经济学界近十多年来在经济效率及相近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处于起步阶 段,以数据包络分析为代表的非参数方法自 1988 年由魏权龄系统介绍给我国学术界 以来,在我国应用所取得的成果很多,但国内在参数前沿面构造的研究上成果不是很 多,与国外相比,相差也较悬殊。首先值得一提的是, 1993 年,中国社会科学

17、院的李京文等学者与美国的乔根森以及日本的 黑田昌裕等人合作主编了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一书,该书用 乔根森方法,分析比较了中美日三国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该书首次对我国的生 产率与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全面而又系统的分析,并定量地研究了1953一 1990年间资本、劳动和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该书还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 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和非经济因素,并对我国政府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提出了许多 宝贵意见。郑玉欲 (1995)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企业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技术进 步以及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并按不同的城市、部门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的分类进行了 分析,与索洛余值法

18、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是一大进步。张国初(1996)利用前沿生产函数把 TFP 的变化率进行了分离,但他们的分析和研究还没有涉及到对技术效率水平 影响因素的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后,保罗克鲁格曼(1994)对东亚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所给予的批评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我国的一些经济学者开始对 东南亚长期高速增长的经验和陷于危机的教训进行总结,郑玉欲(1998, 1999)认为东南亚国家的 TFP 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并且强调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阶段性”规律及其对处于经济腾飞初期的中国的重要意义。刘小玄和郑京海(1998) 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分析了 1985 一 1994 年期间 769

19、家抽样国有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 结果表明,在改革过程中,国有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决定因素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主 要的因素是产权、人力资本和市场竞争。他们的研究重点,仅限于对技术效率水平决 定因素的分析,而缺乏对经济增长因素和 TFP 变动趋势及其构成因素的定量研究。 孔翔(1999)以1990 1994年建材、化工、机械、纺织4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利用有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估算这四个行业在这期间的技术变化 率和 TFP 变化率,他同时还研究了奖金制度、区域、管理机制改革措施和时间等因 素对技术效率水平的影响。余修斌、任若恩 (2000)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以

20、 及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讨论了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同国际竞争力之间的 关系。余刘伟和李绍荣 (2001)考察了所有制结构变化对于微观意义上的生产效率提升 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特点。得出了所有制的变化,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特别的解 释能力,这种解释能力不仅一般化地体现在增长的数量方面,而_目 .体现在增长的质量及效率方面。邱阳、杨俊、廖冰 (2002)总结了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方法,系统 地介绍了国内外 TFP 的研究情况。支道隆(1997)计算了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份跨度是1978 一 1990年;李京文等利用中国 1978一 1995年的数据测算了 18年中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

21、的贡献。汤锦春(2000)揭示了总产出与投入要素之间的生产函数关系,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投入 量和单位劳动产出之间的资本技术函数关系,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与劳动投入量和单位 资本产出之间的劳动者素质函数关系,建立了生产系统函数,并由此导出了测算技术 进步率的公式。蔡防等 (2000)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性进行了分析,对西部开放战略有一定 的启示。易纲、樊纲和李岩 (2003)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仅仅依赖于投入驱动的观 点,提出了四点中国经济在效率提升的证据,并在回顾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的基 础上,提出了新兴经济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上要与发达国家相同。谷金花(2005)对湖南省的制造业吓 P 变动进行

22、了研究,并运用基于距离函数的Malmquist 指数方法对湖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的变动和技术进步进行了度量。郭庆旺等(2005)在分析比较了全要素生产率四种估算方法的基础上,估算了我国1979一 200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并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源泉做了简要分析。阮敏(2006)用全要素生产率对湖南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采用传统的增长理论确定劳动产出的弹 性,用内生增长理论来研究研究全要素的组成,但是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究竟是何 种因素导致的没有做进一步分解。陈伟光 (2004)从经济增长角度出发,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 改进的政策建议。陈秀山等 (20

23、04)运用索洛模型对中国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进行 了研究。金相郁 (2007)分析了 1996一2003年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决定因素。邓利 方等 (2006)对广东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吴新博(2006)运用 Malinquist 指数法对我国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差异与原因。王永康等 (2007)对福建省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计算分析。易行健等(2007)比较分析了广州与上海的全要素生产率。史修松等 (2006)对 1993一 2003年中国建筑业的全要素生产 率增长进行了分析研究。赵伟等 (2005)运用 Malmqulst 指数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 解。

24、岳金桂等 (2007)使用了 KALMAN 滤波方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但是没有 深入讨论方法的可适用范围。罗长远(2006)则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国内资本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楚钮 (2003)和焦彦龙 (2003)则定性分析了如何提高全要素 生产率。参考文献(基于 DEA 方法的我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实证研究,杨玮)I保罗克鲁格曼.东亚奇迹的神话J.外交事务,1994, 3(6):62 782蔡肪,都限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 .经济研究, 2000(20):30 一 373嫦继峰,潘家坪对林业投入的思考J.林业经济.2000.54陈伟光.中国经济增长

25、的效率分析及其改进的政策J.当代财经,2004,(07):24 一 275I 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明.中国社会科学,2004,(05):117 一1296 楚任.全要素生产率政策 J.2003 , (01):30 一 327 邓利方,余甫功.广东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1980 -2004J.广东社会科学,2006,(05):39 一 4降全国森林资源统计仁M.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2003.四高鸿业 .西方微观经济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0高平亮,豆志杰.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26、006.1【川谷金花,王国顺湖南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0):1一 7212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工Jj.管理世界, 2004, (07):2228113郭庆旺, 赵志耘, 贾俊雪 .中国省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fjI. 世界经济, 2005, (05):46一 531141郭庆旺,贾俊雪,积极财政政策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4)二 54一 62口 5韩杏容,夏自谦等.我国林业经济增长整合模式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6116)侯元兆.林业分工论的经济学基础 J.世界林业研究

27、,1998,11 (4):1 一 8.17黄顺斌.林业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233 一 235.汇18金锡沫等.中国林业产业政策及其区域比较研究J.林业经济,1994,5119金锡沫等.中国投资环境与林业经济区域初步分析J.林业经济,2001,1:35 一 39肆0金相郁.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与决定因素:1996 2003JI.经济评论,2007,(05):14 一231 2 1 蒋峥.森林产业面临战略转变 .林业经济文摘,19%一 04-20(4)峥2j蒋海,苏志尧,先锋.林业产业化理论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1998,(3):16 一 20,L23

28、焦彦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J.探索与求是,2003,(03):38 一 3924孔翔,万广华.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决定因素:1990 1994J.经济研究, 1999, (07)二40 并 8降51李宏.林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J1.世界林业研究,2000,13(2):41井6.26 李京文,乔根森,黑田昌裕,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27 李京文.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 t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25 一 28【28刘璨,任鸿昌,薛同良.苏北平原地区森林贡献与效率测算及分析J.林业科学,2005,41(5):8 一 13.29 刘

29、俊昌 .林业产值的计量,分析私I 应用研究,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30 刘小玄,郑京海.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1985 1994J.经济研究,1998,5(01):37僻631刘伟,李绍荣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1, (01):3 932 罗长远.FDI、国内资本与经济增长一1987 200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 2006, (04):27 一 333 罗志如,范家嚷当地西方经济学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26234 赖作卿,张忠海基于DEA方法的广东林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8, 31(4)

30、.2002:25(11):38 一 1.351马天乐,刘璨中国林业总要素生产率测度与分析J1.林业经济,1992.436 邱阳,杨俊,廖冰,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综述,重庆大学学报,37阮敏.全要素生产率与湖南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6,(01):50.53【38史修松,徐康宁.1993 2003年中国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 2006(12):17 一 20口 9汤锦春.测算技术进步率的一种新方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02):42 一 540田宝强,关萍.中国林业经济增长与投入要素相关程度分析及对策选择J.林业经济.1995.341田宝强 冲

31、国林业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1242 王立群.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及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1.643 王维明,张松艳.提高林业设备利用综合效率的有效途径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4, 27(12):177 一 178.【44】王永康,叶先宝.福建省全要素生产率计算与分析:1952 2005年J.华东经济管理, 2007, 21(04):4 一 745 魏权龄 .数据包络分析 (DEA). 科学通报, 2000(9).46 魏远竹,任恒棋.劳动力要素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847 翁新光等 .安徽省林业科技进步贡

32、献率的测算研究及其分析.林业经济问题,1998.548 吴新博.我国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定与比较分析J.运筹与管理,2006,(10):149一巧 3491 吴育华 .DEA 方法与生产函数法的比较 .系统工程,1995,(3):15 一 1950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4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08):13 一 2051 易行健,刘兰凤.全要素生产率的变迁:来自广州市与上海市的比较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07(01):51 一 5652 岳金桂,武琳.基于KALMAN滤波方法的全要素生产率估算J.水利经济,2o07, (04):16一 19【 53

33、)余修斌,任若恩,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测算,北京航空 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13(2):rs 一23.54 赵铁珍,柯水发等.森林灾害对我国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祈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5 赵伟,马瑞永,何元庆 .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基于 Malinquist 生产力指数的实证分析J1.统计研究, 2005, (07):37 并 256张彩虹 .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 !D.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7一 85【57张国初.前沿生产函数,要素使用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6,2(09):

34、27 一 33【 58郑玉散,张晓,张思奇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其对生产率的贡献一一沿海工业企业 调查的初步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 3(12):20 2759郑玉欲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其增长的规律一由东亚增长模式的争论谈起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5, 4(10):28 一34【60郑玉欲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阶段性”规律由东亚经济增长方 式的争论谈起J.经济研究,1999,9(05):55 一 6061支道隆核算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研究,1997,s(03):45件s【 62 Aig ner.D.J.C.A.K 丄ovella ndP.Sehmid

35、t.Formulatio nan dEstimatio no fstoehastieFro ntierProfu nctio n 凡 nctionModelsJ JoumalofEeonometries, 1977, 22(6):21 一 37【63AlvaroAngefizJohnMecombieandMarkRoberts , 2006;Productivi 以EfficieneyandTechnologiealChangeinEuroPeanUnionRegionalManufacturing:ADataEnveloPmentAnalysisAPProach;2006, (74), 50

36、0 一 525.【 64lAntonioEstache ,BeatrizTovarDeLaFe , LourdesTrt 巧 1110 ,2004 ,SoureesofEfficiencyGainsinPortReform:ADEADeco帅ositionOfAMalm明istTFPIndexForMexico:TheUtilitiesPolicy2004(12), 221 一 230.65 Bsttese.GE.andT.J.Coelli.AModelforTechnieallneffieieneyEffeetsinaStoehasticFrontier ProduetionFunetion

37、forPandDataJ.EmPiriealEeonomies , 1995, 20(08):325 一 33266 eARLENo , MATI , SSONL , ATLEG 心 MSJoBERGK Costefieiencyin 如rsuingenvironmentalobjectivesinforestryJ.Journalo 正 nvironmentalManagement , 1999, 55:川一 125,67earlosP.BarrosandfemandoP.Alves,2004;ProduetivityInTheTourismhidustry:TechniealUnlvers

38、ityOfLisbon.Portugal , 2004.8(10)215 一 225.68Chames, A.Cooper, W.andSciford , L.M.Dateenvelo 四 entanal” 15Theo 以 methodolo 群 andaPPlieationJ.Dordrecht , BostonandLondon 习 uwerAcademic , 1994, 25(9):135 一 69【69DenisonE.ESomeMajorIssuesinProduetivityAnalysis:anExaminationoftheEstimatesbyJorgensonandGr

39、iliches 【 J.SurveyofCurrentBusiness , 1972, 49(5):5567【 70Farrell.M.J ,theMeasurementofProduetiveEfficieney ,JournaloftheRoyalStatistiesociety ,1957, 120, 252一 259.71 Forsund, ER., C.A.K.LoveUandP.Schnlidt(1980) ,“ ASurveyofFrontierProduction 凡 netionsandoftheirRelationshiptoEfficieneyMeasurement,&#

40、39;, JournalofEeonometrics ,13,5 一 25.721GolanyBandRollY ,AnAPPlicationProeedureforDEAIJ .OMEGA ,1989,Vol 17,No.3 ,PP.237 一 25073GuyBlaiseNkamleu ssAndEffieieneyChangeInA 仓U2004;ProduetivityGrowth , 及ChniealPro 脚canAgricultureAfrieanDeveloPmentBank2004oftheirRelationshiptoEfficieneyMeasurement,'

41、, JournalofEeonometrics ,13,5 一 25.PublishedByBlaekwellPublishingLtd2004.汇 74Jorgenson , Dalew.andZviGriliches.TheExPlanationofProduetivityChangeJ.ReviewofEconomieStudies, 1967,34(5):349 一 383.175 J.H.Wanga , H.w.Ngana 。 W.En 幼 wana, k.L.Lob , 2006.PerfbrmaneeBasedRe 即 lationofTheElectrieitySuPPlyIn

42、dustryInHon 沙 ong:AnEmPiricalEmeieneyAnalysisAPProaeh.TheEnel ' gyPoliey2006(1) , l 一 7. 76JU 冈 一 Y 卫 NLEE.UsingDEAtomeasureefieieneyinfore “ tandpapereo 娜aniesJ.ForestproductsSoeiety,ZO05 , 55(l):58 一 66.77 JUN 一 Y 阴 LEE.APplicationofthethree 一 stageDEAinmeasuringefficiency 一 anempirical evidencelJAppliedEeonomiesLetters , 2008, 15(l):49 一 52.75LEBEILG , StuartWB.TeehnicalefieieneyevaluationofloggingeontraetorsuSinganonparametrie model J.Inter.Jof 凡 restEngineering,1998,9(2):15 一 24.79LennartHjflmarssonandAllllVeiderpass,1992;PruduetivityInSw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