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4_第1页
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4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 -4例谈初中英语写作支架的搭建 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学院附属中学 吴红 选自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2年第 8期 【摘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达到既 训练阅读能力又训练写作能力的目的。本文针对读写结合课型,从阅读材料如何为写作服务 这一角度,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为写作搭建内容支架、语词支架、结构支架和情感支架的方 法。 【关键词】读写结合,写作,内容支架,语词支架,结构支架,情感支架 Reading for Writing 课型是一种新的英语课型,即读写结合课。在这种课型中,教师首 先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本阅读材料,然后以语言实践为核

2、心设计写作活动。与传统阅读课型 相比,这种课型强化了写作活动,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 1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教师通过学生的作品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 况。 2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动力。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阅读的目的不再仅停留在理解的 层面上,而是提升到了运用、实践的层面,学习内驱力得到提升。 3渗透英语学习策略。教师以阅读材料为范例,向学生介绍、演示、指导写作方法, 使学生的写作有章可循,学生既顺利完成了写作任务,又学习了阅读策略和写作策略。 读写结合课型建立在英语阅读课的基础上,体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拓展了学生 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从而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训练语言

3、表达基本功的目 的。笔者以一篇阅读材料的处理为例,探讨教师应如何灵活运用阅读材料,为写作搭建有效 支架。 教学内容是人教版英语(新目标) Go for it!(下同)八年级上册第九单元 When was He Born ? ” Section3Ba 部分的阅读材料。短文用 95 个词介绍了钢琴家李云迪小时候就会 哼唱歌曲、四岁时学手风琴、七岁时学钢琴、 2000 年参加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奖等情况。 文章重点学习一般过去时的常用结构,如 “ whehe was a small boy , he could , “ At the age offour , he started 等。笔者将本节课的教

4、学目标定位于 学生能用简单的英语写个人 自传”,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选择一位笔友,向他她介绍自己 ”的写作任务。 一、为写作搭建内容支架 确定写作任务后,教师要从多角度设计写作前的学习活动。这个过程就是为写作搭建内 容支架的过程 如果在学习完课文后,让学生直接写自己的成长过程,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枯燥无味C 因为学生们的生活模式大都很相似。这种写作活动不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丰富写作内涵, 更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笔者设计的读后写作任务是:选择一位笔友,向他/她介绍自己。为了避免学生无话可 说,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李云迪的素材,将他作为学生的笔友候选人外,笔者还自编了两段 文本(见图1 )

5、。这两段文本与课文结构相似,语言相近,但选材角度不同。一段文本的主 角为苦娃,描述了经济落后、偏远山区孩子的成长经历。另一段文本的主角为 Mary,描述 了经济发达、生活优越的西方孩子的成长经历。李云迪、苦娃、 Mary三位笔友候选人,代 表不同成长背景的同龄人。通过学习他们的成长经历,不仅增加了学生内化语言所需的输入 量,弥补了短篇文章容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内容组合,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文化 内涵,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多方位的取材角度,吸引学生饶有兴趣地开展写作活动。 tear friend, I am Ku Wa. a middle schad sTudenT in Yunnan Im

6、 short and outgoing I om talented because I could babysit ny sister when I was four. I like soccer. When I was ten years old, I 甌用 my first real soccer baJJ, I hope to be your pen paF qfd know more about your lifeI won frs pr ze 屮 an Internationol Chess Competition. I Irke driving, I crive to school

7、 every ctay I sa Jik Giin己ME cirl+ure I hope fra hiive a pen pal rn Chiric 为写作搭建内容支架时,可以将丰富文化内涵作为突破口。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 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外国文化知识应与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Dear f riertd I am Mary, a high school Student 祜 New yk. I hvc

8、 long hair and wear glaE-&. Im quift L 3jn cuts+nndin When I wxss YEOTW old, 过扩大学生接触外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增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 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2012 )。以文化作为配读文章的选择点, 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易挖掘教材的深层内涵。 教师应围绕文化内涵,从课本阅读材料拓展开去,收集具有相同主题、相同写法或有其 他相同之处的配读文章供学生阅读。这些阅读材料的组合表面上是相同的,实际上却有着比 较的因素。这种组合能拓展教学的广度,也能体现教学的深度。 收

9、集创意新颖、角度精巧的配读文章,需要教师平时的积累和独具匠心的思考。教师要 主动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 源,要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 道”(教育部,2012 )。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 How Do You Get to Schoc时,sectionB 3a部分 是一篇题为 “ How Do Studentaround the World Get to School ?的短文,全文 98 词,介 绍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学生上学的交通方式。在构思配读材料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10、 笔者以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同龄人吃什么和穿什么”为线索, 编写了两段文本, 为学生的写作 开阔思路, 搭建内容支架。 一段是 What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Wear Now ?,让学 生将打乱顺序的短文排序。 另一段是What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Eat ?,让学生 本节课的语言项目是谈论和比较不同的交通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时事热点来设计写作任 务,让学生用英语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例如,在 2010年,恰逢中国举办第16届亚运阅读后填词(如图 2所示): I Vhlti dlo tuclrnLi uround ihr w

11、 ofki u of Id CM diffifrcnc uti vi hctv thev jrv. SllldkMIh JHKIIHI h i JSA CM t her! hum “ 卫订 tmil li alee% A Uimly I*HI dal 讨 If fi thi* J、入 evk * food In uth AsnJi, IINMT 盹Uklimih CJT com (茶4# L 会,笔者设计的写作活动是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介绍 “ How d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the Asian Games? ”增加的两段配读文本暗示了各国文化之不同和

12、各国人做事方式之不同。 学生写作时思维活跃,表达灵活,显现出角度丰富、语言多样、创意较多的特点。又如,2012 年英国伦敦将举办第三十届夏季奥运会, How do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get to the 30th Olympic Games ?将会是能引发学生写作兴趣的话题之一。 总之,要成功地为写作搭建内容支架,教师就应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能力,精心 编写材料,努力使材料在文化内涵、语言内涵、思想内涵三方面富有张力。 二、为写作搭建语词支架 确定了写作内容后,教师就要考虑如何让学生掌握完成写作需要用到的词语和句式,搭 建写作的语词支架。本课的写作任务是写个人

13、自传,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使用一般过去时。学 生在理解课文后,已能初步感知一般过去时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 为了使语词支架更加明确, 笔者设计了 说说你的成长经历”的半开放操练活动,并制作了一张幻灯片(如图 3所示) 来突出主干支架“ when 1 was , I . ,要求学生描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事件 the tree of growing 成长之树 Iw twpKr -t M hrh I *UIB ll yran old 用When I was. 11 .J说说你的成*蛭历 搭建起支架后,学生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掌握语词支架。教师设计的操练活动密度要 大,节奏要快,同时要考虑操练形式的多样化,避

14、免过于机械。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主干支架进行个人准备,说一说自己的成长经历,然后进 行组内交流,最后向全班汇报。经过几轮的反复听说操练,学生基本都掌握了 “ when 1 was 1 Could 这一主干支架。 三、为写作搭建结构支架 写作文段需要一定的逻辑顺序。 一篇文章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仔细分析起来,总是 联合几个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夏丐尊、刘熏宇,2007)。根据文章的内容,这些小的中心 思想会依据一定的顺序排列,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为写作 搭建结构支架,就是帮助学生发现小的中心could hrn I 7 vean 耐耐d * hrn I win

15、1、rim mid 思想的排列规律,这个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 维的过程。 笔者将本单元的一个听力材料 - 日本小提琴家 Madori的成长经历改编成文字材料, 并将其分解成四小段,每小段都有一个中心思想;然后打乱段落顺序,让学生将文段按合理 的逻辑排序。 段落 She was 丄口 unusual pirL When she she already J cjlcnted violitiiL When she WM tonrrecn she rook pm in the IViolin Competition ;md won the tint prie. _. . . . ZZT a well

16、 - known violinist,讥小 bom in saka in 197L She beautiful and chin. She I aka very crritive ,md utitgOHig. 段k _ _ _ _ _ M idon htipc rhe can be the bust violinist m rhe world A nd that she can meet I jurn 5OTiie djy. 段落D: Siu* hkes reading and making fhends with tar eigiwrs. She ius nuiiy pen pals+ L.

17、ium is one chenv I jur,i 小 j Kuijn athlete. 待学生排出正确顺序(B- A-D-C )后,再鼓励学生总结每段的话题词汇。这四段的话 题词汇分别为 personal information. important things. hobbie和 hopes.此时教师点题,明 确这四方面即写作个人自传的基本逻辑顺序。 当然,仅此一次示范是不够的。在设计关于苦娃和 Mary的配读材料时,笔者也是按照 这样的逻辑顺序编写,并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出。通过这样的聚焦式训练,学生学会了以合理 的顺序来写作个人自传,搭建起牢固的结构支架。 搭建写作的结构支架,指导学生遵循写

18、作逻辑去写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还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文章,自动纠正写作方向。归纳法、演绎法、推理 法都是常用的思维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多种文体的写作,如书信、日记、说明文等。教师要 善于分析和归纳,指导学生按照最佳的思维逻辑去写。教师要善于细细咀嚼教材,深度钻研 教材,为写作搭建精巧的结构支架。以说明文为例,在写作 如何制作 . 类文章时,可 以指导学生按照分步骤说明的逻辑来构思; 在写作My Hometown类的文章时,可以指导学 生按照分要点说明的逻辑来构思;其他还有分部位说明、分类别说明等。 四、为写作搭建情感支架 在学生写作之前,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来激发

19、学生的情感,使之与写作主题产生共 鸣。不仅可以达到让学生乐于写作的目的,更是弘扬真、善、美情感的教育本真使然。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在配读文段中借苦娃的口说: “我很聪明,因为我在四岁时就可以 照顾我的小妹妹了 在我十岁时,我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足球 ”;然后,再通过师生间的 问答交流,让学生讲述他们在四岁时正在做什么,几岁见到真正的足球。无形的对比引发了 学生的同情心,在后来交笔友的写作中,很多学生选择苦娃做笔友,并表达了想帮助他的愿 望。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 He said 1 Was Hard -working ”的长篇阅读文章是 “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

20、anged Her Life . 。在处理”完阅读文本内容后,笔者设计了 “小组合作制作 倡议书”的写作任务,要求在倡议书中呼吁大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为了激发学生写作 的情感动机,笔者以一位特警朋友去汶川地震灾区做志愿者的经历为主线,以他的故事贯穿 一节课始终。在学生写作前,汶川地震灾区的惨状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已经让学生有所触动。 开始写作之前,笔者设计了 “ Blue Ribborft递爱”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内心情感。笔者举 起右臂,向学生展示手腕上的蓝色丝带,这是特警朋友从汶川带回来的,是地震灾区志愿者 的象征。解释了这条蓝丝带的含义后,笔者拿出一大把蓝丝带,抽出其中一条,系在一位学 生的手腕上,可以看出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