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必修一 4.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同步练习典题例析规律总结【例1】如右图所示,烧杯内装有蒸储水,下部封有半透膜的长颈漏斗内装有淀粉和食盐溶液, 开始时,漏斗颈内的液而与烧杯内蒸储水的液面相同。过段时间后,用碘液和硝酸银溶液分别 检测蒸饰水中的物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是()物S水漏斗颈内的液面下降漏斗颈内的液面上升烧杯内的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烧杯内的液体遇碘液变蓝A. B.D C.解析:淀粉是大分r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漏斗内液体与烧杯中蒸锚水之间的渗透压不平 衡,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漏斗,使其液面上升:烧杯内的蒸馀水中无淀粉,遇碘不变蓝。食盐 溶液中的离子可以透过
2、半透膜,所以烧杯内的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答案:B温磐提示:(1)渗透和扩散: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侧运动叫做扩散,如氧气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 度低的地方运动,即种分了顺相对浓度梯度的运动。水分子和一些小分/物质是按照般扩散 作用的原理从分广密度高的地方向分广密度低的地方运动,能够自由通过细胞膜,这种跨膜运输 也属于扩散。其中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2)常用的半透膜有以下材料:玻璃纸、猪膀胱、鱼鳏、鸡蛋内皮等,其特点是允许小分子物 质透过,不允许大分子物质透过。【例2】假定将甲乙两个同种植物的成熟细胞分别放入蔗糖溶液和甘油溶液中,两种溶液均比细 胞液的浓度高
3、,蔗糖分子不能透过膜,甘油分子可以较快地透过膜。在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甲乙 两细胞的变化是()A.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再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乙细胞随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甲、乙两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但随后甲细胞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甲、乙两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后又均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解析: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层半透膜,可发生渗透作用。E|3、乙两细胞均处在外 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的环境中,开始时,甲、乙两细胞都要发生质壁分离,而甘油分可 以较快地所以甲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蔗糖分f不能透过原生质层,通过原生质层,到达细胞液,细胞液的浓度升高,
4、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答案:温 馨提示;,晚生3(体体积A洲水KNO.(或H袖小案等)-媒道弗I-irtH析图:(DA曲线:由于放在清水中,细胞吸水,体积胀大。溶液浓度高于细胞内,故细胞失 水发生质壁分离;又由于曲线:由于细胞外KN0(2)B质壁分NO,使细胞液浓度上升.高于细胞 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细胞向其内部吸收K和,离复原。曲线:蔗糖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 一质壁分离,又由于细胞不吸收蔗糖分子,(3)C故不会自动复原。】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 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二者的吸水【例3r表中数据72 h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广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率几乎相同的情况
5、下,。分析下我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为-Mg SiOCa K ,19.5 17.0 117 105 水稻 118番茄19. 18559.6A.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需要量大,对Ca需要量小B, 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 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D.植物时各种离夕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广的浓度有关培养水稻和番茄 的原培养液中各离子浓度相同,解析:由题干可获取的主要信息有:浓度占实验前同种离上浓度的百分比,比值越大说明收中数据的计算方式是实验后离r.再进行逐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理解衣中数据衣示的意义,对该离/的吸收量越小,反之越大
6、。不 同植物对同种离广的需要量及同植物对不同离子项分析。由及中每列数据分析可知 一:较多,MgCaMgCa的需要量不同,水稻吸收的SiO多,对、吸收少,而番茄吸收的和吸收量 少。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对SiO,所衣述的内 容不能A尖细胞膜上我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因此选项、选项C、B正确,D从表中数据得 出。D答案:温馨提示:始浓度,说明植物吸收离/的比例大于吸收水的)培养溶液中某离f 的浓度低于初1比例。(2)培养溶液中某离子的浓度高于初始浓度,说明植物吸收离子的比例小于吸收水的比例。(3)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4)植物吸收水和吸收离子是
7、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小试高考1.(2011天津埋综卷)将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浸涧在0. 3g/mL的蔗糖溶液中,1分钟后进行 显微观察,结果见右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L是细胞壁,M是液泡,N是细胞质B.将视野中的细胞浸润在清水中,原生质体会逐渐复原C.实验说明细胞膜与细胞壁在物质透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D.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宜作为该实验的实验材料答案:A2. (2011年重庆卷)题5图为某种植物幼苗(大小、长势相同)均分为甲、乙两组后,在两种 不同浓度的KN0溶液中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 的是.露7jtsnr算"不§开r*
8、平里二 一 一甲级幼苗乙组如8036912痴eh间小果溷 两蛆幼陶tKN。济波中的鲜安化A. 3h时,两组幼苗均已出现萎热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和根细胞失水,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6h时,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 B,后,若继续培 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C. 12h D.实验表明,该植物幼苗对水 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后,两组幼苗重量均已超过初始萎焉鲜重即发生了萎 鬻,方面是因为蒸腾解析:3h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KN0作用散失了水分,另,方面 是因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的一后鲜重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的水分比K失水。根系从开始就通 过主动
9、运输吸收、6hN0, s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多,根细胞内离f浓度高于外界溶液浓度应在6h前就开始了,只不过根细 胞吸收的水分比蒸腾作用散失了水分少,所以鲜重还是在减少。根细胞内通过主动运输吸收的离 子数量在增多,而吸水量也在增加I,根细胞内离了浓度在变化,而根外浓度也离.f被吸收和水分的吸收在变化,根细胞内外离广浓度差的变化不好确定,所以根的吸水能力., 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N012h后,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不好判定。,而乙组 放在比根细胞浓度大很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度差,大量失水造 成严重萎落最后死亡。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多的KN0溶液中
10、,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吸收离子与吸收水分是两面个相对独立的过程。B答案: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2011海南生物卷)3.尿 经肾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下图为肾 小管及相关结构糖。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示意图。回答问题:(1)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高于、低于、等于)组织液中的。(2)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是,需要 的参与。(3)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从而导致尿量增加的原因是。解析:(D被动运输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而细胞内的
11、葡萄糖经过被动运输方式进入组织液,故肾小管 上皮细胞中葡萄糖浓度高于组织液(2)葡萄糖进入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和ATP,葡萄 糖进入哺乳动物红细胞属于被动运输,只需要载体不需要ATP(3)肾小管上皮细胞与组织液之间存在浓度差,故可以发生渗透作用吸水,原尿中葡萄糖不能被 完全重吸收时候,进入尿液会带走一部分水分。 答案(1)高于(2)主动运输载体和ATP(3)渗透作用葡萄糖要带走部分水分(高渗透性利尿)。能力提升训练一、选择题)(.我国民间用盐渍法保存食品的原理是1.有杀菌作用A.食盐水中的C1少,细菌无法生存B.浓盐水中含0:.渗透作用使细菌失水死 亡C .
12、渗透作用使鱼肉细胞过度失水D, c,细胞液浓度为b,细胞质基质浓度为2.若向日葵的 某种细胞间隙的溶液浓度为a)则当它因缺水而萎篇时,三者间的浓度关系是(a>c>b . B A. a>b>c b>a>c.D C. b>c>a3.下列各项不可以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加以证明的是() 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B.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C.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D.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吸水性依次递减4.将紫色洋葱表层细胞置于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光镜下所观察到的现象是()液泡逐渐变小,颜色由浅变深液泡逐渐变小,颜色由深变浅原生质层与
13、细胞壁逐渐分离 形成球形小团细胞膜、液泡膜结构明显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是蔗糖溶液 A. B. D C.5,将水稻培养在有各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水稻吸收硅多,吸收钙少。这说明A.水稻培养液中硅和钙的浓度不同B.水稻根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C.水稻根细胞吸收硅的能力弱,吸收钙的能力强D.硅是小分子,钙是大分子6 .质壁分离实验中的“质”和“壁”分别是指()A.细胞质、细胞壁 B.原生质层、细胞壁D.原生质、细胞壁C.细胞质基质、细胞壁7 .下列关于植物对离子选择性吸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对离子选择性吸收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8 .根细胞膜上某种离广的载体蛋白的有无,
14、决定对离J'选择吸收的种类C.根细胞膜上某种离J'的载体蛋白的多少,影响对离J,选择吸收的多少D.根呼吸强度也影响植物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8.用完全培养液在两个相同的容器内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苗,假设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同,- 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各种离孔与试验开始时各种离上浓度之比如图所/J该试验的结果不能说明(.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A .植物对离子的吸收有 选择性B .植物劝离J'的吸收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C的载体多D.水稻吸收Si二、非选择 题9.下表是一组用新鲜洋葱表皮进行的实验处理和结果,请分析回答:实验 实验结果处理方法分
15、析将材料置于0. 3g/ml就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第1组 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然后将材料移至蒸饰水中迅速发生质壁分离蔗糖溶液中2组将材料置于0.6g/ml第质壁分离不能复原然后将 材料移至蒸馀水中然后逐 开始发生质壁分离,3第组然后将材料置于0. 07g/ml尿素溶液中r渐自动复原重复第不发生质壁分离4组将材料放在100C热水中3min后取出,第1组实验其内部结构基础和外3组实验中均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2、 (D洋葱表皮细胞在第 在条件分别。 和第2组实验结果的差异,说明比较第(2)1。是差异性原因的果现结3第(3)比较1和第组实验果,出实验结是因原性差结实出果验组第1较(4)比第和4实结,现验
16、果异的,某同学在缺少实验仪器的情况下,做了这样个实验,将生鸡蛋大头的蛋壳去抻,10保留克 膜完好,将小头打破,让蛋清和蛋黄流出,如图所示。然后,在蛋内灌上清水,把它.的蔗糖溶液中,并且用铅笔在鸡蛋壳上标上最初的吃水线,半小时后,他发mL放在0.3 g/现 鸡蛋上浮,原吃水线高出水而。请分析:(1)鸡蛋壳上浮的原因是。(2)如果里面是蔗糖溶液,外面是清水,蛋壳将会。(3)本实验中相当于渗透装置中的半透膜的是,还可用作半透膜的材料有。参考答案:1. C解析:盐渍法就是人为造成外界溶液浓度大大高于细菌细胞内溶液的浓度,让细菌失水死 亡,从而阻止细菌的繁殖来保存食品。2. B解析:细胞因缺水而萎焉时,
17、必定是渗透失水,即水分子渗透方向是:细胞液一细胞质基 质细胞间隙。水分子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扩散,所以a>c>b。3. D解析:渗透吸水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具有原生质层和原生质层内外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个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具备这样的细胞学基础的,所以当这样的植物细胞与r外界环境溶液相接触时,细胞液就可以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就是靠渗透作用来 实现的。D项为亲水性物质,与吸胀作用有关,故质壁分离不能证明D项内容。4. A解析:因外界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洋葱衣皮细胞将不断失水,使得液泡变小, 而细胞液中色素不能随水透过原生质层,因此颜色加深。由于液泡和原生质层
18、的不断收缩,可见 现象出现,光镜下既看不清结构又辨不清蔗糖的存在。5. B解析:水稻吸收硅多,而吸收钙少,体现了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6.B解析:成熟的植物细胞可以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原因是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央有个大液泡, 其内的细胞液有定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可形成浓度差。另外,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 间的细胞质组成的原生质层可看做是层半透膜,它与细胞壁的伸缩性不同,当细胞失水时,原 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从而导致两者的分离。7. D解析: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是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载体蛋白的种类决定 膜对离是否吸收,我体蛋白的数量决定膜对离广吸收数量的多少,植物与其生存环境是相适应 的,不同环境中无机盐离广的种类和数量不完全相同。根呼吸强度影响根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速 率,但不影响选择性。8. C解析:题目中说两植物的吸水速率相等而吸收矿质元素的量有了变化,说明植物吸收水分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离子的吸收速所 以硅而离子的吸收多少与我体数量有关,说明植物对离上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率有差异.离明显降低,说明水稻吸收Si的载体多。因为离J'的吸收是主动运输的过程,所以与溶液离 子的浓度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9. (1)内部结构基础是有原生质层和原生质层内外两种溶液体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作业程序指南
- 航海船舶防火安全制度
- 羊绒大衣秋冬搭配方案
- 可持续包装制作规定
- 基因突变机制与进化适应规划
- 服装生产流程控制方案
- 网络安全与网络言论真实化
- 2025云南丽江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幼儿园招聘公益性岗位教师3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家电维修效率提升方法总结
- 考研英语阅读考点剖析与解题技巧
- 2022年东台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汉书-张骞传课件
-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课件
- 市政道路养护工程监理工作
- 2022年初中化学新课标测试
- 练平舌音和翘舌音的绕口令
- 校企合作讲座精品PPT课件
- 医学检验师考试试题
- 煤矿电缆与电缆敷设标准
- T∕CATCM 008-2019 阿胶质量规范
- 防水堵漏施工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