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十五-互感电路观测_第1页
试验十五-互感电路观测_第2页
试验十五-互感电路观测_第3页
试验十五-互感电路观测_第4页
试验十五-互感电路观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验十五-互感电路观测作者:日期:实验十五互感电路观测执笔人:zht实验成员:班级:自动化二班实验十五互J 一、实验目的1、学会互感电路同名端、互感系,2、观察两个线圈相对位置的改变, 对互感的影响。二、原理说明1、判断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方法 (1)直流法如图15-1所示,当开关S闭合 瞬间,若毫安表的指针正偏,则可 断定“1”,“3”为同名端;指针反 偏,则“1”,%”为同名端。(2)交流法如图15-2所示,将两个线圈N1 和N2的任意两端(如2, 4端)联在 一起,在其中的一个线圈(如N1)两 端加一个低压交流电压,另一线圈开 路,(如N2),用交流电压表分别测出 端电压U13、U12和U3

2、4。若U13是两, 名端;若U13是两个绕组端压之和,则2、两线圈互感系数M的测定。如图15-2,在N1侧施加低压交流I U 2 °根据互感电势E2M U20MI 1 ;电路观测以及用不同材料作线圈芯时图 15-1尧组端压之差,则 1, 3是同1, 4是同名端。电压U1,N2侧开路,测出及可算得互感系数为U2Ii3、耦合系数k的测定两个互感线圈耦合松紧的程度可用耦合系数k来表示k M /, L1 L2如图15-2,先在N1侧加低压交流电压U- 测出N2侧开路时的 电流1;然后再在N2侧加电压U2,测出Nl开路时的电流|2,求 出各自的自感L/DL2,即可算得k值。三、实验设备序号名称

3、型号规格数量备注1可调查直流稳压电源030V12单相交流电源0220V13三相自耦调压器14直流数字电压表15直流数字毫安表16直流数字安培表17交流电压走18交流电流表19 万用电表或交流量伏表110空心互感线圈N1为大线圈、N2为小线圈1对DGJ-0411 1可变电阻器470Q/3W1DGJ-0512发光二极管红色1DGJ-0513铁棒、铝棒1DGJ-0414*滑线变阻器200Q , 2A1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分别用直流法和交流法测定互感线圈的同名端(1)直流法实验线路如图15-3所示,将N1、N2同心式套在一起,并放入 铁芯。N1侧串入5A量程直流数字电流表,U 1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4、 调至6V,然后改变可变电阻器R(由大到小地调节),使流过N1侧的 电流不超过0.4A, n2侧直接接入2mAM程的毫安表。将铁芯迅速地 拔出和插入,观察毫安表正、负读数的变化,来判定n/Dn2两个线 圈的同名端。100 Q图 15-3实验记录:当铁芯插入时,毫安表读数为正;铁芯拔出时,毫安 表读数为负,说明1、3是同名端。(2)交流法按图15-4接线,将N1、N2同心式套在一起。N1串接电流表(选 02.5A的量程交流电流表)后接至自耦调压器的输出,2侧开路,并在两线圈中插入铁芯。接通电路源前,应首先检查自耦调压器是否调至零位, 确认后方可接通交流电源,令自耦调压器输出一个很低的电压(约 2

5、V左右), 使流过电流表的电流小于1.5A,然后用030V量程的交流电压表测 量Ui3,U12,U34,判定同名端。拆去2、4联线,并将2、3相接,重复上述步骤,判定同名端。图 15-4实验记录:连接2、4U13=3.7VU 12 =2VU34=5.5V连接2、3U14=7.3VU 12 =2VU34=5.5V当连接 2、4 端时,Ul3=3.7V,Ul2=2V,U34=5.5V,Ul3 U34-Ul2, 故 1、3 为同名端。当连接 2、3 端时,u 14 =7.3V, U 12 =2V, U34=5.5V, U14 U34 U-故1、3为同名端。2、互感系数M的测定拆除2、3连线,测出U1

6、 , 11 , U 2,利用M 计算出M。11实验记录:U1/vI1/AU2/VM/H2.150.7885.60.02263、耦合系数k的测定将低压交流加在n2侧,使流过N2侧电流小于1A, N1侧开路, 按步骤2测出u2, |2,u/直。用万用表的RX1档分别测出N1和N2 线圈的电阻值r和r2。计算k值。实验记录:通过U /I |Z| , |Z| Jr2 ( L)2计算出Li、L2的值,再 通过k M / Jll2计算出k的值。要计算Li、L2的值,还可以用功率表测出Ni侧的功率因数cos , 并得到负载阻抗角小,然后通过|Z|*sin x-Xl L便可以 算出Li、L2的值。UJVU2/

7、VI2/AR/QR2/QL1/HL2/Hk0.53.10.0652.0115.10.00590.1440.7794、观察互感现象将低压交流加在N侧,N2侧接入LED发光二极管与510 Q的 电阻串联的支路。(1)将铁芯从两线圈中抽出和插入,观察LED亮度的变化及各 电表读数的变化,记录现象。(2)改变两线圈的相对位置,观察 LED亮度的变化及仪表读 数。(3)改用铝棒代替铁棒,重复(1)、(2)的步骤,观察LED的亮度变化,记录现象。实验记录:(1)当铁芯从线圈中抽出时,N1侧的交流电压表读数下降、交 流电流表读数上升,n2侧的交流电流表读数下降,led发光二极管 变暗。当铁芯插入线圈时,读数

8、变化相反, LED亮度增加。(2)把小线圈从和大线圈套在一起的状态逐渐分离时,Nl侧的交流电压表读数下降、交流电流表读数上升,n2侧的交流电流表读数下降,LED发光二极管变暗直至不发光。两线圈在其它相对位置 情况下LED均不发光。(3)把铁棒换成铝棒后,LED不再发光,重复(1)、(2)步骤, LED亮度不变(没有),各电表读数不变。五、实验注意事项1 、为避免互感线圈因电流过大而烧毁,整个实验过程中,注意 流过线圈N1的电流不超过1.5A,流过线圈n2的电流不得超过1A。2 、测定同名端及其他测量数据的实验中, 都应将小线圈N2套在 大线圈N1中,并插入铁芯。*3 、如实验室备有200Q ,

9、 2A的滑线变阻器或大功率的负载,则 可接在交流实验时的N”“,作为限流电阻用。4、作交流实验前,首先要检查自耦调压器,要保证手柄置在零位,因实验时所加的电压只有 23V左右,此值可先用V档(交流电 压表、万用电表或交流毫伏表)测出无误后,才接入电路中。因此调 节时要特别仔细、小心,要随时观察电流表的读数,不得超过规定值。六、预习思考题本实验用直流法判断同名端是用插、拔铁芯时观察电流表的正、 负读书变化来确定的,这与实验原理中叙述的方法是否一致?答案:一致。实验原理中叙述的方法是通过闭合开关 S来引起通 过 冲的电流的变化,从而使 2线圈产生变化的磁场,再通过互感使 N2侧产生电流,通过毫安表

10、指针的偏转方向来判断同名端;而本实 验用的直流法是通过插、拔铁芯来引起 线圈磁场的变化,再通过 互感使n2侧产生电流,通过观察毫安表正、负读数的变化来判断同 名端。两者都是通过引起N1线圈磁场的变化来引发互感,从而使N2 侧产生电流,再通过判断电流的方向来判断两线圈的同名端, 区别只 是引起Nl线圈磁场变化的方法不同,所以我认为两种方法本质上是 一致的。七、实验报告1 .总结对互感线圈同名端、互感系数的实验测试方法。答案:同名端:直流法:通过引起 Nl线圈磁场的变化来引发互 感,从而使n2侧产生电流,再通过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来判断两线 圈的同名端。交流法:用导线连接两线圈的某两端,再分别测线圈

11、自 身两端的电压,以及两线圈未连导线的两端的电压, 通过判断未连导 线的两端的电压是两线圈自身两端的电压的和或差, 来判断两线圈的 同名端。比如图15-3,连接2、4端时,2端和4端的电压相同,此 时若U13=IU 12-U 341,说明1端和3端为同名端互感系数:测定互感系数M的电路图如图15-2,因为N2侧开路, 即U2maxC0S( t u) M I.axSiN t |),将其中的U和I换算成交流电 表测得的有效值,便得到U2 M 11,代入实验数据,便可计算得到M 的值,如此便能测得两线圈的互感系数。所以互感电势E2MU20又因为U2maxC0S( t u)dl1maxC0S( t)dt2 .自拟测试数据表格,完成计算任务。答案:见上几页的表格和数据。3 .解释实验中观察到的互感现象。答案:(1)因为铁芯导磁率比较大,所以当铁芯抽出时,两线圈 的互感系数减少,造成n2侧电压、电流减小,LED发光二极管变暗。 反之,当铁芯插入线圈时,两线圈的互感系数 M增大,造成N2侧电 压、电流增大,LED发光二极管亮度增加。(2)当小线圈从和大线 圈套在一起的状态逐渐分离时,两线圈的相对位置变化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