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期末复习_第1页
综合布线系统期末复习_第2页
综合布线系统期末复习_第3页
综合布线系统期末复习_第4页
综合布线系统期末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综合布线系统1、弱电线路的组成:网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2、三网合一: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3、综合布线系统标准(1)国际标准(P12)1991年7月,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电信工业协会发布了ANSI/TIA/EIA -568,即“商用建筑电信布线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SO/IEC)1988年修改上述标准,于1995年7月正式公布第一版标准ISO/IEC 11801995(E)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物综合布线。目前该标准有3个版本,分别为 ISO/IEC 118011995,ISO/IEC 118012000及ISO/

2、IEC 118012002。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于1995年7月联合制定了欧洲标准(EN50173),供欧洲一些国家使用,该标准在2002年做了进一步的修订。(2)国家标准(P1213)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3)其他标准(P14)4、综合布线系统等级(P1819)通常,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可以分成基本型、增强型和综合型3大类。从应用角度,铜缆布线系统、光缆布线系统分级参见P18。5、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综合布线系统分为7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工作区、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进线间和管理子系统

3、。FD:楼层配线设备BD:建筑物配线设备CD:建筑群配线设备CP:集合点TO:信息插座TE:终端设备OF:光纤6、综合布线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更新不及时,随着连接关系改变的不断积累和人员的变化,必将产生大量的错误,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才可能纠正这些错误。整个布线系统将成为一个极难管理的系统。新的智能化布线系统用数据库代替的原来的纸质文档和电子表格,查询方便,功能多样;跳线关系的改变,系统可以通过电子配线架实时自动检测出来,给出相应的提示,并自动更新数据库,使相关信息随时与实际连接状态保持一致;当需要进行手工跳线时,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发出指令,引导操作人员在电子配线架上正确完

4、成跳线操作,避免人为错误的发生。同时,管理软件通过图形化的界面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地掌握整个布线系统,实现了综合布线系统的电子化智能化管理。7、智能建筑的三大基本功能(3A)建筑设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8、信道与链路(P175176)(1)基本链路(BL)模型基本链路模型的架构形式包括最长90m的固定安装的水平电缆F、水平电缆两端的接插件(一端为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另一端为楼层配线架模块)和两条与现场测试仪相连的2m测试仪专用跳线G、E,电缆总计长度为94m。(2)永久链路(PL)模型永久链路是由最长为90m的水平电缆G+H、水平电缆两端的接插件(一端为工作区

5、信息插座模块,另一端为楼层配线架模块)和链路可选的集合点连接器CP组成,电缆总长度为90m。(3)信道(Channel)模型信道是指从网络设备连接线E到工作区用户终端连接线A的端到端连接,它还包括了最长为90m的固定安装的水平电缆C+B、水平电缆两端的接插件(一端为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另一端为楼层配线架模块)、一个靠近工作区的可选的集合点连接器CP、最长为2m的位于楼层配线架上的连接跳线D,A+D+E(软跳线)最大长度为10m,信道总计最长为100m。9、信道的分类(P21) 广义信道:传输介质与完成信号变换功能的设备都与信号传输相关。狭义信道:仅指传输介质(如对绞电缆、同轴电缆、光纤、微波、

6、短波等)本身。编码信道:从编码器输出端到译码器的输入端之间的所有组成部分。10、信道容量、带宽与速率(1)信道容量:对于一个给定的物理信道,在传输差错率(即误码率)趋近于零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信息量。换句话说,信道容量是信道在单位时间里所能传输信息的最大速率。(2)带宽:指信号可以传输的频率范围,是通信系统的基本资源,与传输介质的材料及制作工艺有关。(3)速率:表示信号传输节奏的快慢,与不同的应用系统有关。(4)带宽与速率的关系:有如高速公路的路宽与车速的关系。增加带宽就意味着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而不是提高汽车的性能。增加带宽需要的是更大的可以利用的频率范围,而且要确保在这种频率下,

7、信号的干扰和衰减是可以容忍的。通常高带宽意味着高速率,但高速率并不一定就是高带宽。11、香农定理:式中,C表示通过这种信道无差错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单位为bps;B表示信道的频带宽度,单位为赫兹(Hz);S表示信号的功率,单位为瓦特(W);N表示噪声的功率,单位为W;是由网络有源设备性能决定的信噪比。12、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P2324)(1)频分复用技术(FDM)(2)时分复用技术(TDM)(3)波分复用技术(WDM)(4)码分复用技术(CDM)13、光的全反射定理(P43)(1)定义如果逐渐增大光线对界面的入射角并达到某一大小数值时,折射角将达到90°,这意味着折射线不再进入包层

8、,而是沿界面向前传播,此时的入射角称为全反射临界角,并用c表示。如果继续增大光线的入射角,则光线将全部反射回纤芯中。入射光全部返回纤芯中的反射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2)条件光纤纤芯的折射率n1一定要大于光纤包层的折射率n2;进入光纤的光线向纤芯-包层界面入射时,入射角应大于临界角c。14、光纤的模式(P4547)(1)模式:“模式”指的是光波场在纤芯中的分布形态,光纤的受光角内,以某一角度j射入纤芯端面并能在纤芯至包层交界面上产生全反射的传播光线,就称为光的一个传输模式,其数量与点光源照射到光纤端面的入射角j直接相关,入射光线越多则纤芯中分布的光波传输模式就越多。(2)按光纤中信号的传输模

9、式的多少,可分为多模光纤(MMF)和单模光纤(SMF)两类。(3)多模光纤可以传输若干个模式,而单模光纤对给定的工作波长只能传输一个模式。15、光纤的带宽(1)定义:定义相邻两个脉冲虽重叠但仍能区别开时的最高脉冲速率所对应的频率范围为该光纤线路的最大可用带宽。(2)用光纤的传输信号频率S与其传输长度L的乘积来描述光纤的带宽特性B,单位为GHz·km或MHz·km,其含义是对某个B值而言,当距离增大时,允许的S值就得相应地减小,信号的保真度就降低。16、光纤的色散现象(1)定义:光脉冲经过光纤传输之后,不但幅度会因衰减而减小,波形也会发生愈来愈大的失真,发生脉冲展宽现象即色散

10、现象。(2)色散与带宽的关系光脉冲波形在光纤中传输后被展宽是由于色散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光纤的传输带宽。(3)色散的成因由光纤的传输模式不同造成模间色散(MMF),由制造光纤的材料折射率不同造成材料色散,由光脉冲在纤芯中在包层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造成波导色散。17、光纤的衰减(P47)(1)定义:指光信号从发送端经过光纤信道传输后到达接收端的损耗,它直接影响综合布线的传输距离,用单位长度的光纤输出端光功率与输入端光功率的比值描述。用分贝(dB)表示为:(dB/km)(2)光功率经过长1km的光纤传输后,输出光功率是输入的一半,则此光纤信道的衰减为:=3dB/km。(3)引起光纤信道衰减的主要原因有

11、以下几种:18、信息插座的类型(P51)根据所连接线缆种类的不同,信息插座可分为光纤信息插座和双绞线信息插座;根据安装环境的不同,信息插座可分为墙面型、桌面型和地面型三种。19、光纤跳线的分类(P57)光纤跳线主要分为单模和多模两类,单模光纤跳线一般用黄色表示,接头和保护套为蓝色,传输距离较长;多模光纤跳线一般用橙色或灰色区分,接头和保护套用米色或黑色,传输距离较短。20、交换机的连接方式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展,网络中交换机的数量通常不止一台,成百上千的用户需要使用更多的交换机来连接,交换机间的连接方式有级联和堆叠之分。(1)级联技术:所谓级联,是指使用普通的网线将交换机的接口连接在一起,实现相互

12、之间的通信。(2)堆叠技术:当网络规模急剧扩张,需要使用高密度的端口时,固定端口的交换机可扩展性受到极大挑战,交换机的堆叠技术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堆叠交换机组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交换机进行管理,可以成倍地提高网络接口端密度和端口带宽,满足大型网络对端口的数量要求。目前流行的堆叠模式主要有菊花链模式和星形模式两种。21、系统需求分析(P66)(1)方法现场勘查直接与用户交流(技术交流会、答疑会)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参考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参考优秀经验(2)内容搜集图纸、相关资料。确定布线等级和工程所用线缆类型。确定楼间光缆的敷设方式。统计信息点数,确定室内布线方式和配线间的位置。22、信道总体设计(P73)

13、(1)信道由最长90m的水平缆线、最长10m的跳线和设备连接缆线及最多4个连接器件组成。(2)永久链路由90m水平缆线及3个连接器件组成。(3)综合布线系统水平缆线与建筑物主干缆线及建筑群主干缆线之和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不应大于2000m。23、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P74)(1)采用多用户信息插座时,每一个多用户插座包括适当的备用量在内,宜能支持12个工作区所需的8针模块通用插座。(2)集合点上的配线设备与FD之间水平缆线的长度应大于15m,集合点配线设备容量宜以满足12个工作区信息点需求设置;同一个水平电缆路由不允许超过一个集合点(CP)。24、水平子系统用线量计算(P9293)各楼层电缆平

14、均走线长度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Pi第i楼层电缆平均走线长度;Fi第i楼层最远的信息插座距离配线间的走线距离;Ni第i楼层最近的信息插座距离配线间的走线距离。【例1】某建筑物第6楼距离楼层配线间最远和最近的信息插座距离如图所示,请计算该楼层的电缆平均走线长度。解:第六层最近走线距离:N6=4.5m+5m=9.5m;第六层最远走线距离:F6=4.5m+15m+5m=24.5m;第六层平均布线长度:(N+F)/2=17m;10%备用长度:1.7m;端接容差:6m;第六层线缆平均走线长度:P6=17m+1.7m+6m=24.7m。【例2】接例1,假如该楼层共有135个信息插座,每个信息插座需要1根双

15、绞电缆,为实现该楼层布线,需要订购多少箱规格为305m(1000ft)的电缆?解:(1)根据平均走线长度计算每箱电缆的走线根数,并向下取整;每箱的电缆走线根数=订购电缆每箱长度÷电缆平均走线长度(向下取整)305m÷247m=12.3根/箱,说明实际上每箱电缆只能布放12个信息点。(2)根据每箱电缆的走线根数计算所需水平电缆总箱数,并向上取整。所需水平电缆总箱数=信息插座总数÷每箱的电缆走线根数(向上取整)135÷12=11.25,向上取整,实际应订购12箱。25、水平(配线)子系统(1)组成:由配线间至信息插座的电缆和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等组成。(2)走

16、线方案的原则:路由最短、造价最低、施工方便、布线规范。(3)走线方式(P8788)直接埋管方式:土建阶段。先走吊顶线槽再走支管到信息出口方式:尽量将线槽置于走廊的吊顶内。适合大开间或后打隔断的地面线槽方式。(4)既有建筑的水平布线设计(P9394)护壁板管道布线法(小楼层区域)地板上导管布线法(行人通行量不大)模制管道布线法(5)特殊区域的水平布线设计(P94)大开间水平布线单独设立应用系统的楼层布线26、干线(垂直)子系统(1)设计任务(P95)布线的走向应选择干线线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递减连接。建筑物主干线缆(含光缆)的最大长度一般不应超过5

17、00m。(2)拓扑结构(P9596)主配线架放置在设备间,分配线架放置在楼层配线间,信息插座安装在工作区。干线:连接主配线架和分配线架的线缆。水平配线:连接分配线架和信息插座的线缆。(3)子系统长度(P9697)综合布线系统的水平缆线与建筑物主干缆线及建筑群主干缆线之和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不应大于2000m。主交接和任意水平交接之间的单模光纤总长度不应超过3000m。在建筑群配线架和建筑物配线架上,接插线和跳线长度不宜超过20m。把电信设备直接连接到建筑群配线架或建筑物配线架时所用的设备电缆、设备光缆长度不宜超过30m。(4)子系统规模的确定(P97)如果给定楼层所要服务的所有终端设备都在配线间

18、周围的75m半径范围之内,以及需要支持的信息点数在200个之内,则采用单干线系统。凡不符合这些要求的,则要采用多干线系统,或者采用经分支电缆与楼层配线间相连接的二级交接间。(5)每层楼干线线缆数量的确定(P98)对于计算机网络,每48个信息插座在干线上应至少配2芯光纤。电话选用大对数干线电缆时,每个信息插座配置1对干线电缆,或按用户要求进行配置。(6)确定整座建筑物的干线规模一般每1000m2设一个电线孔或电缆井较为合适,如果布线密度很高,可适当增加干线子系统通道。在确定了各楼层干线的规模后,将所有楼层的干线分类相加,就可确定整座建筑物的干线线缆类别和数量。(7)垂直干线布线通道的类型:电缆孔

19、、电缆架。(8)水平干线布线通道的类型:金属管道(土建施工)、电缆托架(既有建筑改造)。(9)干线线缆的端接方式:点对点端接、分支递减端接和电缆直接端接。(10)垂直主干线缆的计算方法垂直主干电缆长度距MDF层数×层高电缆井至MDF距离端接容限(光纤10m,双绞线6m)×(每层需要根数)(MDF:主设备间)垂直主干光缆的长度=距中心机房的层数×层高电缆井到中心机房的距离端接余量(光缆10米,双绞线6米)×每层需要的根数。星型布线接成环型结构27、设备间设计(1)设备间的位置尽量设在建筑平面及综合布线干线体系的中间位置,以获得更大面积的服务覆盖。尽量靠近服

20、务电梯,以便装运笨重设备。尽量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高层或地下室以及有水设备的下层。尽量远离机械振动源和电磁干扰源。尽量远离有害气体源以及腐蚀、易燃、易爆物。(2)使用面积(P103):最小面积不小于20m2(K取4.55.5)(3)照明:在设备间距地面0.8m处,其工作照度不应低于200lx;此外,设备间应安装应急照明,其照度不应低于5lx。(4)噪声:设备间的噪声应小于70dB。(5)电磁干扰设备间无线电干扰场强的频率应在0.51000MHz范围内,强度不大于120dB。设备间内磁场干扰场强不大于800A/m。(6)办公室电源插座设置(P105)容量:一般办公室按60V·A/m2以上考

21、虑。数量:一般办公室按20个/100m2以上考虑(插座必须接地线),电源插座数量要与信息插座匹配。位置:电源插座距信息插座一般为30cm。(7)结构防火(P106)C类安全设备间,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应符合二级耐火等级。与C类设备间相关的其余基本工作房间及辅助房间,耐火等级应符合三级耐火等级。B类安全设备间,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必须符合二级耐火等级。A类安全设备间,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必须符合一级耐火等级。与A、B类安全设备间相关的其余基本工作房间及辅助房间,其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二级耐火等级。(8)供电方式:直接供电、不间断电源(UPS)、直接供电与不间断电源相结合。(9)配线间设计(P109)

22、配线间兼作设备间时,其面积不应小于10m2。典型的配线间面积为1.8m2(长1.5m,宽1.2m),这一面积总以容纳端接200个信息点所需的连接件设备。如果端接的信息点超过200个,则在该楼层增加一个或多个二级交接间。(10)二级交接间的设计(P109)当水平工作面积较大,给定楼层配线间所要服务的信息插座离干线的距离超过75m,或每个楼层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就需要设置一个二级交接间。28、管理设计(1)交接管理的方法(P111)单点管理:线路中唯一可变更管理点位于设备间的配线架上,线路上其它连接点不再进行跳线管理,直接连至用户工作区,常用于语音线路。如果没有配线间,第二个交接点可放在用户工

23、作区指定的墙壁上,只用于电缆端接而不能进行变更跳线。多点管理:在综合布线规模较大、线缆关系复杂、需要设置二级交换机时,可设置多点管理,适于数据应用。双点管理方法是除了在设备间里有允许线路变更的配线架之外,在楼层配线间或二级交接间还有第二个可管理的交接区。综合布线中使用的电缆,一般不能超过4次连接。(2)管理的标记方法(P112):主干线缆(白色)、水平线缆(蓝色)。(3)设备间管理的设计(P117)主布线交连场的最大规模视配线架的类型而定。若采用110P硬件,白场的最大规模约3600对线。若采用110A硬件,最大规模可以是10800对线。对于需用1000多条线路的交连场,应当使用最大区规模(3

24、600对线或10800对线)作为配线架组的基本单元。为便于维护和管理,配线模块离地板的距离应大于0.3m。(4)线缆端接的对数连接电缆端接采用3对线。基本型综合布线设计中的干线电缆端接采用2对线。增强型/综合型采用4对线。工作站端接采用4对线。29、进线间设计(P120121)(1)每个建筑物宜设置1个进线间,一般位于地下层。(2)进线间在外墙设置室外线缆管道的穿墙入口。(3)设计要求应防止渗水,宜设有抽排水装置。应与布线系统垂直竖井沟通。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于1m。应设置防有害气体措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按每小时不小于5次容积计算。30、建筑群子系统的布线方法(P12

25、2123)(1)架空布线法:架空布线法通常只用于有现成的电线杆,且是短期性或临时性布线方式。(2)直埋布线法:直埋电缆通常埋在离地面0.6m以下的地方的不冻土层,如在同一土沟里进入了通信电缆和电力电缆,应标明共用标志。(3)管道布线法:管道所埋设的深度要求至少要离地面0.5m,或者要求符合本地有关法规所规定的深度。在电源人孔和通信人孔合用的情况下,由于人孔里有电力电缆,通信电缆千万不要在人孔里进行端接,通信管道与电力管道至少要用8cm的混凝土或者30cm的压实土层分隔开。31、综合布线保护设计(1)基本概念电磁兼容:电气设备在电磁环境中既能保持自己正常工作,又不对该环境中其他设备构成电磁干扰的

26、能力。电磁干扰:电气设备的电信号通过空间电磁传播引起的相邻其他设备性能下降。电磁干扰主要通过辐射、传导、感应3种途径传播。抗干扰能力:电气设备在电磁干扰环境下使自身性能保持不降低的能力。(2)屏蔽保护设计(P125126)静电屏蔽:在屏蔽罩接地后,干扰电流经屏蔽外层短路入地,形不成电荷积累。综合布线的整体性能取决于系统中最薄弱的线缆和相关连接件的性能及其连接工艺。接地要求当信号频率低于1MHz时,屏蔽通道可一处接地;当频率高于1MHz时,屏蔽通道应在多个位置接地。通常的做法是在每隔波长1/10的长度处接地(例如10MHz信号,便在每隔3.0m处接地)。而接地线的长度应短于波长的1/12(例如1

27、0MHz信号,接地线应短于2.5m)。接地导线选用截面积大于4mm2的外包绝缘套的多股铜芯导线。屏蔽层接地点安排不正确而引起的电压差会导致接地噪声,屏蔽层本身已经成为干扰源。(3)接地保护设计(P128)接地的分类:直流工作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防雷保护接地:为了防止雷电流的侵害而进行的接地。防静电接地:为了防止可能产生或聚集静电荷而对用电设备进行的接地。屏蔽接地(隔离接地):为了实现屏蔽作用而进行的接地。接地系统的组成:接闪器(俗称避雷针)、引下线、接地体、接地线等装置。接地电阻(越低越好)A、直流工作接地电阻、交流工作接地电阻、安全保护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B、防雷保护地的接地电

28、阻不应大于10。C、采用联合接地方式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干线电缆的屏蔽层必须用截面积4mm2多股铜芯线,焊接到干线所经过的配线间或二级交换间的接地装置上,而且干线电缆的屏蔽必须保持连续性。(4)电气保护设计(P129130)需要保护的情况A、雷击引起的影响B、工作电压超过250V的电力线碰地C、感应电势上升到250V以上而引起的电源故障D、交流50Hz感应电压超过250V过压保护:可选用气体放电管保护器(一次性)或固态保护器(可多次重复使用),将它并联在线路中。过流保护:必须在采取过压保护之后采用过流保护,过流保护器串联在线路中。当发生过流时,就切断线路。为了方便维护,可采用能自动恢复的过流

29、保护器。一般情况下,过流保护器额定工作电流在350500mA。32、光纤传输系统设计(P132133)(1)系统组成:光发射机、光纤线路、光接收机。(2)光发射机的半导体光源发光二极管(LED):适宜于短距离低速传输系统。激光二极管(LD):适宜于长距离或高速率船速系统。(3)光检测器的半导体光电转换器件:光电二极管(PIN)、雪崩光电二极管(APD)。(4)光纤的选择原则:传输距离和容量,能否得到所选波长的光器件和光纤线缆。(5)光纤局域网的拓扑结构(P134):点对点网络、星型网络、环型网络。33、综合布线测试的类型(P173174)根据测试要求的不同,可分为验证测试、鉴定测试和认证测试三

30、种类型。(1)验证测试:目的主要是监督线缆、接插件质量和安装工艺,一般是边施工边测试,及时发现并纠正所出现的问题。在工程中,线序错误、开路、短路、反接、线对交叉、链路超长等问题占整个工程安装质量问题的80%。(2)鉴定测试:目的主要是检查链路支持应用的能力。(3)认证测试:按照某一标准,对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方案、产品选材、安装方法、电气特性、传输性能以及施工质量进行的全面检验。认证测试也不等同于工程验收。34、电缆的测试标准(P175)(1)1995年10月,美国电信/电子工业协会TIA/EIA发布的技术白皮书现场测试非屏蔽双绞电缆布线系统传输性能技术规范(TSB-67)。(2)1999年11

31、月,ANSI/TIA/EIA退出了1004对增强5类布线传输性能规范ANSI/TIA/EIA 568A52000。(3)2002年6月,ANSI/TIA/EIA发布了支持6类(Cat6)布线标准的ANSI/TIA/EIA 568B。(4)我国标准: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GB 503122007。35、电缆认证测试的参数(1)接线图/线序图(P177):接线图是用来检验每根电缆两端的八条芯线与接线端子实际连接是否正确,并对安装连通性进行的检查。(2)长度(P177178):长度是指链路的物理长度。基本链路的最大长度是94m,通道的最大长度是100m,永久链路的最大长度是90m。计算公式:L电缆长度

32、;T信号发送与接收之间的时间差;C真空状态下的光速。(3)额定传播速度(P177):指信号在该电缆中的传输速度与真空中光的传输速度比值的百分数。测量方法有电容法和时域反射法(TDR)两种。(4)直流环路电阻(P178):直流环路电阻是指一对双绞导线的线电阻之和。标准规定100非屏蔽双绞电缆直流环路电阻不大于19.2/100m,150屏蔽双绞电缆直流环路电阻不大于12/100m。(5)特性阻抗(P178):电缆对高频信号所呈现的阻抗。(6)衰减(P178)3类电缆在温度每增加1时损耗增加1.5%,4类和5类电缆在温度每增加1时损耗增加0.4%,超5类以上等级电缆的温度系数也可照以估算;当电缆安装

33、在金属管道内时,链路的损耗将增加2%3%。计算公式:式中:A20修正到20的衰减值,dB;T测量环境温度,;AT测量出的衰减值,dB;Kt电缆温度系数,1/。【例3】某1006类E级双绞线组成的信道链路,已知4个线对衰减值的测试结果分别为38dB、36dB、36.8dB与35.9dB,测试时环境温度为30,请判断其是否符合TSB67规定的衰减指标的要求。解:6类电缆的温度系数Kt0.2%,环境温度T30,由表71查得:6类E级信道链路的最大插入损耗为35.9dB。37.25>35.9,不符合标准。(7)近端串音(NEXT)(P179180)串音的定义:导致串音的发送信号功率与同端相邻线对接收到的串音功率之比。串音的分类:近端串音(NEXT)、远端串音(FEXT)。NEXT值越大,表明串音越低,链路性能越好。信号频率增大,链路近端串音性能变差。4dB原则:在采用ISO11801:2002标准时,如果衰减小于4dB时,可以忽略近端串扰值。(8)近端串音与衰减比(ACR)(P180181)ACR就是以dB表示的近端串扰与以dB表示的插入损耗的差值,即ACRNEXTA,其绝对值越大越好。ACR随频率升高而减小,确定不同等级电缆频带宽度的方法可使用ACR的3dB频率点。(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