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达州专版)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二篇》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短文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1.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 文。2.2. 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3.3. 品味文早的语言美,提咼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1.1.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2.2. 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 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 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2.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著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 态。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感

2、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学法指导朗读发,读写结合法,合作探究法。答谢中书书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 课 导入冋学们,我们刚学过三峡这篇文章,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 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 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 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一、助学资讯21 1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456-536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梁时思想豕,又被

3、称为山中辛相。环节一2.2.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自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 对友人的安慰,如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就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咼的鉴赏意义。主3.3.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学多记事陈情。二、字词积累习1.1.读准字音。歇(xixi e)颓(tutu 1)沉鳞(1 1 inin)能与其奇者(y yd)2.2.理解词语。(1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2

4、2)四时俱备(四季)(3 3)晓雾将歇. (消散)(4 4)夕日欲颓. (坠落)(5 5)沉鳞竞跃(指水中潜游的鱼)(6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3.古今异义(1 1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2 2 )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4. 一词多义(1 1)欲夕日欲颓(将要)环节一L L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3(2 2 )自 自康乐以来(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5 5 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三、翻译句子1.1.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

5、斑斓,交相 辉映。2.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3.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四、整体感知1.1. 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山川/ /之美,古来/ /共谈。高峰/ /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 /石壁,五色/ /交辉。 青林/ /翠竹,四时/ /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 /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 /竞跃。实 是/ /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 /以来,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2.2. 理清

6、文章思路(1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2 2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3 3 )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4环节二合作探究一、深层探究1 1 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多种视角相结合。先仰视“咼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接着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2 2 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环节二合作探究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7、 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 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 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3 3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 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 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二、语言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

8、样的画面?“乱”字用的好不好?为什 么?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什么?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起伏的群山和青林翠竹中传来猿、鸟此起彼 伏的鸣叫声。猿鸟乱鸣,渲染了山林中万物清晨醒来的欢欣热闹,为幽静秀美 的山川增添了勃勃生机。“乱”把猿鸟的动作、声音和活动的状态准确的表现出来。类似的词语还有“交”“将”“欲”“竞”等。三、探究写法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 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 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 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5环节四占八、拨归文

9、早主旨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 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 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高雅之士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教学 板 书总引L答-1谢一四季景中写景书日变景.LiLi 川之美,古来共谈仰视咼峰入云-俯瞰一一清澈见底平视一一两岸石壁;青林翠竹_晓雾将歇6纳书夕日欲颓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环节五拓展延伸答谢中书书改写山川景色的奇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冋赞叹的。仁者乐山,智者乐 水,有高雅情怀的人才会品味出山川之美,我现在将人生的感受说给你听,真 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见底的溪流明净清新,山水相伴相映真疋神

10、采 奕然,情味盎然啊!峰高水清,明媚悠然。水的动势给山增添了活力,山的倒影 给水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两岸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 呈。青翠的竹林与五色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如同五彩 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真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奇妙画卷啊!晨雾的美更是让人窒息。白雾先是缭绕不绝,像是柔曼的轻纱,亲吻着天 空,垂询着大地。继而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 猿猴,鸟儿的鸣叫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傍晚,夕阳的余晖 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宛如一条金丝带,闪烁着点点金光,在水面上不停地 跳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也争相跳出水面,仿佛在欣赏这奇丽景

11、色。这简直是人间仙境啊,自南朝谢灵运以来,就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妙景 色了,能够把我的感受讲给您听,真是美哉乐哉啊!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 直言敢谏,不惧权贵;遭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 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了无数传世杰作。 这个人是谁呢?对,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记承天寺夜游,7导入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咏月短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环节一自主学习一、助学资讯1 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0371101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

12、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冋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 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2.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兀丰六年(10831083 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但心胸 却“很坦然”。苏轼虽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因贬 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 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二、字词积累1.1.读准字音。解衣(jiji e)遂至(susu i) 未寝(q qn荇(x x ng) 起行(x x in ng)2.2. 一词多义念无与为乐者(连词,

13、和)与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3.古今异义(1 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4.4.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 1)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8环节一自主学习(2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 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3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三、整体感知1.1. 听老师范读课文,用“/ /”划分朗

14、读停顿。元丰六年/ /十月十二日/ /夜,解衣/ /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 /起行。念/ /无与 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 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 /耳。2.2. 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第一层(第 1 1 至 3 3 句):叙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第 4 4 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第 5 5 至 7 7 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环节三合一、深层探究1.1

15、.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 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2.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3.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闲人”,即指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 包含着复杂的情味,既有自嘲之郁,又含自慰之得。首先,“闲人”指具有闲 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 无事才出来赏月的

16、,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月夜处处都有,但只有为情趣咼雅的人所欣赏,才不辜负这一番月下清雅。其次,“闲人”又包含 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 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9作探究环节二合作探究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二、语言赏析结合重点词语,体会下面句子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 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 柏倒影。“积水空明”描写月光本身,给人以一池春水

17、的静谧之感。“藻、荇 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 出作者光明石石洛、胸无尘俗的品质。三、探究写法1.1.结构独具特色。记承天寺夜游从欲睡到起仃到寻友再到冃攵步,由事及景,由景生情,自始至终一气呵成。文章用自然流畅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2.2. 景物描写抓住特征。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侧面描写来表达月光的皎洁。月光洒在庭院中,院 子如一方清池般透明清澈;竹柏的影子映在院中,就像水中交错的水草。以月 下景衬月之皎洁,匠心独运。3.3.借景抒情,创设意境。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 于言表。“念”“遂”“寻”“闲人”等词,无不字字含情、情景交融。诗人 通过描写月光下庭院中的美景,创造出一种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意境。10教学反思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 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将二篇文章中的教学难点落实到位,需要后期加以补充。环节四占八、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