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老师浅谈_第1页
刘渡舟老师浅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1欢。迎下载刘渡舟谈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 、药性赋、濒湖脉学 、医学三字经 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要求记诵。据我了解, 凡是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们, 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 验为主,而对内经 、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够。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 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第二种, 与以上正好相反, 老师在启蒙教学阶段, 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 他们的主张, 和千金方 ? ?大医习业一的精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地讲,理论 水平较高,而且基础

2、也打得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护。清代的医学大师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一文中指出: 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 不睹汉唐以前之书, 徒记时尚之药数种, 而可为医者。 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 指的是内、 难等经典著作。可见,徐氏也主张先学经典著作为学医的根本。我是怎样学起中医来的呢 ? ?因为我体弱多病,经常延医服药,而接近了中医,并以此因 缘加入了中医队伍。我的学医老师,在营口行医为主,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最小。 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来, 大体上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两个阶段, 共花 费了六年的时间。在理论基础阶段,学了张、马合著的黄帝内经 、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伤寒论

3、 和金匮心典等著作。由于我曾读过几年私垫,古文有点基础, 所以, 文字方面的困难不大。但对老师所讲的 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记得有一次老师讲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的内容时,尽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我 却象腾云驾雾一样了。对中医理论基础, 我学了整整三年。虽然对一些问题还有些朦胧,但 把一些经典著作系统地学了一遍, 这就对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也算是很大的 收获。学到第四年,老师为我讲授了医宗金鉴中的临床课程,如 杂病心法要诀 、 妇科心法要诀 和 幼科心法要诀 等。由于这些内容是用歌诀格式编写的,因之老师要求一边学 一

4、边背, 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时为止。 背书对我来说虽不陌生, 但它很压人, 来不得半点虚假, 必须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劳动。关于背书的问题,历来也有争论。我的意见,倾向于应该背点书的。医宗金鉴 ? ?凡例中说: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 效。它指出 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临床辨证。 由此可见,金鉴所写的大量歌诀体裁,是为了人们的背诵和记忆,这也就勿怪其然了。 然而,中医的书浩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因此就有地区之所尚,或因师传之所异,而 不能不有所选择。例如,南方的医家则多宗孟河派的费、马之学,而东北三省,则多把

5、医 宗金鉴奉为圭臬。医宗金鉴这部书,原为清乾隆太医院右院判吴谦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发展,认为 可以作国家的医典, 仍指令吴谦、刘裕铎本着 酌古以准今,芟繁而摘要 的宗旨,在原书的 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纂。大约又过了两年,于公元一七四二年方始告竣。全书共为九十 卷,计分十一个科目。它与唐代的新修本草 ,宋代的和剂局方可以互相媲美而并驾 齐驱。徐灵胎评价此书有 源本灵,素,推崇伤寒沦 、金匮要略以为宗旨,后乃博 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奇,全无偏执 的美誉,也就说明了这部书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仅在东北三省发生影响,而且远及全国和东南亚各地。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买了一部医宗金鉴 。通过自己的学习,发

6、现其中的订正伤寒 论注搜精品文档2欢。迎下载集了诸家之长,参以己意,说理明畅,使人读之发生兴趣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埋 首于伤寒论的学习。从这开始,方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向自学迈出了新 的一步。 现在谈淡自学的问题。自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我们不能跟老师一辈于, 应该走自己的奋斗之路。但是,自学必须讲求方法,必须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必要时还得有人指点一二。 自学也需要条件,主要的要有时间保证, 要争分夺秒,爱惜光阴, 要有必要的工具书和 参考书,如果有上图书馆的条件,那就再理想不过了。自学也有三忌。一忌浮:指自学之人,心不专一,不能深入书中,只是浮光掠影地浏 览一下,当

7、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可言; 二忌乱:指自学之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 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又看另一本书,好象蜻蜓点水,这种杂乱无章,没有系 统的学习,也必然学无所成;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在自学过程中,有的内容看不进去, 发生了困难。殊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识贫乏的具体反映。如果不以钉子 的精神向难处深钻以求解决,反而畏难自弃, 必然柱费一番心机, 半途而废。记得古人鞭策 人们学习,说出许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么 石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 啦, 精神一到,铁石为开 呻 j j ,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啦,部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坚 持学习而不鼹难的人,

8、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本着这种精神, 我刻苦自励,寒暑不辍地学习中医知识。 我阅读了很多的医学名著,如 金、元四家和清代的伤寒注家和温病学家以及明、清其他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我眼界大开 ? ? 学识随之不断提高。在这里,我再谈谈学与用的关系。学中医理论,日的是指导临床去解决防病和治病的 问题。困此,在学习中就贯穿一个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 清人陈修同为什么主张白天看病、 夜晚读书呢 ? ?不过是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罢了。我很喜欢三国演义舌战群儒时孔明 对东吴谋士程德枢所讲的一段话,他说: 若夫小人之播,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发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孔明

9、在这里嘲笑了那些读书虽多, 而不成其经济学问, 尽管终日吟咏,而于事实无所补的人。 学习中医也最忌 纸上淡兵。 应该看到,不论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为二的问胚,也都有待于在实践中检 验和在实践中发展的问题。 如果离开实践, 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的崇拜, 或者粗暴地加阻否 定。对这种学风,我们是坚决反对的。以伤寒论来说,它是一部公认的经典巨著,是中医临床的指南。但由于医学的不 断发展,临床资料的大量总结, 我们发现它在叙征方面有的则过于省略。例如,五个泻心汤 的 心下痞 是以无痛为主,但从临床上来看,痛的与不痛的两种情况皆有。 这是事实, 用不着大惊小怪。另外,心下痞,还可出现心下隆起一包,形如

10、鸡卵太小,按之则杏然而消,抬手则又 随之而起。这个包起伏不定,中实无物,不过气的凝聚或消散。所以,也管它叫 心下痞 ,而不能另叫其他的病名。关于这个特殊的心下痞症候,也没能写进书中。我认为通过临床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是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为此,我想把伤寒论 存在争论的两个问题提出来讨论一下:一个是六经的实质是否与经络有关,一个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去桂还是去芍。这两个问题向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究其原因,多是从理论上进行了辩论,而在临床实践上则很少有人加以说明。为此,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讨论,以求得到问题的解决。(一)穴经与经络是否有关: 有一年, 我在天津汉拈农场巡诊至北泊的一户农民

11、家中, 恰 巧这家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发烧而且头痛。试其体温 3 39、6 6。c c,切其脉浮,舌苔则薄白而润。乃直告其父:你的孩子患的是风寒外感, 吃一服发汗的药就会好的。其父说村中无药, 耍中 药须到总场。惟时已午后,且交通不便,只有俟于明日。他又说: 先生为何不用针灸治疗,而何必用药 ? 他不知道我对针灸并非所长,姑应其请,以慰其心。于是,为针大椎、风池、 风府等穴,而实未料定能效,然令人惊奇的是针后患儿竟也了逢汗,热退身凉而病愈。精品文档3欢。迎下载我本不是针灸医生, 因为到农村,诊箱内备有一 套医针,以为偶尔之需。至于我的配 方选穴,是遵照伤寒论的 先刺风池、风府 和 当刺大椎第一间

12、的精神进行的。通过针灸发汗解表的事实告诉了我, 太阳与经络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 ! ! 再重温足太阳膀 胱经络脑下项,行于腰脊和 太阳、三阳也,其脉连风府,故为诸阳主气 的一句话,是说得 多么中肯。循经取穴的方法,经在前而穴在后,所以有穴必有经络的存在。太阳主表的关键,在 于它的经络行于背后而连于风府,故为诸附主气。以此推论,则经府相连以及膀胱为水府, 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故有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气津皆行于表的说法。由此可 见,太阳,实际上是膀胱与经络的概括,并不是一个空洞的名称。这就是中医的传统理论。 否则,那就违背了中医的理论,而实为中医之所不取。( 二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13、的争议: 伤寒论 第 2828 条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医 宗金鉴认为去桂是去芍之误。 从此,遵其说者大有人在,形成了去桂和去芍的两种观点而 纠缠不清。 我想通过以下两个病例, 证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确实无误, 使这个问题得到 澄清。1 1陈修园在清 ? ?嘉庆戊辰年问,曾治吏部谢芝田先生令亲的病。症状是头项强痛,身体 不适,心下发满。问其小便则称不利。曾吃过发汗解表药,但并不出汗,反增加了烦热。切其脉洪数。陈疑此证颇似太阳、阳明两经合病。然谛思良久,始恍然而悟,知此病前 在太阳无形之气分, 今在太阳有形之水分。治法, 但使有形之太阳小便一利,使水邪去而气 达,则外证自解,而所有诸证亦可

14、痊愈。乃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服一剂而瘥。2 2我校已故老中医陈慎吾,生前曾治一祗热不退的患者,经他人多方治疗,而终鲜实 效。切其脉弦,视其舌水,问其小便则称不利。陈老辨此证为水邪内蓄、外郁阳气、不得宣达的发热证,与伤寒论2828 条的意义基本相同。乃疏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三剂小便畅利,发热随之而愈。通过这两个治例, 完全可以证实六经和经络脏腑有关,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也是没有 错误之可言。趁此机会,我想顺便淡谈如何学习伤寒论的问题。 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其中包括学好内经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 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同时把医宗金鉴 ? ?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

15、括学懂吃透,并要背诵如流,牢记不忘。这是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再看白文 (指不带注解的原文 ) 。 伤寒论原文,是以条文形式写成。 据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有 398398 条之多。伤寒论既然用条文表达辨证论冶的思想 方法,因此,学习伤寒论就有一个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应该看到, 伤寒论 398398 条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条文之间,无论或显或隐,或前 或后,彼此之间部是有机的联系着。作者在写法上,充分运甩了虚实反正、含蓄吐纳、参证互明,宾主假借的文法和布局, 从而把辨证论治的方法表达无余。由此可见,学习伤寒论先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要在每一内容中, 看出作

16、者组文布局的精神, 要从条文之中悟出条文以外的东西, 要与作者的思想相共鸣。 这 样,才能体会出书中的真实意义。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 并对其中的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 用。在这一阶段, 可能感到枯燥无味, 那也无关紧要, 只要坚恃下来就是胜利, 这是第二步。在熟读白文的基础上,然后就可以看注了。 伤寒论的注家不下数百之多,看哪一家 为好呢 ? ?在认识上也不一样。我以先看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好。因为成注的优点是在 学术上不偏不倚, 以经解论, 最为详明, 说理比较中肯。 成氏写的还有 伤寒明理论 和方 解两种书,同注解伤寒论 ) 鼎足而立,缺一不可。所以,在看成注之前,

17、这两种著作也 应认真地看一看,才能对它选写的五十个症侯,在定体、分形、析证、辨非等环节上有所认 识,以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成氏三书读完后,可以看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 、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 的伤精品文档4欢。迎下载寒贯珠集 。以上的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很深。他们的注解,或以方归类,或以证归类,或 以法归类,角度不同,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实有破迷解惑的作用。柯注的优点,从原则上讲,他指出了伤寒沦不专为伤寒一病而没,而六经辨证实 能统摄百病。他的话卓识灼见, 而能与仲景的思想相共鸣。他的不足之地, 误把经络解为经 略,又别开生面将伤寒论的太阳膀胱经当作心阳来论,未免牵强附会

18、,有失仲景之旨。尤注的魄力似逊于柯, 在文字方面也不及柯氏的笔墨纵横淋漓尽致。 然而, 尤氏得马元 一先生的真传, 构思精辟,言简而赅,对脏腑经络、 气血荣卫之理与正邪变化之机, 上逮内、 难,下历百家,而极见功夫。他比柯氏更为扎实,惜乎人之不识也。此外,如方有执的伤寒论条辩 、钱璜的伤寒溯源集 ,皆是知名之著,亦可加以涉 览。以上几个专著读后,可以再看一点综合性的作 A,其中应以日人月 IIII 波元筒著的伤 寒论辑义为理想。这是第三步。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而又能坚持到底, 对伤寒论 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的差 不多了。我讲伤寒论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现在备起课来,还有可学的东西,还可发 现自己在认识上的错误, 可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是难以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