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范文_第1页
《陋室铭》教案范文_第2页
《陋室铭》教案范文_第3页
《陋室铭》教案范文_第4页
《陋室铭》教案范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陋室铭教案范文陋室铭教案设计高崇丽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教学重难点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 、问题导入法2 、诵读教学法3 、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步骤:、导入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

2、的大厦, 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刘禹锡(772 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2 、背景

3、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 按规定, 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三、诵读课文并翻译读一读:1 、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3 、学生齐读,读出感情。翻译全文:1 、学生合作翻译。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名:动词,出名灵:灵验,神奇。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馨:这里指品德高尚。上:长到,蔓到。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4、鸿:通“洪”,大。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的公文。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1 、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2 、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回答:对偶、拟人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

5、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3) 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高谈阔论的人交往。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 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

6、,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4) 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5) 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其用意是什么?教师讲解:诸葛庐、 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

7、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人生抱负、志向远大(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五、探究1 、 作者要写的

8、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 “山”、 “水” 引出 “陋室” ;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五、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课文。陋室铭教学设计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教学目标:1 、 了解有关

9、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2 、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 法。3 、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4 、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

10、社会背景。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3 、作者:刘禹锡(772 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 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4 、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 “和县” 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一般

11、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 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刘禹锡之后,很少再见到有以此为题而讽咏成章的大概正是由于这个缘故。5 、学习生字词:苔痕(t a )案牍(d u )鸿儒(r u )唯吾德馨(x in).三、古代汉语常识:1 、古今异义:1)、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今义为样子。)(2)、唯吾德馨。(馨:美好,今义为芳香

12、。)(3)、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子。)(4)、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常指鸿雁,书信。)2 、词类活用:( 1)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 “名”,形容词“灵”受副词“则”修饰,用作动词,出名,带有灵异。)( 2)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 “乱”, 动词 “劳”均为使动用法。“使?乱”,“使?劳累”。)3 、特殊句式: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四、教师小结:本文通过“山”、“水”、“仙”、“龙”引出“陋室”,经过一番环境描写、交友的叙述、志趣的抒发,直至篇末

13、以诸葛、杨雄自况,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文中的比兴手法,将室陋而不以为陋,反以为“馨”的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文中一系列的对偶短句、否定句,表现了作者的情怀,特别是最后的用类比引出诸葛亮、扬子云,用所居之室同这些名人居住的“草庐”、“玄亭”媲美,不仅肯定此室不陋,还隐隐与名人自况,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情趣。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文辞精练,读来铿锵有力。 “陋室” , 简陋的屋子。题目简洁,点明写作的内容。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教师范读,指名朗读课文。2 、理清条理,课文可

14、以分为几层?第一层: 开头到 “唯吾德馨”。 点明主旨 “斯是陋室, 唯吾德馨。作者以“山”“水”起笔,引出陋室。陋室之所以不陋,在于室主人的品德高尚。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 紧扣“唯吾德馨”从环境清静、优雅,室中人博学多识,生活情趣高雅脱俗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具体表现陋室主人的高洁伟岸的情操,儒雅的宾客,高雅情景的室中乐事。第三层:运用类比法,暗示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和节操,与开头“唯吾德馨”,遥相呼应,强调陋室不陋。三、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四、细读课文,品析诗句。1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 暗喻什么?明确: 前二句类

15、比 “陋室” , 后两句暗喻自己。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2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有什么深刻含意?明确:“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而为陋室增添了光彩。3 、 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 (字)概括。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写陋室环境,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可知“陋室”环境恬静、雅致,反映了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心态。4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雅)。写室中人,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

16、的学者“鸿儒”,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5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虚实结合,表现出“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6 、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 “陋室” 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五、合作探究:1 、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2 、“鸿儒”可否

17、换成 “群儒”?明确: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3 、“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4 、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5 、 首尾句有何关系?(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6 、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 吗?明确: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 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7 、“比、兴”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明确: 陋室铭首先用

18、诗的比、兴手法, 通过 “山” “水” “仙”“龙”引出“陋室”。比兴中一反一正,弱反强正,认为山真有仙,才是名山,水惟有龙,才为胜水。如此开头,已把凡事不图形式而一定要探求实质的思想融合了进去,而后自然而然地引出了“陋室”,并紧接着突出“惟吾德馨”这个核心。认为“室”尽管“陋”,而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得它陋。显然,那山水仙龙是陪衬之笔。用了这个比兴的陪衬之笔,便把室陋而不以为它陋,反以为“馨”的那种高洁伟岸的节操凸现出来。这样写来,没有丝毫的枯燥艰涩,反而让读者倍觉形象生动了。8 、 本文文题为 “陋室铭”, 为什么文中却没写 “陋室” 如何 “陋”,而是强调“不陋”?明确: 这是一种反向

19、立意的写法。文中只字不写 “陋室” 的 “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作了 _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使文章的立意不落俗套,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六、教师小结:“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其悠闲自在!但“丝竹”“案牍”二词都与官府有关,可见诗人逃避的是官场。当时的官场黑暗透顶,在上者颐指气使,夜夜弦歌;在下者阿谀奉承,不务正业,正直的官员无端遭受排挤。耿直的诗人早已厌倦了无聊的官场生活哦,早已看破了腐

20、朽黑暗的官场内幕,显示了诗人的铮铮铁骨及与当朝权贵决裂的大无畏精神。志存高远,勤修立身之美德。 “惟吾德馨”是 陋室铭的主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处世的根本要求,立身做人,仁为首, 德为先,勤修德养德,既是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要求,也是事业兴旺的现实需要。七、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八、板书设计:22 、陋室铭1 、点明题旨:山、水、仙、龙;陋室、德馨陋室不陋。2 、具体描述:清幽的环境、博学的友人、高雅的生活乐在其中。3 、总结全文:诸葛庐、子云亭何陋之有?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陋室铭教学设计沈阳市育源中学宋策教学目标:1 、了解“铭”的体裁特点。2 、诵读全文,品

21、味语言。3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4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掌握铭文的特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节操和情趣的。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链接:同学们:当我们路遇挫折,意志消沉时,亲人与朋友常常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来激励我们要力争上游、百折不挠。这比喻形象、寓意深刻的千古名句出自于谁的妙笔?(学生有的答出了作者: 刘禹锡) 今天, 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刘禹锡的佳作陋室铭。二、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

22、代诗人,哲学家。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三、追溯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四、释“铭”解题:提问: 同学们, 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什么?这里的铭是“警惕自己的文字”的意思。(板书“铭”)那么,“铭”字还有什么意思呢?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现在, 我们就来看看刘禹锡是如何为他所居住的陋室作的 “铭”。(板书“陋室”二字,完善课题,板书作者)五、明确

23、目标:1 、了解“铭”的体裁特点。2 、诵读全文,品味语言。3 、初步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六、指导朗读:(一)、 听录音朗读课文。请学生进一步扩充、加深预习成果。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x in苔痕h n鸿儒r u案牍d u西.蜀.sh u(二)、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三)、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划出押韵的字,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押韵的字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韵母:ing(四)、再次齐读课文(男、女生分开进行)七、翻译古文:(一)、根据页下注释理解

24、课文内容(先个人译,有疑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全班来讨论)。1 、着重强调下列词语:德馨: 品德高尚。鸿儒: 学识渊博的人。没有学问的人。案牍: 官府的公文劳:使动用法,使?劳累乱:使动用法,使?扰乱(二)、翻译全文:(力求严密、准确)如:A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B 、 孔子云: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八、小试牛刀:1 、 解释下列词语:名:著名。馨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学识渊博的人。劳形:使身体劳累2 、翻译下面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3 、练一练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 )A. 有仙则名不能

25、名其一处也B 惟吾德馨如兰之馨C. 拍案而起无案牍之劳形D. 无案牍之劳形我们在劳动九、布置作业:上网查阅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色。(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2 、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3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一、巩固旧知:1 、解释下列疑难字词有仙则名苔痕上阶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根据自己的志趣造句)不在,有 则 。不在 ,有 则二、明确目标:1 、理解内容:陋室不陋的原因。2 、深刻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3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三、探究学习:(一)整体感知课文:小组合作解决两个问题。1 、文中哪句话统领全文大意?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讨论后明确: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二) 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提问: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板书:不陋)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话回答,教师则要求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