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材学》考试大纲_第1页
《木材学》考试大纲_第2页
《木材学》考试大纲_第3页
《木材学》考试大纲_第4页
《木材学》考试大纲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木材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形式、时间与总分闭卷笔试180分钟,总分150分。二、考试要求重点掌握木材解剖特征、木材识别与鉴定方法,木材化学、木材物理和木材力学性质基础知识,掌握生物木材学与工艺木材学内容、原理与发展方向,为木材材质改良与木质资源改性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 木材科学的发展方向从林木生长过程认识木材是木质化的天然高分子生物材料,了解木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基础类学科,它具有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学科多方向特点;认识生态木材学主要以生物学、林学、环境科学为服务对象,工艺木材学以木材加工、改性及利用为服务对象,二者同属于木材学研究领域。林学专业学生在掌握木材这一天然材料优、缺点基本性能

2、后,着重从生态木材学方面理解“生态条件影响木材构造、构造决定材性、材性决定用途”这一原理,根据材种对材性的基本要求,正确选择树种造林,选育新品种,确定各林种主伐利用林龄,通过合理营林措施和良种选育改善材质,培育量多质优的木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木材材加工专业从材性角度掌握木质材料加工的原理与方法,以提高木质材料的利用率和高附加值,改善人类居住环境。 2.木材解剖特征,木材识别与鉴别依据 掌握针阔叶材宏观、微观解剖特征及针阔解剖构造上的主要差异;理解木材组成分子在三个切面上的形态,理解木质化细胞壁的层次结构,从理解各种细胞在树木生长,木质材料中的作用来掌握“构造决定材性,材性决定用途”这一基

3、本理论;掌握木材宏观特征识别的主要依据,辅助识别特征;了解木材鉴别的途径。 3.木材化学性质与木材改性工艺原理掌握木材细胞壁主要组成成份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的结构、性能和利用的途径,了解木材中元素的组成,了解木材浸提物的主要成份;掌握木材化学成份和木材浸提物对木材材性、利用的影响。掌握木材化学改性的工艺原理与方法。 4.木材物理力学的性质 了解木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输导途径;掌握木材纤维饱和点意义和木材吸湿滞后理论、意义;掌握木材干缩湿胀理论和防止板材翘变形的方法;了解木材渗透性与利用的关系,掌握木材密度的概念、种类、意义,了解木材热学、声学、电学性质。 理解木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木材力学性质

4、的五大特点;理解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掌握木材主要力学强度的测定,计算方法,理解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主要因子,理解木材品质系数的概念,掌握木结构中允许应力的计算依据、方法。 5.材性变异与材质改良掌握材性变异是材质改良的理论基础,理解株内、株间材性变异原因,掌握幼龄材,成熟材材性的主要差异,理解材性径向变异与林木工艺成熟龄间关系;理解生长环境因子与林木生长材性间的关系;掌握林木育种,营林措施与材质改良间的关系。 (二) 实验技能方法能够正确认识木材三切面上宏观、微观构造的主要特征;了解常见重要科属木材的识别特征,能够编制木材宏观特征简易检索表,掌握木材识别与鉴定方法;掌握木材主要化学成分、元素组

5、成与林木养分作用的关系来确定促进林木生长的方法;掌握木材化学性质与改性原理与处理方法。掌握木材干缩湿胀、木材密度和木材主要力学性能指标的测定,计算方法;懂得材性变异的基本原理和材质改良的基本途径。做到根据材种对材性的基本要求正确选择造林树种,通过营林措施定向培育速生丰产优质工业原料林,合理确定林木采伐林龄,确定各树种木材的利用途径;能够从材性角度鉴定优良种源、林木品质。掌握木材改性的原理与基本方法。三、考试内容绪论:木材的重要用途、木材作为高分子材料的优缺点与改良途径木材科学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一章 木材宏观构造与识别 1.1 木材构造概念 1.1.1 木材的来源 1.1.2 木

6、材构造的研究内容 1.1.3 木材构造的研究意义 1.2 树木生长与发育1.2.1 树木生长与发育 1.2.2 树木的组成部分 1.3 树干的构造 1.3.1 树皮 1.3.2 形成层 1.3.3 木质部 1.3.4 髓心 1.4 木材的宏观构造 1.4.1 木材的三个切面、横切面、径切面、弦切面 1.4.2 年轮、生长轮概念及二者的意义 1.4.3 早材、晚材材性的差异及意义 1.4.4 心材、边材的概念及心材形成的原因 1.4.5 木射线概念、种类及其在木材识别、利用上的影响与意义 1.4.6 管孔 1.4.7 树脂道与树胶道 1.4.8 轴向薄壁组织 1.4.9 材色的概念及其在木材识别

7、、利用上意义 1.4.10 木材气味、滋味 1.4.11 木材结构、纹理与花纹 1.5 木材检索表与木材识别 1.5.1 针叶材、阔叶材主要宏观构造特征及二者区别1.5.2 木材检索表与木材识别 (附主要用材树种木材检索表)1.5.3 计算机在木材识别上的应用第二章 木材显微构造 2.1 细胞壁的层次结构 2.1.1 木材细胞壁物质组成和层次结构 2.1.2 微纤维的构造、排列方向、作用 2.1.3 木材细胞壁上主要特征:纹孔的构造、类型,螺纹加厚与螺纹裂隙 2.2 针叶材显微构造 2.2.1 管胞 2.2.2 木射线 2.2.3 树脂道结构与拟侵填体 2.2.4 轴向薄壁细胞 2.3 阔叶材

8、的显微构造 2.3.1 导管 2.3.2 木纤维 2.3.3 轴向薄壁组织 2.3.4 木射线第三章 木材化学性质 3.1 木材主要化学成份、性质、用途 3.1.1 木材主要化学成份 3.1.2 纤维素结构、性质和利用途径 3.1.3 半纤维维素结构、性质和用途 3.1.4 木素、结构、性质和用途 3.1.5 浸提物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3.2 木材化学成份对木材性质、利用上的影响 3.2.1 木材主要化学成份是木材性质、强度的基础 3.2.2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上的羟基是木材吸湿变形的内因 3.2.3 木材浸提物对木材材性、加工利用的影响第四章 木材的物理性质 4.1 木材中的水分 4.1.1 木

9、材含水率及其测定方法 4.1.2 木材纤维饱和点及其意义 4.1.3 木材吸湿性、木材平衡含水率 4.1.4 木材的透水性与木材防腐 4.1.5 木材水分含量对木材运输、调拨利用上的影响 4.2 木材干缩与湿胀 4.2.1 木材干缩与湿胀 4.2.2 木材干缩湿胀差异的原因 4.2.3 木材干缩与湿胀的测定方法 4.2.4 木材干缩湿胀对木材加工利用的影响 4.2.5 降低木材干缩和湿胀的途径与方法 4.3 木材密度 4.3.1 木材物质比重及其测定方法 4.3.2 木材密度的种类、意义及影响木材密度变化的因素 4.4 木材的电学、声学、热学性质 4.4.1 导热性 4.4.2 导电性 4.4

10、.3 声学性质第五章 木材力学性质 5.1 木材力学性质的基本概念 5.1.1 应力、应变及二者间的关系 5.1.2 比例极限、弹性变形与塑性变形 5.1.3 刚性、脆性和韧性 5.1.4 木材力学性质的特点 5.2 木材强度的种类及其测定方法 5.2.1 顺纹抗压强度和横纹抗压强度 5.2.2 顺纹抗拉强度和横纹抗拉强度 5.2.3 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及二者间的关系 5.2.4 木材抗剪强度 5.2.5 木材硬度 5.2.6 木材冲击韧性 5.2.7 木材工艺力学性质 5.3 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因子 5.3.1 木材水分 5.3.2 木材密度 5.3.3 节子 5.3.4 斜纹理 5.3

11、.5木射线 5.3.6 应力木 5.3.7 木材裂纹、腐朽、变色的原因及防止方法 5.4 木材品质系数、容许应力及安全系数 5.4.1 木材品质系数 5.4.2 木材容许应力、安全系数 5.4.3 木材容许应力确定的依据第六章 竹材的构造、性质与利用 6.1 竹材的性质 6.1.1 竹材的构造特征 6.1.2 竹材的纤维形态与利用 6.1.3 竹材物理力学性质 6.1.4 竹材的化学性质 6.2 竹材的防腐与防蛀方法 6.2.1 竹材的缺隙 6.2.2 竹防腐方法 6.2.3 虫蛀的防治方法6.3 竹材的利用途径第七章 材性变异与材质改良 7.1 材性变异 7.1.1 材性、材质慨念、材性变异的原因 7.1.2 材种与林木定向培育7.1.3 株内、株间木性质的变异 7.1.4 幼龄材、成熟材材性的差异 7.2 生长速度对材性的影响 7.3 立地条件对木材材性的影响 7.4 林木育种对与材质改良 7.4.1 林木遗传育种与材质改良间的关系 7.4.2 木材性质的遗传性 7.4.3 林木育种上早期选择与鉴定 7.5 营林培育措施与材质改良 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