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方法_第1页
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方法_第2页
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方法_第3页
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方法_第4页
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方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本解读的路径和方法杨邦俊为了探究解读的奥秘,我们曾把一片带霜的树叶带进教室,问学生看见什么。有人说,看见树叶。有人说,看见霜叶。一个学生更是说他看见了秋天!受此启发,又有学生说看见了饱经风霜的人世。這个实验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为什么同样的一片树叶,在不同的观者眼里,看到的情景会不同,而且还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原来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都必须依赖于特定的时空背景才能成为现实。这种存在究其实质是由主体和背景构成的“世界,我们把它称为对象世界。人们对事物的准确认知不但依赖于主体,而且还有赖于背景的渗入。把主体置于背景上观照,才能看清对象世界的奥秘,发现主体事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其中包含两条根本的

2、认知规律:一是人们对主体的认知限定着对事物的最终认识。这是因为,作为观察对象的主体事物,具有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着自身的面貌。观者如果能够注意到它们,就能有效地认知该事物。因此,对事物的认识必须从主体开始,如果连主体都没有辨明,自然不可能对认知的对象世界获得正确的认识。二是人们对背景的认知又深刻地影响着对主体的认识。事物的存在固然源于主体,但也离不开背景。主体依附于背景,在背景中立身,在背景中显现,主体只有在背景的映衬中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准确地认知事物,还需要把主体置于背景上观照,弄清对象世界包含的深意。阅读也是这样,从本质上说,阅读解文就是对文本里的对象世界的观照过

3、程,需要借助语言中介读取文本中的主体对象和背景,并深入探究主体在背景中所呈现的意义和价值。阅读解文需要经由“主体读取背景读认主体与背景观照的路径才能完成。一、主体对象的读取解释学认为,一段或者一篇文章,从总体上看必然有一个表达的主体。这个主体有时是单一的、显性的,非常明显,易于把握。有时又是含混的,不明确的,掺杂在多个对象之中,很难辨清。特别是文学作品,讲究含蓄隽永,表意大都比较隐晦,主体对象多有“伪装。因此,阅读理解首先需要读取文本的内容,分辨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和文本中真实的主体。如果对文本的主体辨识不清,对文本的解读就很容易落入误区。苏轼?前赤壁赋?中,有“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句,人教版

4、教材注为:“明月之诗,指?诗·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有舒窈纠兮一语古时窈纠与窈窕音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但也有不同看法:“一说,上句指曹操的?短歌行?,有“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下句指?诗·周南·关雎?,第一章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句。苏轼所吟究竟是何篇,涉及文本主体对象的认知,也关乎文章内容的准确解读,需要仔细区分。下面我们围绕这个案例的分析,来介绍主体对象的识别方法。1.语境识别。语境是与主体对象有关的上下文,因此,一般都会或明或暗地对文本主体作出某些交代,它们是认定文本主体对象的主要依据。考察?赤壁赋?的语境,原文中有:

5、“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苏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根据这些语境判断,苏子开篇所吟的明月之诗极有可能是曹操的?短歌行?。上文有吟,下文有应,苏轼借吟曹诗,感慨岁月易逝,自己功业难就。如此解说,合情合理,切合文本主旨。语境推断法是区分主体最直接的方法,在阅读中应首先采用。2.意境识别。有些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善于通过隐喻的方式,借助意境描写来表达文本主旨。这类文本我们就要根据意境和主旨来辨明主体。考察?关雎?和?赤壁赋?,前者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与后者中的“苏子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描写的意境高度一

6、致,前后照应,可以作为我们认定主体对象的一个重要证据。前文中的“淑女与后文中的“美人,都是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意象,古人常用来象征美政和美好的理想,这里可解读为作者美好的理想。意境识别法是文学作品中识别主体对象常用的方法。3.文化识别。文化是人文的产物,反映一定区域、一定族群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形成某些习俗和定式,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从文化的角度,也能帮助我们找到区别主体对象的依据。我们之所以说文中“窈窕之章为?关雎?,也与?诗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有关。朱熹在?诗传纲领?中指出:“诗之始作,多发于男女之间,而达于父子君臣之际,“所以先贤圣君以诗为教,使人兴于善而戒其失。?关雎?

7、作为?诗经?的第一篇,又是“周南德音,外表上写的是男女之事,实际上是在写后妃之德和君国之道,历代文人对此多有论述,作为一种文化,早已深入人心。饱学之士苏轼不可不知。反观?月出?的主题,?毛诗序?认为是在挖苦陈国统治者的“好色,朱熹?诗集传?说,“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从二者包含的文化内涵看,我们认为“窈窕之章为?关雎?的可能性要远大于?月出?。文化识别是读解传统文化经典应优先采用的方法。4.事实识别。客观事实,特别是物证和史料,往往是区分主体对象最重要的依据。人教版语文教材采用该条注释,可能是依据明代杨慎?三苏文范?的解读,“月出皎兮,喻美色之洁白;窈纠,其姿舒也;侨人那么美人也。坡老借此而

8、赋,亦讥在位之不好德也。但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北宋三朝皇帝英宗、神宗、哲宗对苏轼都很器重,神宗曾亲自召见他,还向他咨询治国之策。即使乌台诗案中,李定等人欲置苏轼于死地,神宗也“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数有意复用,并言“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虽然后“为当路者沮。苏轼对此也多怀感谢,宋哲宗登基后,取他做翰林学士。一日,入对便殿,宣仁后对苏轼说:“先帝神宗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苏轼“追感神宗知遇,不觉痛哭失声。太皇太后与哲宗也相向而泣。“讥在位之不好德,好似与史实不符。查阅苏轼年谱、自注等文献,也没有找到任何依据。可见杨慎的这个说法并不可信,至少存有疑问

9、。客观事实是认定文本主体对象最权威的依据,主体对象的判断最终要以事实为准。endprint阅读时,对文中主体对象的识别,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上述方法,反复比较,综合判断,直至找到文本真正的主体。二、主体背景的读认解释学认为,文本中的主体和背景是相辅相成的,一篇文章只要有主体存在,就必然有其依存的背景。文本对背景的介绍方式更是多种多样,有的通过文本直接表达,有的在文中某个地方暗示,更有甚者完全逸于言外,要靠悟性领会。欲准确把握文本主体的背景,就必须紧扣原文的相关介绍和暗示,并参考作者写作的时代特征和生平事迹,综合区分。1.从原文中直接读认。有些文章,文中有直接介绍背景的语句、段落。我们根据这

10、些内容,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就能找到文本主体对象真实的背景。?赤壁赋?开篇写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直接交代了苏轼游览活动的背景。查宋人王宗稷撰?东坡先生年谱?,壬戌当为宋神宗元丰五年。谱曰:“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以?东坡图?考之,自黄州门南至雪堂四百三十步。“堂之前有细柳,前有浚井,西有微泉。堂之下那么有大冶长老桃花、茶、巢元修菜、何氏丛橘皆足以供先生岁用,而为雪堂之胜景云耳。“七月,游赤壁,有?赤壁赋?云,“十月,又游之,有?后赤壁赋?。“先生庚申元丰三年来黄,至是恰三年矣。根据原文,综合这些史料,我们可以想见苏轼游赤壁的时

11、空背景和思想感情,为参透文本主旨提供最有力的帮助。2.从原文暗示中觉知。有些文章在文本的某个角落,对背景有所暗示,它们往往是我们理解文章的关键,对此,不可不察。阅读?庖丁解牛?,不仔细考察文末一段,还真以为文本背景就是解牛的现场。待慢慢读到文末,看到“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稍加思量,那么会发现,原来作者参照的背景并非眼前实境,而是广阔的社会生活。把“庖丁解牛,放到广阔的生活世界来审视,才能读懂文章意在说明“为人处世,应该顺应自然,收敛锋芒,保全天性,存养精神的深刻主题。文章越是含蓄隽永,背景就隐藏得越深,文本就越是诡秘。阅读解文要善于从文本的暗示中找到背景。这是提高阅读理解能

12、力的关键。3.从原文中合理推衍。有些文章对主体对象的背景语焉不详,甚至避而不谈,这就需要读者根据文中的蛛丝马迹,作出合理的推演和衍绎。朱自清的?背影?,一般认为文章主要写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上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替他买橘子,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留下的那个背影。主体是父亲的背影。背景是浦口车站送别时的那段时空。这种理解不错,但还只是一种浅表的认知。如果我们注意到“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等原文,把视线向外推移,那么会看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即从浦口车站

13、到作者老家,这一段包含作者家道中落、祖亡父衰等时空人事在内的背景。如果把这段背景画作一个圆圈,那么圈外还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和宇宙天地。由此可见,对主体背景的推衍,一般以主体为中心,向外围辐射,形成假设干的层次。人的眼光不一样,看到的背景有差异,观照的结果自然不同,最终对文本的读解就会出现差异。这正是造成阅读解文多样性的根源。当然,背景推衍也不能肆意妄为,必须基于文本内容和客观事实,只有合理的推衍,才有助于对文本的解读。三、主体和背景的观照观照原是一个佛学概念。“观是局部地看,“照是把看到的局部放到一个界面来整体比照,发现其中的微妙。解释学借用这个概念来指称阅读时把看到的主体事物放到背景事物上比照

14、、发现文本深意的阅读技巧。文本观照一般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1.局部观照。阅读中针对文本局部的观照。这种观照,首先选定关注的区域,找出主体对象和背景;然后,把二者放在一起比照,体会其中的涵义和情感。阅读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选定观照区域:“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读取主体:一个在外宦游飘泊的游子。读认背景:游子所在的青枫浦一带。把“游子置于“青枫浦的背景上观照,就会看到一位风尘仆仆、不辞辛苦、在外漂泊、以求功名的士子形象。2.整体观照。阅读中针对文本全体的观照。这种观照着眼于全文,文本对象比较多,背景比较复杂。需要仔细审察。考查?春江花月夜?全文,除了“游子这个主体对

15、象,还有一位独守空闺的思妇。主体的背景也很复杂。大致有:1游子所在的青枫浦;2思妇所在的明月楼;3从青枫浦到明月楼之间的一段时空;4整个唐朝社会的大背景;5整个宇宙的大世界。把游子和思妇分别放到这些背景上观照,就会获得对文本的多重解读。诸如:热情赞扬不辞辛苦、在外漂泊、以求功名的士子;深切同情深居闺帏、望月思亲的思妇;讴歌天下举子奔竞、社会欣欣向荣的盛唐气象;表达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应该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美好愿望。从而对文本获得全面深刻的理解。3.多维观照。阅读中把主体对象置于背景之上,从不同的角度,多方向的观照,以获得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萧统?文选?卷第二十九“古诗十九首有:涉江采芙蓉,兰泽

16、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诗中两组意象特别动人。一边是年轻貌美的思妇,在长满芳草的兰泽上采摘芙蓉,她要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在异乡游学的夫君;一边是风尘仆仆常年在外宦游的游子,他回望远处的故土,只有漫漫的长路。这两组意象,我们可以多角度地观照:1从游子所在处,往家乡方向看。这时,画面主体对象是游子,他远在异乡,远离家人,孤寂痛苦,回首遥望故土。背景是千山万水相隔的漫漫长途和穷极之处涉江采芙蓉的妻子。从这主体和背景的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宦途无望、朋友道绝、孤单失意的游学之士,苦苦思念故土和亲人的动人场景,从而领会诗歌的深刻主题。2从思妇所在处,往游子方向看。这时画面的主体是正在涉江采芙蓉的思妇,背景是漫漫长途和天涯边苦苦奔竞的丈夫。思妇采摘了美好的“芙蓉,但此刻难以送给远人。此情此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对丈夫充满无限爱意的痴情女子形象。3从中间往两边看。这时画面的主体是游子和思妇。背景是阻隔夫妻的千山万水,画面两边,一个在回望故土,一个在遥望游子。我们看到的是夫妻同心而离居的无限痛苦和誓死相守的坚贞爱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对诗歌内容获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解文,并不是時时处处都要用到观照,有的文章内容比较直白,一看就懂,自不必观照;有的不是叙事类文章,也不用观照。但是,观照确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