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学》第六~十章的教学辅导重点内容提示第六章证据的分类_第1页
《证据学》第六~十章的教学辅导重点内容提示第六章证据的分类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证据学第六十章的教学辅导一、重点内容提示第六章证据的分类本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证据种类的槪念和意义以及证据的不同分类。重点在于证据分类和证据种类的区别,并借此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者:其次在于原始证据和 传来证据的区别;再次在于传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最后为各种证据的概念。可以通过证据分类和证据种类的区别,化解学生的对两者的模糊认识,以免混淆。在证据的 运用方而, 传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难度要大于原始证据和直接证据的运用, 对于传来证 拯的运用,必须要坚持 a、传来证据具有证明力:b、传来证据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作为泄 案的根据;c、运用传来证据左案,必须要严格遵守相应的规则,这是由传来证据的特性

2、所 决上的。对于间接证据的运用,必须要注意 a、每个间接证据必须真是可靠;b、每个间接 证摒所证明的事实有可能存在或然性,但各个间接证据间必须能够形成相互印证,形成完整 的证据链条:c、所有间接证据结合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不能出现或然性的结果,而且还要 注意不同诉讼对此的不同要求。第七章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第一节证据的收集1、 收集证据的概念2、 收集证据的原则A、必须依照法律规左的程序和权限进行:B、收集证据必须依靠群众:C、司法人员收集证据和当事人举证相结合。3、 收集证据的要求A、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收集证据:其中包括法律对收集证据的行为规范、法律在质量上的要求和法律对证据审查、运用等方而

3、的规定B、必须主动、及时:C、必须客观、全面:D、必须深入、细致:E、必须依靠群众;F、 必须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G、要抓住本质,分淸主次,并要注意保密。第二节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1、刑事证据开示制度(1)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英美法系的证据开示制度(3)构建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原则以及我国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完善对于我国刑事案件的证据开示方式,应结合我国实际,秉承追求效率、维护法官中立予以确 左。司法实践中,证据交换一般在庭审前,由公诉方和辩护方自行进行,法官不参与。但公 诉方和辩护方就证据交换达成的协议应提交法庭,由法庭在庭审中予以确认。超岀协议所列 的证据,在对方未同意的情况

4、下,不得在庭审中质证,也就是说,要杜绝在质证阶段的证据 突袭。2、民事证据开示制度(1)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我国的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的规左3、举证时限制度(1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内容第三节证据的保全1、证据保全的概念、特征和意义2、证据保全的种类3、证据保全的措施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第八章证明概述第一节证明的概念及其历史严格1、证明的概念及特征明确在三种不同诉讼中,证明主体的不同范用;证明的法律性的内容。2、证明的构成环节包括:证明对象、证明主体、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方法和证明程序3、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原理诉讼证明活动的特征和人的认识能力决左了证明

5、真理性的相对貞实性。因此,证明活动的结 果并不能反应案件的真相。证明的结果只能是法律上的真实,而非客观事实的真实。因此, 证明的正当性是确保证明真理性最大化的保证。只有诉讼证明的正当性得以确保,才能最大 限度地实现诉讼证明的真理性。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1、刑事、民事、行政诉讼证明的不同(1)证明责任刑事:以由司法机关承担为主,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为例外(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 证明责任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民事:谁主张谁举证行政:由被告承担,原告不承担证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责任(2)证据的种类应特别注意秘录的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而在民事诉讼中,则应其隐蔽

6、性而禁止使用(3)证明标准刑事:事实淸楚、证据确实充分民事:髙度盖然性行政:证据确凿(4)证明对象(5)证明的程序规则第九章证明对象第一节证明对象概述本节的重点为证明对象的特征一、证明对彖的概念二、证明对彖的特征1、 证明对象是当事人的主张相联系的概念2、 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密切联系3、 证明对象是指需要证据证明的要证事实4、 证明对像是法律规泄的要件事实三、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本肖的重点为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和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内容包括:1、 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包括:何人、何种动机与目的、何时、何地

7、、何种手段、何行为、何种危害结果2、 与犯罪行为轻重有关的各种量刑情节事实包括:法定量刑情节和酌定量刑情节3、 排除行为的违法性、科罚性和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4、 刑事诉讼程序事实。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1、 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火的事实2、 民事争议发生过程的事实3、 当事人主张的民事诉讼程序事实4、 与案件有关的其他事实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1、 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A、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B、有关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事实2、 与行政赔偿构成要件有关的事实3、 行政诉讼程序事实第十章证明责任第一节证明责任概述本肖的重点为 i 正明责任的概念和特

8、征一、证明责任的概念1、证明责任的概念2、 证明责任的特征3、 如何理解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是否为同一概念二、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立法规定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英美法系的证明责任制度第二节证明责任的承担本节的重点为三大诉讼中证明责任的不同点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1、 检察机关和自诉人的证明责任2、 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证明责任3、 被害人的证明责任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1、 我国构建民事证明责任分担规则应遵循的价值目标为诉讼工作、诉讼效率和诉讼效益2、 民事证明责任分担的一般规则和例外规则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1、 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倒置原则2

9、、 行政诉讼中实行证明责任倒置原则的原因3、 在行政诉讼中,原告承担的证明责任通过对教材的通读及上述重难点问题的学习,你可以进行一下自我测试,如 果你能够正确完成下面的练习,说明你对以上五章内容已有了_定的掌握。一、填空题1、 证据的分类,是指在理论研究上将_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类别。2、 以证据的_不同,可以将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3、 言词证据的保全一般以_的形式固定,也可以_、_ 的形式加以记录。4、 收集证据的主体是_机关的工作人员,_及其_。5、 刑事诉讼法第 43条规定:“_、_、_ 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

10、6、 民事诉讼法第 64条规圧:“当事人及英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_ 应当调查收集。7、 证据保全的主体是_ 和_ o8、 行政诉讼法第 33条规泄:“在诉讼过程中,_不得自行向_ 和_收集证据。”9、 证明的主体包括_、_ 、_ 和_ 。10、_ 诉讼中的证明对象,是指和_ 及其_ 在诉讼中必须用_加以证明的各种案件事实。11、_和证明标准一起,形成了证明的方向、内容和目标。12、_ 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主要是指有关和的事实。13、_举证负担解决的是_ 问题,针对的对象是:说明负担解决的是_问题,针对的是_ 。14、_在公诉案件中,_ 承担

11、证明责任: 在自诉案件中,_ 承担证明责任。15、 刑事自诉案件中,人民法院认为缺乏证据,而自诉人又提不岀补充证据时,法院将_ ,或_。二、名词解释1、原始证据 2、传来证据3、有罪证据 4、直接证据 5、间接证据 6、本证 7、反证 8、证据保全 9、诉讼证明 10、证明对象三、简答题1、 简述间接证据的特点及英运用规则。2、 简述收集证据的要求。3、 证明的构成环节是什么?4、 简述证明对象的特征。5、 什么是不需要证明的事实?四、论述题1、试论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诉讼证明的差异。2、试述证明责任倒置。五、案例分析1、某妇杨某与王某通奸, 被其夫陈某察觉。 杨某恐其夫日后对己不利, 遂起谋杀恶念,并与王某合力于某年某月晚杀死英夫陈某,并放火烧了房子。谎报其夫被火饶死。公安人员 赴现场发现了王某之脚印。问:根据理论上将证拯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言词证据和实 物证据的分类方法,“王某脚印”分别属于哪种?2、1996年 6 月 5 日,吴某下公共汽车时,由于人太多车太挤,踩到了张某的脚,两人 发生口角,后发生殴斗。在殴斗中,吴某击打了张某脸部数挙,造成张某脸部数处软组织损 伤。在接到张某报案后,市公安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寻衅滋 事”为由,对吴某处以行政拘留 5 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