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_第1页
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_第2页
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_第3页
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_第4页
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感想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这是苏州博物馆留给我的总体 印象。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子,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是一直想要去参观的。 所以这 篇感想的内容也多是设计建筑方面的。贝聿铭,是一名建筑界多产的华裔建筑师,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 族拥有的苏州著名园林一一狮子林里度过。 贝聿铭也是自己比较尊敬的建筑师之一,站在苏州博物馆中,一股浓厚的江南气味迎面而来,贝聿铭没有因为在国外 生活了大半辈子而被现代主义风格所感染, 反而更有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独 特美感。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 空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的坡度与远处

2、或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 坡度几乎不差分毫。在建筑结构方面,现代几何结构形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 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 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 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 交织在一起,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见解、抽象、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 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 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窗。空间既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感,折射出了一些禅宗

3、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因为去过很多的江南园林以及江南水乡,穿梭在苏州博物馆中,虽然是极具 现代感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在水乡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 新馆保留 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的环境相协调,博物 馆的材料尽管都是新型建筑材料,但外墙和内墙都是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色调, 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 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的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 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在屋面材料运用上,则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代青 瓦

4、。建筑的中庭借鉴了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但是折角的做法使得室外投射 进来的光线有了韵律的变化,光影交错。走廊由透过天顶造成的线状光线书写着, 如同走在古老的竹帘下,传统符号在光线中简洁的演绎着现代气息。大厅顶部的米字型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他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这不仅是处于美学考虑,而是建筑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 何形体变化才能进行力的转换,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里承载负荷。贝老这样的设 计很巧妙。在庭院的处理上,贝老想通过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亭的额元素进行现代的融合, 其屋顶方式与建筑相同,八角亭与建筑融合在一起,周围的水与片墙营造的假山 感使人不禁有一种苏州传统园林的感觉。由于参观时的关注都集中在建筑本身, 陈列品没有仔细欣赏,只拍摄了少许 照片。陈列品多是古时东吴的器物,还有一些独具苏州江南风格的物品。苏州博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