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再生利用施工水泥混凝土改为沥青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把原有路面进行碎石 化处理的工艺,混凝土路面改造施工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 不但节约了大量的工程费用,还降低了排废量,减少对环境的损坏, 而且还能够大大加快工程进度。在交通便捷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道路工程的重要性 不厌而喻,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点也逐渐被路桥施工界所认可,较 其他路面而言其承载力强、抗弯性能好、使用时间及耐久性好、材 料易保存且取材便利、养护难度低且经济,在低等级公路和农村道 路建设中得到广泛使用,然而由于高等级道路的普及,对路面质量 和要求的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势不复存在,缺点逐渐暴露, 水泥混凝
2、土路面由于抗拉能力较弱,对重载超载的高度敏感,使得 投入使用后几年便毛病不断,养护费用激增,给使用和管理带来很 大负担。而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严重时,普通常规的养护方法已经不能 满足要求,必须将原有路面破碎处理后重新浇筑才能不影响路面的 正常使用。破碎处理有两种后期处理方法,原位移除和原位利用。 移除比拟麻烦,利用率低,费用高代价大,比拟费事,同时可能对 周边环境有不利影响,而且移除后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尺寸各异,后 期修补处理均比拟麻烦,原位利用那么可很好的防止这一问题,使得 本钱大大降低,而且防止了移除处理的很多麻烦,是理想的方法之 一。同时,后期的加铺可以有效防止路面沉降差异、新老接头裂缝1
3、工程概况 为了跟上开展和人们出行需求,便利交通,确保路面的畅通,需要对原有影响使用的混凝土路面进行处理。现有工程路面24cm水泥混凝土; 20cm水泥稳定碎石。路基完好,可以继续使用,路面损 坏严重,需要立即进行相关改造修复,路面板断裂、错台、坑陷等 等,影响了路面的继续使用和交通平安。因此,在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综合改造中,对原旧水泥混凝土 路面进行破碎做路面基层,需要用水泥稳定碎石作补强层;下面层为6cm厚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为4cmi田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如此改造,对提高道路改建工程施工质量,增强道路使用性能, 降低工程建设投资及后期维修养护费用,带动当地经济的开展都具 有重要的现
4、实意义。2 施工工艺21 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再生利用施工工艺本路段改造采用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推广的水泥混凝土 路面破碎及再生利用新工艺:即采用锤式破碎法将水泥混凝土面板 打碎或打裂,采用压路机压稳,使之形成平整稳固的基层结构。应 该注意的是,必须防止将碎石化后的颗粒压入土基。这样,碎石化 层便形成了坚硬的粒料基层。进行碎石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反射 裂缝产生的可能性。然后洒铺透层油,铺筑沥青混凝土。美国的国家标准既允许使用多头破碎机,也允许使用共振破碎 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本路段采用多锤头碎石化技术。在大面 积施工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段,其长度为200m在试验段破碎过程中,安排不同落
5、锤高度、频率和行车速度的不同区间完成设备 调试,确定适合该路段的施工参数 如落锤高度、刀具等 ,以指导 后续工程正常施工。多锤头破碎机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后,经过Z型压路机碾压1-3遍,再采用钢轮振动压路机碾压 1-3遍后, 喷 洒乳化沥青。 乳化沥青用量为 25kg/m2 左右。 然后在不同区间内分别 进行路面承载板回弹模量试验和破碎检测,经过碎石化处理后旧路 面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应大于等于300MP俎小于等于600MPa进行充分碾压后,要求水泥混凝土破碎率到达75%,外表层碎块最大尺寸不超过75cm,中间层不超过225cm,底部不超过375cm 以上检验应在 碾压稳定后通过刨坑过筛或卡尺检
6、测。测试的试验段测点数目至少 取9个。试验段安排过程中应包含开始破碎的前10m和结束破碎前5m旧路的质量检测不宜安排在试验区域进行。多锤头碎石化技术的工艺流程为:(1) 采用多锤头破碎机把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 1 遍;(2) 采用Z型压路机(不小于8t)将破碎后路面振动压实或静压1-3 遍;(3) 用钢轮压路机振动压实或静压 1-3 遍;(4) 灌入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为 25kg/m2左右;(5) 撒布一层石屑,用钢轮压路机 ( 不小于 8t) 碾压 1-3 遍;(6) 进行基层或面层加铺施工。在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1) 多锤头破碎前,应先去除沥青材料、填缝料等杂物,挖除严 重破碎板块后回填
7、碎石。(2) 应尽可能封闭交通施工,全部路面结构层完成后再开放交 通。对于重交通路段,迫不得已需开放交通时,路面破碎及封油后 可临时开放交通;但应尽快铺筑加铺层,尽量缩短直接在碎石化层 上行车的时间。(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控制好破碎粒径、碾压顺序 及碾压遍数。机械操作人员应与质量控制人员合作,不定期检测路 面破碎情况,以确保破碎质量。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破碎压实后洒透层油,用于面层与基层之间。宜采用沥青洒布车洒布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为25kg/m2左右。2 2 水泥稳定碎石补强层施工 水泥稳定碎石调坡层,采用集中厂拌人工摊铺,碾压时严格按 路面基层施工标准规定的碾压方法进行施工。水泥稳
8、定碎石施工必 须符合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标准 (JTJ034-2000) 的规定。压实度采 用重型击实标准,基层应到达 9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外表浮灰一定要清扫干净,并使基层顶面的 集料颗粒局部外露。基层外表清扫、冲洗干净且晒干后才可施工透 层油及下封层。2 3 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施工 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集中厂拌,摊铺机摊铺,分两层进行施工。在铺筑下面层的粗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以前应清洁外表。对于沥青 混凝土面层,各层如果施工时间间隔较长,下层受到污染,摊铺上 一层前应清洁下层外表后浇洒黏层沥青后再施工。对于桥梁、明涵 上的水泥混凝土,应凿毛并清洁后浇洒黏层沥青,再铺筑沥青混凝 土桥面铺装层
9、。铺设桥面铺装必须确保混凝土完全枯燥,严禁在潮 湿条件下铺设防水黏结层及摊铺沥青混合料,防止产生鼓包。为保 证路面压实质量与减小空隙率,以马歇尔试验密度为标准密度,上 面层压实度应到达 98%,下面层压实度应到达 97%。混合料的摊铺、 碾压要一气呵成, 尽可能在高温下进行,所有施工工序必须在混合 料温度下降至 100以下前全部结束。2 4 施工质量控制(1) 严格进行现场路用材料及混合料的各项试验工作,保证各项 技术指标符合要求。施工过程中应及时开展相应的检测工作,检测 方法、工程及要求应满足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 E60-202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
10、/1-2004) 以及相关 技术标准中的规定。每道工序须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2)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标准(JTG F40-2004) 要求。(3) 基层施工应严格按照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标准 (JT J034-2000) 的要求进行。(4) 施工前应对路面各结构层材料的质量、级配、配合比及强度 等进行试验,以指导施工。(5) 按照交通管制和相关标准要求,做好路面的保护与养生。在 路面结构层到达设计强度前方可投入使用。(6) 在大面积施工前,有必要进行小范围试点施工,通过实际检 验并确定优化施工工艺,合格后在进行主体路面的施工和摊铺3 结束语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县的高等级道路越来越多, 车辆速度越来越快,水泥路面损坏,维修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旋转密封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斜面控制台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主题公园行业发展格局及投资风险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丁辛醇产业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风险研究预测研究报告
- 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三:第课理性之光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植物资源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前沿》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乌鲁木齐仟叶学校2025年中考英语试题山东卷冲刺训练解析含答案
-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外国文学B(I)》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胸科手术快速康复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 机器视觉基础课件
- 学校学生评教表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详案)
- 浙江省舟山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及行政区划代码
- 逻辑哲学论-英文版
- 特斯拉核心零部件供应链梳理分析课件
- 城市设计导则SOM
- 减少老年住院患者口服药缺陷次数的-PDCA-案例课件
- 九年级英语单词默写表(最新可打印)
- 学校办学基本条件评估指标体系修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