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_第1页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_第2页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_第3页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_第4页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指出由于太阳病迁延日久,未能及时将病邪通过发汗祛除,然后邪郁于肌表,欲出不能,欲入未可,不得宣泄。由于太阳表邪不解,阳气拂郁不伸,遂导致皮肤病的发生。此时可以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助汗排除,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两方合用,以解郁于太阳经的表邪,本方刚柔相济,发小汗以祛邪,又免过汗伤正之弊1。近年来对桂枝麻黄各半汤做了大量的药理研究,其具有解热、镇痛、抗病毒、抗炎、平喘、抗过敏、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2-3。临床上将本

2、方辨证用于皮肤病治疗,常常收到良好效果,现择典型案例介绍如下:1颜面再发性皮炎韦某,男,20岁,因面部红热反复发作3年,于2016年10月13日初诊。患者3年前骑摩托车后受凉面部出现发红,伴灼热感。此后遇冷、热、情绪激动时均有面部发红,伴灼热感,症状持续到第二天晨起才消失。查体:全身皮肤干燥,足温低,无汗,无恶寒,饮食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双侧脉浮,辨为太阳病。西医诊断:颜面再发性皮炎;中医诊断:瘾疹(风寒束表证)。方以伤寒论之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处方:桂枝15g,赤芍5g,炙甘草10g,麻黄5g,大枣10g,苦杏仁10g,生姜3片。3剂,日一剂,水煎,3次分服。二诊(2016年10月1

3、6日):患者面部发红次数减少,面部灼热感较前减轻,症状持续时间较前缩短,服药后症状当天消失,自觉好转一半。服药后无汗出,舌脉同前。继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用麻黄剂量为10g,煎服法同前,三诊(2016年10月20日):患者面部发红次数减少,面部灼热感继续好转,持续时间较前缩短,遇冷、热、情绪激动时面部发红后不发烫,服药后手心汗出,双足冷感消失,舌脉同前。继予桂枝麻黄各半汤,调整麻黄、炙甘草、大枣用量,具体处方:桂枝15g,赤芍5g,炙甘草15g,麻黄15g,大枣15g,苦杏仁10g,生姜3片。3剂,日一剂,水煎,3次分服。服药半小时后服热粥一碗,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以全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四诊

4、(2016年10月23日):症状进一步好转,继予上方,加桂枝用量至20g,麻黄至30g,苦杏仁15g,大枣减至10g。5剂,水煎,第一剂后,患者电话诉未汗出,嘱其两剂同煎,每隔2小时服药1次,以汗出为宜,患者诉服药后全身微汗出。余两剂1日1剂,3次分服。3月后随访诉未再复发。按:患者以面部阵发性发红、灼热就诊,但患者并无恶寒、头痛、身痛等,表证的表现仅有脉浮,追问病史为受凉后出现。患者饮食可,大小便正常,提示无里证及半表半里证,故辨其证为风寒束表证。治疗首诊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常规用量以助其汗出,发红次数减少,发热缓解,持续时间缩短,但未汗出,未解决其风寒郁表病机。二诊遂加大麻黄用量。神农本草经

5、有言:“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Y坚积聚。”可以增加发汗解表的能力,此次患者病情较前好转,但仍未身汗出。三诊在上次基础上加大麻黄用量增加发汗解表能力,加大甘滋之品炙甘草、大枣用量以益气和中,充荣营卫,服药半小时后服热粥一碗,以助药力,且粥能补胃气,增强正气祛邪,盖上被,微发汗,出薄薄一层即可,患者诉仍未全身汗出。四诊加大发汗解表能力,且每两小时服药一次,以汗出为宜,患者诉服药后全身微汗出,继续以小发其汗,病情好转。3月后随访诉未再复发。通过治疗此患者,印证了方证相应、药证相对的治疗思路。2 玫瑰糠疹李某某,女,23?q,因面颈、前胸部

6、散在淡红斑疹伴瘙痒1周于2017年3月13日初诊,患者1周前受凉后出现头痛、鼻塞、咽痛,自测体温37.2C,自服维C银翘片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并发现颈部约黄豆大小淡红斑,随后淡红斑疹逐渐增多伴瘙痒来诊,诊时症见:发热微恶寒,咽痒,无汗,饮食睡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双侧脉浮数。查体:面颈、前胸部散在玫瑰色淡红斑疹,伴少许脱屑,皮损长轴与皮纹平行,咽充血(+)。辨为太阳病,西医诊断:玫瑰糠疹;中医诊断:风热疮(风邪郁表证)。方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桂枝15g,赤芍15g,炙甘草10g,麻黄10g,大枣15g,苦杏仁15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桔梗10g,桑叶15g,生姜3片。3剂

7、,日1剂,水煎,3次分服。二诊(2017年3月17):患者自诉服药后有少许汗出,发热恶寒明显减轻,皮疹颜色变淡,瘙痒减轻,无新发皮疹出现,舌脉同前,继予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在原方的基础上去白鲜皮、地肤子,加生地黄15g,绞股蓝15g,灵芝15g,煎服方法同前,三诊(2017年3月20日):大部分皮疹消退,无明显瘙痒,舌脉象同前,继予上方3剂巩固治疗。按:目前西医对玫瑰糠疹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和其他因素相关,治疗以抗病毒、抗过敏等对症治疗为主。玫瑰糠疹属于中医学“风热疮”范畴。清?陈士铎洞天奥旨云“风热疮,多生于四肢胸胁,初起如疙瘩,痒而难忍,爬之少快,多爬久搔,未有不

8、成疮者,甚者鲜血淋漓,似疥非疥。”近现代中医各家多认为玫瑰糠疹的病因病机为内有血热,外感风邪,内外合邪郁久化热而致4。临床观察中发现,多数玫瑰糠疹患者发病初期有风邪外束之象,出现发热、恶寒、鼻塞、咽痛等上感症状,此为外感风邪所致。认为:“风邪闭郁,阳气不得外达,拂郁化热,郁闭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是玫瑰糠疹发病的核心病机,采取“微汗法”,使邪气从汗而解,既要发汗又不能太猛,故选择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患者发病前有上感症状,且瘙痒明显,故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用白鲜皮、地肤子增强祛风止痒之功,咽痒加用桔梗利咽,面颈部皮疹明显,加用桑叶引药上行,诸药共奏发汗调营,祛风止痒之功。二诊时患者已小汗出,且外感症状及瘙痒明显减轻,故去白鲜皮、地肤子,加用生地黄、绞股蓝、灵芝,增强其凉血益气养阴之效。三诊时患者皮疹大部分消退,守方继服3剂,巩固治疗即可。3 小结黄帝内经?素问提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是表证辨证论治的发源,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的是临床常能见到的太阳轻证,现代医家多运用其治疗各种类型的荨麻疹、皮肤瘙痒症5-7。临床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时既有辛温发表之意,又取其调阴阳、和营卫之功。将原方中白芍改为赤芍,增其凉血和营之功,寓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方中君药麻黄辛温发汗,开腠理,桂枝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驱邪外出;臣药赤芍凉血和营,杏仁味苦降泄,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