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家渡面板堆石坝基础开挖及处理设计_第1页
洪家渡面板堆石坝基础开挖及处理设计_第2页
洪家渡面板堆石坝基础开挖及处理设计_第3页
洪家渡面板堆石坝基础开挖及处理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洪家渡面板堆石坝基础开挖及处理设计            摘要:洪家渡面板堆石坝处于高山峡谷岩溶地区,面板堆石坝高179.5 m,河床宽高比2.38。在坝基开挖设计中,通过认真研究趾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将趾板上部高边坡、趾板基础及趾板下游的堆石体边坡开挖统筹考虑,一次开挖完成。在坝基处理中,根据开挖揭露的多种不良地表形态和地质缺陷,制定了相应措施,满足了工程要求。这些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为岩溶峡谷地区修建面板堆石坝积累有益的经验。关键词 洪家渡面板堆石坝 基础开挖 处理 设计

2、 关键词:洪家渡面板堆石坝 基础开挖 处理 设计  1  概述洪家渡水电站为“西电东送”首批开工项目的启动工程,在峡谷地区修建高面板堆石坝是该水电枢纽的显著特点。面板堆石坝高179.50 m,坝顶长427.79 m,河床宽高比为2.38,坝体填筑方量约900万m3。在我国对峡谷地区修建高面板堆石坝尚少设计和施工经验情况下,洪家渡面板堆石坝针对两岸陡高边坡坡的特点,将高边坡开挖与趾板基础和坝基开挖较好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趾板一次定线开挖到位,无需二次定线;并率先在高面板堆石坝中采用了4.5+X的等宽窄趾板技术,减少高边坡的开挖。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开

3、挖揭露的复杂地表形态和地质缺陷,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目前洪家渡面板堆石坝趾板及坝基开挖已完成,坝体经济断面已填筑到挡100年一遇洪水渡汛高程,坝体已填筑高57 m,实施表明,坝基开挖所采取的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是积极可行的。2  地形地质条件坝址区间河段长约1.5 km,河流流向由S45°W转向S45°E,形成向西凸出的直角河湾。右岸支流底纳河以伏流形式在转弯端点流入干流,转弯点以上左岸为    2007-04-29        25

4、76;30°的顺向坡,各引水建筑物进水口均位于此缓坡带;右岸为高190 m左右、坡角75°85°的陡壁。坝址位于河弯下游,坝址河谷为不对称“V”型谷,两岸山高300"400 m左右,由于岩性软硬相间,在左岸形成高达100 m以上之灰岩陡壁,其间为宽80120 m的泥页岩缓坡;右岸为2540度的缓坡。枯期河水位976.50 m,水面宽约30m,水深34 m,河床中线地面高程970976 m,水下地形平缓,河床无深槽。坝区从上游至下游,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的永宁镇组的第一段(    2007-04-29 &#

5、160;      T1yn1),夜郎组的第三段九级滩段(T1y3)、第二段玉龙山段(T1y2)及第四系。T1yn1为厚层、中厚层夹薄层灰岩,厚210237 m ;T1y3为泥页岩夹泥质灰岩,厚7585 m;T1y2为薄至中厚层灰岩,厚275305 m;第四系为厚18 m的河床冲积砂卵砾石层(Qal)与厚145 m的坡积、崩积碎石、块石夹粘土层(Qdl+col)。坝区岩层为单斜构造,岩层走向N60°70    2007-04-29    

6、0;   °E,与河流约成70交角,倾向NW,倾角25°"55°。对坝基及边坡有影响的主要有F3、F6、F8、F13等4条断层,其特性见表1。坝肩主要发育裂隙2组,其中走向NE、NW向各1组,以陡倾角为主。卸荷裂隙主要分布在两岸地层T1yn1、T1y2灰岩陡壁上,主要沿N70°80°W与N10°30°W两组构造裂隙发育,水平深度1215 m,对左岸坝肩高边坡稳定有影响。表1  坝基断层特性表编号    2007-04-29 &

7、#160;      属性产状破碎带宽(m)备      注F3逆断层N5760°ENW3740°0.10.5发育于左坝肩陡壁,出露线斜切岩层向上游逐渐降低,至河床趾板处插入河床。F6正断层N3980°ESE4585°0.82发育于号冲沟口及左岸坝轴线附近F8平移正断层N4589°ESE    2007-04-29       

8、 4180°14发育于坝轴线右坝肩,斜切河谷向左岸延伸。沿断层带及其附近发育岩溶管道系统,如K40溶洞、K80-2溶洞等。F13逆断层N3060°ESE40600.64发育于右岸号冲沟、左岸PD21号平硐上游侧陡壁。 坝肩及坝基分布T1yn1、T1y2两大层可溶岩层,岩溶较发育,岩溶形态以溶洞、溶沟溶槽、溶蚀裂隙为主,沿断层带岩溶发育。地下水主要表现为岩溶裂隙流及岩溶管道流,两岸地下水均高于河水位,属地下水补给河流类型。两岸T 1yn1与T1y2岩体风化程度微弱,微风水平深度1015 m,岸坡铅直深度520    2007-04-29         m,局部断层交汇处、缓坡地带风化深度有所增加。T1y3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