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课程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最新资料_第1页
丰富课程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最新资料_第2页
丰富课程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最新资料_第3页
丰富课程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最新资料_第4页
丰富课程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最新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丰富课程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 无疑为中国教育提出了新思 路、新方向。 而怎样才能在学校中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 育落到实处?从某种程度上说, 丰富学校课程是这个任务得到落 实的基本保证, 也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核心, 更是学校办出特色的 重要基点。换言之,一所学校单纯地从国家课程出发,没有丰富 的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资源支撑, 是很难办出特 色和真正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鼓励学校结合自身教育理念、当 地教育资源、 学生教育需求建构校本课程, 这为丰富校本课程指 明了方向。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 不

2、可否认的是, 学校的课程还是国家课程主打天下, 甚至包打天 下,课程对学生来讲是严重“选择性不足”, 这不但制约着学生 发展,也制约着学校的优质发展。学科本位、课堂本位、教师本 位、知识本位仍是部分学校的主流意识,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 合自身办学理念、符合学生个性和发展素养的课程仍然较为稀 缺,让学生依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校本课程的可能性 和空间仍然不大。学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课程是“发展学生核 心素养”的根基。 因此, 建设丰富课程就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 中之重。朱子在朱子全书 ?论学中多次提及“宽着期限,紧 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观点,这告诉我们,一门小 课

3、程也应该从“大作功夫”上着眼。 提出“课程即活动”观念的 教育家杜威认为, 学校知识课程的最大流弊是与儿童生活不相沟 通,学科科目相互联系的中心点不是科学, 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 活动。这告诉我们,课程的设计与开展必须基于儿童视角,必须 基于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需要。?n 程的规划、设计、实施是一所学校为了学生发展和学校 发展而进行的整体建构, 学校的课程观体现了学校的教育价值追 求。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鲜活载体,可以说,学校有什么课程,就 体现出什么教育。要丰富学校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 校得到优质发展,就要找准一个基点、夯实两个路径、迈出三个 步子,如此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才不会出现“乱花渐

4、欲迷人 眼”的局面。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着力丰富课程建设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 意味着国家教育理念和课程 设计理念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因此,超越学科、课堂、教师、知 识本位的现代课程形态应着力体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 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要开齐开足,立 足和着力培养学生终生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还要注重“尊重 差异,激发潜能,自主发展”。 由此,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以 下简称东营实中) 三类课程的实施立足于“丰富的课程为学生储 存走得更远的能量”的课程理念,打造“致远”文化教育特色。校本课程应是用来滋养学生生命的一道道自然风景, 而不是 学校教育的“盆景

5、”。 校本课程的关键是做到课程实施, 文化滋 养,润物无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个人终生发展 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才能落实“立德树 人”的教育目标, 为培养未来现代公民做好准备。 从这个基点出 发,东营实中对课程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对课程体系的建构、实 施、评价做出统一的部署。二、坚持学校、家庭两个基点的互动互联“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 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 ”课程 的丰富和实施不单纯是学校行为, 学校作为课程实施主体, 应自 觉、主动地与家庭、社会建立互动互联。学校课程教育对家庭课 程进行积极引领, 家庭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基地。 家庭课程设计 应着力于习惯培养、

6、健康意识、劳动美德及规则意识等四个方面。 这是学校丰富课程的两条基本路径, 做到协作方能达成课程教育 的目的。以劳动课程为例, 虽是国家规定的课程, 但其真正实施不仅 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近几年来,东 营实中通过劳动课程的实施, 使学生们的劳动观念发生了很大变 化。正如一位七年级学生所说:“在家里不知道拖地怎么拖,多 么辛苦,可是在学校我学会了拖地, 我体会到了妈妈拖地的辛苦, 我以后在家也要经常拖地。 ”通过劳动教育也转变了绝大部分家 长的观念,调查发现, 96.2%的家长支持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并 从孩子在家的表现看到了劳动教育的成果。三、迈出三个步子,走出自己的特色

7、 丰富课程不是课程越多越好, 课程内容丰富对学生才能起到 真正引领作用。从现行课时体制来看,校本课程的课时很少,即 使是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也要有课时的保证才能收到良好效 果。这就要求学校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二次创造开发, 使 之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所谓三个步子就是课程整合, 让课程动 起来,让课程之间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要做到国家、地方、校 本课程的有效整合, 学科与学科之间、 年级与年级之间课程的协 调与整合,创造性、个性化课程与普适性课程的整合。1.打通学科实施课程整合,以精品打造特色 精品课程是学校的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不是教师 的个人行为,学校应该一盘棋式统筹设计,

8、聚合资源,推进特色 建设。如东营实中六年级英语教研组和语文教研组合力开发了 “基于提高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的研究英语口语社团”校 本课程。 这是一个以校本课程实施承载的社团活动, 创意来源于 李克强总理的翻译张璐的成长经历。 该社团把英语口语和中 国古诗词文化结合起来, 一方面使学生的英语口语得到了良好的 训练,另一方面使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一一古诗词学习得到 了发展,这两者结合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美术教研室开设的“陶艺及综合材料艺术学习与创 作”校本课程是基于陶艺和综合材料的结合, 创造性地发挥学生 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而设计的校本课程。 地理组开发的“发现和 探究身边的地理

9、问题”校本课程, 不占用课时, 学生随时随地地 探索与发现身边的地理知识。 生物组和地理组合力开发的“东营 地区常见植物识别”课程, 把生物、 地理两门学科的特点和东营 市植物园、湿地、盐碱地、滩涂等独特的地域生物、地理特点结 合起来,做到了让学生接触身边社会、 感受地域文化、 锻炼身体、 发现地域独特的生物物种等的有机结合。这种体验式、研究性、 综合性实践的有效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感受所学所知, 实现课堂内外立体融通,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思考、探索能 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 三类课程统筹兼顾, 核心价值之间实现映射与互联在当下课时紧张、 课程内容较多的情况下, 作为课程实

10、施的 主体,教师要善于根据自身特点、学科特点,发展自己在复杂的 教育情景中的课程整合与建设能力,打破学科中心、知识中心、 教师中心,发现、探索三类课程之间的最大相关性与最佳相关性, 发现三类课程之间的最大价值关联, 构建三类课程之间价值相互 映射的课程体系。语文学科把国家课程中强调“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 与地方课程“传统文化”和开发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实施围绕 “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研究。 在六年级开设了“姓 名文化”“汉字文化”“我读论语”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 基于对三类课程的整合而实施的。 到了九年级, 在学生对传统文 化有一定积淀的基础上,开设了系列化的“君子文化”“士文 化

11、”“中国古诗词中的酒文化”“莲文化”“菊文化”等课程, 这既是教材中的 ?n 程内容要求,也是教师创造性地对国家课程 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梳理、整合、再创造,这样的校本课程对学生 的传统文化认知起到更高、 更深层面的引领,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 奠定中华文化的基因。“社会即教育”的观点启示我们, 课程是为生活服务的。 立 足生活的课程, 就是立足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 就是学校发 展的特色课程。数学学习应基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数学 学科围绕“基于生活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这一主题开始了校 本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围绕生活的探究能力 得到了极大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3.个性、创造

12、性与普适性兼顾,实现人人发展的目标 丰富课程要注重个性、 创造性与普适性兼顾, 实现人人发展 的目标。学生面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可以在针对学生个性成 长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中养成, 这类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以学生社团 活动为主, 使学生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体验自我、 发现自我和完 善自我。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社团, 学校配备社团教师 进行指导,提供资源进行支撑。如合唱团、红荆文学社、民族器 乐合奏社团, 美术学科在书画方面成立的“花鸟社团”“山水社 团”“卡片机摄影社团”等, 这些充满生机、 热情与探索的社团 活动将成为学生一生最美好的记忆, 学生兴趣的种子在各类活动 中真正扎根、生长茁壮。建立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的学习型组 织,更有利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问题意识” “团队合作” 等关键素养的培养。普适性课程体系建设体现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学校每一个细节中。为了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